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继续暂a考研,要开始为前程奋斗了。

2017.7踏入江湖,来来往往近三年,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每次回来都有点物是人非,想写写现在的他们。

——————
[故旧]

(一)
1350赛季在剑胆打英雄战兽山时认识了阿秀,她是同团的奶歌,玩的琴娘。我那会刚玩PVE,手法很菜,打完后小心翼翼地密聊她请教手法,就这么扩了列。

不久后我转服去了双梦,正好她的大号也在这里。她拉我进了她的帮会,也建了亲友群,认识了阿毒、阿盾、丐丐。这是我第一个有归属感的亲友团。

阿秀是老玩家,大号秀萝,也有很多小号:叽盒刀娘、猴金丐哥等。我之前以为她是本体秀秀,馋外功猛男的身子,直到今天才知道她整个90年代玩的都是军娘,卖号了才开始玩秀萝,“对秀坊没得感情”。跟她熟了以后发现居然是同城,面基过两次。其实我挺怵跟网友见面的——隔着网线骚话一套一套的,现实里一本正经的。刚知道我们同城那会我们合计过一起学古琴,她给我推荐过琴行,但我去了几次就没时间继续了,她坚持下来了。她邀请过我,如果我考上研留在本地,把她的房子租个房间给我。

阿毒对游戏感觉不是很热衷,每次上线都是在陪我们。95级的最后一秒是她陪我度过的,最后一条密聊也是发给她的。出了蓬莱后,她玩了个伞爹,但渐渐地就不上线了。十周年那会本来约一起刷挂件的,因为我临时有事而错过。现在只有过节时互相发祝福了。阿秀跟她好像挺熟的,希望以后有机会面基。

阿盾自称“帮主夫人”,2300赛季跟她打过几次22,对她的印象就是外功猛男。这赛季发现她转PVE了,做青玉流时喊她来打了庄花。

丐丐听说是个医生,不过阿秀认为他更适合当老师——前几天阿秀打算去打敖龙岛时,丐丐从内功到外功、从奶到T给她详细地云教学了一遍。他是个PVE大佬,倒腾五彩石很有一手。去年清明节时一起打过猴子,说我“居然是学生,听你说话挺社会的”。[拜拜]

我们本来有个亲友群。大概是去年夏天时,有一天群突然解散了。阿秀的说法是“想试试群主有哪些权限,瞎点的”,但到现在也没重新拉回来,有一些在群里聊过、但没有直接接触过的人就这么散了。比较熟悉的人里,跟阿毒一直保持联络;跟丐丐扩列后只聊过PVE丐帮手法,然后只是躺列;跟阿盾直接失散了,直到前几天才加上好友。

去年暑假过后,我就时断时续地a着。有一次为了做成就,我跟阿秀打了招呼后退了帮会,想着做完再回去。但发了入帮申请一直没通过。那段时间我的代练特自闭,我让她日常时随便加一个,做完了给我退掉再发入帮申请。去问阿秀,才知道她a了。我登上去一看,帮会在线人数就我一个,退了很多人,包括丐丐。为什么特意提他呢,因为他是亲友群里比较活跃的面孔,挺难接受熟人离去的。其实没有什么矛盾散帮的剧情,就是慢慢没有了上线的动力,一个个a了;天工就不怎么点了,留下的人很不方便——丐丐作为纯PVE估计就是忍不了没有双倍侠义。

我拿小号暗搓搓地加了所有帮会管理,打算蹲着看谁在线,好放我的大号进帮。从来没想过换个帮会。后来是阿秀的徒弟放我回来的。

到今年年初,帮会彻底没人点天工了,我的代练每天头铁走商。我去找阿秀要管理权限,她跟我说她打算卖掉帮会了,又没有人在。我说那你打算多少卖,市价卖给我吧,别给别人。她说你要的话我就不卖了,我又不是缺钱才卖的,给你个管理随便弄吧。

