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接力:新疆哈密瓜“东游记”】哈密瓜,从新疆独有到如今遍种全国,不过四十载,其背后是中国水果产业的迅猛发展。
  四十年来,搭上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快车,新疆哈密瓜大批东入玉门关,彻底告别了清廷贡品难出疆的“孤独”;同时,得益于“哈密瓜之母”吴明珠院士在哈密瓜育种上的卓越贡献,这种可口的瓜果广种全国,成为今日广受国民欢迎的平价水果。
  从一域的土产,到全国的产业。诸多欢喜,亦有落寞。走下独一产区的舞台中心,今日的新疆仅为全国众多哈密瓜产区之一。
  四十年,哈密瓜起源地经历了怎样的产业变迁,眼下又当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从环伺的竞争中突围?在一对维吾尔族爷孙俩接力卖瓜的故事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难东进的“贡品”
  1982年7月的一天。马合木提•买提热木赶着毛驴车2个小时从村里到了县城,又换上绿皮火车,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赶往广州市,花费了近一周的时间。
  三十来岁的马合木提用“人肉”带货的方式,将一颗千挑万选的哈密瓜,从家乡一路“摇摆”背到了广州。
  100个小时的颠簸。到广州当晚,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和朋友们分享了这个瓜。有人是第一次吃到哈密瓜。
  从此以后,那颗瓜的甜蜜,常被他的朋友们挂念。每次见面他们都问,“什么时候回新疆?从新疆返程时告诉我,我去火车站接你!”
  对于朋友们来说,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再来广州的那天,是吃到新疆哈密瓜的良机。
  那个时候,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初到广州不长。回到新疆进货,只要条件容许,他总会跨越4000多公里,历尽千辛万苦从从新疆带回哈密瓜。对于淳朴的马合木提•买提热木来说,这是他对朋友最诚挚的表达。当时广州销售哈密瓜的极少,价格昂贵。有人说,一颗哈密瓜,是最顶级的美味。
  坐在毛驴车上颠簸前往县城的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常想,哈密瓜这么受欢迎,怎么才能卖出新疆,卖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去?
  吐鲁番鄯善县大多数农户种植的经济作物,都是哈密瓜和葡萄。葡萄可以晾晒成葡萄干,但哈密瓜是鲜食农产品。八十年代的新疆基础交通物流设施存在很多短板,长距离运输哈密瓜,货损严重。
  当时农户埋头种地,哈密瓜、葡萄、葡萄干等农产品,几乎全部交给外省来的收购商。
  马合木提•买提热木记得,因为语言不通,时常出现当地农户与外省供应商对接不畅的情况。哈密瓜是时令水果,一旦熟透,就意味着贱卖,或烂到地里,种植户苦不堪言。
  进入1990年代,马合木提•买提热木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给福利事业捐赠资金和物资、捐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自己先后担任自治区人大代表、吐鲁番市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1994年,马合木提•买提热木成立了干鲜果品销售公司。日子越过越好,他依旧没有忘记家乡的哈密瓜。
  在葡萄干生意日益红火的同时,他开始逐步通过铁路冷藏车,把哈密瓜卖到东部省区市。
  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在鄯善收哈密瓜时,瓜农们赶着毛驴车,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看到瓜农把瓜卸下、清点、装车,从自己手里把钱接过去,对自己连声说“热合麦特”(维吾尔语“谢谢”的发音)时,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心里别提多高兴。
  马合木提•买提热木至今还记得,最辉煌时,一整个哈密瓜成熟季(6-9月),他从吐鲁番鄯善运了20多车瓜到广州。近300吨,当时是震动业内的大手笔。
  如今,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年过古稀,生意早已交给儿子阿不都•买合木提。葡萄干生意越做越红火,但老人心里觉得,真正继承了自己心愿的,还是心尖上最了解自己的长孙,阿地力江•阿卜杜力。
  留日归来助瓜东游
