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典:《论语.子罕》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知:知识。无知:没有知识。朱子:“孔子谦言己无知识。”孔子不以有知而自居,此处当深思。何晏曰:“知者,知意之知也。”知意,谓故用知为知也。圣人忘知,故无知知意也。若用知者,则用意有偏,故其言未必尽也。我以不知知,故于言诚无不尽也。
▲鄙夫:庸俗浅陋之人。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吾、我:《四书纂笺》:就己而言则曰“吾”,因人而言则曰“我”。
▲空空如也:此处一指孔子空空如。无识也。缪协:“唯其无也,故能无所不应。虽鄙夫诚问,必为尽其本末也。”焦竑:“孔子言己空空无所知,唯叩问者是非之两端,而尽言之。孔子自得其本心,见闻识知,泯绝无寄,故谓之‘空空’,然非离鄙夫问答间也。”《四书反身录》:“夫子惟其空空,是以大而能化,心同太虚。”刑昺注:空空,虚心也。郑彼注云:“悾悾,诚慤也。”此鄙夫来问夫子,其意甚诚慤,故曰“空空如”。
▲叩:叩问。钱穆:“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李光地:“叩者,推究以发其所疑之两端也。”《正义》“叩”者,反问之也。因鄙夫力不能问,故反问而详告之也。
▲两端:两头。事物有其两头,如始终、本末、上下、精粗、利弊、正反等,孔子根据此人所疑之事的两端进行叩问而告之。郑注云:“两端,末也。”凡事物之始,皆起微末,故末有始义。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竭:竭尽。孔安国:“竭尽所知,不为有爱。”钱穆:“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使自开悟。”

■现代翻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尽了我的力量来帮助他。”

●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知者,知意之知也。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孔安国曰:有鄙夫来问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也,而竭尽所知,不为有所爱也。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知,谓有私意于其间之知也。圣人体道为度,无有用意之知,故先问弟子曰吾有知乎哉也。又云无知也,明已不有知知之意也,即是无意也。此举无知而诚尽之事也。鄙夫,鄙劣之夫也。空空,无识也。言有鄙夫来问我,而心抱空虚如也。两端,事之终始也。言虽复鄙夫,而心虚空来问于我,我亦无隐,不以用知处之,故即为其发事终始,竭尽我诚也。即是无必也。故李充曰:日月照临,不为愚智易光;圣人善诱,不为贤鄙异教。虽复鄙夫寡识,而率其疑,诚谘于圣,必示之以善恶之两端,竭己心以诲之也。

●宋刑昺《论语注疏》:此章言孔子教人必尽其诚也。孔子言,我有意之所知,不尽以教人乎哉?无之也。常人知者言未必尽,今我诚尽也。空空,虚心也。叩,发动也。两端,终始也。设有鄙贱之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告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我教鄙夫尚竭尽所知,况知礼义之弟子乎。明无爱惜乎其意之所知也。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圣人之于人,患其不能学,不倦其所教;患其不能问,不隐其所答。互乡童子之进,则与之而不拒;鄙夫之问,则叩两端而竭焉。盖智及之,而诚不至,圣人答之以略;智不及,而诚至焉,圣人告之以详。

●宋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宋张栻《癸巳论语解》:此章之意,亦恐学者以圣道为高远而圣人为有隐也。凡所以告二三子者无不尽矣,虽使鄙夫持空空之质而问,所以告之者,亦未尝不就其两端而无不尽者焉。盖语近而其远者未尝不具焉,语卑而其高者未尝不存焉。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曰器,而道与器非异体也。圣人有隐乎尔哉?在学者体之何如耳。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夫子应问不穷,当时之人,遂谓夫子无所不知,故此谦言“无知”也。焦氏循补疏:“此两端,即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问焉。盖凡事皆有两端,一旌善也,行之则诈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凡若是,皆两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则为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执之,执此也。用之,用此也。处则以此为学,用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两端而宜之也。”处则以此为学,出则以此为治,通变神化之妙,皆自此两端而宜之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因为没有主观,没有成见,就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

★此句是见圣心之虚,教人之诚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泯绝见闻识知,彻见本性,就是空空如也。本性空空,而有大用,刘宗周曰:“人之心,虚而已矣。生一分知识,便窒一分天理。”本性空灵,毫无妄见,所以“空空如也”,即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这里又提出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中庸》说舜执其两端,此处是说孔子叩其两端,都是中道。刘宗周曰:“才拈一物,便有两端,如有是则有非,有本则有末,有精则有粗,才有过便有不及。两端之道,阴阳而已。”很多人不能看透事情的本质,面对问题的时候迷惑不定,就是此两端模糊不清;或者,对事情的起因、结果存有分歧;或者,对事情的利弊不知;先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穷竭叩问,要未叩不先起念,既竭依旧忘知,物来顺应,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https://t.cn/RxRVHIh

世事无常,
我们该
“ 听天由命 ”吗?

