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善知识们[心][许愿星]
感恩顶礼一切善知识[心][太阳]

好巧看到一个视频讲:

你们以你们的智慧和见地来揣度我的话,最起码跟我说话的时候要温柔一点。不要带着脸色跟我说。

还有,你不要自作聪明,认为你懂。认为你的智慧可以揣度我的智慧。
不要去安排那些事,你会坏了我的事,叫我不可收拾。

你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自以为是的行为,都会对我造成伤害。

一个走实证之路多年的人,你们很难揣度的,因为祂内心没有那些挂碍,祂不在意那些,你带着贪嗔痴慢疑的状态、带着情欲的心来揣度祂的行为,真的十万八千里呢……

除非你们知道我在想什么,如果你觉得你不懂的话,就不要揣度我。

【谁说道教没有劝善书?原来我们曾耳闻目染的那些人与事都源于此!】

人心不古,其不但不趋善,反更推崇害人利己的事情。圣人之教不得延续,文明之命脉也必将受到压制。基于此,以倡导人们从善抑恶为母题的劝善书才需流传于世,希望世人读后可以真正迷途觉醒。

大道初始,阴阳首判,人世间的善恶本是相互依存。先圣老子曾经给我们描述过一个有道之世界,但随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紧接着以是非、荣辱为典型代表的贪念和欲望开始侵占人们的思想。一旦缺失了道与德的约束,人类社会不复三代之清明,整个社会状况开始急转直下,以致于社会难以清明,人心不再澄静。

劝善书:倡导人们从善抑恶

人心不古,其不但不趋善,反更推崇害人利己的事情。圣人之教不得延续,文明之命脉也必将受到压制。基于此,以倡导人们从善抑恶为母题的劝善书才需流传于世,希望世人读后可以真正迷途觉醒。

劝善,顾名思义是要教人行善,首先要明辨究竟什么是善。以《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为例,文中共提到了38善、46恶事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参考对照。经中曰:“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心是善之源、恶之根,人们为善为恶都源于一个心字。不论有没有行善恶之事,但凡起心动念便道教早期的劝善书《赤松子中诫经》的序言中曾记录了一则故事,说的是当初宋国大夫薛瑷曾有十子,其中六人瘸跛,一人狱死,三人盲聋生疮毒。有一人名曰子皋与薛瑷相熟,见其家境如此,便问薛瑷,究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招致了今日的罪状。薛瑷痛心疾首,如实回答说,自己贵为一国宰相,在位之时不曾为国家举荐贤才,这是不尽责;路上见人遗失财物自己却心中暗喜,这是不为德。人生天地之间,唯德是立身之本,唯善是处事之道,薛瑷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尽到为人的根本,所以才招致如此人祸。

子皋闻言不禁大惊,对薛瑷说,按照天道之法,他这样的作为必定是要背诛灭全族的,甚至还要殃及子孙。但“天虽高而察其下”,只要懂得“改往修来,转败为成,不患晚矣”。于是子皋把自己当初所得一卷劝人行善之书传给薛瑷,叮嘱其日日行之。薛瑷跪捧而受。

数年后,子皋又见薛瑷,发现他的几个儿子的病全好了。子皋惊问缘由,薛瑷回答说,并未曾请过医生看病,只因日日按照善书上的训诫行事,见人危难便与之方便,奉行如同己处,没想竟得此大果报。子皋叹曰:“天之报善也,过于响应声、影应形。”并大呼两遍“速哉”。

经文所记载的事例恰恰说明了“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圣言。为善,必有善果;为恶,必有恶报。倘若能放下昔日之恶而从今行善,更是无上功德。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又言:“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劝善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人要明辨善恶,更要让每一个人能亲身去行善事,要把经文上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事,把涤恶扬善之心用行动表达出来,最终才能达到圣人对世人的期许。

日常生活中怎么做?

