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禅语】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

明确提出过。相关的经文首先是《论语·学而》第二章所载孔子弟子有若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汉书·延笃传》记载“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而延笃“乃论之曰”: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牙,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夫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参,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1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仁孝之辨主要集中在仁与孝哪个更为优先的问题上。这里的优先性问题主要是指仁与孝孰轻孰重、孰优孰劣的德目排序问题,也可能涉及仁与孝孰先孰后的施为次序问题。基于延笃的论述,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汉代仁孝之辨中可能存在的两种对立看法:一种认为仁优先于孝,主要是就其功而言,如《论语》中所说“博施济众”,以爱而言则呈现了爱的普遍性;另一种认为孝优先于仁,主要是就其心而言,如《孝经》中所说孝为“德之本”,以爱而言则凸显了爱的差等性。延笃试图提出一个调和的观点,即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两者并没有轻重、优劣之别。
  在具体论述其观点时,延笃首先从命名的角度说明仁与孝的分别,即“孝在事亲,仁施品物”。这大概能代表汉人较普遍的观点,即以爱论仁与孝的共性,而从施为之所及说仁与孝的分别,这与后来宋儒明确以性论仁形成鲜明对照。不过,既然后面延笃说仁与孝“同质而生”,再结合前面所说的“二致同源”,大概可以断言,延笃仍然承认仁与孝有共同的来源,两者只是因所施之不同而有分别。其次,延笃以四体与心之关系、枝叶与根之关系说仁与孝之关系,且正是在此处引用了《孝经》“三才章”的话和上引有子所说的话。这就是说,延笃认可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并引经、譬喻以说明之。再次,延笃指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只是表明仁与孝各有所重,即“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并不能由此推导出仁与孝有必定的轻重、优劣之别,如有些人错误认为的“先孝后仁”,正与孔子“序回、参之意”不合。2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延笃基于体性之分别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性纯而体之者,如虞舜与颜回,前者以孝见称,后者以仁见称,在孔子那里两者只是“互以为称”,并未因施为路径之别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另一种是性偏而体之者,如公刘与曾参,前者以仁见称,后者以孝见称,在孔子那里亦并未因施为之“各有其目”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只是“各从其称”而已,如孔子论德必“先回、参”而考功必“大夷吾”一样。
  对于上引《论语·学而》第二章,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并继承程子的理解将“为仁”释为“行仁”,即以“孝悌为行仁之本”理解有子所说的“孝悌为仁之本”:
  程子曰:“孝悌,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或问:“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何尝有孝悌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既然有子在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前说“本立而道生”,那么,由此文脉而提出的合理的诠释要求就是:应当从本与道的关系去理解孝与仁的关系。如皇侃的疏解就直接将这两种关系对应起来:“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程子的新解也不可能不满足这个合理的诠释要求,其新意则在对仁的论说。程子阐发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为以性论仁,此即“仁是性”。以性论仁仍可以说“仁之道”或“仁道”,由此而有“率性之谓道”之说。在“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性与道之关系,也可以说是本与道的关系,在其中,作为天命之性的仁就是道之本,或者说仁之性是仁之道之本。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道之本”:一个是以仁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行;另一个是以孝悌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功。要基于前一个“道之本”而恰当地安置后一个“道之本”,就只有将后一个“道之本”中的“本”完全限定在行为领域,即将孝悌理解为作为天命之性的仁的发用,而这一点又与经典中常常以行论孝的实际情况相合。此即程子提出孝悌为“行仁之本”的大体脉络。
  可见,从“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是性与道的关系,也就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朱子明确以体用论仁与孝悌,即认为“仁是体,孝悌是用”:“论性,则仁是孝悌之本。惟其有这仁,所以能孝悌。仁是根,孝悌是发出来底;仁是体,孝悌是用;仁是性,孝悌是仁里面事。”6创于程子而为朱子所继承的“仁体孝用论”,实际上成了理学的一个定见。从经典诠释的历史脉络来看,只要承认孟子以性论仁思想在儒门教理中的重要性,就应当承认程子的辨析和新解是符合经义的。相比于汉儒如延笃的看法,程朱的“仁体孝用论”显然更为精当。简言之,“仁体孝用论”以体用方式将仁与孝统一起来,即将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这看似不可兼得的二义统一起来,从而也就将在汉儒那里发生过的仁孝之辨彻底消解了。
