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无得无说分第七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佛言:须菩提,你如何认为呢,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吗?如来说了什么法吗?须菩提言:如我对于佛所説的法义的理解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法,可以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固定的、决定不变的法,如来可以去宣说。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可以执著取着为实有的法,所以不可说。如来所说的法,非本来的那个无为法,也并非不是本来的无为法。为什么呢?一切的贤人圣人,都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得到无上的正真的觉受觉悟,破尽无明,不含一丝杂染无明,心中都是明都是觉,也就证得了究竟菩提,成就了佛道,圆满了佛果。既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没有真正固定不变的成佛者,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成。佛所说的法也是因缘所成,随顺众生的缘,有众生想成佛的因,就讲出能让众生成佛的法;缘不同,世尊所讲的法就不同。因此佛陀所讲的法,到最后也不要再执取了,因为不是固定永远不灭不转换的法,能说出来的法,都不是本有的固定不变的真如之法,但也离不开真如自性而能生成这些法。

那么是谁成就了佛道,得了佛果?妙觉菩萨是成佛前的最后身菩萨,为了成佛,来到人间八相成道。在入母胎时,菩萨的色身灭了,意根与异熟识即第八识入胎,出胎时六根具足,六识具足(人类七天之内没有眼识),五蕴具足,外相上与众生无异。这个新的五蕴已经不是妙觉菩萨的五蕴了,色身和六识都换了,只有意根和异熟识还是原来那个,是连续下来的。然后出家修道,在夜睹明星大悟见性时,七个识的无明断尽,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意根转成平等性智,然后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七个识都转完了,第八识异熟识中所含藏的七个识的染污种子灭尽,就变为大圆镜智,也叫无垢识。八个识都转完了,圆满佛道,得佛果,称作佛。

那我们就分析这个佛是谁作,佛果是谁得。首先佛的无垢识是个无所得的心,本身不想得什么,即使得,也没有地方放,什么也得不到。祂没有思想,没有心行,从不自认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就是佛,自己如何如何。所有的名称都是人加给祂的,是什么不是什么,祂没有这些概念。祂又不执取任何一个法,包括善的恶的,染污的不染污的。因为不执取,祂从来不受熏染,没有无明;因为不执取,祂也就不做什么,不成为什么。所以祂不取佛的果位,不做佛,如果说祂就是佛,那也是人为加封给祂的,不是祂自己自认的自封的。

其次看佛的五蕴,众生的五蕴称作五阴,阴是遮盖遮挡的意思,遮挡众生认识真实正理,从而产生邪见。而佛的五蕴,不能遮挡佛,佛已经是究竟觉悟了,就称作五蕴。成了佛的五蕴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殊胜,但是涅槃时也要灭去,生灭之法不是佛,不能取佛果,不能做佛。佛的受藴想藴行藴识藴虽然能取,也是生灭法,涅槃时都要灭去,四个蕴不是佛,不能做佛。意根虽然能永远到未来世,永远保留不灭去,但也是生灭性的,是能够灭的,只是故意不灭掉,为了能永远生起佛的色身五蕴,而且单独一个意根平等性智也不能做佛。那么菩提就是无所得的,所以也没有定法可以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如来没有定法可说呢?佛到世间说法,都是根据因缘而说的,佛观察众生的缘,是什么缘,就要对机讲相应的法。佛成道的最初,先在各层天上讲华严经,度历劫跟随自己修行的大菩萨弟子。而娑婆世界的声闻弟子却如聋如哑,佛就回到人间为求解脱的声闻弟子讲小乘阿含经,让他们修行有了成果,再回转到大乘法来修学。因为娑婆世界众生根基浅,都想求解脱,想离苦得乐,所以佛在娑婆世界讲了三乘法。

