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和枢纽,也是推动国际交流和发展的门户。近日,备受关注的《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纲要(征求意见稿)》擘画了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并从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打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等方面,详细描绘了沈阳的未来愿景。

[话筒]十余载九城获批,三年来无一新增

国家中心城市具体指什么?根据原建设部2007年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在中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

时间回溯至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5个国家中心城市。

时隔近6年,国家中心城市“朋友圈”迎来首次“扩容”。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成为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开发的高地。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数量增至8个。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西安成为全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

据了解,根据《纲要(征求意见稿)》,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四大意义,一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筑牢安全底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要求;二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引领东北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三是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是推动辽宁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行动;四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沈阳争做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模范生”的战略举措。

[话筒]功能定位:一枢纽四中心

根据《纲要(征求意见稿)》,沈阳市的定位是“一枢纽四中心”,其中,“一枢纽”指的是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四中心”即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
具体的战略步骤是,到2025年,建成东北地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

在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方面,沈阳将加快建设机场第二跑道,优化布局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积极争取第五航权, 打造航空枢纽网络。 推进沈白高铁建设,规划沈营、沈铁、沈丹、沈抚4条城际铁路及沈辽、沈新、沈康3条市域快线。培育中街-皇城国际商圈、东中街国际文商旅融合商圈、泛太原街国际智慧商圈、西塔-北市-南市国际风情商圈、浑南 国际消费体验商圈,打造国际时尚消费集聚地。

[话筒]全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

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方面,沈阳将全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积极推进150万吨及以上等级乙烯三机、大功率集成式压缩机组、大型PTA装置压缩机组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攻关,积极发展大型双龙门、重型落地式铣镗等战略核心产品,打造更多的大国重器,重振沈阳制造业国际地位。

加快推进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推进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和智能传感器等产业发展,全面为“老、原、新”产业赋能,叫响“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

[话筒]打造“一城三区、一园多组团”的科技创新空间体系

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浑南科技城建设为引领,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沈阳将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科研基础装置、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积极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话筒]构建“一区一街一城”的现代金融服务布局

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方面,依托沈阳金融基础扎实、金融生态良好的优势, 积极吸引集聚全球金融资 源,打造“金融全牌照” 城市,推动金融体系、产品、服务和监管的完善和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全国资本市 场“沈阳板块”,促进金 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建成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 地区开放创新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依托金融商贸开发区一区、和平金融街一街、浑南科技城 一城,加快构建“一区一街一城”的现代金融服务布局, 支撑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话筒]打造3大文化地标,形成都市人文地标群

在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方面,全市将实施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张学良旧居、满铁奉天公所旧址、南满医学堂、吉祥寺等文物保护工程。打造中华文化、都市生态休闲文化、都市人文等3大文化地标。

打造盛京皇城成为沈阳历史文化传承中心、中华文化地标,打造棋盘山旅游度假区成为都市生态休闲文化地标,围绕辽宁省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沈阳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形成都市人文地标群。

[话筒]提升城市四个品质,让人民有温暖、有尊严、有事业、有希望

在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方面,沈阳将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打造“一主三副、一河两岸、 一廊两轴”的3大空间结构,推进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4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海绵城 市”、“韧性城市”。 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开展 “幸福教育”专项行动,落实 “双减”国家试点任务。深化 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 改革,建设健康沈阳。依托沈阳“15分钟养老服务圈”、儿 童公园、运动中心、“沈漂” 青年人才驿站,打造全龄友好城市。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围绕“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构建“一屏一带、两山七水多廊”市域生态空间结构,建设生态秀美之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依托盛京大剧院“钻石璀璨”高雅艺术品牌,打造《沈阳印记》旅游综艺演 艺IP。打造一批城市书房、城市书屋,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美术馆、非遗馆等,建成“百馆之城”。

指尖沈阳、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方月宁

#2021双创在郑州# 【“众”智汇聚激活引擎 “国际郑”迸发无限活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人才强、创新强,城市才会强。近年来,郑州实施系列“人才新政”,高标准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城,“真金白银”广邀四海英才来郑创新创业,使人才充分感受到国际郑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爱惜人才的满满诚意,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郑州要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加快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聚发展,打造高水平的科创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厚植沃土,打好人才“王牌”,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撑。

