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魔独孤传#
第六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03一代风流

却听花老头吼了一声道:“你哭什么?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如你这般,将来又怎么做英雄好汉?你连一点教养都没有,以后又能做出什么好事?只怕连独孤山庄的名声也要被你玷污了!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留在独孤山庄又有何用?”

修文听了此话,竟就止了泪水,说道:“花爷爷,是我不对,我对不起你,我向爷爷赔罪!”花老头道:“你对不起的人不是我,你是自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你爷爷他老人家!”修文默默跪倒,一片虔诚。

花老头见了,道:“修文,本来你是少爷,老头子是下人,不该说你的。但你应该学会如何做人,更不能忘了祖宗,缺了教养。你先祖独孤如愿当年叱咤江湖,争战沙场,更是立下了无数功绩,历史传载至今,仍是不朽。一代‘独孤郎’,若只像你现在这般没了出息,那活着与死了,又有什么分别呢?”只听修文问道:“这个独孤如愿,就是我的先祖独孤信吗?”

花老头微微点头,道:“是嘛,你不也知道?”独孤修文之前在石室中,听秦夫人提过“独孤信”这个名号,由此而记在心上。现下花老头说这个“独孤如愿”是他的先祖,修文也便相互联系起来了。

修文默默问道:“那他怎么有两个名字呢?”花老头道:“‘如愿’是他的表字,这个‘信’字是孝文皇帝赐给他的名字。”

修文说道:“花爷爷,这个我从来没听人说过。你与我说说吧?”

花老头见他求知心切,也是颇有兴致,道:“那我就与你说说。也顺便与你说说你爷爷当年的事迹。”修文默默点头,花老头接道:“我说两句诗与你听。‘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还有,‘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

花老头样貌奇丑,但念起诗句来,却是有板有眼、铿锵有力。

刚念到此处时,修文插口道:“这个我知道。这是大词人晏殊的《清平乐》词,我曾听娘亲说过。但前面那个却没听过。”

花老头盈盈微笑,道:“那你看到这两首诗之中的相同之处没?”修文应道:“相同之处啊?好像都有风、侧帽和路这几个字词。”

他记性颇佳,当即便能记住。花老头道:“对。那你可知道这其中的‘侧帽’的典故就是说你先祖独孤如愿的?”修文“噢”了一声,轻轻点头。

时值北宋时期,大词人晏殊早已过世了五六十年,但他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更是词坛耆宿,他笔下的诗词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当时吟他的诗词蔚然成风,便如同苏东坡相仿。

花老头所说的那前阙诗句“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更是出自大唐名士李商隐的名篇《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其时独孤修文年纪幼小,阅历甚浅,当然并不知晓。

却又听花老头道:“你先祖‘侧帽风流’之事典籍传载,但其名声由来。却不是因他美男子的容貌,你道是为何?”

修文答道:“是因为他的为人和为事?”花老头点头笑道:“是的,是的。你先祖文成武德、才貌无双,信著遐迩。他乃三朝国丈,杨广、李渊你也是听过的,他们虽是帝王,却都是你先祖的外孙。后来,他虽饮鸩而死,但他的名声却流传至今,不也是虽死犹生?”

修文听了花老头的话语,内心一阵阵地触动,对独孤如愿生出一股崇敬之感,内心暗暗奋发,竟将他的先祖当作了榜样记在心中。

修文思索片刻,道:“花爷爷,你再对我说说爷爷的事迹吧?”

花老头闻声,兴致更浓。他昔年跟随独孤鼎游荡江湖,事迹亲历,至今历历在目。想到深处心境澎湃,但又生出某些悲凉来,微微说道:“好,我说与你听!”

当下说出了独孤鼎纵横江湖的英勇事迹几则来,内容惊心动魄。修文听得津津有味,近乎于忘记了时间。

时至人定亥初时分,花老头忽道:“不早了,修文。明日你还要走,你也不如回去吧?”修文听说“要走”,心伤不已,道:“花爷爷,你别走吧,再陪陪我。”

花老头摸摸他头,道:“快快归去吧,漱洗一下,不然吃了的东西被人发现了。呵呵……走吧……到了你外公那里,可要听你外公外婆的话,好好地做人啦……”

花老头执篮而出,没入了无尽的黑暗,留下了独孤修文独自一人在厅。

渐渐间,东方发白,日出而升,一女子进至了灵堂,竟见这灵堂之内空无一人,已禁不住诧异,急奔至独孤夫妇处禀道:“庄主、夫人、老夫人,二公子他找不到了!”

