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

  六字真言,也叫六字大明咒。见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嘛呢咒,中文拼音参考发音为:嗡(ong)嘛(ma)呢(ni)呗(bei)美(mei)吽(hong)。汉地、藏地、蒙古发音有微小的不同。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字的扩展,其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常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

六字大明咒简介

  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梵文罗马拼音为:oṃmaṇipadmehūṃ,《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四》中音译为“唵,么抳,钵讷铭,吽”。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其中涵摄了佛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精义。在众多不同的咒语中,如明咒、陀罗尼咒、密咒,没有一个比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更殊胜,持诵这个咒语的大利益,在佛经和密续中一再被提及。据说只持诵六字大明咒一遍,就等于诵念了佛陀所传的十二分教,持诵六字大明咒圆满了菩萨的六度,并能稳固地杜绝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这是个简单的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义。如果你把六字大明咒当作快乐与痛苦时的皈依处,那么观世音菩萨将一直与你同在,你将不假造作地愈来愈虔诚,自然升起对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

  六字大明咒为观音菩萨微妙心印,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为十方诸佛所赞叹。书六字大明咒如书三藏法宝,诵六字大明咒三世业障悉得清净,了脱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消灾延寿,增富救贫,救百千苦难,摧灭贪嗔痴,闭塞轮回路,历代眷属俱得超生,腹肠诸虫亦得证果,又具无量三昧法门,日日得具足六波罗密功德,一切金刚护法天龙八部无不欢喜拥护。欲生何佛土均如愿成就。不但持诵书写与观想有功德,只要此真言着于身,触于手,耳闻目见,或藏于家中,或书于门上,或展旗扬幡,凡沾此法味者,任何众生亦得生死解脱之因,同证菩提道果之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凡未成佛者,求寿求子,求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灾难危险,以及一切所求,无不如摩尼宝珠,各满其愿。总而言之,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就是以佛之智慧来讲,亦穷劫难尽。若以现在藏经所载功德来讲亦要讲三年方能讲完。又大悲咒是观音菩萨长咒,六字大明咒是观音菩萨心咒,亦为大悲咒之心咒。

六字真言象征意义

  嗡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

  嘛呢表示宝部心,就是摩尼宝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愿、无不满足,向它祈求自然会得到精神需求和各种物质财富。

  呗美表示莲花部心,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示现代人虽处于五浊恶世的轮回中,但诵此真言,就能去除烦恼,获得清净。

  吽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循序渐进、勤勉修行、普渡众生、成就一切,最后达到佛的境界。

  总而言之,念「嗡嘛呢呗美吽」能够清除贪、瞋、痴、傲慢、嫉妒以及吝啬这六种烦恼,堵塞六道之门,超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而证菩提。虽然六字大明咒只是简短的六字咒语,但是它却包括了所有的深奥的佛理,它也集中了全部佛法的精髓。如果凡夫的众生要在此生听闻理解和修持所有一切的佛法,那是很难的。但是这一切都归纳在六字大明咒里面,只要我们一心一意的去修持念诵六字大明咒,它将利益到我们自己和一切众生。

六字真言功德利益

一、世间利益

 

(1)得一切福德寿命等自在。

  (2)能得无尽辩才。

  (3)会具有无比威猛力。

  (4)九十九恒河沙数如来、微尘数菩萨、三十二天天子众都会聚集;四大天王与四方护法、众多龙王、药叉神祇护念此人,化除一切凶事,俾令诸事吉祥。

  (5)消除一切地水火风等世间灾难。

  (6)除一切病痛、延年益寿。

  (7)去一切鬼魅妖魔等害。

  (8)历代祖先皆得超生。

  (9)七世子孙也会受益。

  (10)若有人将大明咒六字真言佩戴在身上,此身即为金刚身,如舍利塔,也成为世尊种族中人。

二、出世间利益

 

 (1)净化累世业障。

  (2)断除无明、嗔恨、吝啬、嫉妒、我慢等诸烦恼根。

  (3)得清净智聚。

  (4)每日都具足六波罗密圆满功德(布施、精进、忍辱、持戒、禅定、智慧)

  (5)九十九倍恒河沙数诸佛世尊会聚集其处。

  (6)微尘数菩萨众聚集之,令其安住六度上。

  (7)成就观世音菩萨之六种功德(身、口、意、福德、事业、功勋)

  (8)得到六种次第的功德(资粮道、加行道、见地、修道、无学道以及遍知一切)

