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心情太过于微妙 几年前很想买的小nano包 给过两次定金到最后都被退回失败告终 然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好像忘了它中途有一次能买到我最终也是没拿下 好了 早上去运动前刷个圈看到代购发现货 我 立马… 结果 价格翻了个倍 我……心态崩了 当我毫无压力可买很多东西的时候 它的价值在我心中起码不值得这涨幅 算了呗 不用觉得可惜 好多次了都失之交臂 那就证明我和它总的差了点缘分 我用一份钱去订几对耳环做礼物 这样岂不是更完美 好了 。

2022年,应该继续“疫情清零”还是开始学会“与狼共舞”?让数据和现实说话。

应凤凰新闻的邀请,我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

自2020 年3月11日WHO 宣布COVID-19 全球大流行(Pandemic )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这个Pandemic 能在一年内结束。然而,事与愿违,2021年的今天,超过2亿人被感染,近五百万病逝;2021年的疫情,已经远超过2020年。无奈,人们只有把目光投向2022年,以及以后的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底多种有效疫苗的在殴美,亚洲的研发和扩大接种,从战略上扭转了这一战局。然而,围绕着严格社交隔离的“疫情清零”和社会开放的“与狼共舞”战术,学术界,尤其是民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站在学术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首先不要过急地将这些战术简单地归结为“成功”与“失败”,或者“好”与“坏”。因为我们首先要界定的是,什么是我们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别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这一方面,除了有效的疫苗,药物和社交隔离以外,必须结合各个地区的医疗条件,经济水平,文化和政治气候。

理论上,彻底消灭新冠,让它再也不能侵害人类,这是最理想的结局。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很大差距。在成百上千种感染人类的病毒中,我们只成功地消灭了天花病毒。目前,只有国际上少有的几个特许实验室保存了天花病毒,以备不时之需。人类“消灭”了天花病毒是基于这一病毒的三大特征:1. 强大的终身免疫能力;2. 病毒没有中间宿主;3. 病毒感染症状明显而且特异,容易辨别。而新冠病毒,并不具备以上的任何一点。而我们熟知的麻疹病毒,乙肝病毒,HIV 病毒,流感病毒等,都没有被完全消灭,我们一直处于“与狼共舞“的博弈之中。

以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与COVID-19非常相似的流感病毒为例。自1918年全球大流行,在两年之内,造成1/3世界人口的感染,五千万到一亿人病逝,至今已经103年了。1945年,灭活流感疫苗在美国发明并开始广泛接种,人类开始在疫苗接种的情况下,“与狼共舞”了76年。但它已经不再是Pandemic 而是endemic (地区性流行病),已经不再会严重影响全人类的基本生活和工作。

现在的问题是,2022 年,或者2022年之后,COVID-19 会不会从全球流行病pandemic 变成地区性流行病endemic? 通俗一点说,就是COVID-19 会不会变成大号流感?如果会,什么时候?什么条件?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十年中的“大号流感”。美国CDC是统计数据做得较好的大国。它的相关数据对世界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参考。2017-2018, 美国发生了近十年最严重的流感,一年内6万1千人病逝。以流感季节为六个月计算,平均每日病死人数为334人。值得提醒的是,无论病人是其他疾病的终末期(比如癌症,心肺脑疾病),只要死亡前感染了病毒,那怕只是加快了其他疾病的恶化,都统计为流感死亡病例,这是美国CDC的惯例。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平均毎日COVID-19 病死人数在335名左右或者以下,COVID-19 在美国就变成流感类级别的传染病。而对于流感,西方国家都毎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而对于医务人员,许多医院毎年都强制接种。在我服务的MD Anderson 癌症中心,没有按期接种的一线医务人员会被暂停行医。美国民众毎年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在50%左右。同时,勤洗手,生病在家隔离,高危人群戴口罩等,也是流感月份建议做的。

目前,美国7天的平均病死人数在1千8百以左右,COVID-19疫情依然严峻,但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拐点。目前,美国总人口的疫苗接种率大约在65%左右。绝大多数重症和死亡患者,都是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者高年龄患者。

以中国的人口计数,假设按照美国流感的病死人数来推论,中国流感病死人数在过去十年最严重的一年可能会病死27万(6.1X4.5), 流行期平均毎天病死1500人。这就是中国流感病死人数的上限阈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和地区在疫苗接种率超过70%后放开严格管制后,疫情反复,感染和死亡上升,但是当地民众仍然能够接受,只要能控制在大号流感的级别上。当然,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适时调整。

可以想像,大部份国人依然无法接受一天1千五百的COVID-19病死人数。诚然,任何生命都是无价的。但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中国每年有1千多万人病逝,平均毎天有3万人因各种原因病逝。这假设的1千五百名因流感病毒病逝的患者中,及使是不感染病毒,一些人也可能不久会因其它疾病而病逝,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老弱病残的人群。而社会的正常运转,可以明显降低因其它病因(比如癌症,心脑肺疾病等)。