而在其它的佛国土,佛只讲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法,度菩萨根性众生成就佛道。佛讲法时总是依据一个缘,出现一个事相,于是佛就讲一个法,有时是弟子请问,都是有一个前提,一个缘,才讲一个法,无缘由而讲的法极少,那是特别重要的法,但也是对众生的机。所以佛说法是没有一定的,法是由因缘所形成的,不是固定的。所有的法,不管在哪个佛国土讲的,都是用来对治众生的无明病愚痴病的,有那种无明佛就讲那种法,无明灭尽了,法也没有用,不用法了。

所以佛法就如过河用的船筏,到岸就弃,用过就抛掉。这就说明法是依据因缘而有的,就是虚妄的空的,修到一定时候是不可以执著的。因为众生无明不同,佛讲的法也就不同,那就没有一个定法来让如来宣说。所以如来所宣说的法是不可以执取的,因为也是空的,因缘形成的,只是用一段时间修行,用完就弃,不可总执取,还有无明存在的时候就得抓着它,把它当作工具来用它。

比如四圣諦法,证了果得解脱以后,这个法对阿罗汉就没有用了,再修缘觉是十二因缘法,证得了辟支佛果以后,因缘法也没有用了,需要再修菩萨六度,明心见性以后,外门的六度法就没有用了,再修内门的六度,入初地。入地以后,内门的六度没有用了,再修十度波罗蜜,成为十地菩萨后,十度波罗蜜舍弃。修等觉妙觉的法,圆满佛道以后,一切法都用不着了,全部舍弃,心中空空无法。

因为所有的法都圆满修持过,成佛后才能为众生宣说。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不是本来而有的固定不变的法,都是空的,不是真实的法。但是也并非不是真实的法,因为众生依据这些法能够证得真实法无为法,而且佛在宣说这些法时也没有离开过真实的真如法,正是真如法在这里起了作用,佛才能宣说。这些法都来自佛的自心真如,从真如当中流露出来的,是真如的一部分,与真如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为什么一切的贤圣人都证得了真实法,证得了无为法,还有差别呢?贤圣人包括初果到四果的声闻罗汉、证得因缘法各个品位的缘觉人、从明心的第七住位到妙觉的菩萨。声闻初果二果是贤人,三四果以及缘觉是圣人,菩萨初地以前是贤人,初地开始以后都是圣人。他们所证的都是无为法,然而这些无为法的内容和层次大不相同。初果人证得五阴空、无我,断三缚结,从此不入三恶道,对于三恶道行无所为,这是初步五阴无为。

二果人因为证了人我空,心行减少,烦恼淡薄,心清净了一些,无为了一些;三果人进一步证得五阴虚妄,色界禅定境界现前,证初禅灭掉贪欲,断嗔恚,断烦恼心清净,恶业不再造作,七识开始真正的无为;四果进一步无为,灭我慢,断除对色界无色界的贪爱,烦恼断尽,得慧解脱,对三界无为,能够以解脱的智慧出离三界;而定解脱的阿罗汉能入四禅定,息脉俱断,证不动无为,入无想定,证识阴灭,心得无为;俱解脱阿罗汉能随时随地入灭尽定,灭掉意根的受和想两个心所法,证想受灭无为,随时可以取证涅槃,出三界。声闻人因为证五阴无我,心行越来越无为,越来越清净,他们之间的无为有很大的差别。

辟支佛人包括独觉和缘觉,独觉人因为生生世世所修的善根,在没有佛也没有法住世的时候,看见世间一个生灭的现象,就引起了深深的思索,一个人到寂静处修道,探讨这些生灭现象的根源,推究十二因缘法和十因缘法,找到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是无明,源头是第八识心,证得辟支佛果。而缘觉人是随着佛修行,闻佛说法而悟十二因缘和十因缘法证果。他们无为法的智慧比声闻罗汉要高深,而辟支佛果的果位、智慧、神通也有浅深不同层次的差别,就是说他们心行的无为程度有差别。