  2021年5月,留学日本的阿地力江•阿卜杜力毕业。毫无停顿,第二天他就被“勒令”坐上了回国的航班。
  回新疆的第二天,他发现爷爷已租好了办公室。老人的要求很明确,把从日本带回来的生意经,用好。
  “爷爷给我说过,在国外学会了本事,一定要回到家乡,这里是我的根。这句话我越长大,理解的越深刻。”阿地力江•阿卜杜力说。
  “刚到日本,还不到18岁,真不想那么快回去。但随着自己在日本看到的越多,就越想回国,回新疆,回吐鲁番。”
  阿地力江•阿卜杜力至今记得那一幕的震撼。2019年初到日本时,在超市里看到一颗4斤左右的哈密瓜,一看价格,竟然高达1000多元人民币,“惊呆了!”。
  瓜外观齐整,近乎完美,瓜与瓜更近乎一摸一样。
  阿地力江•阿卜杜力当然不想仅仅当个“吃瓜群众“,他想要有自己的哈密瓜品牌,有自己的经营模式。
  2020年3月,阿地力江•阿卜杜力和叔叔艾可热木•买合木提合作,在拼多多开了一家名叫“爱客达”的鲜果店铺。阿地力江•阿卜杜力在日本远程负责店铺运营,叔叔在新疆负责采购发货,俩人通过ERP分工合作。
  业绩让人意外。“爱客达”鲜果店铺从2020年起开始销售哈密瓜,仅一个单品,就成为2020年度拼多多平台哈密瓜销售TOP3商家,日发货平均6000单左右。每天,30多吨哈密瓜乘坐顺丰速运的货运航班,飞往全国消费者手中。
  一下子就卖爆了!阿地力江•阿卜杜力的“爱客达”,仅10天的发货量就超过了爷爷马合木提•买提热木最辉煌时一整季的发货量!
  在吐鲁番鄯善盆地,夏天来的早。哈密瓜的成熟时间,从吐鲁番鄯善开始,途径托克逊、103团、105团、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阿勒泰,一路向北,地域分散。
  由于新疆地域面积大,从乌鲁木齐发出的快递相较于新疆其他城市要快24-48小时,为了保证消费者品尝到更新鲜的哈密瓜,阿地力江•阿卜杜力和叔叔经过仔细考察,决定把店铺中转仓设在乌鲁木齐。
  阿地力江介绍,在其拼多多店铺的顾客里,长三角和珠三角顾客居多,每年6月份哈密瓜眼见成熟之际,就不断有老顾客跟店铺客服了解哈密瓜销售情况。今年4月2日,爱客达店铺开启哈密瓜预售,24天,7200多名顾客提前下单预定,其中80%都是去年购买过的老顾客。
  “过去唐僧从长安出发,途径吐鲁番西行,如今哈密瓜从新疆吐鲁番出发,穿越整个中国,走出了哈密瓜的东游记。”年轻的阿地力江•阿卜杜力雄心勃勃,“东游到北上广深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还要让哈密瓜借不断发展的拼多多继续东游出海,到日本、东南亚。”
  每天下午,阿地力江•阿卜杜力通过拼多多平台的销售及当日访客情况,预估出第二天货量,给在瓜田一线采收的艾可热木•买合木提订单。
  当晚,艾可热木•买合木提再把订单给到各个合作社。第二天一早,合作社社员进行甄选精品哈密瓜,当天中午,新瓜就能运至乌鲁木齐中转仓。
  8月4日中午12点多,阿地力江•阿卜杜力收到了来自广州市石女士30多元的订单:一箱10斤重的精品哈密瓜。
  在广州商超,这箱哈密瓜的售价在60-80元。
  阿地力江•阿卜杜力通过ERP系统,将订单推送至中转仓,仓库里的打包员和质检员分工,用5层厚的彩色瓦楞纸箱和2cm超厚的网套对哈密瓜进行打包并质检,保证发出去的每一颗哈密瓜都能完好无损地送到顾客手里。
  当天下午17点左右,顺丰的货车从乌鲁木齐中转仓将数千件哈密瓜转运至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货运中心。最长不超过48小时,每一位像石女士一样的顾客就能收到这箱在拼多多选购的哈密瓜了。而这距离哈密瓜从地里摘出,不超过60个小时。
  这样的包裹,阿地力江•阿卜杜力每天要发出6000单左右。
  “其实不是我做的好,而是新疆的哈密瓜太甜了。”阿地力江•阿卜杜力笑着说。
  电商校准新疆瓜的新定位
  新疆是“瓜果之乡”,哈密瓜、葡萄、香梨享誉全国。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新疆基础交通设施的大投入,新疆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出疆,快速抵达北京、上海、沈阳、武汉、郑州、广东……
  因为有充足的日照、昼夜温差大,使得新疆的哈密瓜品质优于很多省份种植出来的哈密瓜。但好货难求,其他省市的消费者要么难以买到“made in 新疆”的正品农货,要么买得很昂贵,价格甚至赶上进口水果。
  为打通新疆优质生鲜农产品与全国大市场的市场堵点,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筛选平台上原产地直发、消费者评分较高的新疆农产品,将其纳入补贴范围,通过流量倾斜,将新疆农产品重点推介给平台逾8亿消费者。
  用补贴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门槛。这一方式取得奇效。