我学会了点天工,学会了一个人杀猪。帮会在线列表经常是1/xxx,总感觉是在打理自己的仓库帮。

放假后我a回来玩。一月末时先发现阿盾回来了,装分还提得贼快。前几天阿秀回来了,重新开始给帮会吃人——我好久没看到超过两位数的在线人数了。阿毒应该是a了,丐丐没重新入帮,但保持着联系。

阿秀回来后给帮会改了名字,说原来的名字是卖帮给她的前帮主取的,想换成她喜欢的。

浮生只各樽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PS.
2020.2.22 阿盾和阿秀约我海选刷币打策霸歌,今晚切奶打毒歌歌试水了一晚上,我觉得我行了,虽然我也不知道打了个6-18哪来的底气,还有3把是对面送分的。

做手工的一下午
下午,都忙活完了,难得清闲,帮同事给她家二宝做手工!好久没做了,还真是很治愈呢。
我们办公室呀,纯正工科,卡纸彩泥油画棒彩纸,啥都没有!只有剪刀胶水——你说这让我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没办法,总是要自己想办法——我去幼师班教室走了一圈。红色彩泥一包,红黄彩纸二张,勾线笔一支——好吧,孩儿们剩下的垃圾里,也只能刨出这些啦,知足吧!
同事已经很同步地找幼师班美术老师寻求支援去了。回来时,只拿了二张红色和棕色卡纸——油画棒呢?没有!双面胶?没有!
好吧,就这么凑合着,我也能搞定!二个娃的妈,是经过千锤百炼地磨砺地,who怕who!
我把棕色大卡纸对折,裁开,准备画个尽可能大的圆。拿啥画?圆规?那个没有!但是我们有饭盆,一扣——小了!
我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逡巡——看见垃圾桶,眼前一亮——这个大小差不多!
领导看见——这个拆不开——那不可能,我两脚一夹桶身,两手扣住上边那个灰色的环,一使劲,下来了!
领导一看,眼都圆了——这样也行?还可以这样玩?
往往卡纸上一扣,正好环里面小一圈,环外边大一圈——这个难不倒我,二个圈都用铅笔描好,沿着环的中线一路剪过去——好了!凑热闹的大姐,居然还觉得我有点浪费纸!好吧,我是没剪出个最大的内切圆。啥也不说了,干活!
刷刷刷,几笔,画出花枝。这个倒不难,难在我抽屉里的马克笔彩铅都画不出喜庆的红色呀。
正好同桌在改卷子,红色中性笔借来一用。开始还好,颜色鲜艳,一会就暗沉下来,真是不好看。咋办呢?我一边用彩泥团小圆球,一个一个地把花瓣随心所欲地按好,一边冥思苦想。
后来,真是没办了,我只好拿红色彩纸,剪出了一个个花瓣,用胶水粘在了画好的变暗了的花瓣的位置上——这下虽然颜色还是不符合我喜庆的大红色的心理预期,但真的好一点了。就这样吧,强迫症也有限度,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接下来出了新的问题,就是下面的小花盆上面的金色,我们没有这样的金色的笔,该怎么办呢?发挥我的超强的动手能力——用黄色的纸剪了一个,粘上了。
同桌改卷之余,通过扭过头来问我,这个福字怎么办?
我说没关系,我能搞定。
是的,这个福字是我纯手工手写的。用红笔在黄色的小方块上写好,又描了一个红色的边框,然后全部加粗。
每一个过来看我手工的人都在问:“大神,你居然在这么小的黄色的小方块中镂空的刻出了一个福字,连边框都刻这么整齐!真是高手高手高高手!”
看着他们惊叹的表情,我深藏功与名,只是笑一笑,什么都不说。这群没给孩子完成过手工作业的家长,不可语冰。
小扇子还好,小灯笼也挺好做——困难在于不好往上粘,因为胶水粘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人缘就很重要,我站起来大喊一声:“谁有双面胶?借我用用!”
坐对桌的老师立马给我递了个双面胶,我分分钟的把小扇子小灯笼粘好,把大圆站在红色卡纸底座上——大功告成了!
耶!好有成就感!这二个小时,真的是沉浸其中,连手机都别弃之一边,打入冷宫了。

