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世真经注解(16)

恶念不存

此根上句说也。惟能满腔仁慈,故仁慈之外,别无他念,何况于恶乎?恶与善相反,仁慈之人,念兹在兹,平日居心行事,既已一,以仁慈为主,则一丝恶意,务自屏除,不使稍留念虑而后已。大凡行事之差,皆因举念不善所致。恶念不存,则与慎独功夫几矣。

注:根上句,接着上句。

别无他念,没有其他念头,没有享乐的心,闲逛的心,更没有贪财好色的心,一心希望做好事,利益众生。

念兹在兹,念念不忘行仁慈。

既已一,既然已经专一纯净。

务自屏除,一定要自己除去。

不使稍留念虑而后已,不使稍微留下自私念头才停止。

行事之差,做事出现差错。

几,差不多。

一切善事,信心奉行

此二句,总结上文,行事诸条,而勉人以信奉也。一切善事,即敬天地以及恶念不存诸条也。人知有善而不知信心,则所知究竟不真;人知信善而不能奉行,则所信究竟未实。必始而知善,既而信善,终而行善,则信心奉行四字,人当勇于著力矣。迨至信之深,行之熟,触处潜通,会心不远。觉天地之大,舍此更无他事可乐,有欲罢不能之势,才是信奉最深时也。

注:信奉,信仰敬奉。

信心,对善生起信仰的心。

奉行,遵照实行。

知善,知道敬天地以及恶念不存诸条目都是善。

信善,相信行善能够得到善的回报,相信善是心的本体自然流露。

行善,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 。

著力,尽力;用力。

信之深,相信得真切,就没有疑惑心。断疑生信,反复诵读《觉世真经》,不断实践,疑惑就越来越少。

行之熟,开始是为了获得善报或者其他目的行善,作熟了,把行善作为本分,生活的方式。

潜通,潜在通达。

会心,领悟于心。

舍此更无他事可乐,为善最乐。一般认为享用美食,受万人拥戴,是快乐的事情。享用美食是刺激舌神经导致一种舒适的感觉,受人拥戴,别人尊重仰慕,心就有一种满足感。这些快乐都需要许多因素聚会,才感觉快乐,而且弄久了,就审美疲劳,如吃山珍海味吃久了就会腻。还一种快乐,是我们心灵本有的快乐,因为被业障,贪嗔痴,烦恼遮蔽了,所以感受不到。而通过行善之力,把这些遮蔽本有快乐的因素暂时扫除一些,本有的快乐就显露出来少分,这就是为善之乐。因为这种快乐是源于生命本身,所以不会审美疲劳,只要不起无染的心,这种快乐也不会丢失。,

人虽不见,神已早闻

谕云:“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即无愧神,故人能信奉诸善,而神闻甚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固不俟呼吁告天,而后监观究度也。盖善在一念之萌,扩充可以无量。虽众人未及见知,而一意感孚,捷于影响,神已早闻之矣。观此机,应之速,则为善为恶,人可不深自惕厉乎哉?

注:凡人心即神,佛教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普通人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源于我们没有受无染的心,这个心与佛心,神心,众生心是一体的。凡夫心奔驰于外,尽做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心受污染,心与神心就不能沟通了。因为人心与神心一体,人心污染了,神心没有污染,所以人起心动念,神心如明镜,都知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

不俟,不会等待。

监观,观察;观览。监,通“鉴”。《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究度,计算;查考。

一意,专心致志。

感孚,精诚感通。

影响,影子和回声。多用以形容感应迅捷。

机,事物发生的枢纽。

深自,自己努力。

惕厉,警惕谨慎;警惕激励。

加福增寿

福善之报,乃天地自然之理,非神所能私,非神所能断。我既种下善缘,便有一番善果。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毫不差错者也。世间福寿之人,非自祖功宗德积来,便是积善累仁所致。眼前受享,皆从心上栽培出来。况人世之福,有寿才能久享;人生之寿,有福可乐余年。加福增寿,是现在住世受用处,非善何能及乎?

