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e线】生产线日夜运转!一品种单季订单直接超全年,这一行业好起来了!“三巨头”股价暴跌,反转机会来了吗?】
记者 邢云 臧晓松 王小伟

编者按:今年开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多项数据指标触底回升,龙头上市公司的股价却“跌跌不休”,这种背离究竟是行业虚假繁荣还是市场误判?

带着这样的问题,证券时报【行业e线】近期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行业龙头上市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力求从行业数据、生产现场、专家观点、投资逻辑等方面,向读者呈现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供读者参考。

工程机械行业各项数据向好,行业内上市公司的股价却走出了“塌方”之势。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去年至今,申万工程机械三级指数从高点1745.33点暴跌至最低911.66点,最大跌幅接近腰斩。具体到个股,跌幅更加惨烈。

实际上,工程机械行业多项数据今年已经探底回升,股价走势却依然与行业基本面背离而行。资金夺路而逃,是行业周期魔咒还是上市公司成长空间受限?带着这些疑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期实地调研了行业内三大龙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一探究竟。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基建开工数据前两月节节高升,行业经营基本面平稳向上,海外市场正在形成有效支撑,中远期逻辑电动化趋势也出现兑现曙光。虽然3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业内对今年走势“偏乐观”的判断:疫情可能会阻滞进程,但全年“前低后高”趋势不变。

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工程机械作为国家制造业“重器”,同时也是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暂时未获得与其地位相匹配的估值”。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工程机械板块动态PE(市盈率)平均17倍左右,上述3家龙头企业动态PE均在9倍以下。

忙碌的“18号厂房”

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经开区的生产基地

3月17日,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经开区的18号厂房。该工厂被誉为“全球最聪明的厂房”,是三一重工数字化制造的范本。

三一重工18号厂房内部环境优美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记者通过多道疫情防检程序才来到厂房门口,往里看去,就会发现这里的布局跟传统工厂迥异。

18号厂房是打通两个老厂房建设而成。长约1000米、宽约100米的厂房,各道工序南北向平行排列,除了部分装配工位,其余产线工人并不多。在工厂的柔性生产岛内,100多台机器人精准、有序地运行。

三一重工18号厂房内部的混凝土泵车装配线

三一重工董秘办主任崔景魁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在数字化加持下,这个工厂实现了从一块钢板进来到一台整车出去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下线一辆泵车只要45分钟。

三一重工的18号厂房全自动化生产

厂房中间是46米长、26米高的智能大屏。崔景魁介绍,该大数据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查看三一全国各地生产车间的运营管理数据,还可以查看车间内每一台机器的作业状态,并且能对售出设备使用中的作业率、利用率、维修及时率等情况了如指掌。

三一重工生产车间内46米长的智慧大屏

三一重工正是基于海量汇聚的设备大数据发布了“挖掘机指数” ,每个月都要将数据上报国家相关部门,成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之一,被称为“中国经济晴雨表”。

记者在智能屏上看到,入网设备总数为78.5万台,当日实时在线设备数量24.99万台。“相较于去年年底,现在车间已经忙碌起来。3月产能相对1月份大幅提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但现在肯定不是生产最高峰状态,去年最高月产达到将近800台。

日夜运转的高机工业园

3月21日,记者冒雨赶赴中联重科望城工业园,这里主要生产工程机械的一个细分品类高空作业机械(以下简称高机)。

位于长沙市的中联重科望科工业园

进入园区,记者发现职工正排着长队进行核酸检测。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机械公司副总经理王建表示,虽然园区要求进行全员检测,但这里并不处于长沙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中心,“生产没有受到影响”。

记者跟随王建来到剪叉式高机车间,生产线上布满了焊接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运输车),RGV(有轨制导车辆)、空中EMS输送线等设备,生产工序以自动智能为主。

中联生产车间内部用于产线物流配送的RGV有轨制导车辆

王建透露,因为高机是近年销售增速最快的工程机械品种,海内外市场同时爆发,导致目前产能严重不足,“我们正在通过人员招聘和技改投入增加产能”。

中联重科望城工业园生产线日夜运转

王建介绍,目前这个车间采用一班制,正在进行一些调整,4月份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70%。产销两旺之下,王建表示,今年的目标产值要比去年翻一番。

中联望城工业园的高机生产线

记者看到,工厂的东北角堆满已经打包好的剪叉式高机,王建低头看了看包装上标签说,这都是销往巴西的产品。目前,中联重科智能高机的海外订单已达4亿多元。

国内市场方面,王建说,华南、华东市场持续扩张,西北区域,尤其是新疆等地开年以来对高机需求大增,一季度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走到厂房门外,一辆辆等待产品装车的物流卡车,已经排到了园区门口。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增,物流不得不日夜转运。王建说,这条生产线将很快迁往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同时新增两条产线,“这样,产能的问题就可解决了”。

基建拉动全年“前低后高”

工程机械下游主要是基建、房地产、矿山等,需求占比分别为45%、 20%、20%。从短期逻辑来看,工程机械受基建投资的影响最大。

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预测,2022年也许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比较好的一年,“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将是非常重大的机遇。”

再加上今年GDP增长的目标是5.5%,受访企业人士普遍认为,全年“稳增长”的政策已经非常清晰。

那么,对企业而言,“适度超前的基建投资”启动进度如何,又将何时传导至工程机械行业?