  (9)关闭六道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旁生)打开极乐净土之门。

  (10)会得到持明转轮圣王的地

(11)究竟成就,得证佛果。

三、功德利益---

《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宝,汝七代种族首当得其解脱。

  善男子!彼时是持明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

  若复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身中项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见是戴持之人,则同见于金刚之身,又如见于舍利窣堵波,又如见于如来,又如见于具一俱胝智慧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而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作如是说。​​​

太虚大师:为支那堪布翻案

1942年夏在汉藏教理院讲

关于支那和尚在西藏的公案,在民国十四五年前,有藏人从青海写信来问我,对于相传中国有位禅宗和尚曾到西藏被破而回的意旨,当时不知详细,以或许去的和尚不见得于禅宗很高明;也许西藏当时,非禅宗所宜,乃不能建立而回,只作如是的解答。

现在、因法尊法师着的西藏民族政教史的流通,又有多人来信问我,所以今天特提出来公开的讲,归纳各来函意,有四个问题:第一、西藏所传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中国的禅宗?第二、支那和尚所立的宗,是否当时真是被破?第三、假使不真被破,为什么自认堕负而归?第四、若中国禅宗曾在西藏被破,此刻西藏的教理流到中国,禅宗是否同样的被破而不能成立?现在依次的审察:

第一、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禅宗:这个问题,稽考史乘,从他的教授辩论考察起来,可以见到这位支那和尚在晚唐禅宗盛行的风气中,的确是禅宗,而且是禅宗里面一位有力的宗师。这个看法,譬如将佛法分为渐、顿二门,与向来禅宗所谓教下、宗下差不多,亦与西藏显、密的分类相仿佛。在他所讲的意思中看来,须经过顿门才能成佛,渐门是佛教的方便。可是他也许可渐门,但经过顿门,即能成佛,他的宗旨所在,即是顿门──顿悟法门。据此主张,在他后来所传上,还造有可灭心理论等,而以一切无所著即能成佛。这种理论,重在止息思慧,同择灭一样,易于得定,非是佛法的完满道理。然而、这种偏激之论,是极扼要的言语,是禅宗盛行之时常有的论调。和尚看见解深密经的道理与他所传的宗旨不合,掷弃于地,并用足踏;像他这样,并非不尊重圣教;这如呵佛骂祖,毁像焚经,也是宗门常有的事。例如云门说:“老僧若见,一棒打杀狗子吃”。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德山说:“三藏十二部 ,都是揩脓血的破纸”。以这种情形,视支那和尚所为,并不足奇。乃当机应用,不存规则,非常活泼粗猛,使人听了,似火烧心!但不能作典要,故当时并不准别人记录。但今从这些扼要的言句,一切妄想分别皆能止息,顿同佛智。其要点,就在要人止息妄想分别,故以言语击人,使之明记不忘,集中注意于顿超法门。可见他的事迹、理论,都是禅宗所有的风气。并且这种说法,在佛法深奥的意义上,也有充实的根据。他承认有渐门,宗旨所在则是顿门,所以极端提倡,也有最深的道理。大概说,从整个佛法看,可以有两方面的看法:第一、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世界的有情无情,土沙瓦砾,一切一切,都是佛法。从另一方面看,凡是众生境界,完全不是佛法,而真正的佛法,则是佛自证的清净法界,也就是诸法实相,诸法本来面目,无有一切心言相,没有一切分别相,非但以言语文字不能够说明,亦非以言语文字所能诠表,这就是佛法真实性的清净法界,也就是真正的佛。这一切法,亦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此意义上,其扼要点,即能将一切妄想分别息灭干净,也就是本来真实佛。又如六祖坛经说:“黄梅说法下,倏尔大悟本来自性清净,具足万法”。这正是佛法的清净法界,全依究竟圆满佛果说的,也可叫做法界宗,佛心宗。可以说,一切情与无情,若能证到诸法实性,也就是佛──法身佛,亦即真正的佛。其所说法,如法华经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过在开示上说得粗略一点,是阿含经等;而诸部大乘经典,则说得比较深广精奥,但都有应机方便寓于其中。而此应机方便,就是对治妄想执着,所以就有三藏教典乃至大乘各宗法门。在此所说之中,据我的看法,说得广深的大乘法,其中又有空慧宗、唯识宗、佛心宗──真性宗。在这几宗里面,空慧宗、以遍一切法的空性为焦点;唯识宗、以一切法唯识为中心;佛心宗、所讲的理论,皆在说明一切众生本性清净,等同诸佛。虽归元为一,但在对治妄想执着的方法上,又有不同。比如天台教有圆渐之义;贤首在教中主张圆顿;而禅宗特别主张顿悟真悟,故以顿悟为宗旨,其行持理论,当然与余不同。这样说来,可见他深有根据于佛法之奥义,他是主张顿门,明白他提倡的宗旨所在,就是要能直悟,但亦不废渐门的人天善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天台、贤首、密宗、净土………。他们既然提倡顿门,就认为只有顿门能成佛,并使学人跟他学,为要显己独胜,当然要说唯此一门,更无二门,直趋佛果,真正成佛。这种说法,含有抑扬的方便道理,如觉佛法太深,便说愚夫愚妇、白牯黧奴,都能学佛。如提倡净土宗的,便说诸法不易了生死,唯有此门能横超;弘扬密宗的便说修密宗乃能即身成佛,都有抑扬。但顿悟法门所指示的,千指万指,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本来自性,就是佛自性清净法界,就是佛,也就是心。有人问某祖师:“如何是佛”?祖师说:“你相信不相信”!某云:“和尚是大善知识,岂有不信”?师曰:“汝就是佛”。你悟了当下就是,不悟永远不是。涅槃经说:等觉菩萨不能了了见佛性,还是未究竟;能真正见佛性,就是见自性,也就是佛果清净法界──佛的清净法身,同佛一样。要是最后的一刹那顿悟未达到,顶多不过成个菩萨,乃至等觉地的菩萨要成佛,还是要经金刚后心一刹那的顿悟。如此顿悟法,似只许对等觉菩萨说,不能向一般人道,但法贵当机,有机即可以应,而密宗也有即身成佛,有此根机修此法便能成就。故顿门法亦贵当机,所以经过菩萨地位至最后成佛,这是要顿悟的。