同桌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大家都说别交给老师了,挺好看的,留着贴在办公室多好看,有的说留给他们吧,他们孩子将来交手工作业的时候,也可以拿这个去当门面……
我另一个同事说的更干脆——她大姨以后这些事儿都归你了啊!
好吧,居然因为一项弃之不用多年的手工手艺,获得大家的另眼相看,真是意外呀。
真的,自从小二开始学画画,我就没有施展手工技能的机会了,现在,这俩孩子都比我厉害多了,毕竟人家俩比较专业。即使如此,我也宝刀未老,水平保持的不赖。偷着高兴高兴吧!

【#书评# | “小镇做题家”何以成为“985废物”?】近两年在国内,“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词汇在网络热传,成为一些高校学生自嘲的标签。这些学生往往出身小城镇,他们埋头苦读、擅长应试,因此考入顶级高校,但又自觉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也因此在学业和工作上受到一定阻碍。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家庭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贫困的家庭、混乱的社区,凭借天赋与努力考入精英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很难融入这里的环境,他们在与同学和教授的交往中感到困窘和局促,也不知道怎样利用学校里的资源。

“在一个属于有钱人的校园,做一名穷学生,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关注的问题。他用三年时间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书中称为“英杰大学”)展开田野调查,面对面访问了上百位本科生,积累了几百小时的访谈资料。他发现,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美国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正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

这些访谈故事和思考构成了《寒门子弟上大学》一书。在书中,杰克将寒门子弟群体分为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两类,前者幸运地通过奖学金项目进入精英私立高中,提前领略了富有阶层的生活,掌握了与同学和教授的相处之道;而后者从凋敝的社区、破败的高中直接升入精英大学,他们既有经济上的穷,又有文化上的困。而一旦涉及经济问题,比如春假期间学校食堂关闭时,这两类学生又回到同一困境之中。

在《寒门子弟上大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看来,在中国,这个问题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困上。

“精英大学里的各种‘玩法’,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平淡无奇,不过是‘顺义妈妈’或者海淀家庭教养孩子的日常,故而他们能从容不迫、如鱼得水,与各类资源分配者谈笑风生。但对于另一些学生而言,可能就是‘我来了,我震撼了,我退缩了,我废物了’。”田雷在该书“译后记”中写道,“作为大学老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的文化资本不平等问题。”他希望,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关于“小镇做题家”的讨论再纵深些、再宽广些。

《中国科学报》:在《寒门子弟上大学》之前,您已经翻译了另外两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书《我们的孩子》和《娇惯的心灵》。作为一位法学学者,您为什么对教育议题感兴趣?

田雷:在当前的中国社会,谁又能对教育问题不感兴趣呢?我的研究领域是法学,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大学老师、为人父母,关注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为关于教育的公共讨论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素材。

作为一个法学学者,我理解美国是从研究它的宪法开始的。可是现在,人们常说越来越看不懂美国社会,其实就是因为缺少对美国社会图景的了解,而教育就是其中戏剧张力最强的一个舞台。翻译这三本书,也让我从“教育”这个领域重新发现了美国当前的社会图景,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美国社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中受到启发,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

《中国科学报》:1998年,您从家乡江苏沛县考入南京大学。那时候,您有感受到冲击吗?