那么,凡是有心悔过向善之人,以及愿意恭敬诵持之徒,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1
诵经礼忏
首要一点,欲有修持,先要诵经礼忏,以明圣人之意。以圣人的言行教训为指路明灯,才可以使人生之舟稳渡迷津

诵经必当虔诚,不可起怀疑诽谤之心。以清净身心读诵经文,不但是在求得神灵护佑,更是通过此方式来涤除自己心中的恶念。时时以经文之中的善意做导引,才更可以明辨自我之迷津。凡是向善之人,必定先要对自己的恶进行忏悔。对外,需要静室明堂;对内,则要内观清净。这是道教自古以来便有的传统。陆修静先师便曾要求道民家中设立靖室、清静别居,不与杂物混淆,只用作礼拜神明或因病因事做忏悔。道教修行本讲求清净,早晚功课经的第一篇经文便是《清静经》。内心清静,是却恶为善的第一法则。要达到内心清静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以静坐内参等修行方式外,最便易行持的方式是诵经礼忏。欲求善果之人,平时可多读诵如《觉世宝训》、《赤松子中诫经》、《太上感应篇》等具有导引作用的善书真经,亦可《清静经》、《救苦经》、《三官经》等太上经典作为修持法门。凡是经文密语,悟一字便可得一字之功,尚需日日持诵,寒暑不殆,时缘即到必证其妙果。

2
行持
其二,读诵之后,行持才是把善心转化为善事的最直接方式。把为善之念行持于日常生活,才是圣人教训的本意。

圣人有垂训,世人依所行。把圣人书于经书自上的训诫依条奉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先莫起求功求德之念。为善应出于每个人的本心,而不是以行善的方式为自己求得福禄果报。如果以这样的心念去行善,从源头上便已经是错了。如果水在源头已经被污染,下游的江河也必定不会清澈如许。

圣人朱熹曾作诗曰:“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应该是出于自我的随手功德,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和私利的,是属于率真而为的。经云:日行一善,三年得其果。每日按照圣人训诫去做事,不苛求,也不强求,善缘到时自然有天曹记录功德果报。

又有人说,虽然圣人教训鲜明,自己也有心为善,无奈总是被俗事缠身,或者在善恶之辨上会产生迷惘。如有此疑问,不妨用“功过格”来作为自己日行善恶的记录。每日记录自己所行善恶之事,然后再三省己身,由此才能得以日日精进,不负祖师宏愿。

据传,“功过格”乃许真君为了解除信徒苦难,托梦传万寿宫又玄子这一纪录善恶之行的方式,并由此传世。仙经《太微仙君功过格》中详细记载了功过格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其要求人们把《功过格》放置在床头,每天睡前记录自己当天积功累行的过程,并且一定要保持记录的真实有效。凡是对功德进行夸大、对罪恶进行隐瞒的行为不但不会获得上天的福报,还会因为这种行为而获得罪过。经中倡导人们要有“旦夕朝礼,为国为众焚修”、“为国为民,或尊亲先亡,或无主孤魂,诵大经”等弘扬大善的行为,一人为善,便要利益十类众生。足可见行善本身便是一件大功德事。

又有人自我约束的能力欠缺,此时更彰显出道德、风俗甚至于法律的重要性。人能为善,不仅可以证得自己功德,更可以福荫子孙后代和亲戚朋友。若是为恶,在自我遭殃的同时,还会祸及旁人。由此来讲,劝善的意义已经超脱了单纯监督万民成为一个好人、善人的概念,而是以道德来约束民众,反之又以民众的言行为他人和后人树立起更高的道德标杆。

在人生历程中,后来者总是需要前人的榜样力量做指引的。正如生前以自己的亲身行为验证着忠孝节义的关圣帝君已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一般,每个人在自我为善的同时,其实更能够激励亲朋子孙,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成为善之榜样。当世人都知善、行善,于自己可得内心澄净,于社会可得政治清明。人人如此,便可证得道祖所谓无为而治的大道之景。这岂不才是民心所归?

作者 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1.以第一種觀點而言,噶當派主張,當你後戒產生時,前律自然消失,這是因為「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兩者,是屬於不同住於一體之緣,是自利和利他兩種動機:別解脫是為自己解脫,菩薩戒是為了利他。

然而,但即使兩者動機相違,但行為上是毫無違背的,別解脫戒的行為守則是遠離損害,菩薩戒則是利益他眾,因此,兩者雖在動機上有所不同,但在行為表現上,沒有任何差別,可以同步進行、相輔相成。

2.第二個觀點是認為,行者身上僅會具足一戒,當求受戒律時,前戒會自然轉變為後戒,也就是別解脫戒行者在受持菩薩戒時,別解脫戒會自動昇華為菩薩戒。

譬如《十萬續》中提及點金術,將「點金液」塗在鐵礦上,鐵就會轉變為黃金,同理,若在別解脫戒上求受菩薩戒,別解脫戒就會昇華為菩薩戒,如同我們在密乘中進入壇城時,就會轉變為持明者一般,因此僅有此一戒,但此觀點也是不符合的。