一切众生清净法身本同于佛,不过是妄想执着,有一种根机,直前顿悟,便是当机,密宗是修化身佛,禅宗与之相反而是顿成法身佛。在当机上,可以有禅宗法,也可以有密宗法。在此种种道理上,平常的众生不可能,须有特别的根器,便能信忍悟解。

在我提倡的自行觉他上,近于后面莲花戒所说的法门,遣除妄想执着,由唯识、中观……引发出世智,达到一真法界。但在教理上,可以有三乘,佛心宗主顿门,为佛法之精要最可宝贵的。有主密宗者,将显教法门修学完全,最后还是要经过密宗乃能成佛,这也与禅宗相同。就佛法的扼要点,经过这一刹那即成佛,未经过这一刹那则不是佛。支那和尚说:恶业善业皆不能了生死,还住在业报上,必须经过一刹那顿悟乃能成佛,此理很可根据。向一般人提倡,虽人天法、三乘法、大乘法,都很重要,但于顿门也不可以抹煞它不是佛法,实则还是一种扼要宝贵的法门。

所以支那和尚所说,的确是禅宗,可以代表禅宗的宗师。当时在西藏,请莲花戒来和他辩论,所说所论,适发明其义,并无妨难。

第二、是否真正被破:他们初见面时,便作手势。莲花戒见和尚:“便举杖在头上三绕,意谓何为流转三界之因?和尚即以手捉衣领向地二摔,意谓此由二取无明为因”。未曾答话先用一种表示,这本是禅宗富有的作风。莲花戒的意思是:和尚有无理解,有则可与辩论。上面一段记载,可说是莲花戒片面的意思。不必能代表堪布的本怀;因为在意会中可能各有各的见解。如中国内地一般大丛林的云水僧人,顶喜欢吹壳子,打禅谜,说出来奇奇怪怪的很多。相传一段很滑稽的公案,可以引为证明。苏东坡爱谈禅,一日至黄州,特命使通知某大寺的长老,约某日拜会谈禅。长老得讯,心中忧悒寡欢。恰巧寺中有一皮匠,见老僧愁容满面,请问何故?老僧将详情具告,皮匠曰:我有方法,唯借僧衣披之即可。至谈禅之日,寺中僧人皆避,皮匠着僧衣跏趺山门外,恰似老僧模样。东坡来了,见他默坐蒲团,便用手拍拍头,皮匠──伪僧──以足顿顿地;东坡复摸摸肚皮;皮匠又敲敲屁股,仍然坐下。东坡见此情景,心即钦服回衙,向众人说:“和尚真了不起,禅境甚高!我拍头,指头顶三十三天;他用足顿地,表脚踏十八层地狱;我摸腹肚皮,表饱读五车书;他拍屁股坐下,表坐十方界,这多么超妙啊”。皮匠回来,老和尚便问来了没有?皮匠道:“他来拍拍头,找我做帽子;我蹬地,表是做鞋的;他摸肚,要腹皮,我拍屁股,表示股皮最好。那家伙不识货,便自去了”。由这笑话看来,莲花戒与支那和尚的机锋,当然在支那和尚另有其他的解说。莲花戒以杖绕三匝,支那和尚意谓是如何解脱三界生死?和尚提衣领二摔,表有顿渐二门,可解脱三界流转。我们可以怎样的猜测。支那和尚不研究法相,一味地住在本分工夫,很可作这样的解释,但不一定是他们的意思。

