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阅读笔记

古人云:“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前段时日,我读完《六祖坛经》之后,“请”来了一部开卷就读,那天,北京的气温在38度,很热,我早上读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突然头疼欲裂,倍感不适。于是,我下午再没有读下去,很奇怪,不读了头就不疼了。两天后,我又接着读,说实话。我的感觉,金刚经讲的是空的智慧,而楞严经更像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他对心展开了层层剖析,通过见,闻,思,修,让人达到解悟的状态。

读了楞严之后,我才知道一些理论,如“以手指月”,如“旅店客主”,如“病眼看花”,如“如来藏识”,“阿赖耶识”,“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等等都出自这部经典。

《楞严经》的缘起,是阿难尊者托钵经过一个妓女的住处,被“摩登伽”的梵天咒所迷惑,险些毁了戒体,还好文殊菩萨带着佛无见顶化佛神咒及时赶到,销灭恶咒,才将阿难及摩登伽带到佛讲法的地方。

阿难一见到佛就涕泪悲泣,说自已虽多闻强记,但是没有修行功夫才被梵天咒所困,恳请世尊教他修行功夫让他开悟等。

不明真心,修法无益。不明真心就不知自性本体。因此佛要阿难先明白真心才行。

阿难因羡慕佛的三十二相而出家,与摩登伽喜欢阿难外相庄严要与他结为夫妻的发心是一样的。佛要阿难找这喜欢的心在哪里,要真心回答他的问题,阿难七处找心都被佛一一否认了。这好比在梦境中找做梦人是找不到的。

阿难虽然七处找心但他不解佛的用意,所以仍然要佛教他功夫。这时佛举臂曲指成拳,要阿难回答是用什么心在看他的拳,阿难还是不解佛意,仍说用寻找心的那个心在看,佛告诉他那不是你的心,是前尘虚妄相想,迷惑你而失真性,认贼为子,故受轮转。阿难很委屈,他都是用这个心出家爱佛供养佛行法事等,若这不是他的心,他就如同土木就没有心了,这是多么恐怖的事!

这样,佛就开始了十个比喻,一一破除阿难尊者的层层迷惑。

1,用见光明拳为例,直指见是心起作用而非眼起作用。

2,用主人不动客人来去,尘在动而虚空寂然不动作比喻,说明真性是不动的。拳有开合,真性无开合,头有摇动,真性不会动。

3,观看河水作比喻,身体是客,容颜终会衰老,而真性不会有变化,真性才是主人。

4,用手臂举上垂下作比喻,众生与佛的真性一样,真性没有增减,只是众生身心颠倒,把妄心当真心。

5,以手指月,主客旅店做比喻,不要认指为月认客为主,真心无所去。佛讲八还辨见,说明暗等种种差别都有还处,真性无差别无归还处。

6,用远近诸物来说明,真性周遍无大小,无远近,不是物不可见。

7,于万象中指不出那一种是真性,那一种不是真性,来说明见性唯真无是非是。

8,与外道、四缘不同,真性非因缘非自然,真性不变而能随缘所以不是自然,真性虽随缘而体不变,所以能超越万象不是因缘。

9,用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说明,众业别业皆是病眼所见,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都是虚妄病缘,和合虚妄生,和合虚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10,破和合与不和合,真性与明暗等诸境非和合非不和合,真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其他一切如浮尘是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但是真性为妙觉明体,没有生灭幻化。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至十八界,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而如来藏为真性常住,妙明不动。

接着佛逐一说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是虚妄的,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随后佛开始讲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末那识(此经中还没明确出现这个定义)都不是无生无灭,周遍法界的真心如来藏。

听到这里,阿难及诸大众身心荡然,得无挂碍。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阿难从找心、认生灭心为已、到知真心但不敢认真心为已、再到最后完完全全明白真心为已,生灭心虚妄后,终于明心了,发出了誓言说偈赞佛。

