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三皈依”和“常住”吗?

原创 慧日 佛教慧日 2022-03-19

“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闻者,闻已信受,能信如来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应于如来生常住心,无有变易,正法不断,僧宝不灭。”

“常住之法无名无色,虚空常故无名无色,如来亦尔,无名无色,是故为常。常住之法无因无果,虚空常故无因无果,如来亦尔,无因无果,是故为常。常住之法,三世不摄,如来亦尔,三世不摄,是故为常。”

——以上经文摘自《大般涅槃经》

佛教里有一句话: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这是很敏感的生命才会有的体会。面对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我们真的要去思考,思考了,你才会知道我学佛法学的是什么

作为佛弟子,在常住之法、不生灭中,于佛大般涅槃的极乐世界中而得涅槃,这就叫往生极乐世界。我师父以前常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涅槃,即是不生不灭法。”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所谓无量,不是有限,不是生灭,这个光就是涅槃之光。

大般涅槃,这是没有阴影的光明,是没有苦的快乐。佛教为什么具有终极性?因为佛教的圆满没有副作用。大般涅槃更是彻底表现了这一点,所以佛陀在经中一遍又一遍地说明。但至于我们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明白佛陀的这份情怀,那就不一定了。

其实我们说,当下这一切就是一种陪伴。当我们按照佛陀的戒律,有序地生活在道的状态里,这就是活在佛陀的陪伴里。纵使三千年过去了,但我们在寺院里,我们有三宝,我们读了《涅槃经》,我们知道了自己是有皈依处的——佛陀是常住的,法是常住的,僧是常住的,三宝是常住的。

对于“常住”二字,我师父曾说:“常住之法是不生不灭法。”《大般涅槃经》里着重就讲这个“常”,若有众生听闻“常住”二字,不堕落三恶道。对于“常住”二字的理解,对于“将三宝作为我们皈依处”的理解,这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认为佛陀涅槃了,涅槃了就是不存在了,那就连三皈依都没有了。

法性常住,这个法性到底是什么?作为僧的体又是以什么形成?请问一个僧身上有没有戒体、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智慧?我们一个普通的僧,身上的戒定慧都是有佛陀法性的流露的呀。如果能这样来理解三宝,我们的三皈依体才会形成。像我们天天在法堂听法,实际上始终是围绕着三皈依这个主题的。

这次我们读的《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是属于同一时的,在天台宗里都叫法华涅槃时,都属于醍醐部。所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佛陀不仅仅讲了事相,讲了祂一生所显现的事迹,同时也给我们讲解了祂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其中甚深的含义又是什么。

所以读《大般涅槃经》,对我们的大脑是有挑战性的,这部经极其辩证。一方面佛陀要讲出需要表达的真实义,同时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我们听众的劣根。听众、看经人的思维角度不同,所领会的也不一样。

佛陀为了让我们理解真实义,还是给出了好几块垫脚石。比如经中当不同的菩萨、不同的人出来问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问出我们还不明确的问题,在拉近我们跟佛之间的距离。有时候问题出来了,我们就觉得“是啊,是啊,我也是这个迷惑”;有时候我们连这个迷惑都没有,经他一问,觉得有道理,然后引发我们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

我师父也跟我说过,“佛法就在一问一答间。”我那时候听了:哦,一问一答就形成佛法了。现在领会的才更深入,这种问答其实就是觉性摩擦的火花,通过对事物认知深度的展示来表现佛陀的圆满智慧。

佛陀在引领我们、对我们讲述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醍醐灌顶”。让我们从不知到知,由不知道而启问,到“是呀,这也是个问题啊,我却不知道”,在这种落差中,更加坚固自己的信。

佛法是需要以信仰为前提的,仰之弥高,对三宝生起真实的皈依心,我们才有机会跟佛陀的圆满相应。否则我们连怀疑、提问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不具足提出疑惑的智慧。

《涅槃经》的智慧是大智慧,可以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生命:我们这一生如果觉悟,我们生生世世的有缘都有救;我们如果还是轮回,那就由轮回制造着轮回。

生命将毫无意义。所以我们读经,就要多思维佛陀所讲的智慧。多思维,你就是在靠近佛陀;能安住,你就是在佛光之中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模样
故事开始的艰辛 结束的也毫无征兆
兜兜转转好几年 拉拉扯扯巨心酸
青春已不再年轻 我知你的不易 总想做出成绩来 证明自己是可以的 可现实就是这么实诚 难以满足自己 导致我渐渐的失去了开始的满怀期待
时间一点点把我们的距离拉开 阻碍越来越多 我依然原地不动的等待 殊不知 傻的可怜 哪有真心换真心 只是其中一人一厢情愿罢了
呃 我想歇歇
看时间怎么说

常怀感恩之情,必有福泽相守!