菩萨们是明心证第八识,证真如无为,同时证人我空,知道第八识从无始劫以来从来没有生灭过,在三界世俗法中也不起心行,无为无我,五阴是第八识所生,本质是空。在随后的修行中,心渐转清净,修到第十住位,证得五阴如幻、一切法如幻观;十行位证得阳焰观,一切法都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实。到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生生世世的五阴身活动就像在梦中一样,生生世世的修行、行菩萨道也像在梦中一样;初地菩萨证得万法如镜中的像一样不真实,直至十地等觉妙觉对无为法的证量越来越大,智慧越来越深,神通道行也越来越广大。那么佛地的究竟无为更不用说了,殊胜于一切声闻缘觉菩萨。

从以上内容来说,修行人因为修行的内容不同,所证的无为法就不同,无为的程度本质就不同,那么他们的心行心量就不同,福德不同,道行也不同,神通三昧境界也不同,智慧更有差别。如果不停止修行,追求佛道,修到佛地,到达终点时,一切都圆满,所有人的神通智慧福德都没有差别,可以称作佛佛道同了。


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华严经 十住品第十五》

梦幻泡影的大乘空性观

《华严经》精辟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到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华严经 梵行品》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一、梦幻光影。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谷响。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
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充斥着精彩绝伦的比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要对一切法“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

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
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二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

《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回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寂然不动离边想,
是名善入如来智。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分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如经文偈句:

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类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

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多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脱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

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

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的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

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上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

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
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脱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禅意的不二法门:

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
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

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

基于大乘空观和不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如经文偈句: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
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

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因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

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

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分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

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

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不使用形相: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
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

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

由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华严经》大乘空性观的指导意义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指入普贤法界。在《华严经》中,诸多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把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将证空性的解脱道寓于入法界的菩萨大行中,通过入法界的大行把自己的自性妄执、主宰执给彻底磨掉,既证了毕竟空实现了自身的解脱,也入了圆满普贤法界,圆成佛果。

我们在凡夫地时,即可规划好设置好你的成佛之路,不要等到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再来回小向大,那样你会付出更的努力与功夫,才能入法界。当然,二乘圣人回小向大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其他有缘的佛净土。

华严经中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入法界的,入法界才会入大乘,才会成佛。我们学修《华严经》,要从入法界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成佛,而不仅仅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只是示现,他的本地风光是普贤法界,普门示现。

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将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修,这是成佛之路最好的规划。这样,你菩萨的种性、佛的种性就可建立。有佛的种性,才能成佛。

