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的百姓生活 铸造了《人世间》的故事】#人世间# 记者 申志远 / 文 宋文勇 / 摄
央视黄金档热播的 58 集电视剧《人世间》即将迎来大结局,这部由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展现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 " 光字片 " 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低矮简陋的房屋、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与人淳朴的亲情友情。播出近一个月,感动了无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哈尔滨人。跟随剧情的发展,他们不停地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儿。

小说里的 " 光字片 " 大致位于现今通达街、民安街一带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平街 13 号,小学就读的哈安广校和中学就读的哈 29 中都在抚顺街上。1962 年他家搬到了光仁街。梁晓声初中毕业下乡到了北大荒,1974 年到复旦大学读书,1976 年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待就是 12 年。后来,他又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20 多年前到北京语言大学教书。
梁晓声说:" 当年下乡两年才能回一次家,那段路程是他难忘的回忆。" 从火车站走出来,经过霁虹桥,从儿童电影院上坡到抚顺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 …… 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这个起街名的人一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梁晓声家所住的地方,也就是作品中提到的 " 光字片 ",大概就是现今新阳路、通达街、民安街、共乐街合围的区域。
这部作品,梁晓声酝酿了很久。他说:" 我出生在哈尔滨,熟悉城市基层的百姓生活,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很多年,我一直感到力不从心和准备不足,我觉得我必须动笔了。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辈小时候生活的样子,还有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小说书写了周氏三兄妹的奋斗和选择,其中既有他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的人生轨迹,也有哈尔滨 50 年来的发展变迁;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并不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书中有人到中年时面对企业转型和下岗的艰难窘迫,也有人们互帮互助、自立自强的美好。
"《人世间》是我对家乡的文学汇报,是对家乡 50 年历史做一个小结,最主要的,我要用笔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画一组群像,在书中呈现出我所熟悉的哈尔滨人的样子:豪爽、仁义。" 这是梁晓声送给家乡人的一份礼物。希望它能成为家乡人的一张名片,外省市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个年代可爱、善良、敢于担当的哈尔滨人。

《人世间》描绘了可爱可亲、敢于担当的哈尔滨人

作家创作现实题材,通常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人世间》中描写的周氏兄妹、周父,都有梁晓声兄妹和父亲的影子," 我父亲是支援大三线的建筑工人,我从小生活在小说中提及的‘光字片’街道。" 梁晓声的家在当时算不错的,两间正正方方的土坯房,门外还有一块一米宽、两米长的 " 小花园 "。父亲在大西北当建筑工人,每个月按时给他们寄钱,母亲一个人养着 5 个孩子。梁晓声说,那时候做梦都想不到生活会变得像现在这样。
" 我作品的背景一直都放在哈尔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一个人和城市的关系,主要是在于他童年时的经历和印象,每个建筑、每个街道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人世间》是我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 梁晓声说。
梁晓声说,上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所知甚少。他们应该跨过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之间的关系。"

真善美的家庭邻里关系 展现了哈尔滨人的乐观与坚韧

在那个年代,最让梁晓声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 哥哥喜欢看书,他年长我 6 岁,经常借书回家,别的孩子在看绘本、童话书的时候,我就跟着他看《战争与和平》。" 有了零花钱之后,他开始去小人书铺。" 一两分钱能看本薄的,三分钱能看本厚的。"
后来,梁晓声和弟弟也在街边出小人书摊儿,让别人看一本他们能赚几分钱。一天,他们正在出摊儿,片警和街道的人来检查卫生,他们的小人书被没收了。晚上,母亲听说后,就来到派出所说明情况,片警并没有为难她,很快便亲自把没收的小人书送了回来。
买一本书要七八角钱。为了买书,梁晓声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捡废品。塑料的发卡、鞋底、牙膏皮、碎玻璃、铁丝 …… 这些都能换钱。邻居家有一个收废品的叔叔," 文革 " 时收来了大量的书。那时候,梁晓声最爱去他家串门。读《七侠五义》,看文学作品,沉醉在书里的世界,能让梁晓声忘记生活中的烦恼。
梁晓声下乡后,家里的哥哥常年有病没有收入,弟弟去了正阳河木材厂上班,弟弟的工友得知他们家中的困境,经常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至今,回想起这些普通人对家人的帮助,梁晓声仍心存感恩。
半个世纪过去了,哈尔滨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片低矮脏乱的 " 光字片 " 早已被现代街区取代。很多次,梁晓声感叹:" 我已经找不到当年回家的路了。街边公园随处可见健身、跳舞、散步、摄影、听交响乐甚至是作画的哈尔滨人,家乡的文化氛围让人留恋。我考虑是不是全家搬回哈尔滨,在这里安度晚年。"