和尚立宗曰:“行不善业堕诸恶趣,行诸善业往生善趣,故彼二业皆不能出生死,俱障成佛,譬如黑云白云遮蔽晴空。若能都无所思,即能解脱生死;由不作意思,即无所得,故顿悟者与十地齐等”。由这段文意看来,和尚并非拨无因果。所说的黑云白云,皆是虚妄分别,唯许无分别而住,都无所思,即能解脱生死。他说明善恶俱非,离诸妄想分别,直了本来面目。如六祖说:东方人生西方,西方人又生何处?故须经过十地的顿悟,乃能成佛。

莲花戒破曰:“若都无观察慧者,诸瑜伽师由何因缘能住无分别耶”?有种种的观察慧,是就渐门而说;和尚主顿门,所以都无寻思,不可相提并论。又破云:“若谓是不念一切法者,然一切所修,皆不能不念及不作意;若谓不念一切诸法,是则已念一切诸法”。这也可以归于渐门,以渐门许有念,顿门则主无念。非无念为念,又破云:“若谓无念心所即成无分别,则闷绝昏迷之际,亦应是无分别”?此所说的念,非念心所,乃指妄想分别心,所以难的不能成立。又难云:“若无正分别,则无入无分别之方便,仅灭念心不分别诸法,如何能入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耶?既不了达空性,即不能顿断诸障,是故要以正智方便断障及颠倒错乱”。此可答云:究竟涅槃与佛的法界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念无作,无有分别,由无分别,则成一切种智。有分别都是渐门,顿门不然。又难云:“又若无念无作意,云何能成宿住念通?一切种智,复云何能断诸烦恼?以是诸瑜伽师,正智现观真义者,是由了达内外三时一切皆空,乃能灭诸分别,断诸恶见也”。此可答云:烦恼即是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则无烦恼,无烦恼即成佛;与了达诸法皆空,无妄想分别之种种安立,完全相同,不相违背。反之、汝许烦恼当以有分别行对治,如以无我对治有我,此乃渐门之事,顿门之用;又宿住念通及一切种智,只离妄想分别即成就。由此、可见当时莲花戒所出难题,一一可答,而支那堪布在西藏并未被破。

第三、既不是真正被破,为甚么自认堕负,退出西藏?因顿门真能承受悟入者极少,故当时支那和尚见许多藏人都无澈底的信解而摇动,所以但说诸人自认堕负,并未说支那和尚自认。其次、藏王请莲花戒来,信仰已集中于莲花戒,西藏无禅宗特殊之机,故离藏而回。

第四、有两种不成问题:一、第一第二既未被破,第三是观机逗教,因无机宜,故退出西藏。如谓中国禅宗到西藏,被西藏的教法将其灭掉,而西藏的教法今到中国,则禅宗亦应被灭?但古今机宜不同,目前是禅宗的根器者极少,禅宗本身虽无珍贵,但流衍至今,一般丛林之坐香打七,只存空壳而已。以现在佛教的情势观察,须从人天乘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去提倡,使一般信仰佛法的人,都可修学。程度极高者,仍需要顿悟法门。二、现在真能代表禅宗的善知识,已不可得,故中国已无禅宗,有何可灭?流传下来的已经是个空壳,所以更无可破,如有大善知识,随机之所宜,宏扬禅宗,为别个宗派所破,决不会有。

总而言之,禅宗顿悟的法门,是佛法中最可宝贵的一宗,是不可灭没的;遇有当机,即能引趣,在现在中国佛教的情势上,是弘扬人乘以趣入大乘的时间,尤与静命、莲花戒、唯识、中观理论融通相契。(心月记)(见佛化新闻二四八、二四九、二五○期)