對於僅剩一體的見解,是不符合律典者,也不能贊成,《十萬頌》中的頌詞,主要是針對士夫的心續、心緒之中的轉變。獲得菩薩戒,是指產生菩提心戒的發心,而非指另外產生一種戒體,因此,若僅會保有一種戒體,那當我們講「三戒同體金剛持」時,是否就不成立?我們得說「一戒同體持金剛」嗎?當然不合理。

《菩薩功德頌》中說,菩薩是「具足十法並圓滿戒律」者,反推論之,圓滿具足十法戒,這「十法」,就是要具足菩薩戒與別解脫戒等戒律,就與「一戒」觀點就有所違背。

因為,若說求受後戒會毀前戒,那「菩薩功德圓滿」之中,是否僅剩九法?那為何不說菩薩具足九法呢?可見「僅具一戒」是有違背《菩薩功德論》中之頌詞。

第三觀點為「二戒同住」,這觀點相對來說,會更符合我們律典。《解脫莊嚴寶論》中所提「當求受菩薩戒時,別解脫戒將不復存在」或「轉變為菩薩戒」等,僅是字面意思,而非究竟之義。

第七世噶瑪巴說「此詞另有含意。」第七世法王說,岡波巴大師提及最初受三戒有區別,三戒之安住及毀滅的墮罪,也都各有區別,但在言詞理解上,詞義所表達者與其真實含意,仍是有所區別,所以,並非僅字面意思,還有更深奧得含義。

當問及阿底峽尊者「戒律是住變或不住變?」時,阿底峽的回答是,「都可」,因為所謂的「住/變」,僅是一種發心轉變,而非戒體的轉變。

這裡有一個格西波多瓦的故事,他說,「最初在堪布和阿闍黎近前求受別解脫戒時,好像並未得受到別解脫戒戒體,直到在噶當派駐錫地熱振寺,從老居士仲敦巴處,我才真正得到了戒體。」

仲敦巴大師因為是居士,並未出家,因此被稱為「老居士」。格西博多瓦最初雖然從堪布處求受戒律儀軌,但當時並未有出離心作為護持,也就並未得到戒體,之後依照仲敦巴大師傳授的噶當派教言,讓格西博多瓦真正生起了出離心,依此出離心護持,才真正能得到了戒體。

因此格西說,「看來我的戒體,是從老居士處得到的」。此處的轉變,是在講「動機」的轉變,而非「戒體」本身的轉變。

也有依靠發心及動機的護持與否,來做區分,例如藏地很多持戒士,他們都認為,要產生真正戒律、戒體,一定需要出離心護持,出於意樂(為來世投生上道或善趣)和畏懼(基於某種畏懼而求受)的戒律,皆非真實戒律。

因為律典中講到,「戒律需要依靠出離心而產生」,很多人解釋到,通過「意樂」和「畏懼」所求受之戒律,不能稱為戒律,必須以「出離心」護持,才能稱為戒律,有種種不同理解方式,總之在戒律方面,是有些困難的。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仁波切有一位來自理塘的弟子噶瑪涅登,他著有一本《三戒論》,論中提到:現在藏地大部分出家戒都是菩薩戒,為何如此說,因為求受出家戒律時,堪布或阿闍黎都會說,要出於「利益一切眾生」之發心,來求受出家戒,因此自然成為菩薩戒。

總之,依照噶當派主張,不論這位菩薩心中是否有覺受或證悟,只要求受菩薩戒,他就成為菩薩,即便沒有很高覺受或證悟,仍是菩薩,主要是以發心動機的不同,而有不同區分,而非戒體的不同。

3:第三種觀點:最初求受別解脫戒,之後求受菩薩戒,這兩者是如何存在呢?是否兩者皆同時真實顯現,或隱蔽式存在呢?狀況如何?若將戒體視為是「有相」會更為容易,但對大乘而言,不能僅依靠字面意思而去承認。

因此,以大乘中觀派而言,就主張戒律本性是心相續,若是心相續,那兩種心是可同時出現嗎?這樣說好像又有些過錯,或是一個真實出現、另一個隱藏存在,又是如何?

另一混淆之處,若別解脫戒和菩薩戒這兩者不同,兩種同時存在且守持的戒條不同,又要同時去守持,該如何去守持?在此兩戒律基礎上,又要加上密乘戒,要各自遵照各自戒條和觀點去守持,例如律典要以律典方式、菩薩要以菩薩戒,密乘要以密乘觀點去守持,這三者應如何同時守持呢?