前三张是初四下午四点零八的时候拍的,当时我正想他俩去哪里了,感觉好久没见了 原来是跑前面晒太阳去了[允悲]
那时候我妈在后面洗衣服,爸爸在前面的屋子里把原来那个床下面的拍子拿出来,把旧床放到了那儿。
最后一张也是今天下午四点多拍的,当时想洗衣服,但我爸妈还没醒,我一出去就被它的叫声吸引了,竟然趴在洗衣机上,箱子被晒的暖暖的,真会找地方[喵喵]
我妈今天中午都没午睡,一直在看《知否》,爸爸在前面搬砖,我妈想把剧看完,就没再出去砌砖,终于在七点左右追完了[haha]知否是真好看啊!我妈本想看完再吃饭,我一看还有十多分钟呢,直接按了暂停,拿着手机去了厨房,我妈才跟出来[偷笑][偷笑]

最近剧有点荒,综艺就来补位了。已经开播两周的《导演请指教》这两天开分了,4.1分,属实有点惨。
这让本来想要吐槽它的艺绽君,突然有点可怜这个新综艺。艺绽君写这篇微信,其实是觉得这个节目有很多不得不吐的槽点,但如果真的打分,给这档节目打个及格分,应该还是没问题。
还是从头说起吧,从名字就能看出,《导演请指教》和之前腾讯的《演员请就位》师出同门,节目模式也大致相似,只是这次参加考核竞技的对象,从演员变成了新人导演。
鹅厂做节目也一如既往地大手笔,节目请来了郝蕾、王晶、方励和陈祉希四位电影界的大拿出任制片人,由专业观影团和观众观影团担任现场评委,通过他们对16位新导演的作品进行打分,角逐年度新人导演,助力新人导演走向更大的舞台。
鹅厂对这个节目的定位,初衷也是很好的,希望通过综艺节目的展示,让那些没有被市场关注到的新人导演得到更多的机会,也从新人导演这个通道,去助力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OK,既然是这样一个大前提,那么登上节目的新人导演,按理说应该是中国导演的新秀吧,至少应该是有一些过人之处、值得期待的新人?
当艺绽君打开16个新人导演的名单时,我觉得自己还是天真了。姑且不说关锦鹏这种大导的名字出现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蔡康永、梁龙、韩雪和吴镇宇的跨界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而顶着豆瓣最低分作品导演名头的毕志飞也来了,“影二代”王文也和宁元元连一部成熟的作品都没有,就可以凭借一个是华谊老板王中磊的女儿一个是电影导演张元的女儿,和其他真正需要这个机会的导演们站在同样的舞台。
这年头,“资源咖”都这么明目张胆了吗?
说完节目构成,再来说说节目的具体表现。加上先导片,艺绽君连着看了五集的《导演请指教》,生怕自己的点评过于主观,冤枉了一个初衷还不错的新节目。
但看完弹幕和网站的评论,艺绽君觉得自己还是仁慈了。
在大多数的一星、二星评价里,观众们对这档节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节目一直不停地在吵架。有媒体把《导演请指教》直接改名了,叫《导演请吵架》。整档节目号称要让导演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中国观众看到更多的导演新秀,但节目的大多数时长几乎都用在了展示短片播出后的评论环节。
而这个评论环节呢,几乎每个看过的观众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导演“修罗场”。
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毕志飞导演的《新小城之春》。
有一说一吧,这个短片毕志飞导的很一般,演员的表演也很生硬,布景很新。作为一部对经典电影《小城之春》的改编,片子的改编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改了一下人物的动机,对导演的能力体现也不多。反而是片场的花絮展示出来,毕志飞是一个在现场对演员没有任何掌控力的导演,剧本和现场的节奏被演员主导,在调度上也缺乏坚持己见的气势。
但是客观来说,这个短片的影像表达没有什么大毛病,镜头的推拉摇移都是合格的,甚至在个别镜头的雕琢上,环轨镜头的使用反映出人物的关系,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给这个片子打个及格分应该没什么问题。
现场观众的反馈也是如此,虽然没有多惊艳,但至少是个勉强合格的作品。节目现场设定的观众退出机制,在这个片子里也没出现,超过半数的观众都看完了全片,没有导致该片中断。但在专业评审方面,却遭遇了巨大的分歧。