#古诗词小吧# 【五言绝句 山中 王勃(初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白话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顾云:“况属”字有情。
《唐诗笺注》:上二句悲路远,下二句伤时晚,分两层写,更觉萦纡。
《网师园唐诗笺》:末二句,邈然。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全唐诗佳句赏析》: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guó]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都说爱一个人久了会腻,会失去新鲜感,其实,当你爱到了想爱的人,打心眼里喜欢的人,你会发现,只会越爱越想爱。”“如果有一天,有人给了我足够的心安足够的偏爱,足
  •   她微启唇,声音很轻:  “你是为了你的家族利益而活,我是为了我心中的理想抱负而活,我们从来都不是一路人。  她微启唇,声音很轻:  “你是为了你的家族利益而
  • 该企业由谢里特和古巴通用镍业公司共同持股,生产一级镍和高品位钴产品,已有25年以上的历史。8.金川集团国际资源有限公司(HK:2362)平均年收入:7.84 亿
  • 日常工作很忙,家庭小事很杂,但也不要忘了偶尔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和家人、朋友或同事出来走走玩玩、吃吃喝喝,为下一段奋斗的路程积蓄能量!从植物到动物到小孩,把面具
  • 又是几乎在一亿人的簇拥下龟速前进[二哈],河道中来来往往的小船,一声船夫唱声把我拉回了身处江南的真实触感,借用下午遇到的一位小朋友的话:“小朋友爸爸说,今天晚上
  • 总之,高仿奢侈品箱包app市场在不断壮大,多款app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方便、实惠、品质有保障的购物选择。在LXR&CO品牌app上,你可以购买到二
  • 并且不同于响老婆、叶月老婆等重点塑造其阳光方面的塑造,也不同于晴老婆、小宁宁等让我想去照顾她的出色塑造,更不同于像あてな姐姐那样如月亮一般皎洁、令我敬爱的塑造,
  • 《岑蔓靳沅舟》岑蔓靳沅舟(全章节无弹窗收藏即看)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jktyd160 ❗书名:《岑蔓靳沅舟》岑蔓靳沅舟 ❗主角:岑蔓靳沅舟 非小说原文:“你
  • 特别会在正文里写同人的一个人静坐在窗前,望着远方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的彩霞,想着自己的故事,缘来缘去终是空,原来你我隔着一个红尘的距离,我耗尽半生原来也不过是红尘的
  • 然后今日又添新招,说来来我给你看个东西,截图如下,还说什么刚上班就可多家长给他红包,我说厉害厉害厉害,好好好,这哥们条件不错上班6年半没找到对象的原因我算是找到
  • 昨天在菜市场买了三棵草莓苗,总共六元,有一颗快成熟的草莓,简直是意外之喜,卖苗的商贩也专门在一筐苗里把这株已经结果的苗专门挑出来给我们,拿出来的时候还放低在孩子
  • 红楼梦》写的是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王、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而且以此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
  •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看个人的一个喜好,很多表友对于蓝色表示疑虑,担心蓝色会有误差,当然对于ZF厂来说,此次的一个升级版本,也是对于颜色做了提升,以至于
  • 同样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孙晓梅告诉大运河传媒记者,她才知道原来镇江香醋这么有名,很多中国人吃的都是镇江醋,“刚才试喝了一小杯,酸酸的,用来吃饺子应该很不错。我们山西
  • 只有把心腾干净了,住进来的人才会舒服喜欢是常态,彼此喜欢是上天恩赐为了寻你,我错过了许许许多多的良辰美景,错过了闲看花开花落的心情,可我不后悔,因为你是我今生最
  • ”#每个竞体人的眼泪都能汇成一条河流# [给你小心心]#收留竞技体育人眼泪bot# (如果没有讲过的话,晚上回来细说。#MSI胜败分组赛##2024MSI#收起
  • 做之前姨扭扭捏捏半天一点不像做那种生意的,洗澡洗了半天,最后围着浴巾出来说了一句自己身子和一般人不一样想关灯做,说到底其实是怕自己刚小心翼翼拿出真心来就被人嫌弃
  • 是十年一旬,让赤子之心凝练成茧;是集体的熬炼,完整了属于中国好声音的音乐拼图;也是少年感怀,以歌寄情,将每一首歌化作一封封献给中国好声音的动人情书。大家看看前九
  • ‍愿爱无忧livehouse的主理人科科在电话里说:从成都来到拉萨7年了,做livehouse是因为喜欢现场音乐,但是拉萨的音乐氛围和现场演出太少了,所以很想让
  • 赞恩瞬间觉得很可悲,在出生一个也是轮回自己的悲剧,就拨通了直播主持人的电话求助,“我希望大人们听我说,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