原来此时独孤夫妇,已正为送独孤修文去沐家堡之事准备行李。那丫环急说了一通,独孤天云惊道:“紫莺,你可看清了?他真的不在老庄主的灵堂?”

紫莺答道:“不在。全找遍了。问了其他人都说没有看见!”

秦夫人急道:“天云,你已跟修文说好了,今天就送他走?”独孤天云一脸难堪,道:“说了。”

秦夫人接道:“这孩子不会是因为不愿意去,所以故意躲藏起来了吧?这么大的一个山庄,我们怎么去找他呢?……走,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尾随而出,及至灵堂,还是空无一人。这个时候,那孩子的母亲沐芷君早已心急如焚,直唤着独孤修文的姓名,但哪里有他的声影?

独孤天云早已打发了众庄丁四处寻找,也是无了踪迹。秦夫人急切问道:“天云,你当时是怎么和修文说的?你再想想看?”

独孤天云这时也精神紧张,生怕孩子出了什么意外。忽然说道:“花……可能在他那里!”

沐芷君忙道:“在哪?”独孤天云道:“花忠。可能在他那里。我昨晚来见修文时,他还把我当作了花忠……”

秦夫人接道:“那你还不快去瞧瞧?”

独孤天云大步奔了出去,在那庄后的竹林之处寻得了花忠的住处。花老头奇道:“二公子不在?没有寻到?”

独孤天云知道花忠与修文向来和好,以为是花忠故意将修文藏了起来,道:“花叔,你若知道修文所在,一定请说出来。现在整个山庄可都在找他。我娘亲现在也是焦急万分。”

花老头气道:“庄主,你也不要拿老夫人来吓我。庄主意思是说我藏了修文不成?”独孤天云道:“我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想问一问修文的着落。”

花忠踏向住房,只是说道:“庄主,我花忠只说一句:二公子不在我处,你往别处寻去罢!”一声响关了竹门。

独孤天云回了庄内,沐芷君见他独自而归,急切问道:“没有找到?”独孤庄主点头称是。沐芷君神情恍惚,瘫倒下去,独孤天云连忙扶住,安慰了妻子,扶他入房推宫运气入体。

沐芷君缓缓醒转,叹一口气,流泪道:“你莫管我,快去寻找修文吧。听说近来江湖上出了一个专门劫杀小孩的恶人和一些拐卖人口的贩子,我……我只怕……你……你赶快派人去找吧!”

独孤天云安慰道:“我再去寻找,一定能找得到的。你不要急,先休息着。”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四O集)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4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看「止觀」這一條。古德有說,如果就所修方便門來講,「止」屬於空門,屬於真如門,因為它是離一切相的;而「觀」則屬於有門,屬於生滅門,它是對於一切有為法而發殊勝的理解。也就是說,觀是智慧,智慧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佛在大經裡面教導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觀。如果就修行次序上來講,應當是止在前,止是定,為什麼?止能夠伏煩惱,先把煩惱伏住,但是斷不掉。斷煩惱要觀,先修止後修觀,觀能斷煩惱,為什麼?把煩惱的真相看清楚了,這才能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究竟是什麼,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礙你。但是功夫到了純熟的時候,跟初學不一樣。初學有這個次第,有先後,有順序;到純熟的時候那就不然,止裡頭有觀,觀裡頭有止,所以止觀不二。

  同學們剛才來問我:「一門深入要深入到什麼程度?」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哪一個法門,你修學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方法、祕訣,一門深入。諸位要曉得,一門深入是止,止的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門上,這一門裡面就有觀,放下萬緣是止,所以一門深入是止觀雙運。你一門深入,怎樣才能夠契入境界?就是說,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學?至誠感通;至誠是因,感通是果。換句話說,必須用真誠的心一門深入,你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證果,感通就是指開悟、證果。

