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玩个游戏而已,这个游戏找cp那个游戏找情缘的,好像没人一起玩就不能玩了一样[哼]又不是相亲游戏,做人能不能现实点啊。
不说了,cpdd,有没有漂亮妹妹做我情缘[羞嗒嗒][羞嗒嗒]
我 移花翩翩少年郎,专业男妈妈,胸肌大奶量足!会吹曲会做菜!给你喂得白白胖[笑哈哈]

(注:不漂亮也没事,反正我是个瞎子)

我们很多人有闲,闲了,他不想享清福,闲不住。人家说:“你想清净一点吧?好不容易今天放假了。”心中不干净了,放假了,静不下来,“我要打电话,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就算在家里一个安静的环境,今天没人骚扰你,没人怎么样,可以很安静,在家里做点事情,想干吗就干吗,但是总觉得自己会被社会上的人健忘,然后要拿个电话打打,“Hello,你好吗?”发个短信,“你在干什么?”然后用现代话来讲,好像朋友多得不得了,电话打了不停,手机上短讯发了不停,然后跟邻居要知道一下“我是谁谁谁”,实际上用现在话讲就是拼命地刷自己的存在感。你清净点不好吗?清净,时间过得快,你们不知道吗?坐在那儿念经,稍微一会儿一个小时了,刚刚念了一个小时之后,再加上睡觉,两个小时了。一边念一边睡,五个小时过了,不清净吗?很清净,没人打扰,对不对?但是现在的人,你叫他清净,他肯吗?你叫他手机拿掉,你把他电脑板拿掉,他跟你玩命。这就是刷存在感,感觉到自己“我一定不要被社会忘记,不要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很多人就是的,晚上如果没有人有party(聚会)、邀请,他觉得难受,他永远享受不了这个清福。被人家邀请你多痛苦?真的是,跑着去应酬,“你好你好”,你浪费时间吗?你说学佛的人怎么会需要这些呢?他们要清福,福气要干净。有的人福气不干净,留有后患的。所以师父跟大家讲,我们人不要怕被人家看不起。

如果你不学佛,你在人间没有真正的福气的,因为福后面就是悲伤,福气来了之后就是灾害,灾害过后又有福气。有时候,我们人间的悲哀就是享受不到清福。曾经一个佛友跟我说:“师父,我这个儿子以后大了,毕业了,我就没有烦恼了。我就担心我这个儿子,他以后毕业就好了。”过几年碰到他,“儿子倒是毕业了,找了一个女朋友,吵啊闹啊,怎么办啊?”然后再过一年碰到了,“好了,他过去的女朋友不谈了,现在找了一个女朋友很爱他。”我说:“不是蛮好吗?”“哎呀,没孩子,生不出来,LTZ,您帮他看看吧?”这就是告诉你们,这个福气是带有一种灾害性的。

而真正的干净的清福,实际上是享受着内心世界的寂静。你说一个人安静多好,没有人来烦你多好,对不对?不停地找事情,不停地找事情说、找事情去做,好像忙得不得了,时间一分一秒过了,什么都没学会。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人间的油滑,学到了人间的贡高我慢,学到了人间的名利,贪、瞋、痴。所以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其实佛早就知道了,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佛怎么不知道人啊?因为一个人把不真实的虚幻世界的物质当成了现实,“我忙啊,忙得不得了”,其实忙过了,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有啊?而当你拥有真正清净的时候,菩萨告诉我们,你却拿些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来寂灭自己的清福。那些虚幻的烦恼有什么意思,对不对?过去有很多明星到某一个工厂去参观,你就是坐在里面的员工,有些人一看明星来了,怎么样要表现自己,好像工作岗位上对他来讲很重要。有些管理人员就要显露一下他在公司里面的职责和能力,所以当明星走过的时候,“你过去,你不要过来,你工作又不认真了”,他就讲你,来显化他自己是管理层。你觉得明星走过会记住你吗?这种行为,你不觉得有点可笑吗?你被人家激发出那种虚幻的要面子,那种虚幻的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其实在寂灭你自己安静的福分。因为等到明星走过之后,你骂过的人跟你结冤了,接下来他就不停地搞你,你是不是在破坏自己干净的福气?本来人家对你蛮好的。所以清福也是福,清福是干净的福气。学佛学到空性之后,你本性的清净无为就是你的清福,清福享到了。

