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风许愿,在山海相见

披山岛,面积仅2.38平方公里。摊开地图,纵横交织的经纬之间,这个东海深处的小岛毫不起眼。
岛上驻守着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英雄雷达站,曾被授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奖旗。60多年来,守在这里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兵初心依旧,眼睛清澈依然。
人在心在坚守在,远方的岛并不遥远。

离开?离不开那座岛

二级军士长杜从志心里,守了几十年的披山岛,是他离不开、离开了也放不下的地方。
他是旅里最老的兵。今年已经43岁的杜从志,1997年入伍来到岛上,是旅里的技术大拿。
25年间,旅领导多次征求意见将他调到旅机关工作,这样他可以把家搬来部队驻地,定期与家人团聚。但两次调离小岛都不到半年,杜从志就主动找到领导要求把他调回岛上。领导不解,他却只有这么一句话:“离不开那座岛。”
“离不开”的潜台词,是“不想离开”。素来沉默寡言的杜从志,每次面对人生进退选择时却从不含糊。也许是孤寂的守岛生活雕琢了老兵坚韧的性格,他紧接着又说出另一句简短有力的话:“留下来是我的心愿。”
心愿是要被珍藏的,杜从志始终这么认为。
那天,看到“向海风许愿,在山海相见”这句话,他就把这句话设置成了自己的微信签名。“从离不开,到留下来”,时光如水逝去,老兵的心愿沉淀在岁月的河床,逐渐被冲刷打磨出宝石般晶莹的光泽。
披山岛位于东海深处,杜从志说这里令他印象最深的季节有两个——春季和冬季。
新兵来队时,看到一个个稚嫩的面孔,杜从志就像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老兵离队也是岛上最冷的时节,那接连半个月的雾气,一如他心头的阴霾。
守岛几十年,杜从志的许多战友陆续离开了海岛。他说自己就像这座披山岛,反复经历着潮起与潮落——年轻时候每年老兵离队,他都要站在山头,看着接老兵的船消失在山海相接的地方。他的眼泪滚烫,又被风吹干。后来,自己也成了老兵。每次送别战友,他更是难舍难分,抱住战友的肩膀,一任自己泪涕横流。
再后来,老兵离队的日子,成了杜从志主动申请值班的日子。他开始懂得,最伤心的时候,眼泪都是流淌在心里的。他告诉自己,面对离别,要把悲伤留给自己……
也正是从那时起,杜从志做出决定——留下来。“岛要有人守,我也离不开岛。”这也成为他和青春的约定。如今,这个约定属于更多守岛官兵。
去年,中士赵鑫带的“徒弟”、下士陈楷洋即将退伍。临行前,赵鑫笑着跟他开玩笑:“你啊,离岛时可不许哭鼻子。”
“怎么可能!我肯定不哭,我要笑着挥手。”
“吹牛,我不信。不过,我是真的不会哭。”
老兵退伍前一天的傍晚,两人坐在山顶的礁石上,微笑着四目望向山海相接的地方。这是战友离别前的“贴心一刻”,也是兄弟间的“默契约定”。
在披山岛,老兵退伍时,航船会搭载老兵绕岛三圈并鸣汽笛。这个特殊的送别仪式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翌日清早,赵鑫悄悄换班、跟着老班长杜从志到山上值班,他害怕自己看到战友离去的背影会“失约”。
锣鼓声响,陈楷洋的目光在人群中“转”了一圈又一圈,眼神难掩失落。他笑着和战友拥抱告别,心里反复想着“师傅”赵鑫的话,提醒自己“要笑着离开”。
汽笛声鸣,在踏上航船的一刻,陈楷洋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披山岛,这个承载他青春的地方,有着太多回忆。
山顶,赵鑫抻着脖子看着远处的海面,期待能看一眼绕岛的船。这一刻,他们彼此都落泪了。

苦吗?其实有点甜

在披山岛,战士守岛时间最长纪录是24个月。
中士赵鑫说,过去上岛之前,教导员会特意叮嘱带队的排长,带几个准备上岛的新战士在镇上好好转一转——“上岛容易出岛难”。
如今出岛便捷多了,赵鑫特别知足。用他的话就是:“日子有点甜。”相对于过去的“苦”,官兵口中的一个“甜”字见证着时代发展给守岛带来的巨大变化。
披山岛孤悬远海,每周只有两班船补给。2018年,岛上探出一口深水井、建起了蓄水窖,但官兵吃水用水仍然紧张。