~那烂陀寺

《法华经》第六品【授记品】新说
(第九十四段)#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授记品>:授记又名维伽罗那、记说、受记、悬记,是十二分教之一。授记是佛对弟子们未来命运的一种预言,也就是“成佛的预言”,这种预言,称为授记。
预言是宿命通的妙用,阿罗汉得宿命通可知前后五百世之一切诸事;菩萨得宿命通可知若干大劫前后之一切诸事;而佛所得宿命通已转化为宿命智,能知无始劫之前后诸事,对未来的预言无一不得到验证,所有的预言都会真实不虚的应时而现。所以,佛的授记,自然就成了弟子们在修学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因为每一个人都想提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这就是授记的意义。
本品是世尊为修菩萨道的人或回小向大的弟子们授记,授记他们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国土?成什么佛?如何教化众生?讲明他们各自住世寿命及三期法运,等等未来之事。被授记的人,成佛后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续佛慧命,将担任起继续弘法度生的重任。这时世尊说完偈语后,告诉法会大众,并大声唱言:在此大会中,我有一位弟子,名“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在梵文中“摩诃”解作“大”:故又名“大迦叶”;又称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是第一次经典结集的号召者,在灵山法会上独得佛祖心法,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佛说:摩诃迦叶将于未来世,当得亲自奉觐即奉事拜见于三百万亿诸佛世尊,在这些诸佛世尊处,做“供养”。怎么做供养呢?“供养”梵语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物两方面的供奉而予以资养的行为,是用法物如幡盖等或供品如香花水果等,所做的供养行为。
《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
由此可见,前两种供养是“利养供养”与“恭敬供养”等物质方面的供养;第三种供养是法供养、是心供养、是修行供养。如果将这几种供养做个比较,那就是: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以,信愿行才是最大的供养。
佛说摩诃迦叶还需在诸佛世尊处修“恭敬”:恭敬是指严肃、端庄,有礼貌。具体要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在诸佛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有涵养、有道德,行住坐卧不失威仪,这是真恭敬。
还需要修“尊重”:尊重的意思是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申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举例说明:佛陀宣告四个月后即将般涅槃,很多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因此非常沮丧,精神恍惚,不知该怎么办,他们之中大部分的比丘就日夜不离佛陀身边。
但有一位达摩拉玛比丘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来佛陀的身边。其他比丘误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报告,达摩拉玛比丘于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释,自诉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赞叹他:做得很好!敬爱、尊重我的比丘应该像你一样,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顶礼我的人。由此可见,认真修行,求证佛果,才是对诸佛最大的“尊重”。
还需要修“赞叹”:赞叹就是真切地体会到,佛恩广大、佛恩难报而由衷地称赞诸佛功德、叹赏诸佛慈悲,用诵经、持咒、念佛等方法予以歌颂,是名“赞叹”。
佛说:摩诃迦叶于三百万亿诸佛世尊处,作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泛宣传诸佛世尊的无量大法,于最后身时,得成为佛,名“光明如来”,具足诸佛十大果德名号,即:
1、如来:音译为多陀阿伽陀、意思是乘真如实相之道而来成正觉;也可解释为今佛如古佛而来、故名如来。
2、应供:音译为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佛是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的觉者,应受人天供养、尊敬。
3、正遍知:也叫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为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诸法,指佛陀所证得的智慧正确真实而又圆满,周遍含容,无所不包。
4、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明”指智慧、“行”指福德;“明行足”指智慧和福德圆满具足。
5、善逝世间解:“善逝”是以一切智为前导,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又译“好去”,指如实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不再退没生死苦海;“世间解”指完全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及出世间之道。
6、无上士:意为无上之士夫,是人中最胜无有超过者,故称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最为无上。又因佛已断尽一切烦恼,已没有任何烦恼所断,故名无上士,而菩萨等有烦恼所断者可称为有上士。