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大智慧的成就。好像没有去做,实际上你已经做了。别人问你:“这个事情你发表点意见?”“我没有什么意见,听大家的吧。”你没有做吧?无为吧?但是这么一个谦虚的语言、举动,虽然你没有表达,实际上你已经表达了“大家说了算”——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你有为的,但是这种无为是建立在一种高贵的内心境界上的(这就是师父开始给你们讲的境界)。就像打坐,你坐在那里好像没有坐,你没感觉,打坐坐到后来人没感觉的,不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其实你得到的是能够接到菩萨的气场,让你整个气脉打通,能够让你修炼自己的精气神。打坐,做了没有?没做。是啊,做到后来像没做一样。但是你做了吗?是做了,坐在这里没感觉了。你到底有为还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有为。到底有为还是无为?其实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佛法跟我们讲的,看似没做的事情,实际上你就是在做。人家说:“感谢你,做了很多。”“我没做什么。师父,我没做什么。”“做了很好。”“我没做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当你把一个报告递上去,你就没事做了吧?看似没有事,实际上你是在等这个福报的到来,因为你报告递上去之后,你希望得到一个回报、一个福报。而在等福报到来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烦恼,觉得时间怎么这么长,浪费时间;有些人在等的过程中叫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好像“我没有做什么事情,在等报告,其实我天天念经、许愿、放生,我在做——我心里在做,我希望这个报告能够快点批下来”,你说他有为还是无为?求递上去的报告早点批下来,我用我自己的心念来求得这个报告快点拿到。

菩萨告诉我们,人一旦真的有了清净的时候,可以不烦恼的时候——你得到清净了,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离开你了,好不容易自己安静一点了——人却放不下了:“哎呀,我的孩子离开我了,他到了这么远的地方,他会挨冻受饿吗?会不会别人欺负他?”你放不下这个、舍不得那个,整个自寻烦恼,哪有清福啊?人家说你不烦恼了,你应该享受清福了吧?

《心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三心不可得”,你要拥有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你想想看,你知道过去会过去,你心收不住,还在过去中,那你这个心会清净吗?你哪来的清福?人家跟你一讲,“我过去……”又哭了,你哪来的清福啊?你要有这个境界的:过去了,没了,结束了。很多人就是一辈子不会忘记他的过去,他永远没觉得他自己是过去了。因为他没过去,他过不去,他跟自己说“我过不去,这个坎我就是过不去”。就是你自己不想过去,你永远放在心中,你让这些烦恼刺激、让自己心灵受伤。

“现在不可得”,很多人觉得:“现在怎么不可得?现在我不得,更待何时?什么时候能得?”实际上现在你能得到什么?你刚刚得到的东西一会儿就没了,就是没了,就是成为过去了。比方说,你刚刚很开心吃个饭,吃得很开心,你现在坐在这里几个小时之后,这种开心还有吗?你觉得可以得吗?过了,你就准备明天吃早饭了,漫长的岁月,从今天晚上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吃,对一个很爱吃的人来讲又是一个漫长的岁月。

人生一切不可得。那么等到明天早上,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吃到美味佳肴。那么“未来不可得”,多少人求的这个未来,实际上它没有到。举个简单例子,你们都住过酒店,酒店里有早餐,是免费的自助餐,每个人都想着十点钟关门,一定要在九点多钟爬起来,下去吃一顿美味的早餐。你们想想看,有多少人有这个未来——明天早上可以吃顿早餐?但是一到早上他爬得起来吗?一觉就睡到十点半了,一醒过来,“哎呀,这么好的一顿早餐没了”,未来能得吗?早就过时间了。所以三心不可得,你要有三心的境界,你要懂得这些都是过去的福报,已经过了、去了。今天跟你们大家谈福报清福,你们首先要懂得《金刚经》中的三心不可得,要有它的境界。

学佛的基本就是要修到知人身的难得,知佛法的难闻。学佛人清心就是健康,一个人能够安静,不是健康吗?寡欲就是灵魂的享受。一个人没有欲望,多享受;有欲望多痛苦,“我想得到那个,我得不到它,我多痛苦”。有时候你们想得到某一个人给你回信,如果当时暂时没得到,你都觉得很痛苦,要寡欲,就是这样。身体健康,灵魂无欲,就是拥有了清净心——清闲的心。而我们人在清闲的时候,拼命地去想拥有更多,这就是人不想清闲,所以在欲望中就会慢慢地消耗掉自己真正的精气神。“我明天要这个,我后天要这个”,精气神就慢慢消掉了。得不到清闲暇满,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安静,你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安静,不去有欲望,你才能满足,办不到的事情会让自己悲哀。所以佛陀讲颠倒人生,就是颠倒的众生,觉得忙得不得了,觉得是开心,实际上清闲是开心。所以菩萨说我们颠倒众生,就是远离了福报,远离了清福,就远离了智慧。师父跟大家讲的,就是要大家懂得这些道理。