田雷:如果那时有“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就是。从家乡的县中到省城大学,当然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比自己优秀,但我属于比较迟钝那种,或者说当时大家都不懂什么是焦虑。我是“小镇做题家”,但这个词当时并不自动等同于“985废物”,我们那代人都是这样,我们更像朴树当时唱的New Boy。我想是因为那时候从学校到社会,都没有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已经很好了。这跟现在的状况有很大不同。

《中国科学报》:与现在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田雷:从“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的流行就可以看到,大学生越来越焦虑,而平民子弟受到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强了。

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太着急了。大学生从刚入校开始,就要面临各种考核和选拔,对于很多寒门子弟来说,当你开始懂得大学生活是怎么回事时,也许就为时已晚了。我观察,现在的大学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从大一开始很快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通常能把优势保持到最后。

另一个现象是“胜者通吃”。你会发现,拿奖学金、得到各种资源和机会的基本上是同一批学生——极少数被拔出的尖。为什么有些学生用生命去“卷”?因为不“卷”就没有机会,现在都要用绩点的小数点后两位来分高下。“小镇做题家”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努力难以被发现或不再被承认。

《中国科学报》:《寒门子弟上大学》这本书里写到的美国贫困学生的处境,与国内学生有何类似的地方?

田雷:我觉得文化上的困是比较接近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原生环境里没有接触过大学里与师长、同学交流的方式,他到了大学可能就会不适应,会产生文化上的冲击或者说震撼。

《寒门子弟上大学》里写到,很多寒门子弟不知道“办公室时间”(教师专门预留出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为何物。我所在的学院也有制度,本科生进校后,会分配一个学业导师,但很少有学生会与导师联系交流。

书里写,双重贫困生不知道怎么与老师打交道,甚至认为自己找老师是在打扰老师、耽误老师的时间,而富家子弟和寒门幸运儿则会把这当作自己的正当权利。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希望学生知道,不要觉得找老师交流是占用老师的时间,了解你们是谁、在想什么,对老师来说也很重要。

《中国科学报》:两者又有何不同?

田雷:我觉得经济上的穷不太一样。书里写到,美国孩子考上常青藤大学,有时候父母甚至不让去上,觉得去了就是抛弃他们。这一点中国人很难理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孩子考上好大学,是要举全家之力支持的,甚至亲戚朋友都会支持。

在中国,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支持也是很多的。书里写到春假时,学校食堂会关闭,穷学生没饭吃、饿肚子,我想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最近,美国有好几本书在探讨美国大学生的学业贷款还款问题,他们在毕业后相当长时间里要去还这笔钱,可见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当然,我们作为教师,未必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也许很多孩子的困窘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在书里,杰克写的一段话让我很感动。他说,富有的同学会说,去吃龙虾吧,才30美元一盘。当穷人家的孩子捉襟见肘没法去时,他常常需要找个理由为自己解释。“为什么穷孩子需要解释,而富孩子从不需要解释?”我们需要像杰克一样,去追问这背后的原因和它产生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书里写到高校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改善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比如发放“奖学金+”券使贫困学生也能参与校园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但发放过程却在不断强化贫富、种族等标签。在您看来,这反映出什么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又有什么启发?

田雷:我们对寒门学子的帮扶要做得更细致、更人性化一点。行政体系的运转有它自己的逻辑,有时会倾向于敲锣打鼓。但如果我们学生的心态也像杰克所描写的那样,认为穷是一种可耻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要警惕在帮扶他的同时,别再给他贴上一个身份的标签。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群体,那就是贫困且成绩表现不好的学生。在“绩点为王”“胜者通吃”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遭遇双重打击。但他们就是失败者吗?我们需要在文化意义上对他们有一种承认或者说信任,给他们一些机会。

我之前翻译《我们的孩子》,作者帕特南就讲到,美国历史上也有个人主义和集体意识比较平衡的时代。书名《我们的孩子》就是指,“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当美国父母谈到“我们的孩子”时,不是指自己家的孩子,而是指社区里所有的孩子。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而现在,这种共同消失了。

