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做一个怎么样的念佛人,
可得到念佛最大和真实的利益?

愿往生的念佛人被嘉许和称誉为诸佛之子,
利益至大

释尊在
《 观经 》
嘉许和称誉念佛人,

云 :
「 若念佛者,
当知此人,
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
生诸佛家。」

有人起疑 :
念佛那么容易,
几乎无人不晓。

若然佛所言不虚,

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人中之佛、
二圣之友、
诸佛之子!

佛是如语者、
实语者,

所言不虚。

只因我等凡夫疑障太重,

信不及、
受不来,

才生起疑惑!

同时,
正因为我等凡夫人人有疑障,
纵使我们都念佛,

但总是不能安心地、
老实地一直念下去,

患得患失,
若存若亡,

以致很多念佛人得不到最大、
究竟和真实的利益。

那么,
我们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念佛人,

才可得到最大、
究竟和真实的利益?

其实,
释尊宣示
《 观经 》,

藉韦提希夫人的厌苦缘,
向不同根性的众生,

包括修定善观行、
散善三福,

乃至逆恶凡夫等,
劝化他们一心迴愿,
念佛往生。

所以,
愿往生的念佛人所得的利益至大。

称念弥陀佛名所得
「 入正定聚 」
和当来利益是独一无二的

称念弥陀佛名可得
「 现当二益 」,

略说共有十五种,
其中现世利益有十一种,

第一 、弥陀住顶;
第二 、佛光护身;
第三 、诸佛护念;
第四 、菩萨相随;
第五 、冥众护持;
第六 、消除罪障;
第七 、增长福慧;
第八 、离诸厄难;
第九 、能得寿康;
第十 、将获善终;
第十一 、入正定聚。

上述的现世利益,
与称念其他佛名差不多,

主要是佛菩萨等护持,
得身心安稳,

但 「 入正定聚 」 除外。

至于当来利益有四种,

第十二 、断除轮迴;
第十三 、往生净土;
第十四 、成就佛果;
第十五 、广度众生。

这些利益,
唯称弥陀佛名才有,
独一无二,
念他佛名没有的。

话虽如此,
我等凡夫障深慧浅,

纵使得闻甚深微妙的佛法,
只感到理深解微,

我们对
「 念佛 」、
「 往生 」、
「 净土 」、
「 成佛 」 等所知极少,

枉论善解。

所谓
「 行由解起 」,

若论先得解念佛往生之妙法而后起行念佛,
对为苦所逼的凡夫来说,
恐怕不切实际。

以上情况,
《 观经 》
下品下生文有描述 :

如此愚人,
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
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
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言下之意,
当我等愚恶凡夫欲求出离生死之时,

虽闻妙法,
得知念佛往生,

但因苦恼、
疑虑、
恐惧等,

没法提起正念修行。

「 不遑 」 者,

信不及、
受不来!

《 观经 》
下品下生文的启示 :

信不及、
受不来的人,

该如何念佛得生净土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该如何念佛得生净土呢?

《 观经 》
下品下生文续言 :

善友告言 :
「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
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
称 「 南无阿弥陀佛 」。

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
生死之罪。

言下之意,
纵使我们信不及、
受不来,

没法提起正念修行,
只要真心真意出离六道轮迴,

相续而不间断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也得除罪消业,
蒙佛光明摄取。

《 观经 》
下品下生文续言 :

命终之时,
见金莲华,
犹如日轮,
住其人前。

如一念顷,
即得往生,
极乐世界。

为甚么释尊及
「 自信教人信 」 的善知识,

要教
「 信不及、
受不来 」的
下辈者口称
「 南无阿弥陀佛 」,

从而除罪消业,
蒙佛光明摄取,
即得往生,

极乐世界呢?

这句名号有何特别之处?

为甚么这句名号有如斯威德神力,
致使一个下辈的逆恶凡夫,

于一念间摇身成为诸佛之子?

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就是一心归命弥陀的念佛往生人

欲究其因,
源自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依第十八愿,
念佛人十声称
「 南无阿弥陀佛 」,

具足十念,
故得往生。

善导大师云 :
今此 《 观经 》 中,
十声称佛,

即有十愿、
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 「 南无 」 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迴向之义。

言 「 阿弥陀佛 」 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
必得往生。

由此可见,
一心归命的念佛人,
可得往生;

一旦往生,
必定成佛。

有甚么利益比成佛更大呢?

只有成佛的利益是真实。

因此,若问念佛最大和真实的利益是什么?

当然是往生成佛。

又问做一个怎么样的念佛人,

可得到念佛最大和真实的利益?

一心归命的念佛人,
必得往生成佛。

不论是临终之机,
还是平生之机,

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的人,
就是一心归命弥陀的人。

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的人,
就是信愿行具足的人。

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的人,

就是老实、
如实的念佛人。

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的人,
自然与这句名号所具功能和意义相应。

这句
「 南无阿弥陀佛 」 名号
所具功能和意义是甚么?

答案在第十八
「 念佛往生 」
愿愿文一句 ––

「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

若我们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而不能往生弥陀净土,

法藏菩萨岂不是不能取正觉、
不能成为阿弥陀佛?!