  感通的樣子是什麼?什麼時候我們才曉得這是感通?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不學就通達了,那就是感通的樣子。這個地方也是有層次的,所謂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與你的誠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誠敬從什麼地方看?從十善業道上看;果然斷十惡、行十善,你才是至誠。如果說是「我修行用至誠心了,我心裡頭殺、盜、淫的念頭沒斷,處事待人接物還有妄語、還有兩舌」,你一絲毫的誠意都沒有。至誠從哪裡看?十善業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斷十惡,這是你的至誠心發現了。功夫淺深,那就看你斷惡修善的成績。果然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以十善為標準,十惡念決定不生。靜止的時候,怎麼用止觀?止的時候一念不生,觀的時候萬善相隨,起心動念純善對人、對事、對物,這個時候距離感通就不遠了。最粗淺的一個現象,三藏十二部經擺在你面前,你沒有障礙、你都通達,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無量義,你講一輩子,佛經裡頭一句話你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上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有多大?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知道,佛法計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單位,不像中國,中國是用字,《道德經》五千言,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來做單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麼?四句,用四句做一個單位,這四句長短不一定;偈誦裡頭四句是一首偈,長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這麼計算的。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所以我說一句經文你要細講,你講一輩子、你講一百年都講不完。我說這個話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真正深入,一門深入,你就有這個能力。展開經卷還有很多障礙,你沒有通,你沒有入。「入」尚且沒有,那個「深」就更談不上。深入!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佛法修行的祕訣是「一門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個圓球,球它有個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像在這個球的面上;任何一點,那就是一個法門,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只要到達圓心,全部通達,沒有到達圓心,不會通達,你還是一門,你不懂第二門,到達圓心全部都通達。

  我們現在要問:為什麼我們修學這麼困難?我們也很想通達,為什麼通達不了?一般說法是業障障住了,你有業障。這個問題我過去請教過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是業障,一定要把業障消除,普賢十願裡頭「懺除業障」,業障懺除就通了。什麼是業障?業障可太多了,說不盡。見思煩惱是業障,塵沙煩惱是業障,無明煩惱是業障,哪能說得盡?但是業障有根,我們要把那個根找到,從根本修就快速了。中國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常常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也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有根本,根本的根本是什麼?自私自利。所以,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頭一個關口就不能突破。自私自利在《金剛經》上就是講「我相」、「我執」,後半部講的「我見」。

  佛在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般人都把《金剛經》的標準看高了。「即非菩薩」,那個「菩薩」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這個看高了,我的看法沒那麼高。「即非菩薩」應該說「即非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才符合真正的經義;初信位的菩薩見惑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破了,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都離開了,在小乘相當於須陀洹果,初果。你們想想,我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這樣的菩薩才真正叫入門,往後修行一帆風順。頭一個難關突破了。

  我們同修們,無論在家、出家,每一個人善根都很深厚,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就是這一關沒突破,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如果證得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就是聖人。我們說四果羅漢、四果聖人,他是初果,超凡入聖了,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決定不落三惡道,這是肯定的,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小乘從這一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遇緣殊勝,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金剛經》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我們要知道。說「法身菩薩」太高了,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們自己很難提起警覺心,好像那是望塵莫及,「算了,這一生沒分」。跟你講初信位的菩薩,「距離我們很近」,這一步跨進去,我們就入門了。換句話說,「我見」就是我執不能放下,你就沒法子,你始終還是在六道輪迴這一邊,你這一步跨不過去。

  然後我們細心想想,我們生生世世被什麼害了?被「自私自利」這個妄想執著害了。怎樣破除這一關?我、我所,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這就講放下。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先從「我所」下手。「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先從這裡放。常常想到佛教導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不去就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應當要放下。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帶不走,死了帶不走;我的財產,死了也帶不走,一分錢也帶不走;我的地位也帶不走,我的名譽也帶不走,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走的;我的眷屬,我的兒女、我的子孫統統帶不走。帶不走要放下!放下不是不負責任,一樣要負責任,認真負責教導他們,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把親情轉變成真實智慧,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就對了,那就跟佛菩薩一樣。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這個心裡頭毫無牽掛,從這裡著手。然後進一步,「身」也帶不走。先斷我所,「我所」捨掉,然後「我」也捨掉。我這個身帶不走,身不是我,身也是「我所」,也是「我的身體」,不是我。常常這樣觀想,人就生智慧,這是觀。統統放下,「我」跟「我所」統統放下,再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入門。

  入大乘之門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入小乘之門就是須陀洹初果。你要是不能放下,你就永遠入不了境界,永遠作凡夫。學佛學了一輩子,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人」,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名字位中人。你還是輪迴心,你還是造輪迴業;在六道裡面,善因感三善道果報,惡因感三惡道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毫無成就。出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才算是小果。諸位要曉得,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小果;小果有四種、有四等,統統是小果。離苦得樂,離三界之苦、得四聖法界之樂,這個樂不究竟。必須還要向上提升,從相似位提升到分證位,才算是真正成就了,證得大果。到如來果位,那叫究竟圓滿的果位。要不斷向上提升,上是不斷放下,放下就往上升。沒有別的,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所以在我們現前是先伏煩惱,再斷煩惱。

