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
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
《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
《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https://t.cn/A6ITlkiv
https://t.cn/A6ITlkHH
https://t.cn/A6ITlkR8
https://t.cn/A6ITlkOK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黄帝内经》一部关于长寿的宝典(59)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谭电波研究团队

【拓展】
春季养生三重点
1 调神务使“志生”
春天里人的志意应当应其生发之气,精神舒畅,情志条达,宽怀戒怒,如果不常生恼怒和愤恨,保持乐观情绪,则精气不易耗散,脏器不易老化,形体不致衰惫,自可祛病益寿。

2

活动以充生机
生命在于运动。“动则养形,活则血流”。有规律地活动,适当地运动,这是古往今来长寿之秘诀。不过“动”有主动、被动之分,为应春之生气,当以主动运动、持之以恒为要。

3 宽身利于“发陈”
冬去春来,春阳升发,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也是如此,肝
阳生发,气血流通,神情活跃,才能启故从新,养料源源不断,功能生生不息,所以顺应春气,人必须宽身,于是形体得以舒缓,气血不致遏郁,内部脏器各种机能才能运转正常。

中医健康小课:
每天八杯水对不对?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体70%左右都是由水构成的,人的生存更离不开水。我们每天流汗、小便、大便都会消耗水,所以每天都摄入足够的水。
 
一、每天要喝多少水?
营养学家认为,每天至少要喝八杯水。甚至认为,预防新冠肺炎,要多喝水。事实上,若机体阳气不足,喝水太多,气化不了,反而会伤害健康。一则,喝水太多会消耗阳气,导致阳气更虚;二则,若人体阳气不足而过多饮水,水入于体而不能被气化,则蕴滞而成水毒。水毒不化,即为痰饮、水饮之源,成为大病的种子。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喝水呢?我的观点是:只要能满足自己口渴的程度就够了,不要刻意多喝水。

但还是有人认为,每天多喝水比少喝水的人更健康。其理由是,每天多喝水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加快血液的流动,从而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多喝水还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控制体重的同时,降低高血脂的风险,也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多喝水有个度,这个度即是人体阳气的多少。阳气能运化水湿,那么,喝多比喝少好。反之,若阳气气化能力不足,那么,喝少比喝多好。

每个人的阳气多少不同,因此喝水的量也完全不同。生活中所见,有的人一天都不喝几口水,有的人则一直在喝水。只要感觉舒畅,喝水不必强求。
 
二、保持皮肤亮丽,少色斑,就一定要多喝水吗?

营养学家认为,要想补充体内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滋润,让皮肤更加有光泽,就一定要多饮水。其理由是,多喝水能多排尿,可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色素沉着,减少色斑的发病率。

从中医来分析,这还是需要气化。阳气能气化,水湿可以被正常代谢,那么喝水有益于健康。反之,若阳气不能气化,水湿不能被正常代谢,那么,喝水无益于健康。

以皮肤而言,皮肤亮丽且少色斑,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水,而在于阳气。阳气主濡养,既能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也能濡养肌肤。阳气旺的人,肌肤得以充足的阳气濡养,就显得亮丽且少色斑。反之,阳气弱的人,肌肤得不到足够阳气的濡养,就会显得晦暗甚至多色斑。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让肌肤美丽,我们要补充的,不是水,而是阳气。
 
三、维持健康,当重视养阳。

生命是一团阳气,养阳,即是养生。水属阴,水要气化,需要阳气。所以要想养阳,就不能过多饮水。

营养学家认为,多喝水能稀释尿液,促进尿液的排泄,减少毒素在尿液中沉积,从而减少泌尿系统的炎症发生,而且就算有炎症时,多喝水,也能促进病情恢复。而且多排尿,还可以降低尿酸的量,减少高尿酸的可能。
 
却不知这些都需要阳气,而不是喝水。过多喝水,促使小便拼命排泄,反而会耗损膀胱阳气,导致阳气变虚。试看糖尿病患者既多饮又多尿,更健康了吗?

营养学家还认为,预防便秘要多喝水,能促进肠胃的蠕动,促进体内垃圾及毒素的排出,减少便秘的可能。

预防便秘不在于多饮水,而在于让脾能升、胃能降,让中焦气机通畅。只要脾胃枢机正常,肠道浊气能降,即可正常排泄,与饮水多少并没有多少关系。

营养学家的这些观点其实很机械,很线性,从A到B,表面上看似乎很直接,很有道理。其实生命远非机械和线性的,如果我们能细细思考就会发现,饮水后机体需要多个脏腑参与代谢,其中的过程很复杂。

比如,《内经》明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水道,膀胱的气化,才能把水布散于全身。

四、每天当如何饮水?