  既然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并非仅仅出于主观情感,而是由存在之本然秩序(天理)而来的客观要求,那么,要深入理解“仁体孝用论”就不能不引出其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即“理一分殊”。以张载《西铭》中的思想来说,“理一分殊”表现于人伦,即天(地)人之伦与父(母)子之伦的关系。具体来说,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这是理一;而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父母,这是分殊。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统一的理呈现为特殊的分,特殊的分收拢于统一的理,理一与分殊在关联中相互成立。“理一分殊”表现于成就人伦的情感,就是爱能博施与爱有差等的关系。质言之,爱能博施正是基于理的普遍性与统一性,爱有差等正是基于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理一分殊”的观念下,博施与差等二义不仅相即无碍,而且相得圆融。反过来说,没有“理一分殊”说,“仁体孝用论”难以成立。“仁体孝用论”是以仁为性、以性为体,但仁体在发用时为何首先指向父母,这一点仅仅以体用观念是无法说明的,而只有基于“理一分殊”说才能说明。
  在本文中,我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来探讨仁与孝的关系。在《仁说》中,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其前提是仁为天地之心,且又在论“仁之为道”时特别提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这自然与《论语集注》中“孝悌为行仁之本”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仁说》中又以仁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这乍一看似与孝为百行之本的传统看法不一致,反倒与前引延笃论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的说法可相互发明。但其实只要澄清此处的“本”正与上引程子的话中的“论性之本”相同,可能的误解就会被消除。将《仁说》中“仁为天地之心”的思想与《论语集注》中“孝为行仁之本”的思想关联起来而能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仁为天地之心,而孝为行仁之本,那么,孝与天地之心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完全是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提出来的,所以我们有 理由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展开分析与推论,以求得出恰当的结论。既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天地之心为仁”,那么,生生就是天地之仁心的具体表现。既然天地与万物之间的生与被生的关系类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天地之心所包含的那种爱也类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也即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慈爱。9换言之,“天地之大德”从事上说是生生,从心上说是慈爱,这正是“仁为天地之心”的确切含义。既然以爱而言天地之心乃是慈爱,而孝与慈是彼此关联但方向相反的两种爱,那么,我们就应当从孝与慈的关联中去理解孝与天地之心的关系。
  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应去理解孝与慈的关联最为恰当。为人子女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慈爱于是油然而生孝敬之心,因此子女的孝乃是对父母之慈的回应。既然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那么,当一个人感受到出自天地的慈爱时,会有何种自然的回应呢?这是我们能够顺着这个思路所提出的一个正当问题。从儒教以往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被提出 ,因为天地作为人的大父母并不像人的亲生父母那样具有一个直观的身体性维度,从而难以出现在日常经验中。在“仁为天地之心”且“仁为人所禀赋于天地之性”的双重观念下,仁直接关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孝则关乎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基于天地之仁与父母之慈的对应关系,既然仁的经验是一种指向天(地)人之伦的经验,那么,这种经验与指向父(母)子之伦的慈、孝经验就可能存在一种理解上的平行。这一点也是不难想到的。既然儒教传统中并没有关于天人直接相感的灵性经验描述,再结合前述理一分殊的观念,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
  天地以生物之仁感人,人在此感念中思及己身,明父母生我之慈即天地生我之仁,故对天地生物之心有所回应而对父母生爱敬之孝心。人被天地生我之仁爱所感通才有孝,故孝以爱为主;对于天地生我之大恩大德,人怀着感恩之心领受之,故孝以敬为要。10这样,我们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孝就是人对天地之心的切身感应。理解这一回答的要点首先在于:天地之心乃是孝的终极根源。天地之心流向人心,即人心体会到天地生生之仁;“感而遂通”,天地之心再从人心流回父母,此即孝。人心之所以具有感应天地之心的能力,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之性禀于天地。11人心对天地之心的感应之所以是孝,关键在于这种感应是切身的。概言之,孝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自然情感或仅仅基于血缘的情感,而是人直接“对越天地”产生的一种超越的觉情。天地以仁感人,而人以孝应之,这个在朱子思想脉络中对孝与天地之心之关系的回答,我们称之为“仁感孝应论”。
  从经典儒学和历史儒学的眼光看,感应思想有明确的经典依据,且无论在汉代还是宋代都颇受重视。《周易·咸》卦之“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礼记·乐记》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这都是从气上言感应。汉儒如董仲舒最重视天人感应,这为我们所熟知; 即使作为反动者的王充,也承认天能感人。12北宋五子皆言感应,而以程颢说得最为彻底: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13相比于前人多从气上说感应,朱子则从心上、理上说感应,如他说: “感固是心,然所以感者,亦是此心中有此理,方能感。”