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二十一度母咒❤️绿度母心咒:嗡、度列都达列都列娑诃。绿度母是二十一度母的总集:成就聪明。
  • 8、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慢半拍,慢几拍,已经是很优秀了,别责怪自己,因为别人在成长的时候,你还陷在原生家庭的内耗里,别人在搞事业的时候,你还在搞自己。6、人这一辈
  • 不为困苦艰险而屈服,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只有听到自己鼓舞的掌声,人生之路才会越宽广,人生之路才会越坦荡。✨我们要像向日葵一样,永远朝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绽
  • ”5月22日下午,菏泽东城国际小区业主张先生告诉记者,小吃是市民生活所需,便民疏导点让小吃摊主进屋经营,既干净、卫生又方便群众和摊主,还不影响交通,是一种多赢的
  •   他红着眼,强忍着哽咽开口:“秦叔,虽然周阿姨瞒着我们,但我也猜到了……”  “爷爷他……是不是出事……”  秦时野紧紧闭了闭眼,喉头颤动。  我看着眼前的情
  • #第五人格陪玩[超话]# 接ios屠 历S1杰克 屠榜前50 常驻十几个赛季S杰 如果不在榜上就是在打单子没时间冲最后一张图是单子所以打码(95胜率) 全天在线
  •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不齿的事,他看上了俘虏中的元朝主妃,生的貌美如花,他心里痒痒的不行,要非礼人家,不料遭到主妃拒绝,蓝玉一时昏头,强行把主妃拉
  • 不过我家不帅的帅哥倒是常去,算一个老主顾了,一方面去理发更主要的是替我去看看你和我们柠檬的家,不是有首老歌这样唱的嘛,“常回家看看”[偷笑]最近你也忙也不经常回
  • )真的讨厌讨厌讨厌不过晚上又开心了去按摩了童童还带了礼物给我听了很多有关别人的事情,也在反思自己做一个可以麻烦别人但是不能成为别人负担的人为了凑九宫格自拍了一些
  • #锦奈[超话]# 柒鹿v#gq86622##创业# 昨晚深夜‮凌快‬晨三点​‎ ͏ 我们‮层髙‬还在规划‮力发‬ 就像创始人‮总宝‬说的:“有‮标目‬ 不忘‮心
  •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一下金钱的魔力,在我的安排下,短短一天的时间,“如约”影楼的负面影响就达到了最高峰,全网都知道了他们的缺德行为,强烈地谴责。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一下
  • #‍邓为苏易水# #邓为仙台有树# 愿你的善良能带给你更多的幸运和喜悦,让这个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真切的祝福你,我的朋友,生活虽然天天平淡,但却天天开心
  • 明日 行程 巴塘 水墨乡愁温泉酒店 11公里当地人烧的牛粪图昨晚睡在新家第一天外面下雨,屋子里好热,全是爱国的劲儿帝都的能量真的又红又专,但还感觉想哭(我还奇怪
  • 在装饰艺术的时代,酒桶形表壳设计是主要趋势,这种风格早在1911年就出现在浪琴的表格设计中。在装饰艺术的时代,酒桶形表壳设计是主要趋势,这种风格早在1911年就
  • lv皮带m9608是什么意思 lv腰带m9453v有几个尺寸巴宝莉 耳环 上身实拍???????? 黑色羊皮\/古金五金\n??超级火爆的LOULOUPUF
  • その頃やっと夕方になるので、長谷川(慎)くんに連絡してご飯を食べて、締めにサウナ行くみたいな感じです(笑)。THE RAMPAGEの楽曲の中で1番ライブで盛り上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这套带老友记梗的叉子勺子,毫无疑问能让你的每一餐多一层仪式感,是那种Joey跟你约吃的仪式感。复刻这件衣服的时候,我们刻意Rachel&Monica这两
  • ”但是又相当舍不得,让我给他拍照记录下,然后自己选了一棵树旁给绑到上面去了~五六岁这个年龄孩子,虽然有点小脾气但整体还是能讲通道理的,我要好好珍惜,哈哈不然到了
  • 孟无眠教授在金字塔中碰到那头异兽的记载,在普通人看来可能会觉得无法置信,可是在我看来,尤其是在我亲身见识过昆仑山秘洞和酆都地宫中那两头怪物的恐怖之后,心中却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