原文是: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里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时候,阿难与法会中所有大众,承领了如来佛宣示的这些微妙法旨,一时身心坦荡,湛静无所挂碍,他们都自觉到,本真心体原来盈遍十方世界,他们观见到十方虚空世界,就像看自己手中拿著的树叶那样清晰。他们都自觉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菩提妙明本心的生发显现,本真心体圆融遍在,涵含十方世界。此时,他们返观自己的父母所生身体,就像是十方虚空世界之中浮动的一粒尘埃,若存若亡,就像是无涯大海中的一个泡沫,起灭不定。他们合掌顶礼,获得未曾有的欣喜,就在如来的座前,咏诵起礼赞如来的偈语。

看到第四卷,待续笔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每日一道# 【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

所谓道教法物,简而言之即道教持道、护道、做法所用之物也。道教法物历史久远,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做工十分精细,堪称上品。道教法物来自原始宗教以及早期礼乐祭天敬祖活动,早在南北朝刘宋时陆修静就已对道教法物做了严格的规定,《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四中的《奉圣仪制章》中就有关于“圣像宝座”、“龙牌”、“龟鹤炉”、“幡”、“盖”等道教法物规范制作的详细记载。道教法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灵魂永在、祈求大同、和平、普济度物等思想观念,它的形成是研究道教宫观建筑、教制、戒律等多方面历史的有力佐证。道教法物文化又同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相结合,体现了道教独特的审美及世界观。道教法物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试以分类介绍之。

一、道场用物

道教斋醮来自古代的祷神祭祀。宋玉《高唐赋》说:“醮诸神,礼太一”。道教斋醮正式形成可以追根到祖天师的“三官手书”和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到了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演成大型分类斋仪,陶弘景又因斋设醮,制定出醮仪。从此道教法事绵延不断,斋醮日臻繁多,道教法物也日渐丰富多彩了。

(一)、法器

道教将用的打击乐器称作“法器”,即做法用之乐器。道教迄今用的法器一般为铛子、钗子(当击铰子)、铃子、木鱼、引磬、翁子、磬、鼓、钟、铙钹等。属纯粹的中国古“钟鼓之乐”。钟鼓文化我们在《道教钟鼓文化内涵》中谈过,此处不再介绍。

1、磬

道场所用的磬有大磬、单磬及引磬。大磬置大殿的左上方。一般除监院、方丈叩首时用,平时很少用。单磬是放在经单上的小磬,一般用于交板连接及诵“天尊”处击一响。单磬及大磬口上方边多有图案,称为“万不断”。有的磬同忏钟一样,均铸有铭文或经文,以示庄重。引磬是上单主经者或殿主上供时引道、引叩所用之物。大一点的引磬称为“翁子”,一般只有方丈或监院的使者持用。

2、木鱼

是道教重要法器之一,古时称其为木鱼鼓、鱼鼓、或者木鱼板。显然是古人敲击空木所发现的打击乐器。道教刻之鱼形,相传鱼类目不合睛,昼夜常醒,所以玄门用木雕刻成鱼形,以便敲响时警惕大家不要昏沉懈怠。木鱼作为敲击乐器何时出现在道教,已无可考。

3、铙、钹

辞源说:铙,中乐器也。周礼以金铙止鼓。有称小钲,浮屠氏所用,出西域。钹,即铜盔,本西域南蛮之器。

辞源记载说:铙钹,乐器,本名铜钹,南齐穆士素所造,其园数寸,大者出扶南、南昌、疏勤等国。其圆数尺,隆起如浮区,以韦贯之,相击以和乐者,今通称铙钹。按《道藏·天皇至道大清玉册》卷五中言:“铙钹,蚩尤驱虎豹与黄帝战,黄帝作铙钹以破之……唐武后时……令道门亦有建阴阳醮者皆用之。”说明铙钹用于道教斋醮历史颇早。