7、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言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如丈夫为一家之长,使往涅槃。
8、天人师:佛示导众生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等等权宜教法,令众生解脱生死烦恼,是一切天界众生和人类众生的老师。
9、佛: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大觉者。
10、世尊:指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是世间和出世间最尊最贵之人。
世尊说:摩诃迦叶成佛后,具足这十种如来果号,国名叫“光德”、劫名叫“大庄严”。“光明如来”住世寿命为十二“小劫”。“小劫”是时间概念,有人计算出一小劫约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二十小劫。国界之内,庄严美丽,没有污秽恶浊的东西、没有瓦砾和荆棘类的障碍物,连大小便这些污秽物也没有,因那个国家的人,都以禅悦为食,整日都在禅定中,故无大小便。国土平正,没有高下,没有坡坡坎坎,没有土石土堆。都是以:流云漓彩、美伦美奂、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琉璃为地,明亮洁净。
更有黄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成就的七宝树,纵行横列,非常整齐,用黄金绳做人行道的界线(栏杆),天上散落很多的珍宝繁花,四周遍是清净。
这个国家的菩萨,有无量千亿之多,小乘声闻类的众生,也有无量千亿多,没有魔来骚扰和捣乱的事,虽然有魔和魔民,但都是护佛“正法”的。“正法”指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又称白法、净法或妙法。凡符合三法印和一实相印的教理行证,即是正法。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跟那天打斗地主认识的男生去喝酒 也是有大病 喝到九点才回来坐车 还辣辣了cc滴在酒吧 其实他只是想带我转一转吃一吃的 但后来还有点时间就去喝酒了 我真的很喜
  • @摩登兄弟刘宇宁刘宇宁开始推理吧[给力]刘宇宁卓不凡[给力]刘宇宁天行健刘宇宁燕子京[给力]刘宇宁珠帘玉幕刘宇宁魏劭[给力]刘宇宁折腰刘宇宁书卷一梦[给力] 刘
  • 编号为P-110的直线显示手表和机芯,LouisCottier先生在1959年将这一技术申请了专利在1959年的“未来趋势”贸易展览中,百达翡丽特别展出了一只名
  • 中号尺寸:底长31x高20x宽12cm M43986 中号现货??Tote最新春夏系列,浪漫的花形刺绣图案,高级的拼色,标志性的字母,超大容量的设计,凹造型神器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电影维和防暴队#王一博扮演的狙击手杨震警官的完整成长线,诠释“热爱和平、不辱使命、崇尚正义、尊重生命、纪律
  • 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希冀,当休息的时候,还是希望自己能有块表戴戴,看看时间,下工之后出去溜达,手腕有块表也还不错,路边地摊上几十块钱的表,客户一般也都是他们,而
  • 所有机械表均有磨合期,在磨合期内如有24小时内正负差一分钟均为正常状态,待磨合期过后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再进行二次调整!磨合期一般设置为三个月!调整可到当地表行也可
  • ) 遙想六百多年前,金舟鄉人將《陳君惠澤記》「勒之堅石,以示厥後」孰料避過了明、清諸多戰亂,卻在和平時期遭受破壞。1967年,舥艚陰均陡門改建時,據說因有人
  •   后来,经人指点找到某个"大仙"(其实是狐仙)大仙告诉他:"是那只白蛇在做怪,这个白蛇为蛇王,你伤害了它的子孙,它就伤害你的孩子
  • 我当时想:将来我也会娶媳妇,那个媳妇睡觉时离我那么近不得把我脸上的缺点都看到? 那段时间贾山总是低着头走路,我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也敢看他了,一是因为他不
  • 但我们要相信,终有一天会过去的。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吧,加油加油加油,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都是我们期待的起点。
  • 任嘉伦 周生辰的前世今生~这一生一世,有你周生辰,足够[抱一抱]RJL#任嘉伦一生一世# RJL#任嘉伦周生辰# RJL#任嘉伦# 电视剧一生一世‖任嘉伦‖
  • 与此同时,网友纷纷表示,只要田馥甄敢转发这条博文,就不再质疑她的立场,以后会大力支持她,欢迎她到内地捞金。一直以来,田馥甄的立场问题备受质疑,她在网上的一些骚操
  • 这样想着跟边河允(原po朋友)说了边河允跑到很远的地方看到脸之后回来对我大喊着说是XIUMIN不过真的……长得好帅35岁的脸怎么可以这样我出生以来第一次追星的对
  • #光遇美工[超话]#꒦꒷꒦˚︶꒦꒷︶꒷꒦˚꒷꒦˚︶꒦꒷︶꒦꒷꒦          【】         山昭雾^专属上新条   ᴿᵒˢᵉ ⁱˢ ˢʸⁿᵒⁿʸᵐᵒ
  • 十二星座哪一点值得你爱白羊座白羊真的对一个人动心不容易,他是属于比较慢热型的,刚开始的时候对你好像不冷不热的样子,但你如果真的懂白羊,你会发现,白羊对人真的好到
  • 总之,“高铁上大学生帮了11岁时的自己”是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相遇和相处。在高铁上,这位大学生
  • [太阳][太阳][太阳]2024.5.24 雪#生活手记#三观很正的感情观: 你联系我,我就听你说,你不联系我,我就顺其自然, 实不相瞒,其实我很想你了,但问题
  • 我超级喜欢吃麦旋风,性价比比蜜雪冰城的7元脆皮都高~图16、17是我买了个融化香皂的锅,图18是把家里剩下的香皂头做成了一个新的香皂~今天小编就来谈谈复刻万宝龙
  • 每天都要不烦世事,满心欢喜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人间值得,未来可期生活没有低谷,只有蓄势待发;自由没有界限,更远的旅行只有一步之遥 ——陈谌第一次靠近天空,是您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