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建好都市圈 携手做强“极核”“主干”】本报记者 肖盛雄 成都日报 记者 陈泳 李柯雨 李娟

  对于成都都市圈来说,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明确要求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

  建立“1+1+N”规划协同工作机制、发布《成都都市圈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宣言》并联合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跨市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成都都市圈已提前1年完成起步期阶段性目标,同城化共识已经形成,同城化效应逐渐显现。

  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以及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牵引性工程,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成都都市圈建设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部分来自成德眉资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家纷纷就进一步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共同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言献策。

  关键词:推动空间治理体系一体化

  打造“无差距化”交通圈 搭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

  《成都都市圈规划》中对空间格局的具体描述为“两轴”“三带”,即夯实成渝发展主轴、打造成德眉资发展轴,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正是要搭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构建起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省人大代表、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陈宏斌:成都都市圈已经不再是成都和几个周边城市简单的合作,而是上升到国家规划层面,共同承担四川省“一干多支”的“主干”引领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成都“极核”功能,因此,对整个空间结构,需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层面去整体谋划和布局。

  其中,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同城同网,是支撑这个空间格局的关键。以打通成德眉资旅游环线为例,四市在交通方面要无缝衔接,形成无差距化交通圈,通过打通各条主干线,将整个成德眉资连成一体,在里面根据产业布局进行再融合,比如用一根交通线把成德眉资周边的旅游景点串联,把旅游圈圈大,串联周边各个旅游景点,形成一根“珍珠项链式”的旅游环线。同时,在道路车道设置层面也要做到各条道路的车道设置标准统一,形成一个统一和谐、完美融合的交通圈,为都市圈发展强基赋能。

  关键词: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体化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 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

  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建设目标是打造创新驱动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先进制造业实力强劲、区域辐射带动有力等显著成效的天府大道科创走廊。

  省人大代表、德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伟:当前德阳在市级层面,初步形成了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的总体思路,希望省级层面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将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为全省战略,统筹整体布局、明确目标定位、提出发展路径,分期分层推进落实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邀请省内外专家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把脉问诊、出谋划策,重点围绕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工作任务、重点项目建设、难点堵点打通等,充分发挥省委党校、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省社科联等各类智库特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咨询工作、组织针对性调研活动、推出研究成果;同时充分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历程,推进科创走廊建设由1.0版向上升级发展,力争到2025年,率先实现一定区域内的样板示范,推动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纳入国家方案。

  关键词:推动成德眉资市场一体化

  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提高成都都市圈市场整体竞争力

  2021年,德眉资四市共同发布《成都都市圈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宣言》,并联合制定实施专项行动,探索了跨市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同城化公积金异地购房本地贷款支持等多项全国创新。

  省人大代表、资阳市商务局局长、民建资阳市委会主委李发刚: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实现成德眉资市场一体化的“主抓手”。要抓住四川自贸区及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契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CPTPP、世界银行评估体系等,建立一套突出国际化、可比较、可量化的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紧盯同领域内最先进做法,跟踪规则最新变化,建立一套定期发布的配套典型案例。相关体系建设在德眉资协同区同步实施和率先复制推广。

  要发挥成都都市圈的极核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实现资源要素、城市运营、竞争优势的互补和相互成就,提高成都都市圈市场整体竞争力。同时,要依托区域性标志性开放领域改革创新,推动成德眉资市场一体化率先突破。优先将国家和全省开放领域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放在成德眉资先行先试,在行业准入、知识产权、竞争中性、要素流动等做好压力测试准备,加快重点领域开放进程和力度,推动成德眉资在全国新一轮制度型开放进程中赢在起跑线。

  关键词:推动都市圈治理一体化

  一网统管数据共享 打造智慧韧性安全都市圈

  推动都市圈治理一体化,离不开智慧韧性安全为引领管理。着眼同城化发展需求,成都都市圈正在推动城市建设规划衔接,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应用场景标准统一,促进政务服务统一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智慧交通一体化、文旅资源共享化、生态治理标准化、产业发展协同化。

  省政协委员、眉山市政协副主席祝明洪:城市运行应实现“一屏观、一网管”,用“聪明的大脑”全天候管理城市肌体运行,用四通八达的信息化平台感知城市的风险隐患,用牢固的基础设施打造安全防线,让智慧韧性安全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在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中应当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布局、分步实施。以成都为中心,辐射覆盖成德眉资经济圈,从规划开始就要统一标准、一网统管;二是深入合作交流、数据共享。加强成德眉资数据共享,夯实都市圈数据底座,积极赋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三是加强安全管理、防控风险。通过建设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储存、运用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应当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应对网络风险的硬件和软件能力。

  关键词: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一体化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享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本底。成都都市圈从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障到生态修复建设等,绘制一幅幅规划蓝图,落实一项项联防联控联治举措,合力推进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推动成德眉资共享碧水蓝天和青山。