佛在经中说,生命在呼吸间,

“ 无常大鬼,
不期而至;
冥冥游神,
未知罪福。”。

“ 无常 ”
是佛门弟子的必修课,

那么,面对世事无常,

我们是该选择“ 听天由命 ”,

还是报之以深情呢?

认识无常

首先,认识无常。

什么是“ 无常 ”?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这样总结: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

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

这就是十一义中
“ 性无常义 ”和
“ 刹那灭义 ”。

佛经中说:
“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
就是这个意思。

“ 诸行 ”,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

“ 行 ”是迁流变动的意思,

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

所以叫做“ 行 ”。

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

“ 生灭 ”二字,

实际上包括着“ 生、异、灭 ”三字

或“ 生、住、异、灭 ”四字。

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

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 生 ”;

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 住 ”;

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 异 ”;

现象的消灭叫做“ 灭 ”。

刹那是极短的时间,
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刹那生灭,
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

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

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

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

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
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
即生、老、病、死;

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

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

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
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

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

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

佛教把主张
“ 有常恒不变的事物 ”
的见解叫做“ 常见 ”,

认为是错误的。

无常的价值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

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

人情无常,令人悲伤;

世界无常,成住坏空;

一切无常,虚假如幻。

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没有意义的。

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是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

对此,星云大师开示了无常的价值:

一 、带来希望的人生:

无常的定义是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

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

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

譬如现在我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我可以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一旦我有钱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

因为我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

在情感上,你爱我,我会珍惜,你对我不好,没关系,

我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我们就有希望结成善缘。

二 、具有自由的精神:

无常的另一个定义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可以从改变处世的方法等种种改变上,来扭转原有的命运,

这种改变,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

因为无常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贩夫走卒,无常一样跟你在一起。

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三 、否定神权的控制:

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

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

很容易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神权去主宰。

但是如果明白无常的道理,

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

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四 、破除定命的论调:

如前所说,凡事都不是命定,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只要我们心好,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而又能广结善缘,无常亦能使乖舛的命运转好。

万事万物,
因缘聚合

一件事能否做成,
心态消极的人说“ 听天由命 ”,

信奉成功学的会讲“ 人定胜天 ”,

而学佛之人则会祈愿“ 因缘和合 ”。

那么, 因缘,到底是什么?

和“ 听天命 ”又有什么不一样?

因缘,
其实是“ 因 ”和“ 缘 ”的并称。

因,是指引发结果的直接的内在原因;

缘,是外来的相助的间接原因。

所以,因缘也常被叫做
“ 内因外缘 ”、
“ 亲因疏缘 ”。

不仅仅是做事,世间的万事万物甚至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来自于因与缘的聚散。

用缘起来看世界,一切都是因缘聚合之后形成的现象,

如果脱离那些内在的原因、外在的助缘,

根本找不到能够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人、事、物。

所以,不论是我们做什么事,

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

大到生活着的城市山川,

甚至地球所在的浩瀚宇宙

…… 都是这些因缘聚合起来的暂时现象。

例如,
从种子生长为大树,成长过程中,种子是最重要的内因,

而阳光、水土、不会被砍伐的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看做外缘。

但无论是内是外,这些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手中握着种子,就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拥有树林,这真是太高估了自己。

当种子真的长成为大树后,

水土是否还足以支撑大树的生长、

虫害是否会侵袭大树的健康、

周围的环境是否会遭到破坏

…… 这些条件依然在发生变化。

所以,百年大树、千年古树才会如此难得。

因缘变化,
所以无常

因缘瞬息变化,从缘起的观点看,

世间没有任何现象是可以永恒的,这就是无常。

有的因缘可能变化速度比较快,而有些比较缓慢,

我们只盯着手中所拥有的事物就会浑然不觉。

而我们内心的贪瞋痴,
我们的无明,
更使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很多错误的认知,