按《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记载,道教上等乐为“三清天乐”,为“黄帝祀三清之乐也”。其法器达十九种,其中有包括吹弹乐器十四种。其为:震天集灵之鼓(丰鼓)、碧霄震空之钟(洪钟)、万金铮从之钟(架上十六应候之钟)、群玉琳琅之磬(架上十六应候之磬)、瑶池灵明之鼓(扛鼓也)、达悃通真之磬(手磬)、玉霄紫金之钟(金钟)、玉清天球之磬(玉磬)、太昊咸和之琴、琅霄遏云之管、湘灵空清之瑟、太虚仙音之簌(似箜候而奏弦)、瑶台夜月之阮、檄龙命鸦之愫、青华瑶天之笙、玄洲洞灵之箫、啸风凌云之笛、灵龟啸风之鼓(即札)、枸台碧玉之板、震空册霄之璈、叶和众音之埙、保合太和之箎、五音翕和之祝、八音九成之敔。并说:“凡升坛朝真谒帝则用之,其行道诵经只用常日之仙乐”。

(二)、法物

法事中高功做法祈请神将、召将、敕鬼等用物也称之为法物。试举例几种。

1、笏板

古时没有纸张,人们要简单地记点事情,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写在竹木削成的竹片和木片上,狭长的叫简,宽厚的叫牍。古人把随身携带的竹、木牍专称为笏。大概从春秋战国开始广泛使用。一直到唐宋,不过六朝以后,笏也称手板。唐代,官吏都要持笏,这已成制度,公卿也不例外。一方面是为了议事时记事,一方面是为了遮面以防惊了圣驾。这种文化一直留传到道教传统中。古时笏分为“简”、“圭”、二种。

道教在祭祀五岳时要“投龙玉简”,简上有符。有《救苦简符》、《九幽玉简符》、《神霄玉简符》等,其书符皆有咒,如《神霄金简》书符咒曰:

明梵玄景,开度穷魂。阴阳交象,火炼成人。大帝阳堂,号人灵君。魂生摄炁,九转成仙。元炁归身,混合百神。九门禄道,胎炁上玄。得澄无为。身腾紫云。

其简文皆有告文,如《九幽玉简》中《告文》曰:

太上玉简,九幽符命告下。罗丰九垒,五岳重幽。据吏考官,冥司典吏。牛头狱卒,监牢大神。拔度某神魂,永离长夜。出离九幽,得睹慈光。心神明了,证品仙阶。冤仇和释,上生大有之天,一如诰命。年岁次某月某日告下。

一般用玉或金做成的简称为圭。圭的档次要高贵些,一般多为天神用物。《道藏·灵宝玉鉴》卷十九第四有《圭上朝真符》,为高功朝真谒帝时专用之圭。这样的圭符一直流传到现在。全真、正一二教在《玉皇大表科仪》中高功变身谒帝时则用此种圭符。

2、香炉

香炉的种类很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龟鹤炉”的记载:“丹陛上两旁宜用,铜铁铸成,龟鹤二对为炉,凡建醮事焚香于内可以通仙灵,香气可达上苍。”

3、灯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有“日月灯”,言:“凡殿两楹之间必用鱼鲀为灯,以云霞覆之,高耸于楣枋之间,左用红以象日,右用白以象月。”

4、神尺

按《道藏·道法会元》卷之一百五十七之《上清天蓬伏魔大法》中有《神尺秘旨》言:“造尺之法,用福地桃木或雷震枣木为之,择甲子日造。准尺长一尺二寸,厚八分,阔一寸二分。正面三台七星罡,星指下书元帅……背上刊七星隐讳,三台北斗,星下元帅有令……左侧太乙力士,右侧二十四神,雕造毕,写天蓬咒,用水调朱填篆,以降纱囊盛。”

5、铁鏆

道教《全真青玄济炼铁鏆施食全集》中有《铁鏆图式》,相传为铁师传北宋道士萨守坚,萨守坚传流至今。道教施食中以铁鏆装米,通过高功作用,将铁鏆内的米祭成琼浆,进而饱食幽魂众。其鏆上还须帖上封鏆符,据说怕众饥饿之鬼来抢食。

