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人感官能力有限,无声无形才能感受自然的至美
美学(道可道非常道)#唯美#

重心略物
万物静迷
天地大美
道在不言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一切尽在)在不言中
无声胜有声
无形胜有形
道无声无形
有限的感官不可听不可视也

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境界与格局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百度百科解释:

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
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解释:人的听觉是有范围的,超出范围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小于范围听不到,大于范围也听不到。宇宙的形状无法用人的所见所闻去描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不可形容。”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七种解释:
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六是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七是认为强大的声音是很让人仰慕和稀奇的声音。

详细解释

“大音希声” 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

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非人为造就,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非人为造就,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

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

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人为的音乐虽然是动听的,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大音希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二是,《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

三是“大音希声”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

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既然“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够知“道”呢?

老子本“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议人们以自然中的事例来理解这种隐藏无名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量地描述自然(包括“社会”)中的“事例”来道破天机

——
6问道与得道《从“观看”到“观念”: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当代摄影视野丛书)》:

对风光的理解不止于雪山莽原、冰河落日,亦不止于色彩构图、光影反差。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真正能于自然之中“悟道”者,必然洞悉这里的重点不在“大美”,而在“不言”。

天地有美如斯,然万物静默如谜,乃是知晓谜底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言之中有敬畏、有爱惜、有成全,那才是最好的领悟与阐释。

因此,风光摄影不应局限于“唯美”,虽然它貌似醉心山水、逍遥世外,以社会现实之外的诗意与牧歌悦人眼目、慰人心怀。#悟道#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汉·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注