上次跟大家讲到业障,要“灭除障垢无有余”。再跟大家稍微提醒一下,学会“灭除障垢无有余”,就是当你想灭掉心中的业障和污垢的时候,要“无有余”——不让它留有一点点的余地,全部把它灭掉,那你的清净心和惭愧心就会生起。一件事情要彻底忏悔。师父为什么叫你们彻底忏悔?“我怎么做了这么烂的事情,我真的很丢脸”,好了,你忏悔过之后,你有惭愧心了,你的心就干净了。因为你把肮脏已经忏悔掉了,所以你的业障被你识破了。很多人为什么在心中有这种业障感?因为他没有觉得自己做错,“我恨他,他害我啊”,因为你没有感觉到自己做错。他为什么会害你?难道你没有责任吗?难道你没有烦恼,去伤害过别人吗?等等的一切,当你只有把自己身上的这些不好的业障识破了,你才会让自己的业障在自己身上无所遁形。只有认清自己“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情,我当时就不对的”,你才能改变,你才能有清净心,所有修心的行为到最后都是善果出来。我问你们,什么都是你不好,你还会有怨气吗?什么都是你自己做错的,你怪谁啊?不怪别人了,是不是心中没有怨气了,没有业障了吧?你一恨别人,都是别人不好,你是不是障碍着你的智慧了?

跟师父上次跟你们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样,实际上佛法讲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好事和坏事。这个坏事是让你记住不要再重新犯,你会得到妙行善果;如果是一个好的初始心,好好地去耕种它,去浇灌它,你让它得到最后的善果。用现代话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交朋友也是的,比方说交朋友,为什么有人可以交几十年,而有的人只能交几个月?因为开始交朋友的时候,觉得你真好,形影不离,到后来毛病都出来了,烦恼都出来了,最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他,所以就不能到底。你想到当时找到他的时候多不容易,你就不会随随便便把这个朋友抛弃了,所以方得始终。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有时候就是最高深的,你看看我们人对佛法的理解,看似很平凡,实际上几句话,就是师父跟你们说,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用不着讲得很复杂的,几句话就讲清楚。“你众善奉行吗?你诸恶有作吗?”几句话就大道至简了,很简单的道理让你明白很深奥的佛理。bhff-37《三心不可得》

我们很多人有闲,闲了,他不想享清福,闲不住。人家说:“你想清净一点吧?好不容易今天放假了。”心中不干净了,放假了,静不下来,“我要打电话,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就算在家里一个安静的环境,今天没人骚扰你,没人怎么样,可以很安静,在家里做点事情,想干吗就干吗,但是总觉得自己会被社会上的人健忘,然后要拿个电话打打,“Hello,你好吗?”发个短信,“你在干什么?”然后用现代话来讲,好像朋友多得不得了,电话打了不停,手机上短讯发了不停,然后跟邻居要知道一下“我是谁谁谁”,实际上用现在话讲就是拼命地刷自己的存在感。你清净点不好吗?清净,时间过得快,你们不知道吗?坐在那儿念经,稍微一会儿一个小时了,刚刚念了一个小时之后,再加上睡觉,两个小时了。一边念一边睡,五个小时过了,不清净吗?很清净,没人打扰,对不对?但是现在的人,你叫他清净,他肯吗?你叫他手机拿掉,你把他电脑板拿掉,他跟你玩命。这就是刷存在感,感觉到自己“我一定不要被社会忘记,不要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很多人就是的,晚上如果没有人有party(聚会)、邀请,他觉得难受,他永远享受不了这个清福。被人家邀请你多痛苦?真的是,跑着去应酬,“你好你好”,你浪费时间吗?你说学佛的人怎么会需要这些呢?他们要清福,福气要干净。有的人福气不干净,留有后患的。所以师父跟大家讲,我们人不要怕被人家看不起。