总觉得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

期待我们拥有的家庭、事业、健康、人际关系都能长长久久。

事实上,
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只是内心不愿接受一切都在无常变化的现实。

真正理解了因缘和缘起,就能接纳无常。

无常只是一个客观规律,本身无所谓好坏。

无常不等于消极,不只是让我们接受一切最终都会毁坏的事实,

反而能让我们懂得珍惜眼前短暂聚合起来的因缘。

“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

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心理准备,

就不至于长久地沉溺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拨,

也不会因为挫折而怨天尤人,

也更有力量来应对。

如果不愿面对无常,一味的抗拒真相,

除了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痛苦,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广结善缘,
助力成就

我们在世间做事也是这样的道理,

缺少阳光、土壤等外缘的帮助,

再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更不要说长成大树了。

看似一帆风顺的事情,

也很可能因为一个小小因缘而出现波折,无常才是正常的,

调整心态,看淡得失,积极应对,这才是上策。

更何况,无常也不等同于坏败、消亡,

正因为无常,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坏的也可以变好,

我们多创造什么样的内因、外缘,

它也很可能就会朝什么方向去改变。

遭遇挫折时,也要记得否极会泰来,

做好我们能做的内因,同时祈愿外缘的和合。

想要“ 因缘和合 ”可以祈愿,

但也不是只要祈愿就可以的。

当我们还未成功时,要记得广结善缘,

在自己的“ 账户 ”上多积累功德,

因缘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各种方式来到,

这样祈愿才有“ 回响 ”。

而当我们获得成功时,应当感恩所有的助缘,切莫骄傲自大,要清醒地知道这并非自己一人之功。

无常不是消极,而是让人更加懂珍惜。

愿大家了知无常,把握当下,积极生活。

最后,愿逝者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阿弥陀佛!

修行,就是把心量给打开。

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持诵了很多心咒,上了很多佛学班,但心量仍然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顶多,只能算多懂了佛学知识,种了善根而已。心量的打开,可以证明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那为什么没有打开心量?

就是太关注自己了,关心自己了!

很多人学佛,很关心自己的解脱问题,希望能自己智慧开发,烦恼断除,然后赶紧拜佛念佛。这样子效果很小,单独为了开发智慧去拜佛,是开发不了智慧的。

那要如何做?

要先发愿!

为了帮助苦难众生,为了让更多人都能去恶从善,能听闻佛法,能修行,能听闻佛号。有这个愿力,然后去拜佛,一定开发智慧。

为什么?你要帮助别人,你总要有智慧吧,那菩萨自然会赐给你智慧。知道吗?这个是向菩萨求智慧的秘诀啊,不是念念经就开发智慧拉。要有愿力,很关键。

心量打开的人,烦恼就少。

人为什么烦恼?就是关注自己啊,太爱惜自己了,就烦恼!心中如果怀着悲悯众生,救度众生,把众生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时,这时他就不会烦恼了。

这个很神奇,把自己的苦太当一回事的人,很烦恼,因为心量没有打开。

心量要打开,就要融入。

刚学佛的人,不建议躲起来闭关,躲起来拜佛,而是要融入大众,服务大众。

但有些人觉得要念经持咒功德最大,在除业障方面诵经持咒很大,但是要把自己奉献出来利益众生,才能培养智慧福报,才能开悟。

当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而融入大众时,业障慢慢消除,再加上念经拜佛持咒。这样智慧就能开发。而且这时心量自然能打开。

心量打开的人,他的眼光,思维,他的举止,言行都不一样的。高僧大德为什么可以气吞山河,就是心量打开了。

佛法不离世间,不要去深山里面找。有人学佛后,工作、家庭都不要了,觉得上班没意义,烦恼多,不如学佛,悠游自在。这个心态来学佛,就不对了。如果连世俗的事业都无法圆满,世俗的福报都缺少,想要成就出世俗的成就,成就佛果,是很难的。

福报都是一样。没有学佛时,福报小,人缘不好,那学佛后,如果不从福报和人缘上去改善,哪怕出家了,也是很苦的。不管在家出家,没有福报都很苦。以前人出家,师父会观察他的福报多少,然后让他去做事情。

