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己之功解密#:丹道入门关口,明心见性,见得本我,感通仙真!
炼己,己就是自己,真我,本来人,本性。
炼己即有烹铅炼汞之术,也有涵养道德之功,更有积功累行之法,明心见性,见得本我,则有感通仙真的资格了。
炼己也是返回赤子人心,返回本性,见得真我,道家讲的明心见性,《老子》称“复归于婴儿。”
炼己之功,有内外二道,相辅相承。又有养己之功,以助炼己。
炼己,又有内炼己和外炼己之说。
内炼己,是下内炼功夫。
外炼己,要平日下性情修养的外炼功夫了,有所谓“对境无心是大还”之说。
内炼己,烹砂炼汞

内炼己,功夫在身内,所以称为内炼己。内炼的关键,是烹砂炼汞。砂是丹砂,汞是金属汞,俗称水银。水银从丹砂中提取。内丹是用比象法讲解,法象取类于外丹烧炼。内丹的砂汞是什么?汞,是一身内之精华。身内精华是什么?

《心印经》讲,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身内的精华就是精气神这三品上药,能医治身体不枯,能医治灵魂不灭,所以称为药。汞即是精气神,砂是什么?要知,精气神分先天和后天,分真与凡,元精元气元神为汞(先天),凡精凡气凡神为砂(后天)。

烹砂炼汞,分二层功夫。
一层为烹砂,炼凡为元,所谓炼后天为先天,以得汞为完功,也就是将凡的精气神返还为元的精气神,称为得汞,为小还。
二层是炼汞,就是将元精元气元神炼化,团结成一粒明珠,圆陀陀,光烁烁,名为内丹,道家称为明心见性,返回本我,丹经术语称为结成一块死水银。死水银,就是固结的汞,不会因汞遇热成为汞蒸汽。

外炼己,对境忘情
说来容易,做到真的不容易。见景生情,当用“止”字诀,一刀两断,截然而止,莫让其情识扩大化。再用“劝”字诀,将已起之情识反转回来。再用“化”字诀,将情识化解消融。再用“了”字诀,将不留踪影,以致于无影无踪。日日若果能如此,或必有一日烹砂炼汞,成就一块干水银。

外炼功夫,与内炼功夫,是一样的。能外炼纯熟,得其机要,以外炼之法,行内炼之功,一以贯之,得之矣。内炼与外炼,方法是相同的,内炼之诀有得,可用之外炼;外炼之行有得,也可用之内炼。可以互相印证。故不可以将丹诀仅仅看做丹诀,同时也是日常世法的准则。所以,大道之全诀,就在《老子》一书,偱之而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各得每人之所需,都得裨益。

现有十八字,与大家一起共勉:敢承担,拿得起;视无常,能放下;常无为,想得开。

如果“内炼己”可以称为“命功”的话,那么外炼己可以称为“性功”。内炼己,是身内精气神的凝炼,所以称为“命功”。外炼己,着重在精神、心理等心性上的磨炼,所以称为“性功”。

外炼己的关键,在于“对境忘情”。李涵虚祖师在《筑基炼己》中讲:“外炼己者,万象皆空,一尘不染,即古人对境忘情之旨也。”又说:“炼己者,对境忘情,即了性也。”

对境,如照镜子。人来镜前,则镜有影;人离镜子,则镜无物。修炼之人,心须如镜子。事来心则应,事去心则忘。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镜子照物,为应物。用心理事,也是应物。应物,本是常态。应了物后,怎么办?

吕祖《百字碑》有云:“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属于“内炼己”的工夫,但是必须“性住”“气回”,才能完成“丹结”“配坎离”,这是修炼丹道的行功次序。李涵虚祖师所谓:“内炼仍须外炼”,这个“外炼”,就是“外炼己”的工夫。外炼己,就是吕祖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着重点,是不迷。人心见财而动心,人心见色而起欲,也就是动了“贪心”。人心好贪,也是人的一个本性。对于普通人,有贪心也不是大的过错。但是,对于一个修道的人来说,起了“贪心”,绝对不是个好事情。

有人贪钱,是错吗?如人不贪钱,上班工作干什么?有人贪名,是错吗?不不求名,脸皮拉下,什么事都干,没有道德底线,行吗?贪,非过。过,在迷。所以吕祖指出,“要不迷”。不迷,则贪心不起。一迷,则贪心难回。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心难止,掌财者,为贪心则贪污;掌权者,为了贪心而乱纪,则给自己引来莫大的灾难和危险。修道人,也一样,起了贪心,则引发危险。张紫阳《悟真篇》里讲:“未炼还丹须急炼,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困辱。”