  2019年至2020年期间,拼多多平台上,一大批新疆特色水果的线上销售出现历史突破。
  过去难出远门的新疆鲜果,如伽师瓜、沙瓤西红柿、新鲜无花果等,如今基本都可以通过新电商平台,实现48小时送达全国。
  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负责人表示,新疆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未来拼多多将会继续用真金白银的补贴助力更多种类的新疆农产品上行,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平的“新疆礼物”。
  新疆数字经济研究院陈兵教授感叹,过去都说农业是最传统的产业,农民们手拿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在辛勤耕作,年轻人千方百计想“离土进城”。如今,年轻的学生们毕业后纷纷走入田间地头,拿起手机,一面通过新科技选种、种植,喷药,一面通过新电商开店、直播、卖货,“农业这个传统创业,真的要被新电商改变了”。

  图1:凌晨5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零五团,与阿地力江•阿卜杜力合作的合作社员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正在把哈密瓜从瓜藤上剪下来。周杭|摄
  图2:早上10点,吃完早饭,爷爷马合木提•买提热木又拿出老相册,给孙子阿地力江•阿卜杜力讲过去他做哈密瓜生意时的趣事。周杭|摄
  图3:早上11点,阿地力江•阿卜杜力来到办公室,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拼多多平台直播销售哈密瓜,香甜的哈密瓜经常受到消费者点赞。周杭|摄
  图4:中午12点,阿地力江•阿卜杜力的冷藏车就已经开到位于105团的哈密瓜地里,等待采摘的哈密瓜装车。周杭|摄
  图5:中午13点,为了保证哈密瓜在地头到中转仓的运输完整性,与阿地力江•阿卜杜力合作的合作社员们正在把哈密瓜装进中转箱,防止磕碰和暴晒。周杭|摄
  图6:下午17点,顺丰速递将打包好的哈密瓜从中转冷库陆续发出,大约6个小时后,哈密瓜就将乘顺丰速运的全货机飞往全国各地。周杭|摄

【荐书·医学人文丛书】
近年来科普书籍似乎成为了出版社的一个新方向,特别是2019-nCoV以来,医学相关书籍逐渐增多。这里推荐一套今年译林出版社出的医学人文丛书,目前将/已出四本。

1.《重症监护室的故事》马特·摩根(著)苗小迪(译)赵芳(审校)已上市
摩根是英国的一位重症监护室(ICU)的医生,2019-nCoV爆发之后,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重症监护室的一封信》,这封信郑重承诺:ICU的医护们从未忘记老年人、体弱者和有健康隐患的人。这本书就是他在ICU里的见闻,通过不同器官/科室遇到的患者,温情的讲述他们的故事,并顺便进行简单的科普。如果你喜欢陶勇的《目光》,那么一定也会爱上这本书。
这本书总让我想起《实验室生活》或者一些人类学田野调查,不同的是人类学家总是假装成专业人士(医生),在主客位之间转换,ICU的故事则完全是从医生角度出发,窥见医生的医者仁心,成为医学工作者的自白书。大多数读者都不是医生,他们通常的观察视角往往是病人或者路人,某种程度上这类书籍也能起到人类学著作去魅的作用。

2.《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多萝西•克劳福德(著)章菁菁(译)已上市
如果说《重症监护室的故事》扣的是“医学人文”的人文二字,这本书正如书名中自然史显示的那种,扣住的是医学二字。克劳福德是英国微生物专家,由于其在医学、科普、教育和女性参与医学方面的贡献,2005年荣获大英帝国勋章。她的科普著作大多是讲述微生物或者病毒的,国内还引进了她的《致命的伴侣——微生物如何塑造人类历史》(商务出版社,2020)等。
她的小书其实写作技巧上大同小异,都是先简单介绍一些病毒/微生物是什么,怎么诞生的,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人类如何与它们共存。是的,如果你关心最近讨论的我们是否会和2019-nCoV长期共存,不妨读读这本小书,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3.《公共卫生史》乔治·罗森(著)黄沛一(译)已上市
这是一部极为极为经典的著作,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奠基之作。这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58年,在那个时候实证主义还没退热,大家都认为疾病就是疾病,是客观,和患者没有关系,只要从生物学或者医学角度弄清楚病源,疾病就可以治疗好。但是罗森在这本书中提出,“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医学是一种社会事业”,我很欣慰这句口号直接印在了封面和封底。