那年春节前夕,旅队领导让守岁的雷达站官兵每人录制一段“心语”给远方的家人。当时还是列兵的赵鑫腼腆地说,“就想喝一口家乡的汽水……”这个打小在西安长大的战士,说起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坐在城墙下乘凉喝过的橘子汽水,连笑容都是甜的。
官兵朴素的心愿,击中了旅领导的心房。从那以后每次补给船上岛,运输物资中除了一箱箱的纯净水,还会额外增加几箱橘子汽水。去年,岛上安装了海水淡化系统,海岛的吃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但定期补给汽水上岛,成了旅队沿袭至今的传统。
“在这个小岛上,橘子汽水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让人甜到心里的是来自远方的牵挂。”雷达站站长吕光阳一语道破兵心。
那年国庆节前夕,老兵石文恒的妻子打算上岛探亲。乘坐飞机、高铁、汽车辗转到了码头,即将乘船进岛的前一天,台风不期而至。船停航了,原本计划的温暖相拥,无奈变成了隔海相望。
一天、二天、三天,狂风漫卷,海潮汹涌。眼看假期即将结束,这位军嫂也要返回了。就这样,石文恒在岛上精心布置的家属房,最终没能派上用场。
妻子离开那天,她把一箱糖果留给经常往来披山岛送物资的渔民老邓。放下电话,得知妻子要离开,石文恒站在阵地附近岩石旁百感交集。海风呼啸,他默默凝望着海的那一边……
一周后,老邓开着渔船上岛送物资,他把那箱糖果交到石文恒手上。打开箱子的塑封,一颗颗巧克力糖果就像星星,闪耀着他的眼眸。战友们聚拢上来,每个人都从班长手里分到了糖果,他们笑得特别开心。
从橘子汽水到“迟到的糖果”,“甜”成了雷达站官兵对幸福生活的定义。
去年,下士赵勇登记结婚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两人原本计划好的婚期推迟了整整一年。好不容易上级批准官兵可以休假,大家你让我、我让你,好像商量好似的把休假机会让给了赵勇。
半个月后,老邓开着渔船上岛,战士们从船上卸下几大箱子喜糖。赵勇的视频电话打得也很是时候:“不要争不要抢,今天的喜糖管够……”
一起吃过苦的战友,更懂得分享人生的甜。去年冬天,雷达技师李付山即将离队。他让老邓从镇上订了一个大蛋糕,要和战友们一起庆祝在岛上的最后一个生日。
得知消息,吕光阳瞒着李付山,让他带过的每一名雷达操作员给“师傅”录了一段祝福视频。生日会上,伴着优美的旋律,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大屏幕上——左一句“班长,祝你生日快乐”,右一句“班长,祝你永远健康”,老兵红了眼眶。
和战友们相伴度过军营最后一个生日,李付山由衷说道:“这是我一生吃过最甜的蛋糕!”

跨越?路始于脚下

137个台阶,数百米的山路,是官兵们奔赴战位的距离。
上等兵赵强在心里将这个数字数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他新兵下连后最急迫的心愿——早点背上挎包,踏着这137个台阶到阵地值班。
独立值班,是每一名雷达官兵攀登的第一个“山头”。为了背着挎包、奔向战位的时刻,每个人都会拼尽全力。
独立值班考核很快来了。赵强信心满怀地参加,结果铩羽而归。由于紧张,他在标图时漏掉一组数据,操作动作出现差错。
心愿落空,换了是谁心里都不好受。赵强像是霜打了的茄子,没了精神。这137个台阶,仿佛成了一段“难以跨越的距离”。
赵强的班长、老兵田经山在岛上守了十几年,他熟悉这座岛,也熟悉每名年轻战士的“心路历程”。
一个周末,田经山叫着赵强到岛的另一边去看看。“这地方慢慢积水变成了一片湿地,白鹭都在这儿饮水;这棵树是桑树,初冬会结果,可甜了;这是野香葱,可以吃;那边还有一片格桑花,是一位老班长栽下的……”老兵一路走,一路讲解;新兵跟在后面,一路听,一路记。
山顶的悬崖边,一棵树被经年不息的风吹成“莫西干发型”。田经山对这棵树情有独钟,常常自诩是“岛上最懂这棵树的人”。
刚上岛,田经山就听岛上的渔民说,这棵树挺立在悬崖的风口处好多年。岛上经历了几次超强台风,很多树几乎被连根拔起,它却始终没有倒下。在田经山心里,这棵树成了名副其实的“坚强树”。
田经山告诉赵强,山下大路旁还有一棵“唯一柳”。直到赵强看到了那棵树,他才懂了“唯一”的含义——这是一棵被大风刮倒的大树,树干已经干枯,但向阳一侧的枝干又重新长出绿芽。生命之顽强,让它成为官兵心中的“唯一”。