  省人大代表、德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周丽姬:成德眉资同城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紧密的协作联系,但在水资源保障、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监管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她认为,首先要优化水资源调度和保障,建议省水利厅加强水资源调度,在毗河引水工程实施的同时,重点保障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基流,组织开展控制断面流量监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做好流量预警、应急调度级保障工作;二是要统一区域污染管控标准,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成德眉资四地联动,结合区域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研究制定区域性的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和推荐性行业准入和管控标准,推动实现区域环保标准一体化;同时要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一体化,加强区域污染防治联合执法检查,建立环境污染案件移交、协查、协办制度,全力打击涉嫌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推动跨区域取证互认、交界区域交叉执法试点工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果说,一个人对你的态度都是遮遮掩掩,大概率就是没有把你当作自己的爱人对待。总结: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是一件美好和快乐的事情,若是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质疑,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就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对接,把人生意义的提升同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相连,不断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
  • 我们应该懂得优雅从容地面对生活,哪怕身处逆境,我仍能以最柔软的方式化开最硬的锁不会让你失望.更不会让你受委屈.你的喜怒哀乐我都会陪着你,我愿陪你一起走完脚下的路
  • 如果是脏水泼到身上,可以转澄清,但是不要对骂,也不要回复营销号,拉黑就好,学会真正的专注自家[作揖]③最后数据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还有不要老是说想他,他近期出
  • 人生不能免俗,亦不必媚俗,长路漫漫其修远,怨憎会,爱别离,哪能事事皆如意,哪得时时皆幸运,三五知己,能淡笑而风生,能体谅与相伴,足矣。能有三五知己在旁,何必苦向
  • 哈哈哈哈哈从锦衣入坑超超,在此之前,就是个剧粉,除了看剧就是看剧,wb也看的乱七八糟,多喜欢也不会买东西,总之没有这么zqsg的喜欢一个⭐ ,入坑超超后,代言,
  • 【宁德新增感染者轨迹公布!】7月4日0时至24时,宁德霞浦县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例。本轮疫情霞浦县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16例。其中,无症状感
  • 这位男士喜欢预测,可是因为命局组合复杂,多少命理师难以把握,连盲派也无法算准是实职行政正处级 去年夏天跟朋友一起偶遇有缘与命主一起吃饭,让我预测,打开八字一看
  • 浙江六和轻机械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0574-83066753张先生(如联系请备注觅职平台) 岗位:财务 薪酬:3500~5000 要求;财务相关专业,有初级会计
  • 我家丫头(是只小泰迪)两个月来到我们家,跟我手掌一样大小,像个小精灵一样,东看西瞧的对啥都感兴趣。她聪明、顽皮、可爱,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带来无数乐趣。 看着她
  • 【凉山州高位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当一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社还在为壮大自身而努力时,会理县石榴主产区已经成立了“龙头企业+基地+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共享产业格
  • 王博难得没有多余精力来哄他的小奶糖,脸色臭的像要揍人,被罪魁祸首摄影师指着鼻子走来走去也就算了,还被摄影师当众点破,对着王博鼓起的胯下问,“新郎能不能克制一下?
  • 以上就是金金今晚整理的看盘技巧要点,每天坚持按这些要点看盘,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培养出自己的盘感,炒股赚钱不仅要靠技术,盘感也很重要,高手买卖很多是靠感觉的。就像考
  • 天地万物皆受承负影响《太平经》中认为,历史是一个时时包含着承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社会危机的造成均非仅仅由于当世的原因, 而是历史的长期积累造成的 , 因此不
  • 【天哥&微故事】诸君早安!这是来自地球村天哥的问候…… 拐杖(小小说) ☞经典名著听书 ■ 冯 霞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2期  通俗文学
  • 当事人胡枫:剧组对我很好,还包接包送香港资深演员、90岁的胡枫去年被港媒报道深夜在片场休息,引发当地网友对TVB的极大不满,主流声音均认为该台无情无义,压榨员工
  • 它们变现的能力也就是流动性太差,价值还高,掺了钨金的假货也多。记住只要富兰克林,新版中间带蓝色3d防伪条的,旧版有朝鲜印的超级美元,而我们这里辨别真假基本靠柜员
  • 水能看:书中说研究发现,当水看到或听到美好的事物,看到世界各国语言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的形状非常美丽,而当水看到或听到不好的事物时,如恶意的诅咒 “混蛋
  • 后来,我知道,物质也罢,金钱也好,我再不会评判一个物质的人亦或狠命赚钱,视财如命的人,因为,我知道,他没错。 如果我从不觉得一句话就将自己的人生认同,为什么我在
  • 佛陀以无量智洞悉这未来法运,故预留下鉴别凡圣的“十八法”以保护后世的弟子,免遭魔妖欺骗断送法身慧命。综上,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时期,民风淳朴,人心向善,佛弟子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