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打卡##生活需要仪式感#
麻薯肉松鸭蛋黄米面包(好久没有吃这一款了,这应该是麻薯米面包里口感比较丰富的了。肉松是很多姐妹的挚爱,香甜口感加上现烤鸭蛋黄的咸香,拉丝的麻薯,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好爱哦])

摘抄语录分享:生活,其实没有所谓周全的圆满,我们不过都是努力在这个世界拥抱烟火的普通人。也许在不断往前的路上,我们会被风雨打回原地,但亲爱的你,步履不停的本身,便是一种勇敢与圆满。[爱你]

当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亲密关系
有一对夫妻,他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
阿琳计划周末带孩子自驾游,因为车停在车库太久没开,有很多灰尘。她让老公提前去洗洗车。
周六的早上,老公起床之后,没有跟她打招呼,就出门了。
她觉得很奇怪,一大早老公跑出去干什么,而且什么也没说。于是她就给老公打电话,问老公去哪里。
老公在电话里头告诉她,去了洗车。
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就有一股无名火蹭了上来:“这事有这么重要吗?重要到你一大早就跑出去,也不和家里人打个招呼,啥事不干就往外冲。”
她的老公在外地工作,每个月才回来家里一两次。她想到老公这么久回家一趟,出去也不打个招呼,越想越气,就在电话中对着老公吼,让老公回来。
老公回来之后,她仍然很大的怒气,就纠着老公问,你为什么就要这个时候跑出去,为什么都不招呼一声。于是,他们就为这事吵了起来,她骂老公,也动手打了老公,她说当时甚至愤怒到想拿刀去砍他。
这件事情,并不是原则上的问题,甚至让老公去洗车还是她提出的,为什么她会如此的愤怒?
也许,她愤怒的不是这件事情。
爱和愤怒的感觉,通常与它们所指向的对象密不可分。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养育者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因此发展出积极的关系模式,而在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发展出消极的关系模式。
如果儿童在早期和养育者的关系中,在情感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满足而不是挫折,他们就会学着信任他人,并对未来的关系形成健康的预期。
如果孩子不断地感受到情感的挫折,他们就会变得难以信任他人,并有可能对未来的关系形成有问题的预期。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督导课上的一个案例:
有位女生赶着去上班,远远地看着公交车快来了,她急忙跑向公交车站,终于赶上了这班车。准备刷卡的时候,发现公交卡并没有在包里。
而这个时候她的钱包又没有了零钱,怎么办?公交车是无人售票,司机也不可能跟她换零钱。她试图问了前排几名乘客,但是大家都是使用公交卡,几乎现在都不带零钱出门了。她还想再问问后排的一些乘客,但是扫了一眼,好像也没有人愿意主动的想帮她。
她也觉得问不出口了,如果下车再去换零钱就肯定会迟到。这时候,她内心开始越来越愤怒,她拿出了10元扔进了投币箱,并骂了几句脏话。
而这也是她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模式,她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她清楚的意识到,有时候会因为自己这些情绪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她这个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而她去做咨询最初的目的,就是因为和男友相处的过程中,她经常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两人不断的争吵,以至于现在面临着分手的问题。
表面上看,她的愤怒是因为他人不如她的意,但在意识层面她自己都知道,公交车上没有人需要如她的意。
所以她对自己的无名火也非常的头疼。无名火,也是无处发泄的怒火。无处发泄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攻击性找不到可以指向的对象。所以,她们积压的情绪会在最可以亲近的人身上爆发出来,这种爆发又常常会破坏自己的亲密关系。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内在的冲突和情绪,不在任何关系中呈现,因为他们拒绝了所有的关系。
比如说,孩子每次想跟爸爸妈妈出去玩的时候,父母都说没空,让孩子自己玩去,或者对孩子说有事要忙。那么,孩子慢慢的就不太敢去提出这样的要求。
那这样一天一天的积累下来,就会出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他会发展出内在的冲突,并且把它结构化。
所谓内在的冲突,就是说,我想跟父母亲近,但是亲近会遭到拒绝,那么孩子会失望会生气,但是他意识层面又接受了父母要忙的信息,所以孩子内心的冲突会通过心理防御来形成一种结构,孩子会把它结构化:凡是我想去亲近的,我都很有可能会被拒绝。
这种结构,就会伴随着孩子去面对其他的人际关系,孩子就会在处理跟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带上这个结构化的认知。
比如说,他谈恋爱了,他就不太敢去追求别人,他怕担心自己去追求别人的时候,结果往往可能自己是会被拒绝。他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机会,他也不敢去努力的争取。因为他内部的结构化的东西会告诉他,争取的结果往往是会被拒绝。
这就让这个孩子过着一种自我受限的生活。这种结构化的东西就会严重的阻碍和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会让她的生活过得特别的别扭,让他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所以,他们要么会觉得别人都在敌对自己,要么就觉得别人都会拒绝自己,我们的内心如何看待自己,恰好是我们把养育者对待我们的方式,内化在我们的心里。
于是,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想象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也激发了曾经遭受过的一些难受、恐惧、焦虑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由此而产生相应的反应。
曾经那个被否定的孩子,在亲密关系面前会变得极为敏感,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被她理解为是对自己的指责而愤怒。曾经那个被忽略的孩子,在恋人面前会变得非常的较真,对方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可能被她误认为是对自己的忽视而难过。
这会让我们在面对亲密关系的时候,把亲密关系母婴化。我们会把对方理想化,把对方投射成理想的父母的样子,把自己退行成一两岁的孩子,可以随时地得到理想父母给予的情感满足。
这只是为了满足相互对关系的渴求,这是在借着亲密把对方推开。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人理想化的化身。所以,一旦亲密,理想化就会慢慢破灭。
健康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关系,他们的内在世界是饱满的。
建立一段健康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两个人的人格独立,因为独立,才不会想着去改造对方,所以就越是能够接受和包容对方。所以才能建立起稳定而坚固的亲密关系,而不会为了满足各自内心的需求而相互的改造对方。
而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更像是纠缠、纠结,混在一起的,因为我们把自己迷失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你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一些什么,那个部分对方却未必能给到你,而你对此非常的执着,执着到失去了自己。
当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失去这段亲密关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是一本治愈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记录了心理治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悲伤。也会在书中找到解脱的方法。