下山时,路过“虎林”长廊,看着刻有“训练标兵”名字的一排排鹅卵石,赵强开始期盼着: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鹅卵石。
梦想的种子,就这样在战士心中扎根。“再大的梦想,也是从小火苗燃起。”在海岛上守了多年,田经山对梦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这么多年,他带过的兵,有的成为兄弟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被选调到了辽宁舰上。而他,依旧坚守在岛上。
老兵有老兵的梦想。大到雷达信号调试,小到馈线接口除尘,田经山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日积月累达几十万字的技术笔记中。“我是技师,雷达需要我。”老兵说,一个人如果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就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一个人如果把追逐梦想当成一种生活,那么每完成一次任务就是实现一个梦想。
“不漏掉任何一批空情。”谈及工作,一级上士王雪根的言语中透着淳朴。这位老兵眼中,雷达技师值班都是24小时连轴转,有时候上了阵地就是十天半个月,情况不解除,他们不下阵地。
在坚守的战位上,工作,总是与责任形影不离。
新装备列装后不久,王雪根突然接到上级电话通知,兄弟部队率先发现某空情目标。用上了新装备,他们却“落后了”,他不甘心。
“搜索目标!”王雪根面色凝重。从那以后,王雪根丝毫不敢懈怠,每次值班都要额外“加码”,给自己增加参与处置训练的机会。
终于,王雪根带领战友又一次在全旅考核中夺冠。体会着胜利的喜悦,老兵脸上写满自信,“超越自我,快乐在于过程。”
跨越,就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再远的路,也要从脚下迈出的第一步开始。

午后说书(本栏目由禾兴广告冠名赞助播出)
话说1925年,苏州豪门潘家老祖支走旁人,把寡居的孙媳叫来,说:这两年寡居让你受苦了,可老身厚老脸让你一件事啊,不知道你是否答应?,孙媳妇恭敬地说:“爷爷,您说啥我都照办!”。
此事没多久,潘家老祖便与世长辞,到底哪天潘家老祖让孙媳妇办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孙媳妇守了几十年。
潘家在晚清时期,是苏州城里显赫豪门,先祖是清朝的大学士潘世恩,潘世恩传了三代后,他的孙子潘祖荫,中了咸丰二年的探花,掌管南书房40多年。在光绪年间当上了显赫的一时工部尚书。成为了二品大员,潘家可谓显赫一时。
潘祖荫没想到,潘家到了他这代到达家族巅峰,潘祖荫虽然娶了几房太太,奇怪的是潘家嫡系一脉到第四代男丁却人丁凋零。
潘祖荫和弟弟潘祖年有好几个儿子,可是不知为何,儿子们相继夭折,只能过继堂兄孙子潘承镜继承家业。
但潘承镜新婚三个月,又突然病故了,没有留下子嗣。导致刚进潘家的孙媳妇成了孤家寡人,这位孙媳妇就是潘达于,潘达于知书达理,琴棋书画、女红刺绣,样样不差,在当时是做妻子的首选。
1923年,她嫁入潘家才三个月,丈夫就去世了,可她依然以孙媳妇的身份,操持家务,把潘家打理得整整有条,此时她才不过18岁。
本来她也不姓潘,叫潘达于和一件事有关系,原来潘祖荫去世后,把家业传给了弟弟潘祖年,但是过了几年潘祖年也老了,因此他看到潘达于虽然是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是外柔内刚性格刚毅,最终是力排众议,让这位孙媳做当家的。
但是他考虑到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让她改姓潘,还把她写入潘家族谱,改名为“达于”。为何“达于”呢?其实老人家是另有深意。
潘达于掌家业两年后,一天潘祖年支开了旁人,让孙媳独自见到,把潘家最重要的秘密托付给了潘达于。过了不久又在族中过继了两个孩子给20岁的潘达于。
但是外人都很好奇,为何潘祖年对潘达于怎么好,把潘家偌大家业交给一个外人?别说外人好奇,连潘家族人都很好奇?
