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国博看中国#【“‘盛世修典’,展览很有脉络感!”】“我退休了,退休了才有空嘛。”徐阿姨与好几位朋友常到国博来参观,看了“盛世修典”展览,印象深刻,“觉得展出挺全面,挺系列的,这个展览很有脉络感。”“看我还在展厅里拍了感兴趣的画作的二维码,回家可以慢慢听。”

展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展期:2022年9月29日开展,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6、7、8、9展厅、序厅、南三层平台,及走廊公共区域
(图 | 参观展览的观众朋友们。摄影 | 蒙太奇、李轶)

在空如来藏的说明中,一一会相归体,全事即理体,事不碍理;在不空如来藏的说明中,从理体起相,理不碍事,前者强调不变的理体,故十法界皆空(性空);后者强调随缘的作用,故十法界俱有(幻有)。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事事无碍的空不空如来藏,此是如来藏最极圆满的呈现,故十法界圆融无碍,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即一切,重重无尽。

经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地水火风不仅周遍法界,更是可以圆融互摄,经中借富楼那的提问来显示如来藏芥子纳须弥之无碍至极。佛陀对富楼那说,地、水、火、风本如来藏性,圆融无碍、周遍法界,但你却疑惑水火等诸法不相陵灭,因为在你看来水性和火性完全是相克,此二大如何圆融无碍?虚空之通畅与大地之质碍,其性也似乎是相反,此空大与地大又是如何圆融无碍?为什么诸大圆融无碍,众生却现见有碍,归根结底还是不达如来藏真空之理,本无有法,却执藏性随缘而起的法相有其自性,故藏虽分说有三,若不达其一亦障空、不空、空不空三。经云: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此处以喻来说明空不空如来藏,空体无相是空义,不拒诸相是不空义,体非群相是不落有边之真谛,不拒发挥是不落空边之俗谛,真俗二谛亦非对待,空有双离双即,入中道第一义谛,经云: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太虚空喻如来藏不变之体,日照等喻如来藏随缘之用,日照之时随日缘则现明相;云聚之时随云缘则现暗相;风摇之时随风缘则现动相;雨过天晴尘埃收敛之时随霁缘则现清相;地气凝聚之时随气缘则现浊相;尘土扬起之时随土缘则现霾相;水澄之时随澄缘则现映相,佛陀问富楼那,此七相是从缘所生,还是虚空自有?若执从缘生则堕因缘性,若执虚空自有则堕自然性,此虚空无相随缘而现诸相,即是喻如来藏随业而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不堕因缘又不堕自然。接下来佛陀以日照则明举例说明此义,经云: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如果七相是七缘所生,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陀单以日照一例来说明,如果此明来自于日,那十方世界都应该是此日色,此日色若和虚空没有关系,就无法在空中看到圆日了。如果此明生于虚空,那明和日就无有关系,虚空自己若能生明,为何在半夜云雾之时却看不到光明呢?所以说,明相非定属于日,也非定属于空,但也不离日和空。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真妙觉明和虚空一样,也是不变随缘、圆融无碍。真觉妙明随缘(循业)现七大,真心非七大,然不拒诸相发挥,正如虚空随缘现七相,虚空非七相,而不拒诸相发挥。“汝以空明”的“明”是循业的意思,若众生循感空的业就会有空的相出现,地水火风也是一样,各各循自不同的业而现不同的相。“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业有染有净,虽同是空相,菩萨循净业所感之空,故成就的是虚空身,凡夫循染业所感之空,成就的则是无边的太虚空;同样是地相,菩萨循净业所感之地,故成就的是实报庄严土,凡夫循染业所感之地,成就的则是有漏秽土。“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是指同时同处发生,所循业种不同而同时同处发生,如天人见水是琉璃宝地,可在其上行走,而人见之就是水,水可以饮用,但恶鬼见之则是火,虽渴也不能喝。故循业发现的相皆是虚妄,非因缘生,非自然性,也不离因缘藏性。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俱现就是同时现,如日倒映在水中之影,两人同时观此日影,却东西各行,日影分别随二人东西有别,一东行所见之日影,一西行所见之日影,不能说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因为诸相皆无自性。此中,不能说水中的日影是一,若是一,云何各有一日随二人东西行?随二人东西各行虽是二,云何水中惟现一日影,故亦不能说是二。说一、说二皆是虚妄,正如不能说这是文殊或这不是文殊,此亦如下文的“无可陈指”。本来就是虚妄之相,无可凭据(陈指),此非因缘、非自然,正是空不空如来藏。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日明等七相喻七大,七大之相无有自性,故无可陈指(不能说这是文殊),但又遍及法界(亦不能说这不是文殊\何处又不是文殊),故能循业而现,如来藏性具一切,随缘而现,圆融无碍,有何陵灭不陵灭,相容不相容?正如手臂有正倒相,然手臂之体无有正倒不正倒。若执陵灭相即是执相为体,相乃妄相,体无所有,本无所有,还问什么陵灭不陵灭。“犹邀空华,结为空果”空华喻五大,空果喻五大的陵灭(见大与识大不相陵灭容易理解,地水火风空五大的不相陵灭不容易理解,故经文只提五大,释成七大亦可),空华乃迷,空果乃迷上加迷。七大之性元是一真,唯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妙明真心即是如来藏,藏性本空,非地水火风诸大,但藏性有随缘之用,故循业而发诸大之相。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问相不相容或陵不陵灭了。经云: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一真法界,本无诸相而妄见诸相,故不容相陵尘劳满面。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故起三细四粗之惑,此是“迷闷”义;本有觉性却背道而驰,于诸妄尘颠倒执着,造作诸业,此是“背觉合尘”义;“尘劳有世间相”即是由惑业而感的苦果,此惑业苦即是轮回的根本。凡夫依染缘起执成有碍,如来以净缘起融成无碍,经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不同于凡夫从妄依真起用,如来直接从不生不灭的根性起用,背尘劳之妄,合如来藏性,非但不为妄相所隐,更是能融彼妄相,全相即性,全妄即真,此正是清净本然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得其全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经云: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F轮。”