一则,不要过多饮水

虽然生命离不开水,但不宜大量喝水。一般来说,不必拘泥于喝水量,但要以口渴为度。冬天不渴,那就少喝;夏天天热出汗多,可以适量增加。

注意,喝水要以口渴为度,而不是以标准饮水量为标准。每个生命的阳气状态都不同,需要饮水的量自也不同。如何判断喝水的标准?当然是生命自己的感觉为度。

二则,喝温开水

水煮开后等自然凉至不烫嘴即可以喝了。不要喝凉水,因为凉水性凉,有伤阳之弊端。特别是阳虚之人,喝凉水容易导致阳虚加重。

不要喝烫水,因为烫水伤损口腔和食管内膜,甚至容易造成热毒积滞而化成癌症。

建议喝水时小口喝,这样好处甚多,其一,不容易导致因突然大量进水而胃胀;其二,给阳气一点缓冲,有助于促进阳气气化,从而促进水饮濡养脏腑;其三,可以避免过饮。当感觉不渴了,就不必过饮。

三则,睡前喝一小杯水,就能远离疾病吗?

有人建议,睡前喝200毫升左右的水可以稀释血液,减少睡觉期间由于血液变慢而导致的血管堵塞。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人朋友在睡前都应该喝水。

我的观点是,阳气弱的人睡前不建议饮水,因为饮水会消耗阳气,容易导致夜尿,会影响睡眠质量。再者,睡前不渴,那就不要饮水。不渴表示人体不需要水,为什么要喝水?要知道,机体很聪明,机体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我们不需要过度地干预。

再者,血液不需要稀释,血液要保持着一定的浓度,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若血液过度稀释,那血管里流的就是水了。

血管堵塞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不能宣畅而阴浊积滞,不是水多水少的问题。从喝水来通畅血管,想的很美,事实却根本不是如此。

四则,需要半夜特意起床喝几小口水吗?

有人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会在半夜起床上厕所,这时候不防喝几口水,一般不要多于100毫升的水,要不然会导致多排尿。因为半夜是脑血栓和心梗疾病的高发期,喝少量水稀释血液,可以有效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病率。

从中医来分析,如果半夜起床渴了,当然可以饮水。但若根本不渴,不建议饮水。半夜脑血栓和心梗疾病之所以高发,并不因于水少,相反,是因为阳虚。半夜阴盛之极而阳气最衰,阳气宣畅无力,气化功能下降,导致阴霾积滞,脑血栓和心梗疾病由此而生。因此,喝水根本无益于预防脑血栓和心梗疾病的高发,只是想当然而已。

五则,早起喝一杯水能预防血压升高吗?

有人认为,早上是血压升高最明显的时间,而且最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所以早起喝一杯水,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是非常必要的。这时喝水可以适量多喝一点,一般喝200-300毫升左右的水为宜。

我的观点是,只要正常吃早餐即可,而不必刻意多饮水。为什么?早晨血压之所以升高,源于早晨天地之间阳气生发,人的阳气亦应之,表现为木的特性。木主生发,生发有力,则血压会短时升高。这是一种人顺应天地的自然变化,不是疾病,当然也就不需要去预防。

再者,早晨清阳初升,阳气不旺,气化能力不强。若感觉不渴,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去喝200-300毫升的水。

五、多饮水一定健康吗?

按以上专家的观点,人一定要多饮水,因为多饮水可以更健康。但我认为,这个理念是错误的。多饮水并不一定更健康。

有人平时喝水很多,但健康却不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呢?从中医来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火气过旺,机体的气化功能过强;二是阴虚,且阴虚亦会导致火旺。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和尿崩症也会出现异常的口干,大量饮水和排尿。这些疾病的病机往往是火旺或阴虚。治病求本,应该治其病机,而不仅仅是多饮水。
 
有人坚持多饮水,却出现下肢水肿。这是饮水过度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阳气不足,无力气化。此时更重要的是养阳,而不是喝水,况且过多喝水还会伤阳,正好是南辕北辙了。

我的观点是,水一定要喝。如果喝水,不能听专家的,而是听自己身体的。身体需要水时,就会通过口渴来提示我们赶紧饮水。慢慢水口喝,身体感觉水够子,就会以饱胀的方式提示我们,不要再喝了。这即是最正确的饮水方式,远比专家的观点更靠谱。不要盲目大量饮水,若气化不足,则水入体内容易化为水毒,既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又会造成病理因素——这样的饮水无益于健康。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整体营养观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