这句话意义极为重大,重大到我认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受过疾病史或者人类学、科学哲学训练的人,或许可以很好的理解前半句,疾病绝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现象,它本身还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是被建构出来的,疾病关乎患者的感受,关乎医者的感受,关乎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如果受过经济学、政治学或者传播学、社会学训练的人,或许可以很好的理解后半句,医学不单是医生治疗患者那么简单,它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福利、关乎政府如何看待疾病对待市民。
罗森这本书从古罗马一直写到当时的细菌时代,回顾了历史上公共卫生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并重新赋予了进步的内涵,科学真的代表进步吗?罗森则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进步的,什么样的政府是进步的,看看他们的公共卫生就知道了。
这次译林引进的是2015年最新修订的版本,增加了三篇重磅的序言,方便读者了解罗森的生平和其著作,没有拗口的黑话,全是平实的话语,专业读者看到后面的参考文献更会视如珍宝。
“今天,我们互为肢体;因此,在我们自己的社区中,每个人都必须奋斗,朝着免于疾病、匮乏和恐惧的目标前进。我们必须努力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崇高遗产。愿明天会更好!”

4.《剑桥医学史》罗伊·波特(主编)张大庆(译)预计2021.10上市
这本书可谓强强联合了,波特是英国医学史专家,张大庆则是中国医学史专家。之前国内已经出过:《剑桥医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剑桥插图医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这一次的重新出则有两个修改:一是将原书的插图去掉了,二是认真完善的修改了译文。去掉插图的好处是,避免了图文两条线索干扰阅读,避免了因为图片版权问题导致图片不全反而影响阅读;坏处搞过图像史的都知道,科学图像和文本一样重要,等于直接删节掉了图像那一条线索。
这本书属于医学史的入门\基础读物了,通史是最不容易写的,写好更难,估计没有哪个做医学史的人没读过一本这样的通史。

传统文化知识:
“下三滥”,原意是什么?
“下三滥”,原指古代粮食加工的过程。
现代我们说一个人手段卑劣,往往会称其为“下三滥”手段,“下三烂”,有时候也指下贱和没有出息的人。
其实“下三滥”这个词源于古代磨面粉时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吃粮食首先要把粮食(麦子、大豆、玉米等,谷黍类除外)磨成面,把粮食磨成面粉需要磨很多遍,磨盘上被轧过的粮食被收起,放在筛子或萝筛里面,把成面粉的部分筛出来,这一个循环叫“一烂”。
还没成面粉的部分接着放回去磨,就成为“第二烂”,一般情况下,两遍或者三遍就可以把粮食完全碾碎,通过萝筛将面粉和粮食的皮或壳完全分离。
这里说的烂就是把粮食都碾碎了:
大概是因为将完整的东西(粮食)轧碎了,这也符合“烂”的本意。通过三烂把粮食中的面粉分离出来,剩下的部分一般叫糠或者麸,这些糠或麸就称之为下三烂的东西,过去农民常常用来作为牲口的饲料。
因此下三烂便延伸为“不是好东西”或“不是正经东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人说,辩论仿佛是一种语言游戏,然而从中激发的知识与智慧,特别是辩手们表现出来的独具风采的个人魅力,都超越了辩论的本身。幸好算是没有遗憾,跌宕多姿,成长颇多,也
  • 7月,假期开始,迎来了自己的生日,继续热爱这个世界……8月,3年疫情,终于再一次开启了自驾游,从重庆出发,到贵州,再到云南,自然永远在无私的奉献;临近开学,重庆
  • 是你忘了给我拍 什么态度啊 一点点歉意也没感受到 一直压着火和你好好说 直接给我拉黑[可爱]真不愧是你 6死我了 不想说什么了 避雷吧别来和我杠 杠也是我对[微
  • 例如上海交大虽说计划录取10人,但事实上录了18个人,名额几乎翻了一倍。3. 很多异常高分的学生报了较低分的学校,反映同学对自己成绩预估不准确,或者志愿是随意填
  • 真正一直在分享新冠危害的专家和大V被人扣帽子式攻击两年,媒体却屁都不放一个?那些专家可以欺国误民以致生灵涂炭,却不允许别人说一个不字?