如果你不学佛,你在人间没有真正的福气的,因为福后面就是悲伤,福气来了之后就是灾害,灾害过后又有福气。有时候,我们人间的悲哀就是享受不到清福。曾经一个佛友跟我说:“师父,我这个儿子以后大了,毕业了,我就没有烦恼了。我就担心我这个儿子,他以后毕业就好了。”过几年碰到他,“儿子倒是毕业了,找了一个女朋友,吵啊闹啊,怎么办啊?”然后再过一年碰到了,“好了,他过去的女朋友不谈了,现在找了一个女朋友很爱他。”我说:“不是蛮好吗?”“哎呀,没孩子,生不出来,LTZ,您帮他看看吧?”这就是告诉你们,这个福气是带有一种灾害性的。

而真正的干净的清福,实际上是享受着内心世界的寂静。你说一个人安静多好,没有人来烦你多好,对不对?不停地找事情,不停地找事情说、找事情去做,好像忙得不得了,时间一分一秒过了,什么都没学会。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人间的油滑,学到了人间的贡高我慢,学到了人间的名利,贪、瞋、痴。所以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其实佛早就知道了,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佛怎么不知道人啊?因为一个人把不真实的虚幻世界的物质当成了现实,“我忙啊,忙得不得了”,其实忙过了,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哪有啊?而当你拥有真正清净的时候,菩萨告诉我们,你却拿些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来寂灭自己的清福。那些虚幻的烦恼有什么意思,对不对?过去有很多明星到某一个工厂去参观,你就是坐在里面的员工,有些人一看明星来了,怎么样要表现自己,好像工作岗位上对他来讲很重要。有些管理人员就要显露一下他在公司里面的职责和能力,所以当明星走过的时候,“你过去,你不要过来,你工作又不认真了”,他就讲你,来显化他自己是管理层。你觉得明星走过会记住你吗?这种行为,你不觉得有点可笑吗?你被人家激发出那种虚幻的要面子,那种虚幻的不真实的物质和感情,其实在寂灭你自己安静的福分。因为等到明星走过之后,你骂过的人跟你结冤了,接下来他就不停地搞你,你是不是在破坏自己干净的福气?本来人家对你蛮好的。所以清福也是福,清福是干净的福气。学佛学到空性之后,你本性的清净无为就是你的清福,清福享到了。

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大智慧的成就。好像没有去做,实际上你已经做了。别人问你:“这个事情你发表点意见?”“我没有什么意见,听大家的吧。”你没有做吧?无为吧?但是这么一个谦虚的语言、举动,虽然你没有表达,实际上你已经表达了“大家说了算”——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你有为的,但是这种无为是建立在一种高贵的内心境界上的(这就是师父开始给你们讲的境界)。就像打坐,你坐在那里好像没有坐,你没感觉,打坐坐到后来人没感觉的,不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其实你得到的是能够接到菩萨的气场,让你整个气脉打通,能够让你修炼自己的精气神。打坐,做了没有?没做。是啊,做到后来像没做一样。但是你做了吗?是做了,坐在这里没感觉了。你到底有为还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有为。到底有为还是无为?其实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佛法跟我们讲的,看似没做的事情,实际上你就是在做。人家说:“感谢你,做了很多。”“我没做什么。师父,我没做什么。”“做了很好。”“我没做什么。”举个简单例子,当你把一个报告递上去,你就没事做了吧?看似没有事,实际上你是在等这个福报的到来,因为你报告递上去之后,你希望得到一个回报、一个福报。而在等福报到来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烦恼,觉得时间怎么这么长,浪费时间;有些人在等的过程中叫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好像“我没有做什么事情,在等报告,其实我天天念经、许愿、放生,我在做——我心里在做,我希望这个报告能够快点批下来”,你说他有为还是无为?求递上去的报告早点批下来,我用我自己的心念来求得这个报告快点拿到。

菩萨告诉我们,人一旦真的有了清净的时候,可以不烦恼的时候——你得到清净了,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离开你了,好不容易自己安静一点了——人却放不下了:“哎呀,我的孩子离开我了,他到了这么远的地方,他会挨冻受饿吗?会不会别人欺负他?”你放不下这个、舍不得那个,整个自寻烦恼,哪有清福啊?人家说你不烦恼了,你应该享受清福了吧?