看完之后你会有那种:我知道你不足够那么好,可是这并不妨碍你被爱,并不能阻止你精彩。

摘要: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或者说,只要能够看到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改变了面对问题的态度:在书里,有人更积极地找人求助,有人更坚定地付出了代价;有人会调整计划,定出更合理的日程表;有人会及时行乐,把握当下能把握的每一分钟;有人会说出他对一件事的真实感受,即使它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有人终于为曾经犯下的错误忏悔,不在乎是否获得原谅……这些过程很痛苦,同时也是改变的必经之路。人们在生活中走过无数弯路,确认可不可以逃避。而最后你会发现,整本书都在讲这个故事:洛莉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这就是心理学为什么用看上去如此无力的方式——交谈——去应对看起来如此无可改变之事。当痛苦终于被言说,人们才能获得最基本的勇气,去看、去感知、去信任。我们才有勇气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有智慧去思考为什么做,或者,还存在哪些不同的选择。语言让我们沉静,不急着改变,而是储备时间与能源。交谈让我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痛苦,也接纳我们用来逃避痛苦的徒劳无功的尝试。等做好准备,它会转变成更积极的行为。

“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温德尔说,“你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感受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的,所以你还不如张开双臂欢迎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里可能藏着重要的线索。”

“优质育儿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共情、顺应孩子的秉性——这些简单的原则并不会因为尖端的科学发现而发生改变。”

当你冒险放手一搏,你或许会跌倒,但你也可以爬起来,从头再来。”

速度与时间有关,但也与忍耐力和努力密切相关。思维的速度越快,所需的忍耐力和努力就越少。但要想有耐心,就恰恰需要付出忍耐力和努力。耐心的定义是“可以承受刺激、烦恼、不幸或痛苦,而不表现出抱怨、愤怒、急躁或诸如此类的反应”。很明显,生活的大部分就是由刺激、烦恼、不幸和痛苦组成的。在心理学上,耐心可以被认为是能够长期承受这些困境直到克服困难的能力。感受到悲伤或焦虑,也可以让你对自己和所处的世界有本质上的了解。

这里还隐含了一层不言而喻的讽刺: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五十多年前就阐述过这样的观点:“现代人总是觉得如果做事不够迅速,就会损失一些时间。但面对省下来的时间又不知该怎么办,只能打发了事。”弗洛姆是对的,人们不会有多出来的时间去休息,或是联系朋友和家人。相反,他们总是试着往时间的缝隙里塞进更多的事情。

我发现只要人们一感到孤单就会拿起一个设备来逃避这种感受。这通常发生在两件事中间的空档里,比如在结束一次心理治疗的时候、等红灯的时候、在收银台等待结账的时候、坐电梯的时候。人们长期处于受干扰的状态下,似乎丧失了和别人相处的能力,也丧失了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我尤其喜欢弗兰克尔书中这样一句话:“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于是,夏洛特真正的蜕变终于开始了。她没有放弃治疗。相反,她坚持了下来,直到她学会了如何自己掌握方向盘,更安全地在这个世界里行驶,看清来路和前方。虽然她还是会走很多弯路,但总能靠自己回到正途,驶向她真正向往的地方。

,我也知道人们是会退步的。不管你一路走来多艰辛,一个疏忽就会被打回原形,甚至连你自己都觉得措手不及。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温德尔说:“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

。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各种关系都不会真正结束——哪怕你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对方。每一个你亲近过的人都会活在你的内心深处。过去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不论他们是活着还是死了(不论这“死”是象征意义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意或无意间,他们都会唤起一些记忆,而且你常常能从他们身上看出自己是如何与自己和别人相处的。有时你会在心里和他们交谈,有时他们会在梦里和你交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女子每周在家拥抱陌生人,年入38万
  • 高校考试神仙考题:给“金陵十二钗”某一钗找对象
  • 男子身穿“吃鸡装备”手拿长枪大跳广场舞 吓坏路人
  • 33辆奔驰网上拍卖 12000人在线围观
  • 大妈吵架被气死!生气是身体的一场“小地震”
  • 六大卫视跨年阵容曝光!你更期待那个?
  • 金巧巧自称气质适合演公主,演农村人就费劲了,巩俐实力“打脸”
  • NBA圣诞大战焦点还是詹姆斯;天津女排0-3江苏;郑智或无缘亚洲杯首战
  • 收容教育制度为何有望废止?
  • 真萌神!库里躲球哥身后偷听隆多布置战术 湖人球迷集体笑喷
  • 李连杰晒女儿合照 网友:不知是否准备让孩子“出道”?
  • 33辆奔驰网上拍卖 起拍价最低仅10.2万
  • 陕西一景区收到全国首张“拒收现金”罚单
  • 苹果AppStore宕机 网友反应打不开
  • 大连男子被刺身亡是怎么回事?男子被刺身亡嫌犯在逃
  • 《歌手》2019首发阵容公布!
  • 大妈吵架被气死,被告赔了7万......
  • 医生为孕妇涂麝香膏致流产
  • 龙凤胎举办婚礼....
  •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起火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