譬如守護別解脫戒時,覺得會違背菩薩戒、守護菩薩戒時,又彷彿會觸犯密乘戒一樣,一般別解脫戒會提到「酒戒」,與「四根本戒」同等重要,但密乘戒中又說,「不喝酒違背三眛耶」,關於這問題,我們明天再做講解。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解脱庄严宝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zeenew[超话]# 2022/07/30 海景相关翻译 :就拜托大家支持我们了,☺️ 推:zee_pruk 搬运:人麻了 译制:ZeeNuNew_
  • ”现在,他每天给辖区的残疾儿童康复、托养家庭、盲人按摩店店主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上有什么不便之处,然后与社区对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我一高龄老人,
  • 诶,今天好像没有什么要说的话了,笑 啊,我去Liko by MARIS请渡边桑为我改变了发色,还没有用自己的发色拍的照片所以不能给大家看。可能会有人说我不适合处
  •  13、如果射手喜欢你,他就会假装无意的跟你说很多关于他的事,他会希望你更了解他更融入他的生活,射手的他很容易满足的,只要你偶尔的关心,他就会高兴很久,(在心里
  • 调整一下目标的高度,自己才不会那么累,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状态,人生才能活出新高度!灰色喜欢灰色的女性,如同这低调的颜色一样,比起自己受万众瞩目,更愿意支持,衬托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著名高校,他们对芜湖人的到来颇感惊讶,“这里近半的毕业生都会去华为、中兴等顶级企业,怎么芜湖还跑来‘染指’?特别
  • 突然感慨,人与人之间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确实是千差万别。我觉得是那是一段曾经的旅程,离开不是因为恨 而是自然而然的分道扬镳,所以我觉得可以保留下来,算是一段回
  • #听说有小礼物激情创作一波壁纸的我#.#五月天陪你守岁#.#你喜欢哪只#.#五虎上将还是小虎队#1.来自中医的独特浪漫,属实是感动到了[捂脸]老许说书中自有颜如
  • 爱,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以暖相陪,就是无怨无悔的值得;情,不需要山盟海誓,以心随行,便是不离不弃的深情。人生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在我的心灵中,也许早
  • 让我们通过接下来的采访内容来走进名厨的奋斗人生……5叔痛得厉害,遂关心得多,然而查出ca转移,关心得更多,5叔可能感受到我的关心便与我畅谈,主动谈起他那令人骄傲
  • :作为一名四叶草我们知道3-1的答案是0我们知道校规第八条是“禁止打架”我们知道校规第十条是“禁止谈恋爱”我们知道最美的画面是三人同框我们知道组合成立我的日子是
  • #图灵塔罗[超话]# [许愿星][心][许愿星][心][许愿星]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没有一些方面的满足,于是把这种满足看的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
  • 7、真的这样人一辈子,从结婚开始,有什么是为了自己活,活了一辈子半辈子为了别人,8、因为没有这块教育呀 都是应试教育 谁来告诉你怎么活 还不是自己摸摸索索
  • 理解物,诞生美 所有人,都被“物”所包裹。我们会经常思考“物”存在的价值吗?还是利用“物”有用的成分,用完之后又将之抛弃?我们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良性互动,
  • 不至於回深圳裝斷腿的在華強北路上裝要飯的討錢我也不想誇自己聰明要跟別人學手藝炒股也罷、收廢紙也罷最緊要無非三件事第一要學就把姿態放低點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懂就問
  • #我是党史领学人# 1957年7月31日朱德在首都军民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光荣伟大的三十年》的讲话。#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超话]#
  • 这些俞穴是五脏六腑映射到膀胱经上的排毒通道,也就是说疏通膀胱经可以顾及到五脏六腑,无论身体有什么问题什么毛病,特别是慢性病,只要疏通膀胱经,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 现在这孩子可太幸福了,可阅读媒介太丰富了。不过也确实对孩子有影响,我家崽打小就着迷这类文史类读物,从洋洋兔到混知,从汤小团到一群喵,基本都可以认为是类似的创作逻
  • 人之初,性本善,上古之人为什么比较富贵,因为他们愿意无私的帮助身边的人。“空”是因,放下自私,放下我的想法,把私心转变成公心,就能收获圆满的果实。
  • 别听什么就信什么】【也希望有些解解们别太双标了】【有些解解也请正确理解“网暴”别以为自己干的事不是网暴】为保障创作者(服务商)的权益,酷音平台已上线音频水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