《心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三心不可得”,你要拥有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你想想看,你知道过去会过去,你心收不住,还在过去中,那你这个心会清净吗?你哪来的清福?人家跟你一讲,“我过去……”又哭了,你哪来的清福啊?你要有这个境界的:过去了,没了,结束了。很多人就是一辈子不会忘记他的过去,他永远没觉得他自己是过去了。因为他没过去,他过不去,他跟自己说“我过不去,这个坎我就是过不去”。就是你自己不想过去,你永远放在心中,你让这些烦恼刺激、让自己心灵受伤。

“现在不可得”,很多人觉得:“现在怎么不可得?现在我不得,更待何时?什么时候能得?”实际上现在你能得到什么?你刚刚得到的东西一会儿就没了,就是没了,就是成为过去了。比方说,你刚刚很开心吃个饭,吃得很开心,你现在坐在这里几个小时之后,这种开心还有吗?你觉得可以得吗?过了,你就准备明天吃早饭了,漫长的岁月,从今天晚上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吃,对一个很爱吃的人来讲又是一个漫长的岁月。

人生一切不可得。那么等到明天早上,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吃到美味佳肴。那么“未来不可得”,多少人求的这个未来,实际上它没有到。举个简单例子,你们都住过酒店,酒店里有早餐,是免费的自助餐,每个人都想着十点钟关门,一定要在九点多钟爬起来,下去吃一顿美味的早餐。你们想想看,有多少人有这个未来——明天早上可以吃顿早餐?但是一到早上他爬得起来吗?一觉就睡到十点半了,一醒过来,“哎呀,这么好的一顿早餐没了”,未来能得吗?早就过时间了。所以三心不可得,你要有三心的境界,你要懂得这些都是过去的福报,已经过了、去了。今天跟你们大家谈福报清福,你们首先要懂得《金刚经》中的三心不可得,要有它的境界。

学佛的基本就是要修到知人身的难得,知佛法的难闻。学佛人清心就是健康,一个人能够安静,不是健康吗?寡欲就是灵魂的享受。一个人没有欲望,多享受;有欲望多痛苦,“我想得到那个,我得不到它,我多痛苦”。有时候你们想得到某一个人给你回信,如果当时暂时没得到,你都觉得很痛苦,要寡欲,就是这样。身体健康,灵魂无欲,就是拥有了清净心——清闲的心。而我们人在清闲的时候,拼命地去想拥有更多,这就是人不想清闲,所以在欲望中就会慢慢地消耗掉自己真正的精气神。“我明天要这个,我后天要这个”,精气神就慢慢消掉了。得不到清闲暇满,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安静,你不能得到更多的满足。安静,不去有欲望,你才能满足,办不到的事情会让自己悲哀。所以佛陀讲颠倒人生,就是颠倒的众生,觉得忙得不得了,觉得是开心,实际上清闲是开心。所以菩萨说我们颠倒众生,就是远离了福报,远离了清福,就远离了智慧。师父跟大家讲的,就是要大家懂得这些道理。

上次跟大家讲到业障,要“灭除障垢无有余”。再跟大家稍微提醒一下,学会“灭除障垢无有余”,就是当你想灭掉心中的业障和污垢的时候,要“无有余”——不让它留有一点点的余地,全部把它灭掉,那你的清净心和惭愧心就会生起。一件事情要彻底忏悔。师父为什么叫你们彻底忏悔?“我怎么做了这么烂的事情,我真的很丢脸”,好了,你忏悔过之后,你有惭愧心了,你的心就干净了。因为你把肮脏已经忏悔掉了,所以你的业障被你识破了。很多人为什么在心中有这种业障感?因为他没有觉得自己做错,“我恨他,他害我啊”,因为你没有感觉到自己做错。他为什么会害你?难道你没有责任吗?难道你没有烦恼,去伤害过别人吗?等等的一切,当你只有把自己身上的这些不好的业障识破了,你才会让自己的业障在自己身上无所遁形。只有认清自己“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情,我当时就不对的”,你才能改变,你才能有清净心,所有修心的行为到最后都是善果出来。我问你们,什么都是你不好,你还会有怨气吗?什么都是你自己做错的,你怪谁啊?不怪别人了,是不是心中没有怨气了,没有业障了吧?你一恨别人,都是别人不好,你是不是障碍着你的智慧了?

