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山东省两会 | 向海沿黄,国家战略里的山东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山东省国字号战略平台叠加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山东力量。向海沿黄,山东有条件、有责任率先探索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对此,代表委员展开了热议。

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怎样造
以海洋科技创新赋能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逐梦蔚蓝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如何发力突破?科技创新又如何赋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对海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个方面,开展海洋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平台,报告提出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三个国家级研究机构或试验场,就是在为海洋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而聚焦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领域,是因为它们在经略海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魏志强委员举例说,中科院院士吴立新正在推进的“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对深海能“看得清”“道得明”“报得准”,为我们从近海走向深海提供了前提基础。

  2019年5月,魏志强领衔申报“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并评审通过。目前,他主要集中于海洋大数据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方面工作,这也是“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一环。“拥有海洋大数据可以更好认识海洋,掌控大数据才能更好经略海洋。我们将继续深耕海洋大数据智能分析领域,着力解决好海洋数据‘碎片化’问题。”魏志强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这让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庞重光委员深感振奋。2021年是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投用的第一年。筹建两年多,该中心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形成了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核心科学家团队、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的“1+X+N”模式,在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海洋农业与生物安全等方面,产出一批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

  “通过梳理13家共建单位的300多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我们推动了新型生物催化剂、健康绿色养殖等多项成果与企业转化对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富超说。

  在审议讨论时,代表委员们提及颇多的是建设海洋强省,就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紧密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产业,开工建设10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

  “目前,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但是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看,山东海洋生物行业面临很多困难。如海洋新产品、新用途的开发不够,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科技研发、功效验证以及市场推广,像海洋药物、海洋新材料等高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和长时间的研发创新。”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山东省海洋产业协会会长张国防代表说。

  去年年底,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获批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海藻糖类生物制品)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主要围绕海藻酸盐、岩藻多糖等活性物质在高值化开发应用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方面开展攻关研究。“目前,我们在藻酸盐组织工程材料制备技术、高纯岩藻多糖制备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在生物医用材料、功能食品、化妆品、生物刺激素等领域开发了上百种新产品,实现了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张国防说。

以打造“两廊”为抓手

奏响高质量发展“黄河大合唱”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山东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以更大力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科创大走廊。

  淄博高青黄河刘春家险工段,黄河在此拐弯后一路向东注入大海。2018年,高青在此建设了黄河安澜湾景区,景区内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近年来,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擘画推动,高青县也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沿黄生态长廊。高青县委书记王金栋代表说,“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青将实施黄河淤背区及堤岸廊道建设,打造百里生态黄河生态长廊,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未来47公里长的黄河高青段都会和安澜湾一样。”

  大江大河治理保护是新挑战,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和高青一样,沿黄很多地方都在探索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对此,中国铁建华中区域总部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挺军委员建议,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需要串点成线,加快构建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机制,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格局,严肃查处各类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全力保护黄河山东段生态环境。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各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出将按照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生力军的思路,建设黄河下游科创大走廊,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贡献山东力量。

  济南市科技局局长吕建涛委员的建议与此有关。为全面打造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他建议,支持驻济高校、科研院所与沿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黄河流域高校创新发展联盟、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加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郑洛新、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携手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带。

  渤海科创城是黄河下游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滨州市委书记佘春明代表说,近年来,滨州坚定不移实施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建设,魏桥国科研究院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和7家科技公司、17个科技项目全面启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基本建成投用。在科创驱动下,滨州产业结构加快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积极推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二期工程、魏桥国科研究院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渤海科技大学筹办、滨州学院更名山东航空学院等步伐,全力把渤海科创城打造成为省级创新发展聚集地、区域经济增长极。”