为人一世,常怀感恩之情,必有福泽相守!

1心中无事,烦恼即无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间烦恼,大抵都是自心执着所生。

白云守端禅师的师父是茶陵郁山主,一日骑驴过桥,忽逢一裂缝,师父摔下驴背,却毫无恼意,吟了一首诗歌,便扬长而去。

白云守端禅师去参访杨岐方会禅师时,杨岐问:“听说你师父一首诗使得自己开悟,你可记得?”

白云守端本就十分喜爱这首诗,自然脱口而出:“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

谁知他话音刚落,杨岐便大笑起来,随后便转身离去。

白云不解其意:是不在自己背错了?他这么笑是什么意思?白云整晚思索着这些问题,竟被折磨得寝食难安。

次日清晨,白云便急忙去寻杨岐:“师父,昨日你那笑是什么意思?”

杨岐只觉莫名其妙,想了半天才知道他所问何事。于是,他笑着问白云:“你可曾见过小丑?”

“见过。”

“可你连他们的一点点都比不上呀!”杨岐叹道。

白云听后大惊失色,忙问道:“师父求解!”

杨岐说:“他们喜欢人家笑,你却怕人家笑。”

白云听了,当场就开悟了。

有道是:“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世人人总易被烦恼所困,仔细想来才能发现,归根结底,出在了人心上。只要你不那么想,事情便会圆融许多。

人活着,免不了烦恼。生活百般愁苦,再难忆起年少时的懵懂。岁月前行,留给我们的不止回忆,还增添了许多责任,心事,也慢慢积累,快乐,逐渐变得查无所踪。

其实,烦恼由心生,不想自然无。心中放满了不快,又怎么有地方存储幸福?烦恼,越想越多;痛苦,越想越累。做人,别整日想着自寻烦恼,那些不值得的事,别放在心上。

2心有一切有,心无一切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山里有座小庙,庙里只有禅师与小沙弥师徒二人。一日,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说,人的心究竟有多大?才会有‘一切唯心造’这种说法?”

禅师只说:“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山出来。”

沙弥听话地闭上眼,过了一会儿说:“师父,我的大山造出来了!”

禅师又说:“你再造一根小草吧。”沙弥闭眼照做。

禅师接着说:“现在,你心里想着到寺院门口去一下。”

小沙弥立刻就说:“师父,我已经到了。”

“那你就再到天边去一次吧。”

小沙弥同样立刻就回答:“师父,我已经到了。

禅师问他:“你的大山与小草,是用自己的心,还是与别人的心一起造的呢?”

小沙弥不假思索,立刻回答说:“我的心!”

“你到寺院门口和到天边,哪边用的时间长?”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一样长。”

禅师接着问:“山那么大,草却那么小,那你造大山的时候,是不是用了全部的心?而造小草时,只用一部分心就好呢?”

小沙弥摇摇头说:“造一座大山和造一根校草,都得用全部的心。”

于是,禅师开示说:“在心中,到天边与门口,都是一瞬;造大山与小草都是一颗。可见,心无快无慢,亦大亦小,可大可小。”

心生万物,人生幸福与否,烦恼多少,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执着越多,痛苦越多。放得下了,便得自在。所以说,人生,活的是心态。

心有一切有,心无一切无。也许命运的变化,就在你一个念头的生起。念念为善,福报自来;每每思恶,恶果自食。

人生,得失之间,计较的越多,失去的越多。我们无法做到事事随心意,那就调整心态,即使风雨再大,也能自得其乐。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事,都是自找的苦。看开了,放下了,执着不生,当下便是幸福。

3心中有恩,命里就有福

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知,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悉皆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老人膝下七子竟没有一个愿意赡养他,被逼无奈,他只好沿街乞讨。他怨恨子女不孝,怨恨老天不公,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痛苦。

有一天,他遇到佛陀便问:“慈悲伟大的佛陀啊!您可能改变我的命运?”

佛陀就问他:“你知道感恩吗?”

老人回答:“我不懂什么叫感恩,请佛陀指点迷津。”

佛陀指着他要饭的拐棍问:“这根拐棍你感恩吗?”

老人想了想,说:“感恩!它帮我驱走恶狗,助我在崎岖路上行走。累了,我可以枕着它入睡,它便是我幸福的依靠。所以,我感恩它!”

佛陀欢喜赞叹道:“善哉!那今日起,你便不停地对这根拐棍说感恩,到一定的时候,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了!”

