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可怕,但死法值得计较!

人的一生,活多大岁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生命的意义。如果问:死亡,你怕吗?同样地,我再问你:回家,你欢喜吗?

文:星云大师
古人说“视死如归”,死亡就等于回家,回家是应该欢喜呢?还是可怕呢?这就值得我们去省思和辨别了。在佛教里,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人是死不了的,生死是循环的,转了一圈之后,还是会再转回来的。
死亡不可怕,但死法是值得计较
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这是必然的。只是我们人往往愚痴不懂。其实,死亡并不是等到要死了的时候才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会死亡。同样的,死了以后又会再生。既然会再生,人又何必要悲伤呢?所以,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我们要重新估定它在人生里的价值。
我从小出家,经常听历代大师们往生的事迹,他们有的预知时至,有的自我祭悼,有的先行向各方告假,诉说自己于何时要跟大家别离,也有的以死亡为游戏。如飞锡禅师倒立而亡、普化禅师游化四城门后示寂。
或许这许多佛门的故事听得太多,同时我幼小的时候出生于战乱,对于死亡,就没有那样可怕的想法了。死亡不可怕,只是死亡的那一个刹那、那一个时刻的死法是值得计较的。就像过去的刑法,有千刀万剐,有五马分尸,有乱棍打死,有请君入瓮,有砍头斩腰,非常残酷。现代的刑法就比较人道,让死亡不致那么痛苦,甚至死亡也可以如同睡觉一般的平常。
人是死不了的,往生犹如移民
人是死不了的,就好像我们手上挂的念珠,一颗念珠、两颗念珠……当你拨数到一百零八颗的时候,它又会再回过头来。生命也是如此,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就像是一颗一颗的念珠,所谓“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意义。所以,面对死亡,我们应该要看得很平淡。
再说,也有的老人,觉得自己本身的“机械”老朽了,必须要更新,而希望死亡。这就像衣服旧了,当然要换新的;房子坏了,当然要重建,人的死亡就如同换衣服,就如同重建房屋,不值得大惊小怪。
人之所以畏惧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后要到哪里去,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感到畏惧。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后,还会再来人间,就不怕了。像我,一再认为我还会再来做和尚。因为我有这样的目标,就不觉得死亡有什么可怕。
此外,我觉得人之害怕死亡,除了不知道自己死了要去哪里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把这个身体的器官功能的停止当作是一种死亡,也就是说,身体能够活动叫生,身体不能活动、呼吸叫死。这是一般对生死的定义。
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命是不死的,它只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而已。就像是水,同样的水,放到冰箱,可以是冰水、冰块,加了粉,可以变成是布丁、粉圆,蒸发到天空,可以是云层……水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
也就是说,虽然外在流转的形体不同,但是,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只是因为缘分的关系,到不同空间不同示现罢了。总之,死亡就相当于现在的移民,从这一个县城搬迁到那一个县城,从这一个国家迁移到另外一个国家。

生死之前,要先做好准备
当然,你要移民,也要知道自己的资本如何。假如你的资本很多,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可以购买华屋大厦,一样地享受荣华富贵;假如你的资本不足,移民到另外一个区域,穷愁潦倒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在生死之前,就等于在移民之前,要先做好准备,了解自己未来的资粮丰富不丰富。假如说,你在死亡的时候没有目标,或者也没有资粮,就好像犯了法要充军,究竟要充到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你都不知道,那当然会感到很可怕了。
另外,人对死亡会觉得可怕的原因,就是对“生”的不舍。因为他在生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的亲人、很多熟悉的地方、很多知道的事物,甚至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财富。他觉得,这样一死,什么都不是我的了,所以就舍不得。
其实,人生不是所谓“一场空”的,在你本性里面拥有的功德财富,比留在世间上的家业财富更重要,都是你可以带走的。也有的人害怕死亡,是担心死了以后,现生所有的关系都没有了,到了一个完全生疏的地方,这在佛门里叫“隔阴之迷”。因为换了一个身体,就等于换了一个国家、城市,所有的街道、商店、人事都不同了。
从佛门来看,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假如千千万万亿亿年地追算起来,所有世人、一切众生,谁没有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呢?谁没有做过我们的妻子儿女呢?如果这样一想,其实普天下之人,不管你是哪个种族,不管你是哪个国家,不管你是哪个区域,都是有缘人,都是曾经与我有过关系的。
所以,佛教讲“因缘”、讲“缘起”,大家都生存在“缘起”里面,缘聚则生,缘灭则散,缘起缘灭。这个“缘”的道理,才是生死的关键、生死的中心。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大师讲述