6、印篆

道教印篆有佩带及章表传神二种功用。《道藏·道法会元》称《雷霆都司符玺》:“元始上帝付授三洞飞仙五岳丈人,其符玺皆玉为之。黄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风后二君得之相继仙去”。在《魁台宝玺式》中言:“斯印在处,将吏护持,久久行持,鬼神不敢正视,凡所遇山川社稷神庙,城隍社令悉来迎拜,宜佩受之,以求灵焉”。道教印篆,乃五天真文,篆而成印,非世间印也。可除身中秽毒、令人聪明、保命护身、诸患无侵、名系仙籍、神异无比。

道教章函用印来自上古书简用泥封以为信的传统。如《道藏·道法会元》卷五十七中称:紫光丹天之文……可奏上帝……可印符箓牒状。其有投江河中,起龙发雨,印牒请风,能使舟航快急、发雷电,请晴雨雪、照千百殃出,感动天地神明,役风使雨,驱除神怪,诛斩妖魅。凡一切疾病以印印之立愈。《道藏》中关于印的记载很多,如《九天上章灵官印》、《飞玄三炁玉章印》、《三天内讳印》、《三天太上印》等。现通行正一教的印有《灵宝大法师印》、《正一大法师印》等,全真教多用《混元宗坛印》、《道经师宝印》、《雷霆都司印》等。

7、令尺

令尺也称令牌,《道藏·道书援神契》中言:“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将用令牌,此法也”。《道教全真秘旨》中对令尺作法有严格规定,其一是选料,不可用槐木,枣木、柏木、松木、黄阳木均可,古人选雷击木。一般长四寸,厚七分。

8、规、钵

道教全真派传戒时传衣钵,衣即戒衣及规,钵即饭钵。

三坛大戒的戒衣各不一样,即初真戒衣、中极戒衣及天仙戒衣。规是规范道人行为的尺度,戒规是戒子礼神、礼师时跪拜之物。一般用黄色或红色,四周用黑边,长方形,四角中一角内有红色或黄色三角者为规头。

9、戒尺

《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清规戒尺式》:“用木造阔一寸四分,厚四分,长三尺。”戒尺上有铭文曰:“法非此不行、礼非此不齐、德非此不修,人非此不耻。”

二、教事用物

道教在大型教事活动中用仙仗,如方丈、监院升座,传戒授箓等活动。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有十七种,其为肃清黄道之旆一对、昭告万灵之幡一对、震摄百魔之幢一对、九皇万龄之缕一对、三清神霓之旌一对、太微命灵之麾一对、太清极玄之幢一对(一面画龙,一面画虎)、五灵绛霄之节一对、九天伏魔如意一对、九霄云翰之扇一对、玉罗庆云之扇一对、神飚飞霞之盖一对、破暗烛明之灯一对、丹霄神焰之灯一对、天衢玉霄之灯一对、丹凤呈祥之辇(香亭是也)、神龙捧圣之辂。并说:“以上仙仗用硃竿宝盖珠绸绵帛缕彩为之,务在装尽整肃列于外坛,四面每朝步虚旋行之际,则道童各执仙仗和华夏吟,随班旋绕皇坛之上。”如幡,道教的用法及式样就很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言:“道教所用之幡以表天地人三才之象”。并说:“幡顶用桐梓之木为之上,用日月星辰云霞内,画天尊像于二,以表天也,腹书天帝之名,脚具用龙凤,雨边带取象于手,皆以云龙飞凤为副之,取象于人也。脚亦用桐梓之木,画山河大地,五岳四渎,取象于地也。

道人日常所持之物,也称法物,如云游用的棕薄团、便铲、缘瓢、引磬等,道人所戴的冠如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皆为道教法物范围。

现在国外学术界很看重道教法物,道教法物往往体现了某段历史时期的道教文化现象。王宜娥老师的《让美国民众步入道教艺术的殿堂》一文中就详尽地介绍了道教法物在美国成功举办艺术展的盛况。道教法物的文化内涵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任宗权
文章来源:北京白云观