出家后,第一个培养的还是福报,从最底下的做起,负责行堂,扫地,厨房烧火,哪里有累活去那里做。

虚云老和尚刚出家也是如此,老和尚还是憨山大师再来,他一出家,都要干苦力活,而且干了三年。开悟后,建庙宇,挑水挑土都是自己动手。

在家人,勤劳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培养福报。好好上班是培养福报,孝养父母爱护妻子,是培养福报。

不要觉得上班没有意义啊,上班就是奉献,为社会做贡献,养家糊口,让家庭安顿。这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不要觉得,好像拿起经书来,才算修行,其他时候都没意义。祖师修行,哪有天天拿着经书呢。

他们要煮饭,要扫地,要种菜,要接待客人,要盖庙,要处理各种事情。每天就抽出很少时间,做早晚课,或者晚上打坐。 

像云门寺,云居山上,僧人还要种田,自己种茶。自己养活自己。那在家人,首先要自己养活自己,好好上班,孝养父母,爱护妻子,这个事本分。

只有把心量打开,福报才会进来。道在红尘。工作、生活、恋爱、婚姻、亲情、教育、上学无不是修行。

修行,远看是佛,近看是爱。只有真正的爱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有悲悯,有包容。才能真正转烦恼为道用。

如何转烦恼为道用?譬如我们学佛的,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清净心的时侯,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

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金刚经》有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

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心如明镜,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去留无意。

如一面明镜,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学佛境界高。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了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

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清净心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量大到虚空,一切既来之,则安之,都能如如不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辛丑年丙申月乙卯日今日神签:绿野芳草,步步高升。# 命理##情感##星座# 今天概述属相或命盘日支为鸡,龙,鼠,的朋友,今天情绪容易低迷,另外也多健康和走动的变
  • 这种眼睛的人性格爽朗,做事情比较积极,表里一致,而且感觉比较敏锐,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就是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且在性方面比较积极,容易有桃花劫虽然生命是短暂的,
  • 9、半山腰总是最挤的 你得去山顶看看10、所有的失败都是上帝在考验你是否真的热爱11、あなたもきっと、誰かの奇跡 (你也一定会是某个人的奇迹)12、生活本来就
  • 服贸会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本届服贸会,国际国内的组
  • 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任性妄为是恶,行止有度是善。
  • ”“我坚信美国能够克服我们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但我们必须让这个国家的人民振奋起来,不再把我们拥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不能把任何自由视为理所当然。 他说,&q
  • 好吧,我只好退掉了家长邀约结果放学又说自己想去了,因为有另一个同学也有去,可以看他演戏很有趣。这条路上的成南,我不需要对方的演技我都能嗑到,一成感受到的是另一个
  • #阳光信用#[太阳]#每日一善# 蹭转,这个月涨了50分[憧憬]680很久了[伤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
  • 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命格的人往往工作事业很平庸,但一旦流年或者大运遇见强而有力的财星,进而攻破命局印星为病的不良情况,这类人往往最容易得到一夜暴富的机会,使
  • 摄影故事分享| 后现代主义诗歌 7585 总部位于柏林,是一个前卫的可持续和升级改造品牌,其灵感来自几代人的模拟和数字世界。由 Alla Lepnina 和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互评[兔子]指路不吞必回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良的心灵,就如同一股清泉,永不枯竭,清纯甘甜,发自内心的善,才会有善行善举,唯
  •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因为有一个人懂你一颗心真的是无价之宝所以不要随便给给对了人才无价给错了一文不值善良和爱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懂得珍惜,才配拥有懂得付出,才配
  • 那些惊为天人的古诗词句子1.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1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致怀来广大市民的一封信】按照省委防范办《关于在全省开展“对邪教说不”网上反邪教签名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提升反邪教网上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识别和抵御邪
  •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第九行星确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到它,因为它是一个原始黑洞。早期人们认为冥王星与同属柯伊伯带天体的海卫一应该很相似,但在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后证实
  • 最大降水量为卫东区八矿66.2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湛河区曹镇27.5毫米(08月30日9时-10时)。最大降水量为卫东区八矿67.5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湛河区曹
  •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 !谢谢大噶给我很好的爱[互粉],我也超爱你们!
  • 从订单指标回落看,全球需求有所放缓,加之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不断创新高的运费等都对需求构成影响。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文韬指出,9月市场需求或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