政策“引才” 诚意满满厚待人才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成事之要,在于得人。

近年来,郑州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战略工程来抓,大力推行人才强市战略,高标准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城,出台实施“黄河人才计划”,推动人才工作水平、人才集聚效果有了新的提升,形成了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
站在新的起点,郑州提出要努力打造“四个高地”,站稳国家队、实现国际化。其中,创新高地是引领,先进制造业高地是基石,开放高地是条件,人才高地是支撑。面向未来发展,郑州更加需要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激发奋斗者的精气神、展现追梦人的新作为。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广聚天下英才,郑州实施了3.0版本人才新政,锁定“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五大核心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高度协同先行先试。同时聚焦“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名医名师名家”五大群体,子女上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家庭“琐事”悉数涵盖。新政指向更精准,突出务实管用,让企业能够快速享受到政策红利。导向更鲜明,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模式,持续做优人才承载平台。机制更灵活,对标国内最优标准给予资助,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保障更贴心,提供高质量门诊、住院、专家会诊等绿色通道服务,最大限度让各类人才子女享受“美好教育”,构建“购房补贴+免租住房+人才公寓”的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才在郑安居乐业。

第三批郑州市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创远科技团队带头人赵章红认为,他所在的企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很大层面得益于郑州实施的系列人才政策,他们公司入选了“第四批”创新团队人才计划,通过人才政策顺利引进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9名,充实了虚拟现实创新团队,增强了研发能力。用赵章红的话:“我们就是郑州人才政策的受益者。”

今年以来,郑州围绕人才认定奖励、项目资助、公共服务、资金管理等重点事项,按照简洁明了、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了多个配套政策措施,统筹各开发区、区(县)市分头制定差异化支持措施,与市级政策错位支持、梯次激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人才引育、支持服务、管理激励、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全要素闭环管控,构建了“精准有效、务实管用”的“1+N”人才政策体系,想来愿来、来对来准、舒适安心的人才环境日益浓厚。

平台“聚才” 让人才来郑投资兴业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郑州要打造高水平的科创平台,加快构建“一带引领、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布局,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资本创新,建设一批科创策源能力强、高端产业发展快、示范带动效应好的区域创新载体,打造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科创活动高度活跃的国家创新高地。

山河祖国,风华“郑”茂。3.0版的郑州系列人才新政以“一城、一策、一事”为关键词,锁定“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五大核心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高度协同先行先试;聚焦“海内外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名医名师名家”五大群体,子女上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家庭“琐事”悉数涵盖,掀开了营造生态、平台引领求贤纳才的新篇章。

“一城”即中原科技城,着力打造为中部地区重要创新基地、人才高地。聚焦人工智能、信创科技等前沿产业,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推进举措和愿景蓝图,为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营造最优创新环境,依托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平台优势和辖区23所高校50万高等人才基础优势,量身制定《关于在中原科技城建设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的实施意见》《龙腾十条》等专属政策,提供高层次人才引进、创业、安居、教育、医疗等全方位支持。围绕国内高科技头部企业、省内外科技型企业研发中心、大院名所、创新团队等创新要素,加大创新人才汇聚力度,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公共实验室、智联网数据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室,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亮认为,“中原科技城集合了郑州最优质的资源和最优厚的政策,为打造全省人才最密集、产出最高、最有活力的人才特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近日举行的中原科技城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中,华为河南区域总部、阿里云中原研发交付中心、百度自动驾驶基地、嵩山实验室、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30个高质量重点产业项目正式签约入驻中原科技城,将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次签约后,中原科技城自2020年9月15日揭牌以来,已引进项目达到143个,认定各类高层次人才900余名,计划总投资超1600亿元。

郑州人才集聚平台作用愈加明显。按照部署,郑州坚持以中原科技城为重点,省市区三级联动、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努力打造“一廊、两翼、四区、多点”人才引进大平台。尤其是中原科技城,聚焦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医药、信息安全等产业方向,盯牢“四类项目”,实施“双招双引”,确保引进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标志性成果,切实发挥好中原科技城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品牌作用,率先形成创新生态、打造人才高地。