既然COVID-19很大可能会长久地与人共存,我们首先要问的问题是,它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异而导致致病性越来越严重。目前, Delta 变异的最严峻的挑战是传染性增加,被感染的基数增加了,所以死亡人数增加,并非病毒的致病的严重程度增加了。这也符合病毒生存的需求。它只想扩大自己,并不想杀死它赖以生存的宿主。事实上,感染人类的所有病毒,还没有一个病毒在人类不断传播的过程中,致死率越来越高,包括原来让人闻风丧胆的爱滋HIV病毒。

而一个社会什么时候可以放弃严格的社交隔离和开放边境,则由以下因素决定:1. 疫苗的有效率和接种率;2. 治疗的药物和医疗可及性;3. 社会心理,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的承受能力。

全球新冠肺炎的粗病死率为2%左右,相对比SARS的病死率为9.6%;而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为0.1-0.3%左右。不同国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也不一样。但随着疫情进展和疫苗接种,病死率均逐渐降低。目前,COVID-19 感染后病死的主要因素是老龄,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和未接种疫苗。而完全疫苗接种者COVID-19病死率则降低为0.2%左右(美国洛杉矶初步形成结果),这已经在流感病死率的级别。

疫苗在今年早期的接种,有效地减缓了疫情。然而,因Delta 变异病毒的流行,许多地区出现了疫惜的恶化。近期,许多国家开始了疫苗加强针的接种。但是,许多民众仍有不少问题。

1. 既然疫苗有效,为何这么多的突破性感染?

Delta 病毒的主要挑战是它增殖率很快,并非是真正的“免疫无效”。 当一个人接种了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和T杀伤性细胞。同时,机体还会产生抗病毒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的六个月内,人体有强大的抗病毒抗体,因而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但是当超过一定时间之后,抗体的浓度就逐渐下降。这个时候如果被感染,人体需要三到五天,刺激免疫记忆细胞以产生相应的抗体和激活T 杀伤细胞。然而,Delta病毒在三天以内已经能快速增殖,并传播给其他人。等免疫记忆细胞激活产生抗体之后,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进一步增殖。这就是为什么,疫苗接种半年之后,能够有效地预防重症和死亡,但是减少传染的能力却下降了。这就产生了所谓突破性感染。

2. 既然mRNA疫苗已经制成专门针对变异株,为何疫苗加强针不用新的变异株疫苗?

对于变异病毒,机体的免疫反应依然能够识别,并发动攻击,因此,目前并不需要变异特异的疫苗进行加强针。只要打同样的第三针疫苗,就能产生类似的抗病毒效应。

3. 为什么美国CDC只建议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接种加强针,而不支持所有人接种加强针?

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他们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免疫记忆功能衰退,因此,他们必须在六个月之后接种加强针。而对于年轻的健康人群,他们依然拥有优秀的免疫记忆,能抗拒病毒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会造成重症,或者导致病死。因此,他们接种加强针的指征就没有那么强了。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高危,以及他们可能面对的免疫缺陷患者,目前在美国也建议接种加強针。

可以看出,“有效”疫苗的功能和定义有三层:1. 减少感染;2. 减少重症;3. 减少死亡。而目前为止,COVID-19 疫苗都俱备以上三种功能,只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防止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没有一种疫苗或者药物是百分百有效,百分百无付作用。如果别人这么说,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真的不懂;另外一个就是要推销。

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10月1日,默沙东与Ridgeback宣布Molnupiravir治疗轻度至中度新冠肺炎患者的三期临床中期数据,Molnupiravir治疗组的住院或死亡率为7.3%(28/385),对照组的住院或死亡率为14.1%(53/377),Molnupiravir降低住院或死亡率50%,p值为0.0012。死亡率方面,治疗组没有死亡,对照组有8例死亡。

在有效疫苗和有效药物的支持下,新冠变成一个流感级的病毒指日可待。病毒会变异,人类前进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老弱病残进行疫苗打强针的接种,以及今年11月即将开启的对五岁以上儿童的接种,达到总人口70%以上接种率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地方必将在2022年中上旬全面开放,世界格局由此改变。

COVID-19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已经不再惧怕。生活从来不完美,人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与狼共舞。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战术,并适时调整,是传染病专业人士和政府决策者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美国临床医学和生物学博士,资深执业医师张玉蛟教授