  • 现在你走的24到33岁的甲午大运,为伤官生财的运,身弱而财旺,很容易因为钱财的问题产生许多的烦恼和坎坷,婚姻上也会有较多的压力,易夫妻不和。而你俩的情况,她的命
  • 时光的巨轮即将驶过2022到达2023这不是终点是新的开始 时光的河入海流 22年随风而去 融入过往回顾这一年的过往与点滴 不能说自己长进多少只能说不能站在现
  •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今日的计划没有完成,急的吃不好饭;与朋友有了矛盾,整日心神不宁;定了很多目标,最后完成的寥寥无几,一边懊悔,一边不断埋怨自己…那么如何
  • 去年的跨年我们还在一起看电视今年的跨年却目送着你永远离开还是很难接受我们再也不能拥抱的事实…今晚独自坐在门口,身边第一次空荡荡的多么希望月光能带你回来我身边虽然
  • ″南宋时卢钺的诗写出南方少雪而爱梅的心境…冬至过后,院子里的一株梅花开盛了,午后的阳光,让梅更加绽烂了,一缕缕幽香扑鼻,虽不及兰香,然无花的隆冬,有这缕缕清幽的
  •   稳大盘:各地各部门出台政策推动经济回稳向上  12月20日,随着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世界技术难度最高、单机容量最大、装机规模第二
  • 我那时候就发誓永远喜欢哥哥,这样的哥哥以后找不到了9.1噔噔噔登玄夜出场了,第一次小姨跟我说应渊以后黑化会变成玄夜我还很激动,我俩一直在哪瞎猜 猜后来发现玄夜哪
  • 因为今天一边看劲哥直播一边逛的,所以我有点心不在焉[允悲]其实这些照片都不是我拍的,是我拜托老妈帮我拍的哈哈哈哈!走网友的路,然网友无路可走,将计就计不失礼貌,
  • 新年快乐吖,我亲爱的小炸们,2022年经历许多事情,丁哥张哥在学业上忙碌奔波,也为马哥亚轩浩翔小贺感到高兴,耀文的脚要快一点好吖,不要再受伤啦,大家都在各自的道
  • 最近朋友送了我一瓶美丽时光®巴黎艺术年份香槟,是银莲花诞生120周年限量版,必然是佳品,想来与它也甚是投缘,便带它一同短暂逃离都市,回归感知自然吧 冬日温暖,静
  • 其实也不是太洲没有表达过,他的占有欲都快从屏幕里扎出来了每次看那些小细节都能在床上扭成蛆,而这种占有欲和醋意因为一句“不喜欢和别人共用”给生生抹杀了,懿玄处在这
  • 但是,你别忘了,你还有朋友,还有同事,还有亲人……冷漠,专家的话,也没办法相信了。教大家追涨杀跌,满足大家的炒股兴趣,满足一时的高兴,让你荷尔蒙亢奋,再贴几个子
  • 毕竟巨蟹女都太乖巧了,就像是一个没有任何杀伤力的小动物,让人很难防备,总是不由自主地就生出了一种怜惜感和保护欲,所以即使不太活跃,她们在异性圈中也是非常受欢迎!
  • #长沙开福区租房[超话]# 原山苑三房 采光好 南北通透环境优美小区:原山苑交通:出小区右转是长沙大学地铁口,左转是月湖公园地铁口(均在三百米左右)配套:家具齐
  • 清晨,镜子里的人 伸手,探向人世间的我 我惊慌地后退,像一个佃农 尝试,掩藏未经营好的土地 熬夜,压力,坏情绪,是劣质的养料 黄土地上佝偻的背影,眼里,是荒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