服务“留才” 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推动创新创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郑州提出,要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用好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政策,实行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一件事”,健全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为导向的大院名所合作共建机制,健全“人才+资本+场景”的科创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推广“十万码农”培养模式,让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成为郑州发展的一张“王牌”。要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必须从涵养人才生态上综合施策,为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郑州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线人才工作“一件事”,狠抓服务保障,着力打造优质生态,提升人才的获得感、满意度。其中,人才工作“一件事”是指郑州围绕人才补贴、人才认定奖励、人才发展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服务、平台奖补六大主题,依托城市大脑和政务服务改革,梳理的人才工作“一件事”,涵盖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领域,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联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舒心顺心的“全链条”服务。

手机登陆“郑好办”APP,子女来郑如何上学、来郑如何落户、住房就医如何保障……只要进入人才工作“一件事”专区,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就可线上办理补贴、认定、奖励、服务等事项。人才工作“一件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联通,聚焦人才办事难点堵点,最大限度减少跑动次数、简化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减少办理材料,提档升级人才新政“软设施”,使人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办事效率更加高效。

作为郑州市首批高层次人才认定对象,现任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常务副院长聂毅说:“作为郑州市首批高层次人才认定对象,我感到非常荣幸。通过高层次人才项目,我深切感受到郑州对于人才引进的殷切重视,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郑州的人才政策从经费、安家、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我们全面的帮助,解决了很多安家难题、后顾之忧,营造了重视人才、便利人才的良好氛围。研究人员可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这些政策不仅是帮助了个人,更是对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为研究院留住了人才骨干,增强核心研发力量。”

郑州还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唯职称、唯名气,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政府资助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入股分红、收益分配的有效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快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持续完善“一件事”改革,用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落实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医疗社保、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优惠待遇,加快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科创环境和人才服务体系,为所有愿意来郑创新创业的国内外人才搭建最广阔的舞台、创造最优越的环境、提供最温情的服务,让八方英才尽展才华、追逐梦想、实现抱负。(正观新闻记者 董艳竹 文 丁友明 图)