因为潘家作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家底雄厚外,潘祖荫更是一个金石收藏家,其收藏到底有多少,
根据1933年,潘家女婿顾廷龙编撰的《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叙》记载,潘祖荫收藏的青铜器约有600余件。这个数量连文物专家马承源都是感叹,潘家在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但是这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到底有多少研究统计结果尚未公之于世。
根据潘家人的回忆,但是潘祖年把潘祖荫的收藏运回苏州,就雇用了4条船,而这些还是能带走的,太重的一些铜钟等文物都送人了。可见其收藏之丰富。
而在众多的收藏中,潘祖荫最珍爱的就是两尊青铜鼎,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尊鼎和后来的子龙鼎,合称西周三鼎,是非常重要的青铜器文物,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而潘祖年临终之时,单独唤来了潘达于,就是吩咐她一句话:
“大盂鼎、大克鼎这些宝物,是我们潘家的传家之宝,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家宝。你一定要好好看护,不能有一丝闪失,更不能流落外国人之手。无论今后潘家衰落到何等地步,都不能变卖宝鼎!”
潘达于看着祖父坚毅的眼神,知道了这两尊鼎的重要,点头答应了下来,但是她不知道后来护鼎的路有多艰难。
潘祖年去世后,显赫的潘家由一位年轻寡妇当家,潘家开始落寞,而且人人都知道,海内三宝,潘家有二,因此许多人前方百计的要从潘家拿走大克鼎和大盂鼎。
首先是当时苏州建起了一座西式的办公大楼。有人上门找潘达于,希望借大鼎放在大楼内展示,说是借,但目的非常明显,潘达于巧妙地推搪说,大鼎被潘祖年送人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后来每天依然有不少人上门问大鼎下落,甚至还有美国收藏家用数百两黄金和一栋美国别墅来换鼎,可是潘达于知道这两口鼎最祖国的意义,毅然拒绝。
到了1937,眼见苏州城外硝烟弥漫,潘达于不想两件国宝,落入异邦手中,一个弱女子想了无数个夜晚,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花费一番功夫把大鼎藏了起来,
此后显赫的潘家被翻了底朝天,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两口大鼎和珍贵文物,潘家人个个非常坚毅,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连潘达于过继的孩子也如此,其后显赫一时的潘家落败,潘达于和家人搬走了。
到了1951年,潘达于想到如此重要的国宝不能一直埋藏,就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博物馆非常的惊讶,大克鼎和大盂鼎竟然被藏起来了,激动的立刻立刻派专家,随同潘达于苏州老宅。
当人们通过挖开地砖,提出里面两个大木箱时,被里面满箱子的青铜器给震惊了,而两尊国宝铜鼎重见天日时,令在场的人们无不惊叹。经过检查大克鼎和大盂鼎保存完好。
潘达于捐献国宝,立下了大功,为此当时还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表彰会,并给她颁发了两千万元(旧币)奖金。此时潘家已经不再富裕,可潘达于直接下了奖状,拒绝了两千万(旧币)奖励,因为她觉得,她已经完成了祖父临终的遗言和心愿,此后,她陆续捐赠四百多件文物。
她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后人的尊重,2007年,潘达于老人与世长辞,但她的守护传奇却和巨鼎一起千古流传。 https://t.cn/EVy8YNn

1925年,苏州豪门潘家老祖支走旁人,把寡居的孙媳叫来,说:这两年寡居让你受苦了,可老身厚老脸让你一件事啊,不知道你是否答应?,孙媳妇恭敬地说:“爷爷,您说啥我都照办!”。
此事没多久,潘家老祖便与世长辞,到底哪天潘家老祖让孙媳妇办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秘密孙媳妇守了几十年。
潘家在晚清时期,是苏州城里显赫豪门,先祖是清朝的大学士潘世恩,潘世恩传了三代后,他的孙子潘祖荫,中了咸丰二年的探花,掌管南书房40多年。在光绪年间当上了显赫的一时工部尚书。成为了二品大员,潘家可谓显赫一时。
潘祖荫没想到,潘家到了他这代到达家族巅峰,潘祖荫虽然娶了几房太太,奇怪的是潘家嫡系一脉到第四代男丁却人丁凋零。
潘祖荫和弟弟潘祖年有好几个儿子,可是不知为何,儿子们相继夭折,只能过继堂兄孙子潘承镜继承家业。