此处明如来藏之大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理事无碍的境界,也是华严宗十玄门中的一多相容门,“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是事事无碍的境界,也是十玄门中的广狭自在门。一即一真法界或一心,无量即十法界之种种差别或万法,万法不离一心,一心能生万法。小中现大如一尺之镜能揽千里之境,以镜照境,小中现大,境中有镜,大中现小;又如六字名号即万德洪名,此即小中现大,经中例举如来法身遍及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刹中如来如虚空中的微尘,在微尘数里亦能转大F轮,此即大中现小,小中又现大,互相含摄,圆融无碍。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再次结语相容之因,众生是背觉合尘,如来是灭尘合觉,众生转元真之性为虚妄之相,如来于相无有颠倒,全相归真,无一相不真,故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境,至此境界,还有什么不能相容,还有什么是互相陵灭的呢?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很晚才走上正道,18岁就生了孩子,那时我一直在逃避自己的责任。等我再回来时,一切都乱套了——我们欠了很多账单,还几乎被房东赶走,儿子在学校也不乖。
  • 一季落花,唯美了岁月;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一念秋风起,一念相思长愿这明净的秋色,带来丰盈,带来明媚,愿这一季清秋,你安好,我亦无恙朋友们,早上好,周末快乐,金
  • 去掉“tane(食材)”来炸的天妇罗酥皮,也就是没有料的天妇罗就叫“タネ抜き(tanenu)”从这个发音联想到了“たぬき(tanuki狸猫)”另一方面也是与狐乌
  • 而且自己买房的时候,销售为什么不提前告知自己房子旁边有安乐堂呢? 卓女士的父亲一听,明确拒绝说自己不要这样的房子,而且销售的话,也让他误以为房子旁边是没有安乐
  • #wiley热点研究##肺动脉高压# AMEM | miR-21-5p/FilGAP信号通路在雌二醇缓解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
  • 还有生物医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都生根开花,以日益蓬勃的姿态助推着兰州新区的发展,重振着“兰州制造”的辉煌。据悉,兰州新
  • #青岛牙齿矫正##青岛正畸牙医##青年美医进阶计划# #深圳牙医# 今天分享一个拔牙矫正的嘴凸案例,从图中可以看到女孩的牙齿开颌比较严重,很影响美观,平时连笑都
  • 体内可能长出虫子】①一只福寿螺可藏寄生虫600条;②没熟的黄鳝里的颚口线虫会钻进眼睛;③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肺吸虫;④淡水生鱼片有肝吸虫;⑤吃不熟的牛排,或可长出
  • 人的气场是看不见的,但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就像万有引力一样,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种气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的人生,这种气场是怎么形成的?你的观念,你的信仰,你的环境,
  • ”斜月疏星薄酒醉,清冷石船留下的是他的忧国忧民,把酒对月,感叹“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他一路走来,岳麓书院留下的是气一元论的哲思,须盟大集记下的是一心报
  • 截至9月12日24时,重庆市现无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现有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2例(柬埔寨1例、意大利1例)。(来源/厦门市卫健委)#重庆疫情通报##重庆城市服务台
  • 夜间场[赢牛奶],飞飞从本溪回来送他的朋友们一共开了四个小时的车,到辽阳没有回家,直接到了我楼下给我打电话,问我困没困,我说困了,他说别困啊下楼,我下楼我以为他
  • 今日晚间22:00整,甘肃卫视和视听甘肃客户端同步直播的《新闻晚高峰》与您不见不散[微风]1️⃣今天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我们一起了解元古堆村
  • 进入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构思巧妙的公园大门一开始就让人记住了老牛湾作为地质公园的特点。要想追随黄河到达呼和浩特的流动脚步,晋蒙交界处的老牛湾是一个绝佳去处。
  •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这一说法中,“庄老”指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先秦时期的“庄老”的道家思想,其指的是在玄学盛行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 后来知‮一道‬切源‮自于‬己给自己的爱不够‮太,‬在意别‮的人‬评价,‮想太‬被认‮,可‬太想做别‮眼人‬中的那个“好人”。朋友圈是‮录记‬我自己的‮活生‬,工
  • ”正因为觉悟了世间有为之法生灭无常,有心之法都是苦恼,世间污秽不净,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所以要“离有为相”要“出世升玄”这样才能进入“至道常住”、“无生无灭”的境
  • 每次我没有安全感的时候 你都会质问我 为什么跟你在一起了还没有安全感 你就那么没用吗 那在一起还有什么意义呢 把问题抛回给我 你之前说过的不会再跟我生气了 会宠
  • 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是:显耀地位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地位并不高,都是虚荣心作怪,好比“井底之蛙”;显耀财富的人,往往口袋空空,是在自欺欺人……在健康面前,你
  • 早起大筛完成;约看牙医重新修补之前补过的一颗牙,温温柔柔的姑娘医生,手法纯熟,操作的同时柔声细语给你讲解到了哪一步,她在进行什么细节,一直在强调,嘴张开,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