念佛普摄群机第十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今举一例,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着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请王问囚犯曰:「汝於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答曰:「不见。」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答曰:「不闻。」王斥曰:「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答曰:「大王,我一心顾着这罐油,哪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费尽心机,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若肯以聪明用之於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念,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古诗云:「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高抬贵手。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大师讲述

念佛普摄群机第十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今举一例,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着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请王问囚犯曰:「汝於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答曰:「不见。」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答曰:「不闻。」王斥曰:「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答曰:「大王,我一心顾着这罐油,哪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费尽心机,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若肯以聪明用之於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念,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古诗云:「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高抬贵手。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拂春风 淋夏雨 食秋色 踏冬雪 我愿两人 一人是你 你的羊偷跑到了我这里,它回去时,我在他的绒毛里,捎上我悄悄塞进去的喜欢 春天适合暗恋,夏天适合大声告白,而我
  • 预约通道:>>>守秘人情报交流平台官方玩家①群:1035037079官方玩家②群:474860377#时序残响[超话]##时序残响24/36#
  • 喜欢看你认真的样子喜欢听你的声音忍不住想要永远拥有你的微笑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雪花上,而你在想我风很温柔,花很浪漫,你很特别,我喜欢你
  • 我已经闭好一只眼睛了,就等你说晚安闭另外一只了(>_◦)推开窗,看见满天星辰,我想起你的眼睛,眸底闪烁光芒细碎沉静偷偷看着你可爱的笑容,你就像天上的云朵,
  • #又是一年好丰景#、#点亮美丽乡村#【田里长出绿“金条”】 近日,阜南县新村镇于洼村村民姚金英等人蹲在田间,将筐里的芦蒿秧有序插入土中。作为村芦蒿合作社的种植工
  • 晚上,经常在阴暗的厕所里玩着一个铃铛玩具,铃~铃~怕他孤独,所以又带了Coffee回家,没想到他极度反感,从不想接近Coffee,到欺负他,到不知哪一天被Cof
  •  The First Wish —「身体健康,平安顺遂」 “注意身体”是贝壳们在写给你的信件中,出现较多的一句,几乎已经变得“老生常谈”但每一次写下这些时,我们
  • 期待你更多角色精彩演绎@深情的高伟光 动图15p 加入了回忆杀画面 快船#于魁智[超话]#我成为#于魁智[超话]# 超FUN啦[给你小心心] 发帖纪念一下~《
  • #正能量# [微风][微风][微风] 《史记》中30句名言和注解,句句经典,古人的大智慧,受益无穷!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释:天
  • 起初田歌也尝试着交往了一下,但是最后却大失所望,田歌始终认为男人是不靠谱的,所以渐渐也就对爱情失去了希望。但是田歌却不在乎这些外在的东西,因为这个男人确实已经背
  • 人自老,春长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 [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H1)问题解决,还能“如何为成为人间清醒”提供了一个方法论:首先要悲观[笑cry][笑
  • 还看到了马,河水也挺干净的,快天黑的时候在这里看日落真的很绝,日落后的余韵也真的很美,太适合情侣来了!|||①导航到:渡口河鲜美食,车可以停在吃饭那些餐厅那边,
  • 10、前海万科瑧湾悦已开放展厅,住宅共639套,户型为115-170平4房,预计带装修均价10.8万,9月入市。17、光明新盘深业颐瑞府展厅开放中,户型为105
  • 7.唯Y缺点很贵~商家会搭配不同比例的赤藻糖醇或是甜菊糖~来调整售价 今天先分享初步的笔记。  一、进店流量优质度  不要认为进店流量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当
  • 我当时人傻了,我也没有做什么事情,我肯定是喷回去了,然后他就直接加我好友,我想着是不是要带人一起来喷,我也没怂直接同意,结果他秒拉黑,现在想想还是很离谱,应该只
  • #吃货在这里##美食分享##北京[超话]##不可辜负的美食#自制松茸油用松茸熬了点松茸油,凉拌,或者热烹时放点松茸油,增香,增味。家宴时,做了青提无花果布拉塔,
  • ”据蒲永武介绍,店内消费者较多的时段主要是上午九、十点,到下午和晚上时段,店内客人数量就较少了,建议居民们错时段有序前往采买货物,减少感染风险。#四川天府新区#
  • 这让网友觉得很奇怪,以往大S和汪小菲还没有离婚的时候,每年过生日她都会在微博上发祝福老公,难道现在这个传统结束了吗?大公主和二公主都是全程自己带娃,没有请保姆也
  • #安宥真综艺宝石# #安宥真悸动之夏# 【图片】221008 #TMA# 颁奖典礼饭拍预览 (©️move motion转载请注明出处) IVE#安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