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以溝通(communicate)這個字來取代說話(talk)這個字。溝通是個好得多、充實得多,正確得多的字眼。當我們嘗試彼此對話——我對你或你對我時,我們立刻會被字句不可置信的限制所局限了。為了這個理由,所以我不會單藉字眼來溝通。事實上,我也鮮少那樣做。我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是透過感受(feeling)。
感受是靈魂的語言。
如果你想知道你對某件事的真實想法,只要注意你對它的感受如何。
要體吾动到感受有時候很難——要承認更難。然而,你最高的真實便隱藏在你最深的感受裡。
訣竅就在你是否能搆到那些感受。如果你還想知道的話,我可以教你如何辦到。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24-025】

然而,最大的諷刺是,你們全都將神的話語視為如此重要,反而輕視經驗。
事實上,你們如此漠視經驗,以至於當你對神的體驗不同於你所聽到有關他的話時,你就自動的捨棄那經驗而認同那些字句,儘管應該剛好相反才對。
你對一件東西的經驗和感受,代表你對那件東西事實上和直覺上所知的事。語言只能設法表達出你的所知,並且常常能擾亂你所知的事。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26】

你最高的思維、你最清晰的話語、你最崇高的感受是來自我的。而任何較次的都是來自其他的來源。
現在分辨的重任就變得容易起來了,因為,即使對初學者而言,也該不難認出哪個是最高、最清楚和最崇高的。
不過我願意再給你們一些指導方針:
「最高的思維」永遠是那包含喜悅的思維。「最清楚的話語」永遠是那些包含著真理的話語。「最崇高的感受」,就是你們稱為愛的那種感受。
喜悅,真理,愛。
這三者是可以互換的,而其一永遠導向另一個,不論它們的先後次序如何。
有了這個指導原則,便很容易決定出哪個訊息是我的,哪個來自其他來源。剩下的唯一問題是,我的訊息有沒有受到注意。
我的大部分訊息並未受到注意。有些訊息是由於看起來似乎大好了,令人覺得不可能是真的;有些訊息是因為看起來好像很難了解;有些訊息也許是因為它們根本就被誤解;而大多數的訊息則是因為根本沒被接收到。
我最強而有力的訊息是經驗,但這個你們也忽略了。你們尤其忽略了經驗。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27】

唯一一條讓你向前邁進的路是問你自己:「如果每樣我認為是『錯』的事,實際上是『對』的,會變成怎麼樣?」每位偉大的科學家都明白這一點。當一位科學家所做的實驗進行不順時,他就會將所有的假設先擱在一邊重新開始。所有偉大的發現,都是被甘願「不對」的意願和能力造就出來的。而那就是我們這裡所需要的東西。
除非你停止告訴自己你已然認識神,否則你就無法認識神。除非你不再認為你已然聽見神,否則你就無法聽見神。
除非你不再告訴我你的真理,否則我無法告訴你我的真理。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31】

傾聽你的感受。傾聽你最高的思維。傾聽你的經驗。一旦有任何與你的老師們告訴你的,或與你在書裡讀到的話不同時,就忘掉那些話。話語是最不可靠的真理供應商。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33】

你不會得到你所求的,你也無法擁有任何你想要(want)的東西。這是因為要求本身就是欠缺的一種聲明,在你說你想要一個東西時,只會在你的現實中形成那個「缺乏」(wanting)的經驗。
因此,正確的祈禱永遠不是懇求的禱告,而是感恩的禱告。
當你為了自己所選擇在你的現實生活裡要去經驗的事而預先感謝神時,實際就等於是承認它事實上就在那兒了。所以,感謝是對神的最強有力的聲明;一個即使在你未要求之前,即確定我已應允了的聲明。
所以,絕不要祈求,要感激。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37】

你不能用感謝來做為操縱神的工具;做為愚弄宇宙的設計。你無法對自己說謊。你的心智很清楚自己真正在想什麼。如果你說:「神,因為⋯⋯我謝謝你。」但同時自己心裡卻非常清楚,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它絕不可能出現,那你就別期待神會比你更不清楚,而為你造出它來。
神知道你所知的,而你所知的即是那些會出現在你的現實中的東西。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38】

