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形声>字

小篆:「錢」,从金,戔声,本义是农田器具,为插地起土之铁器,如铲形。故从金。又以戔从「二戈」,有会划伤之意,又古之铸錢,形如契刀,故从戔声。

其义为:

1. 金属币名曰錢。如铜錢。

2. 錢财之通称。如《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錢,武官不惜

死,天下平矣。」

3. 费用、款子曰錢。如车錢、一笔錢。

4. 象铜錢的东西曰錢。如《文选·沉约》「宾阶绿錢满,客位

紫苔生」。

5. 量词,重量单位。

6. 酒器通「盏」。

「錢」由「金」与两个「戈」组成。「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也指战事。细看下,分明就是刀光闪闪的「金戈戈」,仿佛像抢夺金银而挥舞的两把刀,正为錢财进行着战斗。

一把刀已很厉害了,两把刀交会不但会遍体遴伤,可能会争得你死我活,性命不保。尤其这是一个一切都向錢看的社会,商场如战场,多少人一心攫取錢财,而被这两把无形的刀刺得伤痛累累,甚至战死于錢财的沙场上。

用錢是一种学问,赚錢也是一种艺术和学问。学会正确地用錢和赚錢,可免为錢财所伤,且可造福大众,确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假使拼命钻在錢堆中,不懂錢财伤人之锐,免不了会出现下列的情形:

求錢之伤:在商场上拼死拼活、尔虞我诈,重压之下身心俱损,甚至英年早逝;在家庭中以錢为中心,自然失去人伦亲情,在冷漠中积怨,在无情中失去和睦甚至陷入亲人对簿公堂的凄凉;更有迷者,不惜在刀头舐蜜,贪赃枉法,落得身败名裂、成为阶下囚……我们不难看到,周遭受錢伤害的实例不胜枚举。

用錢之伤:有錢之后,沉于享乐挥霍,更有娇宠不肖之子替他败家,不要讲富不过三代,一代也不能保住,晚景凄凉的例子比比皆是;有錢之后,吃喝嫖赌,伤身败德,家道速衰……面对两戈的厉害,我们不能不省思,自己是否也是两戈的受害者?

面对「金戈戈」的杀伤力,我们应该猛醒,不要再做錢财的奴隶,更不要伸着头颈任「金戈」所砍。回想《大学》中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的教诲,实在令人无比钦佩古人善用錢财发达自身的智举,而不会以身命为代价去追逐錢财和欲望。

究竟该如何免除「金戈戈」的威胁,又能智慧地用錢财作利益之事呢?

我们不妨看看古人的说法。「錢」据《司马贞索隐》:「錢本名泉,言货之流,如泉也。」取錢有流行周遍之意。故錢为通货,其性质如同活水。故谚云:「大去大来,小去小来,不去不来」、又云「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而我们现代人似乎早已忘却了錢的本义,被錢所迷,执着地追錢、争錢、挥霍、聚錢、守錢、甚至一毛不拔。人生沉沦于錢财的追求,为錢所奴役,实在是毫无意义。

我们仔细分析錢的由来。每个人所赚的錢,其实都是众人努力的结果。例如:公司老板能赚大錢,一定是公司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即使是靠个人力量挣錢,也是众人合力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所拥有的才智,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同学朋友的启发帮助,今天的健康体魄也是父母照顾、家人付出的结果,因此不论何人所得之錢财,都是众缘和合而成的。

是故,任何錢财都来自于社会,其流向也要用之于社会。独占、悭吝之念是违背常理、违背自然之道的。故自古就有「一家饱暖千家怨」、「为富不仁必自毙」的警戒。

我们所得的錢财,除自己的合理花费外,还应该用于孝养父母、供奉师长、养育子女、周济亲朋等,如有余款,更要回馈社会、国家。中国古人在錢财处理上有许多人堪为我们的楷模,例如: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辅佐的大将范蠡,三聚錢财、三散錢财的故事告诉我们錢财要用于亲朋、民众共享,这不仅是生财之道,更是安身立命之道。故被誉为中国的财神。

宋朝名相范仲淹,以自己的俸禄,购买义田,供养家族三百户,可谓是智慧义举,其德风承传后世,代代皆有贤人。范仲淹恩德遍施,是其家道三百代不衰的缘由。

古德之举为我们证明:錢财要注重珍惜节俭,但也不要过度积攒,而忘却散财之义。多余的錢财要用于正当的社会教育、福利事业,则进入「越舍越多,越多越舍」的良性循环之中。錢财决定不能过度积聚,一积就会被錢割伤。