有影评人直言过去误解了毕志飞,未来愿意相信他导演的作品,这种理解直接让过去备受嘲讽的毕志飞现场落泪。但也有专业评论者,猛烈批评毕志飞的不专业,甚至拿出了上电影理论课的攻击性,要求毕志飞现场回答原作导演费穆的代表镜头。
这种苛责仅仅出现在毕志飞的部分,不仅要求他拍出《小城之春》的新意,而且要求其熟知经典导演的历史价值、美学意义。在现场本来就没有成熟演员加成的毕志飞,交出的一个勉强合格的作品,在评委眼中成了哪儿哪儿都不行的“描模子”。
而其他导演呢,同样是要改编IP,很多导演对于经典IP的解读可以说和原作毫无关系,仅仅是用了一个名字。比如梁龙的《疯狂外星人》,比如吴镇宇的《想见你》,两个短片都有点放飞自我,不仅没有得到苛责,反而得到了专业影评人的一致吹捧。
普通观众甚至无法忍受梁龙版《疯狂外星人》的莫名其妙,用半数退场的方式让这部片子连播放都没完成。吴镇宇的《想见你》更是视规则如无物,10分钟的规则内只放了一半的剧情,但依然得到了王晶的邀请得以继续下一赛段。
导演花絮里也能看到吴镇宇的放飞自我,毫无逻辑的天马行空,在专业评委眼里又成了艺术感、写意和电影感,甚至因为他是吴镇宇,他拍啥都对,看不懂也无所谓。
这几个作品的专业打分和观众打分也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影评人看不上的毕志飞,获得了76%的大众上座率、80%的专业上座率,得分并不低;而影评人夸飞了的梁龙,获得了大众投票45%,专业投票58%,得分也没有太高。
这种前后的反差很难让人不揣测,一部电影短片的好坏到底取决于电影本身,还是取决于拍摄者的名气。如果所有短片都抹去拍摄者的名字,我们还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吗?答案显然可以想见,现在的结果加成了各种娱乐圈现有的现实利益,各种面子、关系和资源的纠葛夹杂其中。观众真正认可的导演和作品会因为资历被刁难,而水平普通的创作者却可以因为资源和人脉得到加成。
这或许是“请”系列综艺始终如一未能摆脱的根本性问题。从之前的《演员请就位》到现在的《导演请指教》,综艺节目尝试将影视工业的生产流程搬到荧屏上,但却并不能摆脱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各种与才华无关的因素依然在综艺节目里发挥着功能,所谓的公平机会就更像是一个笑话。当这些本身就带有偏见的评论成为了节目的焦点,影评人们来回地争吵,让话题成为热搜,节目播完就到此为止,哪里还有什么真正有益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机会、资源和平台呢?
《导演请指教》,还是尽早改名比较好,“影评人请吵架”“导演请靠边”,综艺节目要的从来都是流量,靠节目来做好电影,到底是谁太天真呢?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津云热点】“河南眼癌死亡女童”家属起诉作家陈岚索赔13万元 陈岚回应:希望借庭审厘清事实
  • 教育部回应分流,化解大班额是首要任务
  • 井柏然回怼粉丝!这届网友都这么皮吗???
  • 陈学冬私下穿深V晒自拍,网友称gay气十足!
  • 三星半导体 | CO2泄露,供应商职员1死2伤
  • 台湾一男子持镰刀强闯蔡英文办公室,袭击女警卫
  • 男孩深夜“吃鸡”后坠亡 再度引发网游致瘾争议
  • 张国荣62岁生忌,日迷献912只千羽鹤悼偶像!
  • 蔡依林16歲舊照曝光 驚呼:女神怎麽都不會老?
  • 日工人核辐射致死,造成1.8万人死亡和16万人撤离!
  • 武汉大学小白狐火了!它是什么狐?
  • 匿名官员痛骂特朗普,美国内乱开始
  • 姆巴佩禁赛!因被放倒后推搡对手!
  • 乌兰察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向红被查
  • 李明博判刑20年,工薪族的神话破灭
  • 蒋聘婷刘强东素不相识 蒋聘婷发声: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 富士康宿舍凶杀案,以前跳楼自杀频发,为了厂妹的血案
  • 一号工位丨薛之谦复婚、陈冠希晒娃,你心里住着的那个Idol是不是该搬家了?
  • 滴滴半年巨亏40亿?真相来了!
  • 井柏然回怼粉丝:并不觉得 网友一片嘲讽,你有什么要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