都说孩子想象力丰富,但事实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想象力似乎也在流失。为何如此?怎么才能让孩子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呢?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搞清楚想象力是怎么来的。所谓想象力,本质上是利用旧元素进行新的组合,重新构建一个具象的能力。所以,想象力产生的要素有两点,一是足够的旧元素,二是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具备重新组合,重新建构的意识。

没有旧元素作为基础,想象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爱因斯坦想象他乘着一束光飞翔,他不过是把乘车换成乘光而已。乘车是已知,只是很少有人会用光来替换车,因为骨子里认为那不现实,即便想到了,也会觉得这种想法很蠢,所以,很快会把这个念头打消掉。爱因斯坦能做如是想,是因为他不被这种所谓蠢的念头束缚,所以,他才能在乘坐这个动作与光之间重新建构,想象他乘着一束光飞翔,然后才有了他的相对论。

再比如,白蛇传,白蛇是蛇与人的新组合,它被赋予了人的情感、特性,又兼容了蛇的特性,同时它还兼容了一些仙的特性,因此,它才有了超越人的诸多本事。蛇、神、人及他们各自的特性,这些都是已知,是旧元素,它们重新组合,就产生了白蛇这个形象。试想想,如果一个人对蛇、神、人均没有了解,白蛇传这个传说又怎么可能产生呢?

再比如,我们想象的外星人、怪兽,他们无非也都是变异的人,或者是人与其他生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肢解后重新组合的形象,它们是N不像,又是N相似的那么个东西。

所以,你拥有的越多,可能的组合才会越多。这说明两点:第一,成人本应该比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但是,为何大多数的成人在想象力方面表现得远不如孩子?根本的原因是,成人被很多已知的框架所束缚,不敢或不愿去突破,所以,才失去了想象的优势。而孩子,他们头脑里没有那些框架,即便成人加给他们一些框架,他们也总想打破框架。这才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也是他们想象力看起来比成人更丰富的真正原因。第二,想要呵护与提升孩子的想象力,最好的方法不是因噎废食,延迟给他们提供已有的知识与常识,而是提供给他们的同时,不要限制他们自由联想,相反,要鼓励他们拥有更多旧元素,并且充分利用已知的旧元素自由联想,重新建构,产生更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此,孩子的想象力才会越来越丰富。
#儿童教育公开课#

#好书推荐# 作者题词钤印本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 张远山 https://t.cn/A654q5oI

《庄子》内七篇是庄子亲笔所写,其中的动物、植物、无生物,都会说话、具情感、有思想;圣人、君主、历史名人,都被奚落调侃、无情挖苦。分开看,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文学段子;合起来,是角色丰富、高潮迭起的哲学戏剧。由于庄子的独特写法,内七篇的文字、意义都极其难懂。

本书是作者四十 年庄学研究的成果,在精校全译的基础上,对《庄子》内七篇逐字逐句解读,将庄子以寓言形式布设的重重语言机关和奥义密码逐一破解,如福尔摩斯探案一般,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和细节:出场角色是什么身份和来历,姓名有何寓意?出场人物之间,他们与未出场的背后角色之间,背后角色彼此之间,有什么冲突?角色话语的表面意思分哪几层(最多竟达七层),言外之意是什么,没说出口的话是什么?这些话语、场景与前后文哪些话语、场景乃至与真实历史事件有何关联,庄子想表达什么奥义……