世间有旦夕祸福,家境有起落无常,例如股票能令人一夜成为巨富,一夕化为乌有。诚如经典上说:「錢为五家共有,除自己外,还有水火、官府、盗贼、不肖子孙」;「贪财是万恶之根」;「你所拥有的不必喜悦,今晚它们是你的,明天别人就会占有它们」;「人有金子,却没有知识,他有什么呢?」

从「錢」字的结构,我们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充满智慧,仅「錢」字就看出其中深刻的警惕之义。愿我们莫为錢财所迷,莫被「两刀」所伤。錢财只是身外之物,即使我们能赚得全世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与家庭幸福,又有何意义呢?请牢记「财布施得财富」的古训。

读完此篇,愿我们能对錢财有新的省思。

念佛者是人中之佛、
二圣之友、
诸佛之子,
当之无愧!

释尊对念佛人的评价和嘉誉是否言过其实?

一方面谈到人们对念佛、
往生、
净土、
成佛所知极知有限,

但另一方面又引
《 观经 》 文,

赞嘆下辈生的念佛人为善男子、
善女人,

甚至是人中之佛、
二圣之友、
诸佛之子。

两者岂不是互相矛盾?

为甚么释尊对无知愚夫愚妇的念佛人评价这么高,

是真的吗?

佛是如语者、
实语者。

若有人对佛的言教有疑难,
应先质疑自己的知见有甚么不足,

或理解有甚么偏差,
不宜疑惑佛语。

善导大师释以上经文时,
也给予念佛人五种嘉誉,

云 :
「 若念佛者 :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胜人也 」,

难道太夸张吗?

事实上,
念佛往生人确实是难得稀有!

释尊在
《 无量寿经 》
曾哀嘆 :

「 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

不是告诉我们信受
「 念佛往生净土,
永离生死轮迴,
究竟解脱成佛 」 的人,

可说是凤毛麟角吗?

释尊在
《 无量寿经 》
又言 :

「 世人薄俗,
共诤不急之事 」,

纵观世间学佛的人,
有多少认真想过,
并寻求今生可以永断两种生死,

即得解脱成佛的方法呢?

他们对释尊劝化念佛往生净土成佛,
不是无动于衷,
就是茫然不知。

甚么是成佛?

为甚么我们要成佛呢?

说实话,
甚么是成佛?

为甚么我们要成佛呢?

成佛带给我们的利益有多大,
有多真实,

连声闻、
缘觉、
菩萨等三乘圣者都不知道,

我等凡夫又怎会知道呢?


《 无量寿经 》 言 :

「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二乘者,
大、小二乘也。

释尊成道后三七日说
《 华严经 》,

畅谈佛的富贵,
与会天人皆如聋似哑;

又在
《 法华经 》
开示佛的知见,
劝弟子归向佛乘,

所谓
「 三乘归入 」,
即埸有五千比丘退席!

为甚么这些圣者抗拒迴小向大,

悟入佛的知见呢?

很多人学佛、
信佛,

但有多少人能够一开口,

就像六祖惠能爆出一句气吞山河的话 :

「 惟求作佛,
不求余物。」

实质上,
我等凡夫除了称念着这句最实用、
最切身的
「 南无阿弥陀佛 」,

对佛的认知可说是零!

或许世间有学佛求道的志干之士,

但求福报、
善终、
求智慧、
心安、
求灵验、
玄妙等多的是,

鲜闻
「 惟求作佛 」。

若以成佛为卖点,
向人推介往生极乐之利,

恐怕败兴而回,
一拍两散。

极乐
「 净土 」
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真实功德庄严的圆满报土,

是无为涅槃、
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为十方众生来生成佛的净土,
有别于诸佛净土,

也不是菩萨欲得
「 心净则国土净 」 的
「 唯心净土 」 或
「 实报庄严土 」;

不是天界的
「 兜率净土 」,

也不是
「 人间净土 」。

善导大师
《 观经疏 》 云 :
「 问曰 :

彼佛及土,
既言报者。

报法高妙,
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
云何得入?