跟师父上次跟你们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样,实际上佛法讲的,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好事和坏事。这个坏事是让你记住不要再重新犯,你会得到妙行善果;如果是一个好的初始心,好好地去耕种它,去浇灌它,你让它得到最后的善果。用现代话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交朋友也是的,比方说交朋友,为什么有人可以交几十年,而有的人只能交几个月?因为开始交朋友的时候,觉得你真好,形影不离,到后来毛病都出来了,烦恼都出来了,最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他,所以就不能到底。你想到当时找到他的时候多不容易,你就不会随随便便把这个朋友抛弃了,所以方得始终。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有时候就是最高深的,你看看我们人对佛法的理解,看似很平凡,实际上几句话,就是师父跟你们说,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用不着讲得很复杂的,几句话就讲清楚。“你众善奉行吗?你诸恶有作吗?”几句话就大道至简了,很简单的道理让你明白很深奥的佛理。bhff-37《三心不可得》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已经到来中国商业逻辑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明白这九点你将逆转翻盘——第一、经济重心正在从以物为本切换到以人为本之前是人围着产品转,而未来将不会出现大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道沪股通深股通流入到A股的内地资金占比极小,在未来一年之内逐步减持,其实对于市场中长期的走势影
  • 彝语乃古也正是“黑”的意思;对于这个以黑色为尊贵色彩的民族来说,现在被叫做乃古石林的这大块岩石的森林是石林风景区内最肃穆和尊贵的代表。 乃古石林体量巨大、连为
  • 比如,在2018年7月,联想控股斥资收购了卢森堡国际银行的大部分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2003年,在国家鼓励国有企业改制和央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联想成立了一家聚焦
  • 而且真的太饿了哈哈哈哈):❌⭕️早晨空腹净重:52.3kg五月份喝果茶的时候,从果茶的水果里吃出了西瓜和柠檬的种子,就随手扔到花盆里,没过几天就生根发芽了,长到
  • 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你都在。另外一次是在黑夜的树林里,有一种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大大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 生命,由你的想象创造,真是这样! 净界法师  本经虽然是在六根活动的修学,其实本经所对治的六识,就是我们的「遍计执」。遍计执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
  • “老字号”的团队大部分是家族企业,更需要一些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加入,逐步推动老字号的现代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创新的发力点是在研发、制作和营销全过
  • 昨天想给他做个补色感官瓶,结果明明写着水油两用的色素直接就沉了下去,把我气得半死[草泥马]在国内想做个优质母亲还真是不容易 #王俊凯你好帅#航海王小俊启航啦1
  • !2022的春天一定是美丽的篇章,即使不能跑过来拥抱我,也至少会对我们回眸一笑吧!
  • 今天一个人跑了两个医院 各种挂号 办手续 一个人打点滴 跑来跑去很累了 那个护士还把针水拿少了 我又跑来跑去去取药 打点滴的时候护士问我没人和你一起来吗 然后又
  • 据央行统计部门副主管雷纳托·巴尔迪尼(Renato Baldini)分析,奥密克戎将对未来几月的国际旅行造成不确定性,他希望奥密克戎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要知道,在
  • 相反,人类对于陆地更多的事新奇和探索,没有那么大的领地意识,反而是越探索越好奇,好奇害死猫用在这里很合适,前仆后继的人类死于陆地探索,初生牛犊不怕虎用在这里更合
  • 相亲对像算姻缘求姻缘测姻缘婚姻故事:离婚后,过了几年自由自在的生活,由于早年恋爱的时候受过一些伤害,男朋友忽然就不辞而别了,问他为什么要分手他也不说,我变得挑剔
  • 不是所有的擦肩而过时都会相识,不是所有的人来人往间都会刻骨,离散不过是最平凡的结局,刹那便是永恒。生命,就在这四季的轮回中,悄悄的变老。
  • 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有哪些?[心] 1.“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去年南京大雪时,刚好看到这句,心生欢喜。 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朋
  • #任嘉伦[超话]#rjl#任嘉伦蓝焰突击# rjl#任嘉伦与君初相识# 「人生没有坦途,但我们总是要想方设法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压力越大,越要学会用优质的享受来犒
  • 2.2022年1月1日9时起,恢复全市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核定业务、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核定业务(含线上);恢复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12月27日,宜昌市医疗保障
  • 角色设计 场景设计 镜头 灯光 动作 视效上的这些没话说 音效配乐也完美契合但是故事情节依旧没有逃开好莱坞迪士尼那一套角色塑造也有些许缺陷 阿猫阿狗有点工具人了
  • 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其从小受到家族的影响,八岁能吟诗,十一岁便可绘画,可谓才俊出少年。“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对我国画坛影响巨大,三百多年来,画界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