1. 重(chóng):又。
2. 相去:相距
3. 阻:艰险。
4. 胡马:泛指产在北方民族地区的马。
5. 越鸟:泛指南方的鸟。
6. 已:古同“以”。缓:宽松。衣带宽松,表明人一天天消瘦。
7. 弃捐:抛弃。
简析
这是一首相思之歌。身处战乱之中的一对夫妇,被迫分离,这次“生离”无异于“死别”,意味着此后再无法相见。因而,离别的那刻是极其艰难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五字全为平声,形成一种十分绵长悠远的声音、视觉效果,使人如闻行人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如见行者往而不返的背影。于是,下句“与君生别离”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生离、死别,都是人们所不能承受的。若非得比较一下,哪个更让人痛彻心扉,或许很多人都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离”还有再见的可能,而“死别”则意味着相见无期。但我们回到这首诗的情境中去会发现,“生离”的痛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断了念想,痛苦也就慢慢地断了;而生离则是让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永远地悬念,永远地悲哀,辛弃疾说得好,“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若不经历过这等离愁别恨,怎么也不会相信一夜白头之说。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几句,就是活生生的心理折磨。今天一别,你我相隔万里,我在天的这一边,你在天的那一涯,中间有迢迢山水的阻隔,况且又逢战乱,哪里还有重见的可能?到这里,诗的感情基调变得很低沉,而到了“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情感又突然高昂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思妇的内心起伏——想到无法再见,她失望到了极点,可又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感情不会断绝,她又重燃了希望。她说,“胡马”尚且“依北风”,“越鸟”都懂得“巢南枝”,更何况“我”的丈夫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肯定会时时眷恋着“我”,时时眷恋着家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比兴句,说北国的马对北风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而南方的鸟飞到北方,总要把自己的窝筑在朝南的树枝上,以表示对故土的思念。这里以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喻,表达了人眷恋故土的本性,同时兼喻思妇对远行丈夫的依恋和热烈的相思。
到了“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二句,思妇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想象中醒来,回到了无何奈何的现实中,产生了更深的悲慨。前面是“相去万余里”,距离虽远,终究有个限度,可“相去日已远”就是无穷无尽了,即使她不放弃希望,打算一直等下去,又能怎样?人生有限,宇宙永恒,等不到海枯石烂的那天,她就已经不在了。更可悲的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她心心念念的那个人,或许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惑住而不愿意回来了。她呢?只有在相思的折磨中度过余生。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思妇的内心独白,其中包含多少痴情,多少遗恨。此二句上承“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更进一步写久别与相思之苦。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中,蕴藏着震动人心的力量。
最后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感情突然振作起来,说既然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相会。“弃捐”是弃置之意,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有“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之句,暗指女子被抛弃。所以,这是弃妇在自诉愁苦的一首诗。“努力加餐饭”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你虽然把我抛弃了,但我不恨你,只希望你好好吃饭,健健康康地活着;二是说,即使你不回来,“我”也要保重身体,好好吃饭,以留住青春容光,等你回来。
叶嘉莹先生说,在古典诗词中,夫妇的关系与君臣的关系从来都是相似的,因此这首诗也可能是逐臣之辞。君是指“君主”,他受到小人(浮云)的蒙蔽,疏远了“我”,而“我”则被谗言所害,不能再回到国家。可“我”始终没有忘记朝廷,还要“努力加餐饭”,坚信有朝一日还能回来。“对于具有这种德操的人,无论是逐臣还是弃妇,是居者还是行者,抑或是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却仍然一心抱着重逢的希望不肯放弃的人,这首诗所写的情意都有它永恒的真实性。”(引自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StrayKids周边[超话]# (反省贴+挂人贴)今天笨人准备出一些卡 然后被挂了 理由是因为切的快闪pldh出 当时也因为两个号没来得及看切卡的那个号的微
  • 0423今天任务安排的有点太紧了,从早上七点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半,中午吃饭休息了一个半小时,然后就基本没有休息过了,坐太久了,人不舒服,过后要稍微松一松,目标
  • 封的时候很痛苦,一放开,大家发现工厂生产也恢复得很快。但澳洲属于资源型国家,受益通胀,已经算是过得很好的了。
  •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又想起那个三岁左右、对“艺术”是什么尚且不知的小朋友。  光影互动区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朋友,她妈妈抱着她跟她说“你看,太阳出来啦
  • 那种人就是身上磁场好,不好的都要转为好的,而磁场不好的人,绝对不能负负得正 #淼淼私信##科学家为机器人披上活人皮#东京大学竹内正治教授领导的团队创造了一种带有
  • 被抛下了,但并不孤独,受震惊,但不会压死了我,只要还有神圣的光用爱的眼睛注望着我,只要清新的森林还给我送来树叶歌唱的声音,只要从岩壁、缝隙那里还有小妖精友好地偷
  • [憧憬]#毕业季游吴中##江南古镇#【毕业来吴中,漫步木渎古镇】毕业了,可以约上小伙伴,到“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古镇走一走,这里文化蕴积深厚、园林环境幽雅、
  • #天猫超级品类日#如果漂亮们化上这个妆去约会,一定时刻会光芒全开,好运连连吧~ 备注暗号 周芊芊,加享20元 香水小样1.4ml*1#嘉祺如梦总恐短[超话]#【
  • 这是一例真实的骟女士感情和钱的八字,命主在西安做事不是本地人,这么明显的标志,可是当代八字算命大师们看后也找不到北,我看出后,今天分析晒出与易友们分享 命局分
  • 我们十分感谢您的参与,祝您中奖哦~《沈嘉懿褚桓》完整版+全在线阅读「沈嘉懿褚桓」书名:沈嘉懿褚桓主角:沈嘉懿褚桓简介: 沈嘉懿走进御书,发现温湛和云衡已经坐在书
  • 说其处于被动状态是因为他身边的女孩并不是他花力气去追来的,而是她们自己被我们的男主人公的魅力吸引而来的,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女孩其实是多么优秀与难得,我们的男主
  • #今天六一#,愿你的快乐与年龄无关,愿你的纯真与经历无关,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有光芒#儿童节快乐##任嘉伦[超话]# rjl#哈曼大中华
  • 我喜欢一种蝴蝶,叫蝶玉(陆蝶玉)。我喜欢一种蝴蝶,叫蝶玉(陆蝶玉)。
  • 老人正好七十一岁,可想而知,他是知道自己老了,即使更坏一点也不会被拘留了,于是,上演了这样的一出“讹人”戏码。这原本都是老人的错,被惊吓的人本着尊重老人的原则,
  • 克里斯托夫·纳格尔著的《克洛泽(致命进球)》将为大家重现克洛泽16个世界杯进球的精彩瞬间,并回答一些足球方面的问题。在那种绝对力量面前,即便张伟丽这样的职业选手
  • 也是直到今天我才恍惚发现,原来不知不觉我喜欢你已经一年了,我的三分钟热度在你前面好像失了效,真的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大概会喜欢你很久很久吧,现在看
  • 就是这个事事争强好胜的小姑娘啊,一听到“比赛”两个字就兴奋的主,但凡平素佛系一点我也不至于多担心她。听我讲完道理之后告诉我说不在意名次,明明眼睛里面写满了失落,
  • jc买了几支茉莉超级喜欢茉莉花香 但是它不香 好怪中午真的好累 一点半睡午觉 闹钟是一点都没听到 直接睡到下午五点 晚上九点就困了背了会儿单词 准备睡觉了
  • ​#树人影院#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缉魂》《缉魂》的优缺点都是那么明显,优点在于: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相当从容、克制,贴合角色,也有内在张力。尤其是到了后面
  • (来源:江苏招生考试微信公众号)袁术和曹操都很纠结出不出兵,袁术是因为手底下人不和,曹操是因为袁术兵多将强。张辽来劝降,关羽约三条,降汉不降曹,善待两个嫂,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