答曰 :
若论众生垢障,
实难欣趣;

正由託佛愿以作强缘,
致使五乘齐入。」

小圣者,
即小乘和菩萨,
他们都难以雷池半步;

五乘者,

人、
天、
声闻、
缘觉、
菩萨等五乘。

由此可见,
任何众生欲生彼佛报土,
非託佛愿以作强缘不可,
而不在乎众生那边所做的工夫。

何况释尊在
《 无量寿经 》言 :

「 但因顺余方,
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
超世希有,
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
虚无之身,
无极之体。」

我等凡夫实难想像到了
「 净土成佛 」
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从净土三经,
我们略知极乐
「 净土 」
是一个十分理想安乐窝,

环境优美,
气候温和,
亦无天灾地变,
常得安稳。

极乐世界是自然如意境界,
万物皆可心念事成,

即应念而来,
随意而去。

又知极乐众生皆是诸上善人,
故不闻恶声,
不见恶人,

确实令人响往,
极具吸引力。

释尊在
《 观经 》
曾示现的二百一十亿清净国土,

令韦提希夫人亲眼得见极乐世界胜境,
并选定极乐
「 净土 」
为其归宿。

我等凡夫至今与极乐世界,
还是缘悭一面,

但韦提希总算是一个
「 见证 」,
证明极乐国土的存在!

总之,
释尊如是说,
我们如是信就好了。

弥陀名号是如来惠赐三界群萌的
「 真实之利 」

往生净土成佛是大利,
但不是我们凭自己付出努力而得来的,
也不是向别人求取的,

而是如来主动地白白送给三界群萌的真实之利,

如《 无量寿经 》言 :

「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

普令群萌获真法利。」

三界群萌,
即是六道轮迴生死的众生。

《 无量寿经 》言 :

佛出兴于世不是应众生请求而来,
而是佛自己主动来的,


「 不请之友 」。

至于念佛往生净土成佛一法,
也是 「 不请之法 」 ––––

众生可以通过称念佛名,
领受和摄取弥陀名号功德,
从而往生净土成佛。

释尊因见此大利,
故向我等凡夫说此大法!

所谓
「 託佛愿以作强缘,
致使五乘齐入 」,

就是一切善恶凡夫皆乘弥陀第十八愿的名号功德力作为增上缘。

任何信顺佛愿而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这句名号,

自然往生,
一旦往生,
必得成佛!

所以,
念佛、
往生、
净土、
成佛是连锁性的因果关系。

善导大师云 :
言 「 南无 」 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迴向之义。

言 「 阿弥陀佛 」 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
必得往生。

「 南无 」 者,
即一心归命,
是信愿,

而 「 阿弥陀佛 」 者,
是佛为念佛人修行。

念佛人以佛功德为己功德,

即具足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甚深秘密、
殊胜微妙、
无上功德。

释尊在
《 观经 》云 :
「 若念佛者,
当知此人,
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
生诸佛家。」

上至等觉菩萨,
下至生死凡夫,

若能信此难信妙法,
还能持此六字洪名,

实是人中之佛、
二圣之友、
诸佛之子,

当之无愧,
实至名归!

上辈生文的
「 六念 」 念佛,
与第十八愿的
「 称名 」 念佛,
有何不同?

修净业三福者,
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亦可得生

佛灭后六道凡夫,
「 心想羸弱,
未得天眼,
不能远观 」,

又凡夫纵欲观严净佛土,
因心多浊乱,
神识飞扬,

不能息虑凝心,
观就难成,

故释尊指方立相,
别指西方,

使我等娑婆众生能够住想西方,
并仗佛慈力,
往生净土!

凡夫虽然不能修定善观行
( 修心 ),

但释尊
《 观经 》
却告韦提希夫人及未来世凡夫,

欲求生净土者,
也可修散善三福 --

世福、
戒福、
行福等善法
( 修身 )
为正因,

将所修的净业功德,
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亦可得生。

善导大师释云 :
「 第一福 :
即是世俗善根。

曾来未闻佛法,

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

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 :
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
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尽得往生。

续云 :
「 第三福者 :
名为行善。

此是发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劝有缘,
捨恶持心,
迴生净土。」

可知这些凭自力修持福善之机,
或闻与不闻佛法,
或具持不具持,

但至紧要至心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亦可得生净土。

为甚么修业三福的人要迴愿,
才可往生?

此因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凭自力修福而成佛的正因,

而不是凭他力念佛而往生的正因,
由于因果不相应,
欲修三福求生净土者,

必须普皆迴向,
愿生彼国,
方可得生!