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气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最新的「ORICON周影像排行榜」中,EXILE的最新音乐影像作品『EXILE LIVE TOUR 2022"POWER OF WISH"
  • ”据警方和县法医办公室说,目击者说斯特金周三上午10:30左右在美国海岸警卫队驻地附近的港口东行车道上试图超过一辆皮卡时,他的车失去了控制。路过的人开始对被困在
  • 第一他很美但不是我的菜我不好他这口对他的戏没粘性,第二故事不算最顶尖的好故事,第三他演技也就只能够算正常甚至有点青涩,特别是武动里面还有一些度掌握有问题。不是我
  • 谁tm能救救我这破嘴啊,说话往人心管子上戳,出门还得配个翻译官[泪]为什么不继续上啊,我他妈单词都带着来翻译了,难道是因为我讲做题法子太全乎,把做题技巧都说完了
  • 最后,可能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香料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他们的产品溢价也比较高,或许会有人认为这些都是虚无、没用的东西,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但
  • 据朝阳区卫生健康委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驻华使节中医药健康日已举办多届,活动举办之初是朝阳区政府注意到驻华外交官及其亲属的医疗保健需求,发现许多外交官及其亲属对中医
  • ♦在这不断的回溯中,师尊无数次试图介入,最终为了回溯到正常的“道”上,师尊前往灵山,开启了仙家六大触器,最古老的触器“无一物”开启,万道归一,光阴回溯,回到了数
  • 我们早应该明白,有时候电影未必需要那些抓人眼球的场景来生怕别人看不懂和展现问题,人面对的问题和矛盾从来一定需要到生死的地步,如果我们总是纠结在生命安全这条线去讨
  • ”#言情小说[超话]##推文[超话]##各类小说推荐[超话]##刘宇宁说不会因为负评放弃做演员# | #刘宇宁说自己和粉丝的关系很特殊#从刘宇宁正式出道前就喜欢
  • #大熊猫福宝[超话]##宇宙大明星福宝# suaru_fubao 阿姨~叔叔~谢谢大家今天也来看福宝我爱你~♡福宝~ 今天也给很多人谢谢你给我幸福~~^^今天也
  • 你无法决定下一段旅途遇见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你能决定面对它们的态度。 你无法决定下一段旅途遇见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你能决定面对它们的态度。
  • 不要小看荒地,有哪栋房子不是在荒地建起来你有很多选择的27.去做一些有意义有未来的事,不要永远活在以前,永远在后悔28.我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指出我哪里对了,哪里错
  • 在过去,传统的免疫#细胞分析# 方法,如流式细胞术,受限于每秒只能分析几百个细胞的限制,无法高效处理数以千万计的细胞样本。这项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和王宗杰等人
  • 前滩太古里开启『Let’s Cherish Well 珍爱好生活』主题季带来以高迪建筑为灵感的3大艺术装置3道绚丽多姿拱门组成的“马赛克感应之门”盘踞在屋顶花园
  • 東東早於4年前跟對方結緣,為老闆娘的店舖擔任剪綵嘉賓,當時老闆娘的暴乳裝引起網上極大迴響,而該相片近期再次被翻炒,更成為網上熱話,除了香港,連台灣都有報道,於是
  • #陈牧驰[超话]##陈牧驰[超话]##陈牧驰# cmc#驰点好的# 送个小猫咪吧(并不是真的送凑个热闹而已,当然如果你真的想要条件允许也可以自己过来拿)祝福大家
  • 而今天小岛先生发文解释了为什么自己平时喜欢看动漫,原来是为了方便工作:“现在游戏还在制作中,但我已经考虑起了为《死亡搁浅2》的主要新角色选日本版配音。★#谁说老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既然都重生了,就不要再做这种脑子不清白的梦。
  • ”“山上竹林密的地方割的”工头远远地指责只说话不干活登上高台,一棵千年银杏枝叶光秃落叶无声堆积在园中墙角远处的群山苍茫连绵起伏山顶上一片云海,与天空相接,海天一
  • 有人说他来自光,洒在身上时,你所感受到的就是温度,可世间凉薄,总有它照不到的地方 剧本杀《温度·生来平凡》凶手是谁 就是那一点点黑暗,却让人感到恐惧,也许温度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