比如社会上,有些大款去澳门赌钱,最后输的倾家荡产。有人说,“这是他傻”。试想,傻人能经商赚到大钱吗?也有人说,“他是贪婪所致”。但贪心也是人之常情呀。贪,不是错,应该说“要不迷”。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危险了。

内养己,保精裕气;外养己,克己复礼。

文:盛克奇  西派丹道文化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人生来去匆匆,谁也都是天地的过客,谁也都是行走中的风景,感恩遇见,不谈亏欠,不谈得失,因为遇见就是一场缘,缘似乎从来都是捉摸不定的,我们唯有看开,别太耿耿于怀就
  • 4、 施肥施肥对于绣球花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绣球花喜肥,在生长期,应该没5天左右施一次稀薄饼肥水,在孕蕾期,还需要增施1-2次0.5%过磷酸钙浸泡液,可以促进花
  • 6、麝香保心丸: 组方为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之功,用于胸痹,因气滞血瘀,脉络闭塞所致,症见胸痹,胸
  • 像我这样一个惭愧之人,佛菩萨都这样慈悲怜悯,让我的身体得到了大大的改变,我还有什么资格不去按佛陀的教诫去修学,去依教奉行呢,我们一定要按佛陀的教诫真正的去修行,
  • 所以说整个表最大破绽就是机芯,也没有办法,毕竟不是原装机芯,需要鉴定的朋友可以从背面识别真假!所以说整个表最大破绽就是机芯,也没有办法,毕竟不是原装机芯,需要鉴
  • 2、过午不食:这种减肥方式基本等同于不吃晚饭,不太适合现代“社畜”的生活节奏,全天摄入的热量较低,时间久了会导致基础代谢下降,甚至有的人半夜会饿的睡不着,进而
  • 有哪些超级文艺又干净的短句? 1.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村上春树 2.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莎士比亚 3.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
  • wwwww我的建议是()好好和我说 不道歉我也没关系 不要删了就当这个事情结束了 本来睡了一觉已经不生气 不回我都觉得没关系 但你这明摆着看到了我的评论啊……J
  • 整个电影色彩呈现中国水墨画的感觉,直接选择物理控制色彩,所有的服装、道具、场景尽量呈现黑白化,大部分实拍戏份都是在真正的阴雨天拍摄完成;整个故事叙述既有东方戏曲
  • 《和朱志鑫的1064天——by柒风屿芝》(也是腮腮棍批发和柒月)01.给鑫鑫的信朱志鑫,很高兴遇见你朱志鑫你好十八岁生日快乐我有很多话想和你说,天天开心,c位出
  • ·‼️所以说白了她脖子上的结节就是些痰罢了!既然是痰湿阻滞所致,那我就直接给把痰湿化开,不就得了吗?· 年轻人嘛,有什么毛病就喜欢网上搜,自己一搜发现很多人4类
  • 在《世界》中,有玩弄愈发熟练的奇数拍,有feat人声带来的灵动,也有管乐团的厚重感,当然最缺不了的是存在感极强的贝斯旋律。【华语地区年度专辑】(11-20)11
  • #刘宇宁巴黎欧莱雅品牌代言人# | #刘宇宁一念关山#|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宁远舟[给力]刘宇宁燕子京向着目标奔跑,不必在意折翼的翅膀,只要信心不死,就
  • 然后这一集祁连确定他就是江晓媛那种心疼的眼神 哎呦喂~( ̄▽ ̄~)~真的能冲他的眼神中看出内心活动变化,后来江晓媛发现自己的脑袋里面有芯片自己躲在楼道里偷偷哭,
  • 当你经历了,亲戚的冷漠,朋友的离开,爱人的背叛,无人可靠,无人可依时,你才能彻底明白,抱怨不如努力,靠人不如靠己。”所有来到你生命里的人,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躲
  • #日圈切页拼拼乐[超话]#【出切页】Cut 2023年12月mafumafu まふまふ 神乐色林遣都吉沢亮 渡邊圭祐水上恒司 太田基裕×spi 梶原岳人×村瀬歩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无论是故事里,还是故事外,你的诞生,都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从一开始就得到很多很多的祝福。故事里的你,和故事外的你,都被好好阅读了,都被好好珍惜了,都得到了最好的
  • 在人生路上,人们受到的一些伤害,似乎都是对方权衡利弊以后的做法。(浮尘六记)#任嘉伦[超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愿意为你付出的人一定是珍视你的人
  • 昨天武汉下了很大的雨,我的行李箱里被我妈装了一大半儿武汉的好吃的,什么米粉啊热干面啊烧卖啊下午卤好的牛肉啊早上杀好又炒好让我炖汤的鸽子,满满一箱子,一个登机箱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