當有人說他的祈禱被應允,實際發生的事卻是,他所最強烈抱持的思維、語言或感受發生了作用。然而你必須明白,這就是那秘密——永遠是那思維背後的思維,那可稱之為「發起思維」(Sponsoring Thought)——在控制思維。
所以,如果你以乞求和哀懇的態度祈禱,你將經驗你所選擇了的事物的機會看來就會小得多,因為在每個懇求背後的「發起思維」是:你目前並沒有你所希望有的東西。那個「發起思維」變成了你的現實。
唯一可以勝過這個思維的「發起思維」就是:抱著不論你要求什麼東西,神都必會應允——無一例外——的信心思維。有些人是擁有這種信心,但這樣的人非常少。
當你不再認為神永遠會「答應」任何一個請求,而是直覺的了解到請求本身根本沒有必要時,祈禱的過程就變得容易得多了。然後祈禱便成了感恩的祈禱。它一點也不是請求,而是對本來如是的現實的一個感恩聲明。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39-040】

如果你認為神是你生命裡所有事情的創造者和決定者,你就錯了。
神是觀察者,不是創造者。神隨時都準備幫助你們過你們的人生,但卻不是以你可能期待的方式。
創造或不創造你人生的情況或環境並非神的功能。神以神的肖像創造了你們。透過神給你們的力量,你們又創造了其餘的。神創造了如你們所知的生命過程和生命本身。但是神也給了你們自由選擇權,你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去過生活。
以這種說法來看,你對自己的意願也即是神對你的意願。
你就以你自己的方式過你的人生,我在這件事上並沒有什麼偏好。
你們一直總有一個大幻象,就是:神在意你們做什麼。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40-041】

而這就是人類的第二個大幻象:生命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就是這個對終極結果的懷疑,創造了你們最大的敵人——恐懼。因為如果你對結果存疑,那麼你必然會懷疑「創造者」——你必然會懷疑神。而如果你懷疑神,那你必然一生都活在恐懼和罪惡感裡。
如果你懷疑神的意圖——以及神產生出這終極結果的能力——你又如何能放輕鬆呢?你又怎麼可能真的找到平靜呢?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42】

因為人類的天性就是去愛,然後毁滅,然後再去愛他們最珍視的東西。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43】

人類的每個念頭及人類的每個行為,都是建立在愛或恐懼上的。並沒有其他的人類動機,而所有其他的概念都只不過是這兩樣的衍生物。它們只不過是不同的版本——同樣主題的不同變形。
對此仔細思考,你便可了解這是真的,這就是我所謂的「發起思維」。它不是一個愛的思維就是個恐懼的思維。這是思維背後的根本思維。它是第一個思維,它是原始的力量,是推動人類經驗之引擎的天然力量。
這正是人類行為如何產生反覆的經驗的原因;這是人類為何愛,然後毀滅,然後再愛的理由:情緒永遠由一端擺盪到另一端。愛發起了恐懼,恐懼發起了愛,愛又發起了恐懼⋯⋯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44-045】

恐懼是退縮、關閉、抽回、逃跑、躲藏、掠奪、傷害的能量。
愛是伸展、開放、送出、留駐、顯露、分享、療癒的能量。
恐懼以衣裳包裹著我們的身體,愛則容許我們赤裸的站出來。恐懼依戀並且抓緊我們所有的一切,愛則送出我們所有的一切。恐懼緊緊的抓住,愛則溫柔的擁抱。恐懼是占有,愛是放手。恐懼使人心痛,愛則撫慰人。恐懼攻擊人,愛則改善關係。
人類的每個思維、言語或行為都是建立在愛的情緒或恐懼的情緒上。你對此別無選擇,因為沒有其他可供選擇的東西。但在這兩者之間,你有自由可選擇其一。
【1. 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048-049】

《與神對話》

#与神对话# https://t.cn/R2WxksT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道教知识#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

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

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

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

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

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

《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https://t.cn/Evk4evd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