【#郑州上半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万多个#,开工中小学15所】今年上半年,郑州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万多个,基本完工老旧小区改造127个,建成公共游园136个;设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959个,累计接种1112.6万剂次;市区开工中小学15所,主体完工29所……8月26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郑州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恢复增长态势显著,开局之年顺利实现“半年红”,全市财政民生支出598.8亿元。
经济恢复增长态势显著,顺利实现“半年红”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全市经济恢复增长态势显著,开局之年顺利实现“半年红”。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谋划207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2.75万亿元;开展3批33场次集中开工活动,累计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0个。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发放政府消费券3000万元,累计核销1795.92万元,带动消费2.42亿元。进出口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2576.9亿元,总量和增速继续领跑中部。“万人助万企”活动全面开展,建立市县两级1.2万多家的企业数据库,形成首批1300多项的市级问题数据库。
全面发力科技创新,创新引领增势扩能。创新主体平台实力不断加强,新增两批科技型企业1434家,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67家,占全省登记入库企业总数的51.2%。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综合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市小麦种植面积204.5万亩,总产达70.9万吨;秋作物播种308.9万亩。第二产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8%,位居全省首位。服务业回暖向好,截至6月末,全市存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11.8%。新增上市公司2家,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增至51家。文化旅游业复苏明显,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49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19亿元。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启动大数据人才培养“码农计划”,带动形成大数据产业人才集聚高地。5G基站总量达到2万个,新增“上云”企业8000家、“接链”企业1000家。
以构建双循环格局为牵引,发展活力稳步提升。上半年,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力;自贸区25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完成率达98%,形成14个制度创新成果,“2+9”口岸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39个“一件事”、149个“掌上办”线上线下运行,“1+X”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商事登记“一件事”系统办理的业务量超过9万件;建成网上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平台。
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1903个,建成公园游园136个
报告提到,今年以来,我市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我市城市交通网络更加发达,“一环十横十纵”道路综合改造积极推进,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高架桥及地面道路全线建成通车。全年65条“断头路”打通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已打通12条。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等8条线路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1903个,“西热东送”干线管网工程新建管网5.7公里,新建和改造燃气管网约53公里,438个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92.86亿元。城市风貌不断提升,32个核心板块建设有序推进,在建主体功能项目86个。老旧小区改造扎实实施,中央补助的361个项目全部开工、127个基本完工,完成加装电梯131部。
城市生态持续改善,全市共建成生态廊道90.7公里、面积538.8万平方米;建成公园游园136个,西流湖公园建成开放,青少年公园北区基本建成;完成道路绿化81条、在建72条;公园拆围透绿加快落实,新建绿地1341万平方米;实施国土绿化面积3.4万亩,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高标准完成50个精品村规划,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拨付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9亿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3亿元,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上半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598.8亿元
今年上半年,我市民生项目稳步推进。全市财政民生支出59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5.6%。谋划实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打通城区断头路等2021年全市民生十大实事26个项目,上半年支出资金30.8亿元,4项已完成、9项进展较快。
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稳步开展,上半年累计管控治疗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0例、无症状感染者338例,追踪密切接触者7863人;设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959个,累计接种1112.6万剂次,完成第一阶段40%常住人群接种目标。
社会事业积极发展,教育方面,上半年投用公办幼儿园31所,正在装修23所;市区开工中小学15所,主体完工29所;市区20所迁建、新建高中阶段学校完成选址;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卫生方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医疗集团拓展提升,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郑州人民医院等7家市属医院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增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家,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方面,全市新增养老托老床位1600多张,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1.33亿元。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上半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96亿元,兜底保障特殊困难群众14.2万名;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1275.6万人项,社保基金收入137.2亿元,支出149.4亿元。持续稳定和保障就业,组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204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4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登记失业率2.3%。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1208套、完成率74.7%,基本建成48277套、完成率120.7%,完成回迁安置群众8.5万人、完成率85.1%;筹集租赁住房3000套,累计培育持有房源超过1000套(间)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达到14家;市财政拨付资金4.8亿元保障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
力争年底前8家县级疾控中心全部完成达标建设
报告提到,下半年,我市将全力抓好防汛救灾和抗击疫情工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迈上大台阶。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紧修复损毁的城乡交通、供水、环保等市政设施,加强城市轨道交通防洪抗灾设施建设。坚决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网络,力争年底前8家县级疾控中心全部完成达标建设。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编制完成《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和各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全面完成200个公园游园、14条生态廊道和130条道路绿化建设任务。
坚持当好“国家队”,推动各项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努力建设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打造黄河生态保护示范窗口城市,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引领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启动《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及报批工作,加快推进郑开快速路等项目建设。
稳步发展社会事业,确保全年投用公办幼儿园60所,市区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投入使用中小学30所,加快9+1所高中外迁工作。扎实推进健康郑州专项行动,加快郑州儿童医院南院区项目等工程建设,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正观新闻记者:董艳竹)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六小龄童发微博悼念因病去世的演员许敬义
  • 中情局又遭曝光!研发病毒、窃取机密,还让他国“背黑锅”……
  • 沅江三中发生一起学生伤害教师致死事件,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控制!
  • 张继科首轮出局,请给世界冠军输的权利!
  • 小伙领证前悔婚,网友炸锅了,因为女子和闺蜜整出一份东西...
  • 主播孤王连续直播猝死 原因:昼夜颠倒过度劳累
  • 好呵开奖|意大利如果无缘2018俄罗斯,世界杯还完整吗?
  • C919首次远距离飞行 从浦东基地转场西安阎良
  • 大爷举牌为儿征婚,开出霸气条件:每年替儿媳清空购物车!
  • 【聚焦】双十一上海超市发生坍塌事故2死6伤!零售人记住这个惨痛教训!
  • 网购iphone收核桃
  • 《极限挑战》孙红雷吓哭阿拉蕾?!“孩子,你过来咱俩谈谈...”
  • 成都门卫撞脸马云 觉得自己“比马云帅”
  • 罗嘉良炮轰TVB取消台庆邀请
  • 妻子瞒着丈夫疯狂网购140万!刷爆17张卡,丈夫打算卖房还债了...
  • 林志玲言承旭复合:用力爱过的人忘不掉
  • 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7.8级地震 已致至少67死500伤
  • 刘德华获博士学位,既是影帝又再获博士学位,活该你红一辈子!
  • 热点丨霍金预言2600年地球或将变成“火球”,人类移居太空!
  • 微信还款将收费!今天你被薅羊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