但潘承镜新婚三个月,又突然病故了,没有留下子嗣。导致刚进潘家的孙媳妇成了孤家寡人,这位孙媳妇就是潘达于,潘达于知书达理,琴棋书画、女红刺绣,样样不差,在当时是做妻子的首选。
1923年,她嫁入潘家才三个月,丈夫就去世了,可她依然以孙媳妇的身份,操持家务,把潘家打理得整整有条,此时她才不过18岁。
本来她也不姓潘,叫潘达于和一件事有关系,原来潘祖荫去世后,把家业传给了弟弟潘祖年,但是过了几年潘祖年也老了,因此他看到潘达于虽然是虽然是一介女流,却是外柔内刚性格刚毅,最终是力排众议,让这位孙媳做当家的。
但是他考虑到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让她改姓潘,还把她写入潘家族谱,改名为“达于”。为何“达于”呢?其实老人家是另有深意。
潘达于掌家业两年后,一天潘祖年支开了旁人,让孙媳独自见到,把潘家最重要的秘密托付给了潘达于。过了不久又在族中过继了两个孩子给20岁的潘达于。
但是外人都很好奇,为何潘祖年对潘达于怎么好,把潘家偌大家业交给一个外人?别说外人好奇,连潘家族人都很好奇?
因为潘家作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家底雄厚外,潘祖荫更是一个金石收藏家,其收藏到底有多少,
根据1933年,潘家女婿顾廷龙编撰的《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叙》记载,潘祖荫收藏的青铜器约有600余件。这个数量连文物专家马承源都是感叹,潘家在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但是这不过是其中一部分,到底有多少研究统计结果尚未公之于世。
根据潘家人的回忆,但是潘祖年把潘祖荫的收藏运回苏州,就雇用了4条船,而这些还是能带走的,太重的一些铜钟等文物都送人了。可见其收藏之丰富。
而在众多的收藏中,潘祖荫最珍爱的就是两尊青铜鼎,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尊鼎和后来的子龙鼎,合称西周三鼎,是非常重要的青铜器文物,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而潘祖年临终之时,单独唤来了潘达于,就是吩咐她一句话:
“大盂鼎、大克鼎这些宝物,是我们潘家的传家之宝,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家宝。你一定要好好看护,不能有一丝闪失,更不能流落外国人之手。无论今后潘家衰落到何等地步,都不能变卖宝鼎!”
潘达于看着祖父坚毅的眼神,知道了这两尊鼎的重要,点头答应了下来,但是她不知道后来护鼎的路有多艰难。
潘祖年去世后,显赫的潘家由一位年轻寡妇当家,潘家开始落寞,而且人人都知道,海内三宝,潘家有二,因此许多人前方百计的要从潘家拿走大克鼎和大盂鼎。
首先是当时苏州建起了一座西式的办公大楼。有人上门找潘达于,希望借大鼎放在大楼内展示,说是借,但目的非常明显,潘达于巧妙地推搪说,大鼎被潘祖年送人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后来每天依然有不少人上门问大鼎下落,甚至还有美国收藏家用数百两黄金和一栋美国别墅来换鼎,可是潘达于知道这两口鼎最祖国的意义,毅然拒绝。
到了1937,眼见苏州城外硝烟弥漫,潘达于不想两件国宝,落入异邦手中,一个弱女子想了无数个夜晚,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花费一番功夫把大鼎藏了起来,
此后显赫的潘家被翻了底朝天,可他们怎么也找不到两口大鼎和珍贵文物,潘家人个个非常坚毅,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连潘达于过继的孩子也如此,其后显赫一时的潘家落败,潘达于和家人搬走了。
到了1951年,潘达于想到如此重要的国宝不能一直埋藏,就写了一封信给博物馆,博物馆非常的惊讶,大克鼎和大盂鼎竟然被藏起来了,激动的立刻立刻派专家,随同潘达于苏州老宅。
当人们通过挖开地砖,提出里面两个大木箱时,被里面满箱子的青铜器给震惊了,而两尊国宝铜鼎重见天日时,令在场的人们无不惊叹。经过检查大克鼎和大盂鼎保存完好。
潘达于捐献国宝,立下了大功,为此当时还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表彰会,并给她颁发了两千万元(旧币)奖金。此时潘家已经不再富裕,可潘达于直接下了奖状,拒绝了两千万(旧币)奖励,因为她觉得,她已经完成了祖父临终的遗言和心愿,此后,她陆续捐赠四百多件文物。
她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后人的尊重,2007年,潘达于老人与世长辞,但她的守护传奇却和巨鼎一起千古流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两天的《总裁演讲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ok][加油]​经过反复的讲解、训练、点评辅导,有的学员本来是过来“打酱油”的,没有想到变成了“挑大梁”的[鼓掌][鼓掌]