https://t.cn/A6MX0yi4

我喜欢真诚的人,喜欢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可有些时候,因为性格和脾气不同,就会有分歧,让对方不舒服,最后导致成一言不合,就变成了你是你,我是我!再也不愿意多沟通一句!我知道自己的人生很失败,每次对待感情,我都很认真,可我输在了,怨言太多!其实表达怨言的时候,就是想对方也能体谅我的心情!可我哪里知道,会适得其反!对于感情,我输的一塌糊涂!不是对方的错,其实都是自己的错!因为欲望太强!总把感情想的太美好!可没想到,人生里的一切都需要聪明的智慧,好好去经营!可我们都不是戏子,所以,我们才导致成现实版的,人生失败者!哪怕输得一塌糊涂,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思维,婉转和委屈求全的活下去!我没有过太苛刻的要求!哎,可在别人的眼里,就是我管得太多了!错就错吧!毕竟我们就不该这样生存的!我帮的了他眼前,我却帮不了他一生!所以一切都是命中最好的安排!我只希望他是一个人就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与此同时,华为Mate60系列也凭借其全新的的“同心”设计和独特的美学魅力,以“颜”服人,潮流出圈。”总的来讲,潮流品牌CASETiFY推出华为Mate60系列
  • —其次‮是,‬要有足‮的够‬耐心,需要收敛‮的你‬脾气,‮要不‬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冲‮是动‬魔鬼,如果缺‮耐乏‬心,你‮很是‬难在某一个领‮深域‬耕的产品,
  • 补物料的这几天想你的情绪达到了顶峰,越看我越想见证一下你意气奋发的青春年华,从17岁到27岁,从籍籍无名到顶级巨星,你的人生就像一部大男主电影,我做为迟到十年的
  • 这是一个网友问我的问题,其实这句话,在某种情况下管用,但对于慢性病来说,就不必这样做了比如有寒先去寒,如果寒在表,那你用发散的方法,如果寒在里,就用温阳散寒等方
  • 若是我们修心修得好的话,不管因缘是善、是恶都能将它转为菩提道的助力,并且行者也能具备胆量跟气魄,明瞭不管是任何善恶的境界、各种的快乐或痛苦生起都是可以转化的,如
  • 哦,对了,葱姐,我想请问你一下,她们说☁️的谣言是从你这里漏出来的,是这回事儿吗?#苏津津#搞不懂你们都在干嘛?
  • 一、近几年面试时间参考近五年江苏省考时间安排:2020 年因疫情面试时间推迟了不做参考;2021 年从笔试成绩发布到面试,时间间隔是 50 天;2022 年虽然
  • 1️⃣我超级散漫,可以一直等,最久的记录是,我和朋友们一起等了另外一位朋友4个小时,她来的时候我说:“等你也很开心,总之见到就开心,和你出来玩意味着时间都是你的
  • 那麼,論苦的條例是很多很多的,我們今天都不全部講了,總而言之,眾生身心被一切苦厄所纏,我們就要以般若去把五蘊照空,五蘊照空,自然一切苦就照空,一切苦被般若照空以
  • [许愿星]無人运营小伙伴们人均普通社畜,是对博肖的爱让我们从2021年坚持无盈利为爱发电至今,感谢每一位小伙伴:两位宇宙无敌美少女美工原创设计劳斯@是个什么木
  • 而至于孤独的原因,正如同我们上面讲到的,他们看穿了别人看不穿的,他们总是相当的优秀。当然了,其实原因往往也非常的简单,那便是水瓶座的人足够聪明,足够有智慧,于是
  • 我有一个非常非常有才华的朋友 虽然她都是冷坑感觉看过她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但是真的非常非常会写,细腻但是又很多彩的文字,我是真的真情实感的非常非常喜欢然后冲过去夸
  • 对这个时期的她的建议是:不要再等待,而是现在就要去体验;不要再从外界寻求答复和回应,而是要以自己的名义向世界宣告;把圆满写进自己故事的结尾,它会成为时间胶囊,在
  • 戰戰,我今天沒有為你開戰,因為你採訪裡也說真心愛好和平嘛! 5.不乱加群,不带粉籍吃 6.粉丝不得干涉肖战的任何决定!
  • 幸福变得模糊了,不光彩了,因为没有哪怕一个可以信任的存在去告诉你,你的信念是值得守护的,请继续坚持自己;没有哪怕一个可以信任的存在去提醒你,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
  • ——点赞+评论,抽一个宝打66大洋#星星团购# V领开叉修身针织毛衣【¥79】有运补宝们 都给我去穿这件针织衫,一年三季都可穿![2][3]该词广泛在ACGN文
  • 孔靖瑶顾渊孔靖瑶顾渊-小说在线(今日热推小说全章节无弹窗)全文阅读顾渊1[闭嘴][憧憬]NL529 ‼请搜索公/仲/号【岁月书摘】回个孔靖瑶即可! ‼书名:《孔
  • 可见,女人和男人相处,还是学会“偷懒”当你什么事都麻烦男人的时候,就会让他参与到你的琐事当中,对你的辛苦感同身受,自然会给你疼爱了。或者,你的情感经历,心事和秘
  • 我和zxl说我太多负能量了,不想给你们讲,她说倾听我的烦恼是她该做的事。 发在微博这样我特别好的朋友们在微博就都可以看见了[抱一抱]#明宰铉[超话]#
  • (厦门日报)爱是一条双行道父亲坐在办公桌旁,正盯着他的月账单,这时,他的小儿子冲了过来,大声宣布:“爸爸,因为今天是你五十五岁的生日,我想给你五十五个吻,一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