注:福善之报,乃天地自然之理,行善得善报,是天地之间自然存在的道理。“天地自然之理”是什么意思呢?如有阳光,雨露,土壤,肥料所有因缘具足,庄稼自然生长旺盛。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一个人都天然希望自己幸福,儿女幸福;每一个众生,包括虫蚁,都怕死。为什么这样呢?佛教称为“法尔如是”,一切万事万物所有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非神所能私,不是神能够私自改变的。

非神所能断,不是神能够决断的。这里的断,原文作“靳”,疑有误。古代善书有许多事例,有人行善,神就将其善恶簿改了,加福增寿。但是没有看见行恶的,和神关系好,神将其善恶簿也改为加福增寿。这里的“断”,是指神不能自作主张,私自决断。

世间福寿之人,非自祖功宗德积来,便是积善累仁所致。世间有福报长寿的人,要么是祖宗积功累德而来,要么是自己行善积德导致的。

眼前受享,皆从心上栽培出来。一个人的福田根源于他的存心,只要有这一分真心,懂得常常舍财来救济他人,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自然果报就会现前。

有福可乐余年,有人特别有钱,可是寿命不长,有福不能享。有人寿命很长,福报没有,活得非常艰辛。晚年快乐,需要有福。

加福增寿,是现在住世受用处,非善何能及乎?这一世活得长,享受幸福,不是行善,怎么能够达到呢?善,这一生行善,还有前世行善,加上祖宗行善的福荫。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希望德国的有关做法能够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而不是到本地区来博取眼球。德国军舰有意停靠南海中国自然清楚,德国军舰来到南海地区不是什么好事情,无非是想要来该地
  •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 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新生活,但我知道,我的目的就是永远的跟你在一起,我只得向前走……唯一的没告诉家人这件事,自己迈出这一步未来相互依靠,别让我输[跪了]#文案[超话
  • ”钟离眜却似有疑虑,说道:“今韩已易主,等同归汉,我彭城之西,再无屏障。那刘邦却是枭雄,轻取三秦,对我已是虎视眈眈,我军不可不防。
  • ”她以为他还是个地痞无赖,可他从没告诉她,他并不是个普通人......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在东一等车,门口沿路建材成堆,“哐当”一个小师傅扔下一块木板,尘
  • [#OnlyOneOf# ] #세계교육의날##온리원오브##리에# 자선화보 A컷 아이들이 마음껏 공부할 수 있는 환경이 조성되어 무엇이든 될 수
  • 大半夜终于看完了知否平日想来喜欢看古装年代剧 却因为当时的偏执 机缘巧合 今日才首刷完了这部剧.跟着全剧陪着明兰走了半生 又再全剧终了时回顾了这波折的半生.心情
  • 早在北宋时期,苏轼就指出:“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早在北宋时期,苏轼就指出:“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
  • 图9为0℃层高度预报,0℃层高度越低,尤其是低于300米时,降水基本都是降雪。图7为20日-22日晨形势场演变,地面层在东北有冷高压(绿色区)这样近地面层形成偏
  • 同时,晚会首次采用体积视效技术,尝试把需要后期合成的特效技术在直播中实时完成,对现场嘉宾的表演和现场各部门配合提出了极高要求,不仅是一次疯狂的冒险,更是一次大胆
  • 都可问或在【评论区查】#宝儿姐的变美课堂#小伙伴说想要做的自然的医生,还想要了解做双眼皮大概多少米,让宝儿姐分享了郑州做双眼皮技术好的医生。王世勇、赵景华、应超
  • 所以无论结婚前还是结婚后我俩就算吵架也从来没动过手,不过我俩真的很少吵架,糖爸属于那种你跟他吵不起来的,他会跟你分析问题[允悲]然后归责,自己也会先承认错误。所
  • 10月8日,联想集团撤回了IPO申请;同日,上交所披露,决定终止对联想集团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两天后,联想集团对此解释称,撤回申请是考虑到公司
  • 那些年,是郭冬临最红的时候,他的搭档也不断更换。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儿子,郭冬临的到来让原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现如今父母又没了工作,生活自然是更加窘迫了。
  • #天津疫情#【#天津第221-260例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公布】经多方流调,现将第221-260例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公布如下:   阳性感染者221(男,24
  • 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
  • 媒体同行告诉肖竹青,阅读量超过1000人就是大V 了。​ 肖竹青参加茅台股份有限公司茅台1935新品发布会期间,在肖竹青新浪微博和雪球APP和今日头条APP“肖
  • 你只有放下一切的不愉快,让自己开心,使自己快乐,那么,生活一定会有滋有味。不得不说作为肖战的剧粉好幸福啊[抱一抱][抱一抱][抱一抱]#王牌部队顾一野的王牌故事
  • 海岸村有世界上最温暖的坎离奶奶,勇敢追爱的美善,好运爆棚、憨憨的银哲‍♀️,永不放弃的音乐梦的吴春在,多年爱着惠珍的综艺制作人池PD,知心大姐姐华贞统长,一直深
  • こじのお話はいつも面白いしお仕事から帰ってきた時に元気をもらえて本当に毎日の力になってるからありがとうって言わせて!ご縁のある仲良し素敵メンバーと作りました✨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