  • 想白‮这用‬个​‎ ͏  ‮ ‬ ㊙黄皮逆袭冷‮皮白‬的秘密#麦吉丽‮白雪‬瓶#特别清‮的润‬乳液质地,流动性‮好敲‬,一抹快速‮收吸‬,更‮会不‬搓泥~油‮
  • 铆足干劲求突破,文安县制定出台了《文安县推进全民招商引资“五个一”专项行动方案(试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身先士卒,主动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全力以赴跑招商,千方
  • 如果你能够看到我们的垃圾话,那么我希望你承载的不是千万的沉重,是烟火明亮,是慵懒午后,是并肩前行。红尘之中,一隅静处,存留过往的陈年旧事,闲时拢一把闲云聚在一起
  • #普通人故事里的非凡十年# ​​​ #初秋纪念册#【舌尖江西|石城全莲宴 】#赣鄱大地# 赣州市石城县是中国白莲之乡,有1300多年的白莲种植历史,白莲已成为该
  • 截止目前,光伏风电还没有动作,性价比凸显出来了,前期的超跌龙头就太好看了,当然我没去研究,大家自己去找找,大港股份这种形态的,可以重点关注,有仓位的朋友可以搞一
  • 爱了!爱了!
  • 一天天时间过的可飞快啊虽然还是会觉得很辛苦,还是会自我崩溃自我焦虑有很大压力但能在今天得到一个“我们眼光没错”的阶段性评价还是开心的虽然更多针对的是品质而非能力
  • #昆铁一线风采# 随着云开雾散,昆明的阳光又带来暖心的温暖,而此时此刻铁路沪昆线“腹地”——昆明东站三级六场正在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百日会战·铁军 |
  • 他们说,外甥女和我一个年纪,但和我谈的东西都不能和她说,我聊天的深度广度很高,兼容度也非常高。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在一个不是很开心的晚上打开了《瞬息全宇宙》有了
  • 今天去打球的时候翻出来好久不穿的pg3nasa配色 还记得那是在高三 pg3刚出来的时候 最喜欢的一个配色 自己攒了好久的钱再加上妈妈资助 咬牙花了1500买的
  • “科创板日报”联系到了重庆渝北区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称已经关注到了相关情况,已展开调查,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在登记地址没有找到该公司。北京怀柔区发现一京外关
  • 6、即使不创业,也不要和平庸的人合伙创业和优秀的人共事很简单,告诉他要做什么事,要什么效果,他就会想办法搞定,不需讲究条件。11、对别人的恩情,不可逢人便讲请参
  •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每日一善文案 以热爱祖国为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
  • 72年前的今天,他们奔赴战场[拳头]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国泰民安[鲜花]抗美援朝是一场艰难又壮阔的战争无数革命先辈英勇无畏冲在守卫和平的第一线,他们心中有信仰,
  • .异地恋真的很难,因为隔着屏幕,太多情绪表达不清,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很多时候吵架或者不开心,根源只是因为见不到,很容易乱想,我每天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脑子里都是在想
  • 所以趁还来的及好好珍惜,亲情,友情,爱情……最好的人生就是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有时间去完成想做的事和梦想,有情怀去探寻诗和远方……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
  • 《借助莫言的12句话,帮你看透人性真相: 1、孩子,这世界上,好多堂堂皇皇的事,都是在黑灯瞎火里干出来的。 3、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懦夫可以
  • 我们就这样吧,希望会有人比我更喜欢你.遇见一个真心喜欢的人不容易 两个人在一起更不容易 缺点可以改 性格可以磨合 错过了就真的没有了 所以希望我们以后的路能彼此
  • ” 这一辈子不能白活,在如梦如幻的不易一生之中,应该坚毅勇敢地告诉自己,我的人生过得丰富充实、色彩斑斓。9.“力行近乎仁”做行动上的践行者,争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