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

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

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

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

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

《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文章来源:龙虎山道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始终是喋喋不休地,把赏善罚恶当作当政之急务,他们又哪里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真情呢!刺客也好,唐雎也好,都是隐而不发警醒执政者
  • 感谢努力的自己,可以拥有什么都不干就有日shou入,鞭策现在更应该努力的自己,路还长,余生还久,必须勇往直前‼️#养生食间# 皮蛋瘦肉粥猪肉性味甘咸平,含有丰
  • 大合唱的时候快哭了,最后一首歌的时候我总觉得杰哥会回来,一场大型KTV唱的是真尽兴,就算我五音不全,就算我一句歌都不在调上,我把我对杰哥的爱都唱出来了,我们彼此
  • 在建筑外形上,它和我一直期待想要看到的Wedding Palace也有些神似,只可惜这次来没能有机会真正看到它...突然想起刚到格鲁吉亚的时候,我在同一天偶遇了
  • 直播间:#好摄广西#【新浪广西摄影俱乐部外拍第八期】2016年5月14日,桂小浪和新浪广西摄影俱乐部的老师们到石埠风光迤逦的“美丽南方”感受了一番远离城市喧嚣的
  • 多灾多难的青道啊,像野蛮生长的蔷薇这条看起来如此艰难的成长之路,荣纯君我要和你一起走下去今夏去创造属于你们的荣光吧PS:今年的愿望是再去一次日本再次去你们呼吸过
  • 在家里听雷声等待暴雨和在学校真的没有可比性~~啦啦啦啦啦啦我好幸福啊! “要是想到一生中能吃多少晚饭的话,其实不多吧。因为我的人生没有什么别的兴趣,如果要问把钱
  • 但大多的过客都是擦肩而过,而有的过客,却让分期乐和爱又米感动,不想让拿去花离弃!但大多的过客都是擦肩而过,而有的过客,却让分期乐和爱又米感动,不想让拿去花离弃!
  • 4.对人要真诚,要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长远的魅力。就算是看到讨厌的人,你也不要有绕道、躲避、低头的动作,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直视对方或者忽视对方。
  • 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这个tag最开始诞生是因为424的七百万福利,爱困们在八百万的时候想到了用公益作为反向福利,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变成了大家日常做公益的tag。
  • 也许,我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我认识的人中,唯一不可归类的人。我还觉得我可喜可贺呢 对我而言感情争吵和矛盾发生的时候我是那种特别倔的,宁愿冷战也不低头,后来我遇到
  •   北海当选为本届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将在东博会上综合展示北海市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面貌,宣扬北海城市名片,推动北海的开放发展,特别是推
  • 论坛期间,中法两国政要、文化、建筑、教育、艺术界知名人士将围绕博物馆、文化遗产、教育、旅游、设计与品牌、艺术生活等领域展开对话与交流,拓展合作共赢新版图。论坛期
  • 一次性出土如此多数量的文物,在号称文物大县的繁昌县历史上也属仅见。它们皆分布于1998年25件元代窖藏出土地点附近,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些元代文物的官府属性。
  •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
  • 和宸哥聊天 宸哥说 妈妈 我希望你能一直陪着我 等到我变成老爷爷的时候你也陪着我 不知道为啥 我一下子就哭了 我知道也许他听不懂 可是我还是告诉他 妈妈永远爱你
  • 500多名在宁工作的各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和在校大学生、在宁国外留学生代表踊跃报名,奔跑在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夜跑道路上。】周园洁,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一名奋斗
  • 由宝鸡籍著名军旅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唐栋执笔的话剧《柳青》作为陕西省唯一一部本届文华奖参评剧目,顺利斩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
  • 人生苦短,再也不要在不喜欢的人或事上浪费一秒钟的时间,那面对你喜欢的人或事,也请你勇敢地表达吧。经历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有时它让我们承受很多痛苦,但也同样赐
  • 七里站街道联合辖区企业开展交通 事故应急处置演练活动近日,为深入开展全国第十八个安全生产月活动,提升辖区企业职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七里站街道安监站与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