  “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和科创大走廊,将对山东发挥龙头作用起到强大支撑作用。”山东大学教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余东华认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软硬兼施,除了项目、平台、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还要考虑软件建设,“建议在抓好省内沿黄地区协同机制建设的同时,牵头构建黄河流域9省区的协同机制,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UR 爱评分:7.5,可用分项能力:前排输出 A-,82.5(59077)评价:拥有极好的属性分配(和fes2丸相同的45/13/42)再次更新活动卡最大输出,
  • 【13.9】脆升升香脆薯条20g*10包【18.8】尔木葡 星动12支化妆刷套装【11.9】丹东软枣猕猴桃鲜果【13.9】好吃的直接闭眼冲!阿华田华夫饼一箱【1
  • 这些天,志愿者们在尚义居委会刘主任的带领下,分组挨家挨户上门敲门给居民发放抗原试剂,并逐一统计填写发放情况表,由于片区大多为老旧小区,基本是八层楼的步梯房,穿着
  • 作弄自己来取笑他人或无限卑微来表达自己的好都是走极端,女生希望男生能在自己无助、脆弱时帮助和爱惜她的男人,所以别再做别人眼中的小丑。最近抖音总是刷到这条“想象在
  • #不羁言爱 双面如一#甜粥宝贝们看过来!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把温柔和爱意尽情说给Ta听~[彩虹屁]#周翊然[超话]# #周翊然[超话]# zyr #周翊然#
  • 感觉大多数人 都喜欢被人惦记包括我也是但其实被人惦记 和 惦记别人都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绝大多时间里 因为觉得麻烦 or 懒得主动社交而不作为不过今天有尝试 给身
  • 姐姐们的温柔我会每个都记住的[泪]对现在的我来说真的很需要这样的关心和安抚[泪]真的忘不掉第一天来科室没人搭理不知所措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感觉,当时满脑子都是好想
  • 碎碎碎碎念1⃣️Uts旁边面馆的椒盐豆腐 想这一口想了整整两年终于又重新吃上了[泪]2⃣️3⃣️4⃣️某天晚上突然刷到fish market 的焗龙虾 第二天就
  • (记者:李建平 杨思琪)【抗日英雄#赵一曼海外留学档案被征集回国#】#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1周年# “九一八”事变91周年前夕,抗日英雄赵一曼在海外留学的档案
  • 【2022年全国科普日黄浦区系列活动】科普文明行·科堂YA讲先进科技成果菁华云展览2022年全国科普日之际,作为黄浦区系列活动,YAYA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
  • 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
  • 如果你还没有去打卡,那就勤快点不停的动动你的手指预约吧#西安旅行# 我们从一个小纸箱的初识,从看到你照片第一眼就爱不释手,从那个没有电梯的出租房开始。 我还是那
  • 你怎么知道”“这就是语文老师,我见过”谢谢你们俩,这几句话来来回回重复好几次,两分钟里一直在听你们讨论我到底是不是语文老师,声音真的很大耶楼下的一片神秘工地,每
  • 】#减肥人必备攻略##减肥##运动不足是全球第4大死亡风险因素# 体重不同,花费的时间就不同,160 斤的人如果想要减掉 20斤,他就需要骑 100小时的自行车
  • 下午都不开门拽死啦真的是[悲傷]今天还一直下雨下雨下雨☔️and还来大姨妈所以老公仔叫我“咪郁” 落车帮我开门真安心,闻着老公仔身上的味道(肥仔多专属味道)呜呜
  • 其实核酸检测试剂的平均生产成本压根就不高,也就是3-5元之间(经研究人员测算)这之中的高额利润差价使得两三年之间迅速崛起了一批医药企业。事实上,从疫.情开始之初
  • [庆祝][庆祝]Inamazy 每逢周五/周六又来给大家宠粉啦❤️周末直播预告✔Inamazy陪你过周末❣我们将于9月17(周六)的直播宠粉活动我们的✨新品酥梨
  • ”这是主持人问胡静夫妻有没有想要掐死对方的瞬间,朱兆祥就先说了胡静的房间不整齐,当然他没有怪胡静,只是说他们两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第二个他就开始吐槽胡静在家里不
  • 曾经相濡以沫的爱妻,冰雪聪明的孩子,一夜间离他而去,这是何等的悲痛! 今日头条 曾经相濡以沫的爱妻,冰雪聪明的孩子,一夜间离他而去,这是何等的悲痛!
  • #00后大学毕业了#【#北京高校将毕业季打造成为思政大课堂#】6月以来,北京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多所高校抓住这个契机,激发毕业典礼等环节的育人效应,拓展方法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