从此,老人每天都对着拐棍说感恩,不仅如此,他还对每一位帮他、伤他、欺他的人说感恩。

一次,他去听佛讲法师,佛陀见到了他,便请他上台。他将自己感恩的修行一一讲述,恰好,他的七个孩子也在下面听经。他的孩子们听到父亲连一根拐棍都能至诚感恩,何况其它!可想想自己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知感恩,于是纷纷惭愧。听完经后边急忙争抢着要孝养自己的父亲。

这时佛陀就对老人说:“你的命运现在已经改变了!一个有感恩心的人,他便什么都有;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他便什么都没有。”

做人,懂得感恩很重要。心怀感恩,便能常感幸福。佛法常讲报恩,却不谈报怨,便是因为人常感恩,自是善。心存善念,便是福田,种下善因,自得善果。

做人,心中有恩,命里就有福。这世上,有恩于我们的人,值得我们一生去牢记。一个举手之劳,缓我们燃眉之急,种种恩情,知恩,感恩,报恩!结下善缘,福报已在路上。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党史声音日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印发】2020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
  • ”中建一局项目部负责人鲁洋告诉记者,2年内干完3年的活,原因在于项目的装配率达51%,大量钢结构均在工厂预制,现场施工减少30%,节省施工时间;开发和应用“智慧
  • 我的神是你呀,施施。当神爱上他的子民的时候,他就是凡人了。
  • 杭州名妓瑞云色艺无双,十四岁这年,老鸨蔡氏命她开始接客。瑞云道:“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不能草率,价钱由妈妈出,人要我自己选!”蔡氏答应了她的请求,以十五金为
  • 面对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旅途, 守一颗淡泊之心,持一份淡然之情,拥一份简单之美,蓦然回首,给流年时光浅浅一笑,就能在静观人生的风起云卷与花开花落中悠然而过。在
  • 记得哦 我是J[爱你]《北上之旅》北上寻问出头路,独在他乡忆往昔。abc123#热门言情小说推荐##小说# 坚持打卡,做一个有毅力的人[憧憬]有生之年狭路相逢
  • 其实我知道没有谁拥有的特别多,只是你需要,我就把能拿的都给你。)我真的是痘肌 谁能想到我付出了多少 我觉得花钱看病吃药做脸就不说了 主要是戒糖戒牛奶 呃 真的好
  • 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虽然有父母、子女、兄弟六亲眷属,而且也都很恩爱,表面上大家都在一起,不过克实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当他出生的时候是孤独地来,到
  • 遇到喜欢的人,想不通的事我想到第一个可以分享的人就是你。在管理实践中,不乏一些企业一味追求战略或品牌,而忽略的企业管理最重要、最本质的事情——高效用人,高效
  • 剧集以“遗物整理师”这个特殊职业作为大背景,讲述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韩可鲁(唐俊尚饰)在养父韩静佑(池珍熙饰)去世后,与疏远的前罪犯叔叔曹尚久(李帝勋饰)一起成为M
  • 译文:故大海不辞东流之水,大之终至也;圣人之德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人不知其是谁是什么姓氏。#出道吧新星#庄子《徐无鬼》之十六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
  • 2.严重损害公路桥梁运行安全有专业机构试验结果显示,超限超载车辆行驶沥青路面一次相当于标准车辆行驶256次,很容易导致路面及桥梁塌陷、裂痕甚至侧翻等现象。4.
  • 这几天突然就冷了,今天还好,天气晴朗,没有大风,气温也回升了一点儿,许多年前的今天可能是在上学、考试、放假、或者在想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在干嘛,变成什么样子,多年后
  • 看了一天leehom的瓜 以前但凡偶像更不要说是身边的朋友了 精神洁癖的我只要对方有什么超出道德底线行为立马粉转黑或远离 但今天我却听了一天leehom的歌 能
  • 1. 远景:全和直是方向2019年初以来我们多篇报告,讨论当前我国类似于1980年代的美国,经济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股权投资时代徐徐展开,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产
  • [心]#向上生长#我年轻的时候有一种错觉叫做:我可以改变你,我可以帮助你,我可以拯救你……直到自己成熟的那一刻才会知道人是无法被别人改变的,人只能自我成长。温柔
  • 3、5、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范仲淹这种不居名的行为是需要极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做到的,一般人的行事原则是:如果不居名,宁可不成功。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听任万物运
  • 为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倡议,日前,成都市多部门正式下发了《成都市宫颈癌综合防控HPV疫苗接种实施方案(2021年版)》按
  • ——阮元2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2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 红军的出路:我们无法从一般意义上认同鲁迅先生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我们更多的要去感叹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的开辟者是多么值得我们去敬仰。寻路过程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