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虚空大地真心中物
(第二十八段)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见此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云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是正是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棉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何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时阿难,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礼佛合掌”,“长跪”而对佛说:世尊!如你以上所说的见闻之性“心”,必定没有生灭,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真性”(“真性”即真如实性的缩称),“颠倒”行事呢?
“礼佛合掌”之“礼佛”:就是向佛礼拜,低头鞠躬,跪拜等,忏悔所造之业,可灭障消灾增加福慧。“合掌”就是肃立、两脚呈外八字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一般都是以两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弯,举至心口处轻合,不可过紧,宜如塔形。
依《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灯经注》中说:“外道合掌,紧闭掌心,将来必堕生於无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执着成性故也”。“长跪”是诸多礼仪之一,此礼首先是合掌,然后右膝为先,双膝下跪,臀部不可置于脚跟,伸直身体。以示恭敬。
“颠倒”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略称八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凡夫的颠倒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二乘人的颠倒不能证大涅槃。
阿难对佛说:请世尊再慈悲开示,洗去我们认识误区中的“尘垢”。“尘垢”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对心灵造成的污染,使人迷失自性,名“尘垢”。这时如来将金色手臂下垂,五轮手下指,示现给阿难说:你见我“母陀罗手”是倒还是正?“母陀罗手”意为“印契”:指以手结成的各种印形、是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阿难说:依世间人的看法是倒,而我不知道,这是正还是倒?开了悟的阿难回答问题是不一样了,为避免答错而闪烁其词。
佛告诉阿难说:如世间人以此为倒,又以何为正呢?阿难说:如来将手臂竖起,将洁白细软好似云状般的“兜罗棉手”上指虚空,就是正。佛立即将手臂竖起,告诉阿难说:如以此颠倒,上下首尾一换,世间人就认为这是颠倒,其实这都是妄心分别的作用,“一倍瞻视”。
“一倍”即加倍、“瞻视”是观看。意为众生观看如来将手上下首尾一换,就产生了分别心,以分别心认手的上下颠倒就成为世间人对问题认识的加倍颠倒。为什么是加倍的颠倒呢?因为分别心是假、手的上下颠倒是幻象,也是假,用假的“心”去认知“假”的事物,自然就成了加倍的颠倒。
佛说:你阿难知道你的身体如果与众多如来的清净“法身”相比,就会发现如来之身名“正遍知”。这里说的“法身”是佛的三身之一,三身分别是:法身、梵语“毗卢遮那佛”;报身、梵语“卢舍那佛”;化身、梵语“释迦牟尼佛”。法身佛就是中道理体,因为佛以法为身,故称法身。法身居于常寂光净土,其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法身表示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由此出。
而“正遍知”是佛陀十号之一:梵语音译作三藐三佛陀,又称三耶三佛檀、正遍智等。指佛陀所证得的智慧正真而圆满,周遍含容,无所不包。知晓十法界,能正遍了知一切法,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
佛对阿难说:你们的肉身由于不知法性“真谛”(真理),以无常为常故名自性颠倒。你们再认真观想,你们本来和如来有一样的清净法身被称为颠倒,这颠倒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颠倒?
这时阿难与诸多法会大众“瞪瞢瞻佛”。“瞪瞢”意为目瞪口呆、“瞻佛”是傻傻地目不转睛地看着佛。“目睛不瞬”:“目睛”即眼睛、“不瞬”即不眨眼。意为呆呆地盯着佛,眼睛都不眨一下,还真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之处。佛看着大家一片迷茫,于是又大发慈悲,哀愍阿难和诸大众,发出响亮的“海潮音”。“海潮音”是以海潮譬喻声音宏大:如海潮满时,所发出的音响,是极雄壮而澎湃的。此比喻佛说法的音声宏大而遍满一切处,令人振聋发聩。
佛以海潮音普遍告诉阿难和法会大众说:各位“善男子”(善男子指持戒修善的人),我常常说,身心所攀诸缘,都是妄心指使,这妄心攀缘的一切法,都是真心所显现。你这身、你这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显现出来的物象。为什么你们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去认同本悟真心所生的迷妄现象,从真空因无明晦暗所生的虚空中,结无明晦暗为色蕴,色蕴物象又夹杂妄想,妄想与色质相合就形成了五蕴身,五蕴身被六识聚缘,在内心动摇不停。
前五识攀缘于五尘色相又令妄心在外境中奔流不息,将这些杂乱的昏扰扰相,认为是心性,其实这个心性就是妄想,一旦将此妄想认为是自己的“心”,就决定会产生迷惑,认为自己的“心”在色身之内。这种迷惑都是由于(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洎”ji:到、及之意。如成语:自古洎今、洎乎近世。这里的“洎”作“及”解。可读作:不知色身,外洎“及”山河。
世人所生之迷惑,正如以上所说,都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虚空宇宙,都是自己的心中之物。譬如澄清的百千个大海,弃而不认,唯认这百千个大海中的“一浮沤体”。“一浮沤体”指海水中起的一个水泡、意为只认这大海中起伏的一个水泡。“目为全潮”:“目”即“眼”、意为以“眼”见到的这个水泡,就认作是百千个大海所起的全部海潮。
“穷尽瀛渤(yíngbó”):“穷尽”意为“所有”,“瀛”译为“大海”、“渤“译为支海。“穷尽瀛渤”是指所有的大海和支海,意为迷者糊涂地认这个水泡就是所有的大海和支海。
佛说:你们的这些认识,不只是单一的迷惑,而是加倍的迷惑。就如我把手一垂,上下颠倒一下,这在自性中本无差别的现象在你们的妄心里就产生了分别相,就不知如来真实意了,如来说你们真是可怜悯者!