但阿弥陀佛今现在佛了,
念佛往生人岂会不得往生呢?

「 念阿弥陀佛 」 和
「 称南无阿弥陀佛 」 之分别

不少念佛往生人常问,
念佛应
「 念阿弥陀佛 」,

还是
「 称南无阿弥陀佛 」?

有何异同?

其实 《 观经 》
已写得很清楚 :

若不能提
「 念阿弥陀佛 」,

应「 称南无阿弥陀佛 」,
说明我等凡夫为苦所逼,

心难以持念、
忆念、
想念阿弥陀佛,

故教称佛名 ––
南无阿弥陀佛。

「 南无阿弥陀佛 」
六字中的
「 南无 」 二字,
即是归命。

归命心,
已具足至诚心、
深心和迴向发愿心等
「 三心 」、
真信心、
切愿心、
出离心、
欣求心、
恭敬心、
菩提心等种种心。

尽管专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的人
未必知六字洪名意义或功能,

但阿弥陀佛闻声即现,
自然光明摄取而不捨,
不可思议!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开学在即,这天一大早就有人陆续提着大包小袋来杨老师家说:我家的小孩在学校就麻烦杨老师了[哪吒开心]。
  • 也就是说,一杯奶茶的糖就足够甚至超过了你一天可摄入的量。也就是说,一杯奶茶的糖就足够甚至超过了你一天可摄入的量。
  • 据悉,该养老院有22名职员涉嫌实施虐待行为,将该养老院的11位入住老人用绳子绑住腹部关在房间中,其中有老人被虐待至少长达一年时间。据悉,该养老院有22名职员涉嫌
  •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如此潮湿的环境,湿邪容易侵入人体为患,所以谷雨时节,要常吃些祛湿利水的食物。皮肤科专家表示,在暮春时节,过敏体质的人要少接触过敏源,防止花
  • 有的人会说:“他分手之后很冷漠,很绝情,一点机会也不给我,那我不再积极一点我还能挽回吗”?有的人会说:“他分手之后很冷漠,很绝情,一点机会也不给我,那我不再积极
  • “不敢为天下先”也不是明哲保身,儒家有“中庸”之道,讲究天人合一,有时候儒道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大智若愚”大的智慧,做人深藏不露,好像《天
  • 初心不改 安稳长情相伴依旧 周期环游❤️7⃣5⃣#七五折[超话]#DAY297⃣没了阿爸还有戴叔叔在身边 阿妈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哟 要快快长大 内娱比河脏
  • 当然,这种预警期,征兆提示期,对于大恶之人,对于毫无人格之人,对于那些完全不能尊道贵德的人,那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当然,这种预警期,征兆提示期,对于大恶之人
  • △浅蓝色商务风穿在身上也是精神干练、搭配一身商务男士裤子和一双精致的皮鞋,可以将一个男士挺拔的身材给烘托出来。我们希望它把美国的健身文化介绍给中国年轻人,让
  • ——从面相看一个人的风水若在面相中以鼻子为太极点,为住宅,然后依照八卦方位一分,根据其脸上纹路、痣、痕、疤记,其住宅周围环境也能够看得一清二楚: 脸上有黑痣则
  • 它也是广东及港澳地区常见的贺年食品,有“煎堆辘辘,金银满屋”之意。这里是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称帝“满洲国”的故宫,是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
  • (2)由一环北路往人民中路方向行驶的车辆,途经大北路不受交通管制影响,但是高峰期期间避免交通拥堵,可绕行清宁路往内环西路至人民中路。2.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
  • 今天我们先来点评下国际国内重大财经新闻。今天我们先来点评下国际、国内重大财经新闻。
  • #食物语手游[超话]#我真的太喜欢姬老板了,所以用我不高的国文水平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看活动剧情和pv有感》我开玩笑的,只是因为看了剧情和pv之后特别想动笔就
  • 这些新作品代表着风景,人物和短暂的时空,就像当代的vanitases一样,其中的主人公是画家熟悉的幽灵般的年轻女人。展览展示的作品虽然完全是自主的,但却是整个壁
  • 据观察,营业中的五六间汇款中心,平均都有40多人在排队,大家都尽量保持安全距离,按要求登记后进入汇款。昨天开门营业的店铺包括理发店、餐厅、杂货店等,当中大部分女
  • 要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将有所回报,只不过每颗种子的花期不一样罢了。要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将有所回报,只不过每颗种子的花期不一样罢了。
  • 就是热爱我从事的工作,它们都是我的工作,坚持自我,就是初心不变的意思” @肖战“我觉得人生的理想状态,不是靠后悔药这个东西来改变的,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在今后
  • ”假性分手,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个说法,分手是为了被挽留,用分手的方式引起对方的重视;真性分手,就是已经对你死心绝望,想尽快摆脱这段关系,过新的生活。 换位思考
  • 每 想到喜歡鬼滅的人裡面有蝦,就覺得好噁心⋯⋯先說明一下啦,我不拒同擔,什至要是能有更多人一起喜歡我擔更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而且我也是雜食,就算推被mob被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