善导大师称之为净土法门的
「 要门 」。

为甚么修三福迴愿往生的人少,
往生大业未能成就呢?

很多欲修三福求生净土者理解净土法门的
「 迴向发愿心 」,

以为与一般大乘菩萨教的
「 迴向 」 差不多,
以致得生净土者少之又少。

迴向发愿心是
《 观经 》
所指的
「 三心 」 --

至诚心、
深心、
迴向发愿心之一。

善导大师释言 :
「 迴向发愿心者 :

过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业,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
身口意业,
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实深信心中,

迴向愿生彼国,
故名迴向发愿心也。」

由此可见,
自力修持福善之机的往生正因,

不在于其人的佛法善根,
或修持功行。

事实上,
纵使能具持五戒十善等,
凭此戒福及世福等,

只能做人生天,
尚在三界,
六道轮过,
怎能凭人天福善,

得生净佛国土呢?

欲修三福求生净土者的往生正因,
实是在于
「 一心迴愿 」,

即捨己归佛,
捨自力修持而凭佛力摄取,

所谓
「 迴所修业,
向所去处 」!

迴捨自力修持的诸行功德,
心向佛力施予的名号功德,

亦即
「 万行不凭凭念佛 」,

所谓
「 一心迴愿 」 者,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一心愿生弥陀净土。

或问 :
《 观经 》
上辈生文教
「 六念法 」 的
「 念佛 」,

虽是自力修持的净业三福等诸行之一,
但也有佛力施予的名号功德,
理应亦可往生。

就往生而言,

上辈生文的
「 六念法 」 的
念佛与第十八愿的念佛,

有何不同?

修行六念中,
前三念是 「 念他 」,
后三念是 「 念自 」

《 观经 》
上辈生文言 :

復有三种众生,
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
慈心不杀,
具诸戒行。

二者,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
修行六念。

迴向发愿,
愿生彼国。

欲修此
「 六念法 」,
念佛求往生者必须迴向发愿;

第十八 「 念佛往生 」
愿指定的 「 称名念佛 」,
是不用迴向的。

善导大师释言 :
明「 修行六念 」者 :

所谓念佛、法、僧,

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言「 念佛 」者,

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
身业功德、
意业功德;

一切诸佛亦如是。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
「 法 」;

并诸眷属菩萨
「 僧 」。

又言 :
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
后三念是自。

善导大师续释 :
前三念是念他,

念佛、法、僧,

其中念佛,
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三业功德,
同时亦念一切诸佛的三业功德。

后三念是念自,
即自我反省。

反省甚么呢?

善导大师续释 :
又念诸佛之
「 戒 」;

及念过去诸佛、
现在菩萨等,

难作能作,
难捨能捨,
内捨外捨,
内外捨。

此等菩萨,
但欲念法,
不惜身财。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
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
「 捨 」 身命意也。

又念 「 天 」 者,
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

他人早已觉,
尽捨身命,
行道进位,

但自己还未醒,
恼障多,
福慧微

修净业三福的上辈生者,
应深切反思 :

佛已三业清净,
自己仍在持戒;

佛菩萨已捨法无量,

包括身、命、意等,

自己仍在学捨;

佛菩萨已住第一义天,
即最后身十地之菩萨所住的天,

亦即第一义谛、
妙境界相、
无为涅槃的极乐报土,

自己仍在求生三界诸天或净天。

对比之下,
修六念者应意识到 :

今时的佛菩萨是自己过去世的同修,
大家曾同发愿断恶,

捨命行菩萨道,
他们已因圆果熟入圣道,

所谓
「 此等难行之行已过,
三祇之劫已超,
万德之行已成,
灌顶之位已证 」,

而我呢?

善导大师续言 :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虚然流浪,
烦恼恶障,
转转增多,
福慧微微;

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

忽思忖此事,
不胜心惊悲嘆者哉!

读到这句话真是不寒而慄,
当头棒喝!