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刚开始游的时候老感觉有点撅屁股,让救生员帮忙拍了个视频发现确实是这样,后面游着游着就好多了,有个教练还叫我给他学员示范,说我腿上的动作很标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段
  • 实话实说,塔娜颜值和身材都很一般,但据说克鲁兹爱对方爱到骨子里,贝克汉姆夫妇也特别喜欢塔娜,认为她是一位朴实而又有自信的女孩子。再来说小贝:小贝和海藻都是外地来
  • 2022,11.22。八戒到家一年的日子。 去年的今天,八戒在我无比嫌弃的眼神中,被老公偷偷的接回了家。(拼多多直播买来的狗) 我还记得下班后,家里意外的多了一
  • #任嘉伦[超话]#「如果不曾认识你 我可能还是原来的我 如果不曾走近你 我也许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生活 可是…… 你的出现 改变了我 我很庆幸自己能遇见
  •     外院青协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如金太阳敬老院志愿活动、市图书馆志愿活动、广安大街小学支教活动等,让大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传递爱心、收获温暖
  • 真正的爱情Ν[好喜欢]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就注定在一起的 对自己好点 对心爱的人也要好点 一辈子其实不长[摊手]能遇心爱的人 是很给力的事 [百事可乐]为
  •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1日06时12分18秒「今日天文图:NGC 7380: The Wizard Nebula」巫师星云中有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里的引
  •   诸天龙夜叉 及阿修罗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来听法  天龙八部,本来有斗争心,但皈依佛之後,将瞋恨心变成慈悲心,发愿做护法善神。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弘一大师
  • #济宁#【济宁市中南越府拖欠农民工工资,官方回应】济宁中南越府工地已经交房两年了,至今还拖欠我们几个人的工资23万多没有给,给当地部门也反应过几次,至今没有回
  • 第2条:服务周到作为职场新人,在酒桌上为各位前辈服务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领导添茶倒酒,酒局结束后送领导回家……把这些小事做好,很容易得到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电影沼泽深处的女孩#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电影,好久没有静静的欣赏一部完美的影片了,整个电影中我感觉到了女
  • 所需1个DM,1个NPC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人之初已不单单是性本善,儒家文化中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再难适应当下积极的人权发展,孩子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不正
  •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 针管笑吧  欢乐开怀:第202211111  1 和老公去汗蒸,结果老公新买的鞋丢了,店家不管,这把我气的直接报了警,结果警察来了,问我鞋多钱买的,我心想,鞋
  • 树脂床利用加在室两端的直流电进行连续地再生,电压使进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 H+及 OH-,水中的这些离子受相应电极的吸引,穿过阳、阴离子交换树脂向所对应膜的方向
  • 但是截至目前,骑士还没有和他就买断进行过对话#NBA[超话]#传送门:【骑士仍未与乐福商讨买断 新赛季他将打替补&场均25分钟以下】骑士在今年选秀大会上
  • 随后两人的聊天便是仅限于老同学之间的话题了,男孩此时心里很难受明明这一次靠的那么近,可还是没有办法去做那个保护她的人。他想通了是自己的自卑害了自己,从今天过后身
  • [来][求脱单][炸鸡腿]奶油 今天是你去吱星的第二天,我好想你,不知道你那边有没有你爱吃的小瓜子和零食 学校里太冷了,对不起没能让你挺过第二个冬天,是我没有照
  • 请求政府兑现当年的承诺,担起责任,让我们失独父母的余生有尊严的活着,当年我年轻怀孕二孩三孩时,当地政府官员和计生干部天天到我家来说我们是犯罪,他们想方又施法,生
  • 虽然其中有一些不是普通的喜欢啦,但是刚刚删照片的时候看到其实还是会觉得很暖的(好渣哦但是我说清楚了我及时拒绝了!可能向周围不追星的朋友展示周边的我也是这个样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