在中国,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如果班级里有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会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义务去帮助他。但现在,在不断竞争和拔尖的环境下,同学变成了竞争者。我们不应该去摧毁这种共同的东西。全文:https://t.cn/A6xegJpR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非常感谢所有的工作人员、球员和球迷,让我从一开始就感到非常受欢迎。”“这是一家让我在职业和个人方面都感到像家一样的俱乐部。
  • #飞猪全球游#【传承人】浙江嵊州,中国越剧(首批国遗)诞生地,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四工合调”金其炳,“吟嗄调”金芝堂、相金堂,旦角卫梅朵、白玉梅等
  • #my dear hoho# 6M+21,一晃眼崽就这么大了,爱笑又爱哭的崽,一刻不能停的崽,难以置信我居然养大了一个娃。那么多的小玩具,崽最爱我的手机和他的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每个人的处境、价值、能力和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人和人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本没睡醒也没吃早餐怕排位
  • 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父母必读)《道德经》中讲:“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清心寡欲是圣人的修养,轻利重义是最好的家风,没有什么,
  • 午月 辛丑日 辰巳空风天小畜变乾为天这类问第三者 小三 情人 取妻财为用神 未土在卦中化回头生旺象,说明他丈夫在外头有很多的女孩子喜欢,而且都是主动的追
  • 2.按老唐估值逻辑,我理解:市场的状态与给企业估值没有关系,市场情绪高低那是市场事,波动是他的本性,回归是他的特点(只可利用、不可预测),企业估值是确定自由现
  • [污][污][污]#宋亚轩粉丝刺客#上赶子蹭镜头,但凡有点教养也不会打断别人说话吧,还明知道这个视频会发出去全程大呼小叫[吐]是不是每次你家大粉骂队友的时候是你
  • 立面坡度恰好成为市民运动、攀爬、登高的新场所;缓坡处的草坪也可以是人们运动之余休憩的地方。) ・休日:週休2日制(土日※月1回程度土曜出勤有) 日本語力:日常会
  • #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杨紫小夭##杨紫小夭##杨紫长相思[超话]#小仙女姐姐最近有工作要做,只能给你超话点个赞期待你的小夭。只要他满心满眼里都是你就好半夜又
  • #良辰好景知几何剧评#《良辰好景知几何》是根据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的,讲述了性情桀骜不驯的将门之子萧北辰,和落魄千金林杭景历经几重误会波折,因爱蜕变成长,在烽火
  • 只要你不拒绝我就拥抱你,我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什么。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不喜欢 坦诚一点 正常人都没想过纠缠 可惜你不说实话装深情有时候你难过了,这时候我更爱你。
  • 驴忽说话,说前世少债不多,今将还满,不要打我。驴忽说话,说:“前世少债不多,今将还满,不要打我。
  • 不管是找不到优惠券还是想要吐槽感情、生活都行。不管是找不到优惠券还是想要吐槽感情、生活都行。
  • 8.清酒浊茶,方寸小馆若良人在此,恰好久就此一生9.你是人间烟火不自知,我在俗世仰望应如是。#原创诗词##情感# 《盗》你盗走我的进退有度盛开又凋零的休止符回忆
  • 同时,蚂蚁金服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将向物流行业开放,自提柜可实现“刷脸取件”5秒可完成。同时,蚂蚁金服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将向物流行业开放,自提柜可实现“刷脸取件”5秒
  • 从七号晚上得知大家缺菜,八号一大早安排金华同事紧急采购,从300公里外运送至上海,一天内完成一百多位同事挨家挨户的配送,超暖心[爱心][爱心][爱心]村长的公益
  • #新田惠海[超话]# .#新田惠海# .#新田恵海# 今夜は中秋の名月ということで つんるーむ で、月見バーガーを食べようと思います✨すき焼きも気になるけど、安
  • 【今晚,#上海地铁这些线路加开定点加班车#】2022年9月12日(今天)夜间,地铁1、2、10号线将在图定基础上实施定点加开方案。停靠车站中,上海火车站站、上海
  • 3. 稻城亚丁的唯美神话,我愿与你共同谱写!4. 有一个地方叫做稻城,我要和我最心爱的人,一起去到那里,看白色的雪山,看一场秋天的童话,只要最后是你就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