通过这样层层剥茧、细致入微的解读,还原了庄子语境,拼合了庄学全图,使每一位读者都能欣赏这七重宝塔般的汉语文学哲学奇迹、人类思维语言奇观。
#传古荐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2年3月25日(二‮廿月‬三)周五今日星象你‮始开‬变得不轻松,为‮前了‬几日‮目的‬标而‮力努‬奋斗着,这‮好是‬事。你的‮任责‬心越来越重,自‮又律
  • 专硕045400(024)心理学院心理学专硕招生人数增加22人,推免名额增加5人,专业方向和考试科目没有变化。(030)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心理学学硕,专业方
  • 这个冬天最浪漫最特别的一款羽绒服——设计师将整个星空搬到了衣服上,可以找到专属于SU girl的SU PLANET,看到可爱的地球,还有一颗卫星不断向你传递爱
  • 书上是这样的描述,书上是如此这般的指引人们去品尝青梅果……今天终于认真细致亲身亲嘴的体验品味了新摘下来的青梅果。星火英语四级考试真题 [虎爪比心]19.8推荐:
  • 食客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就餐场所食材加工情况,了解菜肴制作全过程;在超市购买白条鸡,扫描脚环上的二维码就可知道来源……如今,贵阳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目标,运
  • ……这些涉企问题,一个手册就能全部答疑,那就是新近印发的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营商环境企业服务手册1.0版!深汕合作区营商环境企业服务手册发布,快快收藏】[挤眼]
  • 莎莎[心][心]晚安,各位[月亮][月亮]#哈哈的阅读书单# ⑦《病由心灭》心创造自己的实相,这本书看的时候正是我的草莓发晶来我身边的时候,我花了一阵子来看这本
  • 一位军事专家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通常而言,美国防预算包含两大部分:“大头”为军事预算,即由国防部支配使用的预算,用来保持美军内部运转、支持在全球军事行
  • 说到她的工作在斯洛伐克以前老房经常去那边出差,然后就说那边有一条大脑河,很大的贯穿欧洲。晚上和老房聊天,说她真的挺厉害很敢闯,一个人英文也没特别好(学韩文的)去
  • 身为话多爱唠嗑星人刚开始很难理解,看着冰冷的屏幕,和有去无回的绿色小气泡怀疑好朋友是不是不想理我。刚才看篇文章突然想起来如果你认知不到的话,所在平台资源再好也没
  • 同色系的卫衣既可以带来慵懒随性的居家感,也能通过服饰本身的图案设计或叠搭呈现酷飒运动style,一起来看看男星们的演绎吧~️#Santa赞多[超话]##檀健次[
  • 尽管专辑的气氛令人沮丧,但它还有更光彩的时刻,例如Das EFX的“ It was a Good Day”或“ Check Yo Self”这些都是本发行版
  • 如果月柱和日柱构成天克地冲,月柱为父母和长兄长姐之宫位,日柱代表自身和配偶,应验之事为家庭矛盾重重,比如配偶与父母失和、兄弟手足之间失和等,这样的组合夫妻肯定是
  • ][无死角眼妆,原来都是这品牌!]86小铺原本的平台销售就强了,再加上各大美妆部落客强力业配推荐,开卖价格又是大特价优惠,一开卖,就佳绩不断,难以超越!
  • ----------------------------❤️️码字不易,喜欢点个、收藏下再走呗~将寻找魔都更多好玩、好拍的打卡点给大家▶︎▶︎▶︎详见已分类笔记
  • 阿耀,赚了钱可也不能大手大脚的乱花……”阿耀静静看着他,于是吴仁腾后面的话自动消音:“咳咳……我就是随口一说,我还不知道你?这一餐的气氛不算愉快,吴仁腾很积极,
  • #王者荣耀[超话]#记录一局匹配 大概因为我杀过她一次吧,然后瑶妹全程对着我按回程,我不清楚是皮肤原因还是回城音效全程叮叮当的,他的队友也很给力感觉整个图都藏
  • 但是,如果我们所需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者其他的很多事物,都需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进入成人社会,最重要的要领之一是:“抛弃受害者心态,充
  • 如果你没有姣好的面容,那么你可以用智慧展示自己美丽的心灵和头脑。如果你有幸拥有美貌,那么你更要修炼自己,用智慧来证明自己的美丽。
  • 为了满足游客青史留名之愿,可整合移动互联网的随手拍、签到、社交媒体等,在景区设立多处“到此一游”景标,游客用手机随时签到,自动生成各类话语,公诸于网络,用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