#道教#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爷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1、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老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2、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3、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来源:北京白云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禅宗里头的一句话“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是起什么作用? 观的东西太多了,禅宗里头还有很多,比如说问“念佛是谁”,我曾经给你们讲过的,“谁在念佛”,那么他就想这个
  • 曾经你告诉他牛奶橘子不能一起吃,被辣到要喝牛奶解辣,早起后如果没吃早饭一定要喝杯水冲淡胃酸,后来他在早起后给身边的人倒水,她被辣到了赶紧递去一杯牛奶,她喝牛奶时
  • #女神话像名店#太阳花开永不落 风彩迷人天籁歌 灿烂人生光芒烁 火星来客全能者 才华横溢故事多 华章隽永爱书写 博雅率性新风格 畅游星海天宫夺 席卷全球爱底色
  •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无所好。”名利是一把双刃剑,世间之人无法逃脱追名逐利的浪潮,极易在追求名利和富贵的漩涡中迷失自我。人无欲
  • 有人说,历朝历代从来是吃面条的北方人统治天下,少见吃米饭的南方人问鼎中原的。 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江南地带从东晋便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到了唐宋更成为文化中心。
  • 需要警惕的是,为了卡中国的供应链,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中国的代替者! 目前来看,越南、马来西亚是最明显的,越南定位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马来西亚定位芯片、电
  • 文创山西:后起直追犹未晚   出土于山西晋侯墓地的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山西博物院精心开发推出的文创产品——鸟尊雪糕备受热捧。神秘
  • #AG超玩会[超话]#【抽奖贴】 我来啦我来啦 我带着发卡走来啦 AG回归两周年啦!也喜欢AG两年啦![羞嗒嗒] 抽6个银宝送发卡!(如图所示 可折现) 评论两
  • 自贡|飞虹鱼馆 自贡菜才是我的本命 ·仔姜兔必须自贡的才正宗,料多味正,完全没得兔肉的腥味,仔姜丝、青花椒铺闷,再淋一层热油,爱了~ ·飞虹鱼籽没有在眉山吃
  • 半生雪这首歌表达什么抖音出好歌,最近这首“看人间故事,都逃不过离别,数不完的阴晴换圆缺”大火,看到很多博主的视频中都有这首歌,那么具体歌名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带来
  • 关于与@Coney兔毛 画师这件事中我的几点不当之处,我道歉: 1.不该指导绘画风格。我对画画一窍不通,评论中我把绘画风格简单地二元化,给大家带来了困扰,在这
  • 成语故事之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出自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 #JingDailyNews#|淘宝双十一将上线购物车分享功能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宣布,淘宝将在 10 月 27 日正式上线购物车分享功能,用户可一键转发自己的
  • #尿酸高是怎么回事# #尿酸高是怎么回事# #尿酸高是怎么回事#尿酸高是痛风病出现的原因,因此治疗痛风就应该从这里入手,使用嗞风草茶能起到降尿酸的作用,可以促进
  • 10月18日公告汇总 #山东事业单位招聘##山东医疗卫生招聘##山东事业单位招聘# 2021年淄博沂源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21德州武城县人民医院
  • 最近。 这个世界有多甜 眷顾平凡的少年 借你的笑眼 地球转一圈 用青春的手验算永远的远 我明白总有些遗憾无法幸免 只求青春不只风花雪月 更当豪迈向上 时光
  •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天涯路远,终有重逢之际。 ——《山河令》 ps:补完了,当时懒得追剧,直接看别人剪辑的视频,大概内容知道得七七八八,后面看了35
  • 《城北区光明小学:“5+2+X”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
  • #刘宇榴莲古风合舞演绎无错# 刘宇的舞台每一个都太好看了吧[泪][泪][泪]这编舞这表情这眼神这动作我才疏学浅只能说出牛逼二字[泪][泪][good][good
  • 【“老年旅行团”疫情扩散超10市,致30余人感染!还能跨省长途旅游吗?】 专家解读 #新冠疫情随时报# 连日来,“老年旅行团”疫情持续引发舆论关注。回溯本轮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