原来以前的同修们早已尽捨身命,
行道进位,
证果取觉,

如今还来秽土,
度脱自己;

但自己还在梦中,
愈修愈糟,
福慧微微,
出离三界,
遥遥无期,

不禁自惭形秽,
稀嘘不已,
羞愧难容。
  
自力修持福善者,
因堪受善法不同,
所修持的三福善业时节,

有延、
促之异,

故此其往生的品位有九品之别。

至于乘第十八愿往生者,
同一念佛,
乘佛愿力,
仗佛功德,

皆是弥陀正觉净华化生,
超越品辈等分别想而得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朋友们请注意:如果我们全面分析中国位理学原理,发现女子出嫁还有小吉的月份。当今90后好多都选择趟平,以下就送给想结婚的看吧。
  • 超可愛[春遊家族]有四隻但是只有一隻在「飯」的棚子裡大吃特吃的時候被大家看見了其他都藏了起來[二哈]總之!#每一件美妙的小事##life is fantasti
  • #发现最美铁路陇上行# 【#发现最美铁路# 】7504/3次“慢火车”为乡村振兴“提速” 在这个高铁飞速发展的时代,慢的温情总是显得更加动人。6月29日上午,2
  • Don't anger your fate or others,我唯一能抱怨的是只是不够努力。Don't anger your fate or others,我
  • 即日起至6月30日,在抖音分享自己的原创艺术作品、记录创作故事、解读艺术作品或记录艺术生活,同时带上话题#抖音青年艺术家计划##校园里的艺术家##学校全称# 并
  • 在看起来是一个很阳光的人也曾给予过我温暖也不只是我,相信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被他温暖过就是这样阳光温暖且阳光的人呀 经常emo 当我在心理咨询室见到他到时候真的是无
  • #周易命理生辰八字##好运[超话]##情感[超话]##十二星座#日主身强,将星为用的人日主身强,大多健康无虞,精定神足;具有足够的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或者应对
  • 可能是因为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野餐图片都太用心,我形成了一个“野餐就是要精心准备”的认知,但一路观察下来,发现很多人野餐的方式其实很简单朴素。然而,面对着眼前这一
  • 这时,德华说了一句:“喜欢吃,以后就天天做给你吃。这时,德华说了一句:“喜欢吃,以后就天天做给你吃。
  • 冯绍峰在这部剧中,将施源的穷困潦倒、落魄、颓废、无奈的小市民形象拿捏的十分到位,可以说是自从《知否,知否?冯绍峰在这部剧中,将施源的穷困潦倒、落魄、颓废、无奈的
  • 朋友吃了说我可以去摆摊了百吃不腻分享一下我做了很多次的柠檬鸡爪做法,仅供参考:非专业厨师,都是自己的家常做法1️⃣鸡爪泡去血水后剪去指甲切段,冷水下锅,加入葱姜
  • 这一切都将实现,我们会把这一切的“不再担心”作为企业的使命而去实现它,相信我们的生活终究不会为涂料而担忧。调侃道:以后有他在地方必须离的远远,狗炒股都比他强。
  • "心念繁杂、身心不安顿的时候,是因为把自我放的太大了,变得只看得见自己的存在。一年了进山徒步只有两次,回家只有寒假,独处的部分我尽力了,不一定充实,但
  • 在高埗镇,代表团到陆逊梯卡华宏(眼镜)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考察,就产业协作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在大岭山镇,代表团先后考察了信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东莞市洋臣家
  • #横波渡[超话]# #督主有病# 人气作家杨溯@杨溯溯溯 代表作,《横波渡》(网络原名《督主有病》)3月11日晚上19:00开售,前1分钟特签,1-30分钟亲签
  • 可那月亮上啊,没有他风姿绰约的嫦娥仙子,没有捣药的玉兔,伐桂的吴刚,但那桂树却在,可这桂树并非他心目中的那颗仙树,似乎,就是自己所在的私塾门前的那棵吧……秋意正
  • 竹洞村作为赤坭镇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中一个重点村,该村监察站着重从立德修身等角度出发,巩固村干部思想防线;而石坑村上届村“两委”班子履职纪律问题突出,村监察站则重点
  • ”俞灏明:“就凭你们节目组那点钱,哪请得起我啊。”俞灏明:“就凭你们节目组那点钱,哪请得起我啊。
  • 第一你有德 对人真诚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有规矩有方圆有礼貌有爱心别人与你相处感到温暖放心第二你有用你能带给别人实用价值第三你有料跟你相处能打开眼界放大格局第四你有量
  • 现在他和利智的婚姻也已经20多年了,两个人依然恩爱,李连杰将全部的钱都交给利智管理,利智也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并且很早就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说起和李连杰的相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