“开年以来开工率每周节节高升,甚至好于去年”,三一重工董秘蔡盛林表示,目前挖掘机的开工率已经高于70%。

但是,由于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部分区域因为防疫政策趋严,导致开工率有所下降。多位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如2020年一样,基建投资拉动起来的需求,疫情只能将其延后,而不会消失,这也是行业全年“前低后高”走势的底层逻辑。

“总的来说,目前基建开工数据与适度超前的政策相匹配”,蔡盛林说,行业热度正在升温,“一锅水已经在烧了”。

回看2020年行业曲线,彼时疫情在3月份得到控制后,工程机械设备补偿性需求释放,国家基建投资持续加码,全年行业增速达到30%,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大年”。

徐工机械人士向记者表示,重大项目投资清单公布之后,还要经历项目规划、资金筹措等阶段,“只有进入招投标环节才会购买工程机械,目前还看不出基建投资对销售有太大的拉动作用。”

考虑受疫情防控影响,蔡盛林认为,上述传导的时间需要大概1个月到1个季度之间,如果开工率继续上升的话,最快第二季度工程机械会逐步进入销售旺季。

“今年总体我们感觉行业景气度还行”,徐工机械上述人士介绍,今年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变化:目前挖掘机、搅拌车、起重机械销售情况一般,但起重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消防机械的销售增长还不错,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高空作业平台业务每年都实现了翻番增长,“再加上出口情况大幅改善,我们认为今年销售增长可以预期。”

海外市场值得期待

海外市场是工程机械行业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结构性亮点。数据显示,去年挖掘机出口销量6.84万台,同比增长97%。今年开年,相比内销,出口仍保持高增长态势。

“1~2月份的出口数据超预期。”蔡盛林说,更好的现象是,今年国际出口毛利率已经高于国内,“这说明出口工程机械竞争力大幅增加,并开始进军全球中高端市场。”

徐工机械今年出口业务表现同样优秀。在此之前,徐工机械出口的主要市场是“一带一路”国家,占比达到65%~70%左右。如今出口业务也出现了新变化,欧美市场销售增长成为新的看点。

去年10月19日,徐工机械公告,拟出资9900万美元设立徐工美国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美国是工程机械销售额最大的市场,也是徐工志在必得的市场。”

“欧美国家也在大力搞基建,”徐工机械人士强调说,目前公司围绕开拓美国市场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我们也拿到了一些订单,未来两三年我们都觉得欧美是不错的市场。”

蔡盛林认为,近年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内市场格局已经相对稳固,海外的市场拓展空间较大,比如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在海外市占率6%左右,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提升;二是,全球主要国家大多因为疫情推出了刺激政策,增加了海外市场需求;三是中国的工程机械具备良好成本优势,品牌也逐步得到全球市场认可,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工程机械头部企业目前的主战略基本上都是向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聚焦,所以海外行情的持续性可以期待。”蔡盛林表示,近年,三一重工欧美市场出口增速每年都高于100%。

根据目前三一重工海外营收增速,市场预计2022年公司国际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将突破30%。

那么海外市场能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吗?向文波认为,“工程机械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化对冲国内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影响。”

蔡盛林也表示,海外市场在这一轮经济周期里面起到了比较好的“托底效应”,也是公司未来计划深耕的区域,“但当行业周期往上走的时候,因为需求总量庞大,国内仍然会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

电动化带来增量逻辑

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性,还体现在产品更新换代跨度较长。工程机械产品更新周期一般在8~10年,2016年~2021年行业高速增长,是因为除基建、房产的增量逻辑外还叠加了产品更换的存量逻辑。但在换代高峰过去后的5~10年,工程机械企业该怎么去应对换机低谷期,兑现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

答案是电动化。三一重工人士甚至认为,电动化趋势已在眼前,不能仅视为长期逻辑。“电动化战略是我们今年的重要部署”,蔡盛林介绍,预计2022年电动化机械产品比例将占到公司整体销售的5%左右。

从电动化率较高的工程车辆产品来看。根据市场预测,2025年工程车辆电动化渗透率将达到25%,以整个行业保有量来测算,2022年~2025年板块累计总规模将达2500亿元~3000亿元之间。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挖掘机产品电动化也在加快进程。

“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并接受电动机械产品”,徐工机械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有些区域、工厂开始集中采购新能源机械,“他们有替换的需求,我们也有更新的动力。从中长期来看,这是个很明显的趋势。”

三一重工人士认为,电动化还不仅仅是换代的存量逻辑,同样会带来增量市场。一方面电动化产品价格更高,以混凝土搅拌车为例,电动产品毛利率高出传统产品10%以上,价值提升将带动行业体量的扩张;另一方面,随着电动化、数字化的行业渗透,工程机械产品将更加多元化、智能化,适用人群增加,并应用于更多场景。

如近两年增速最快的高空作业机械,因为电动化与智能化趋势,而能运用于更多除基建与房产外的领域,比如装饰、广告等,从而导致需求大增,市场容量快速增长。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性,蔡盛林认为,跟上一轮周期相比,行业本次不会产生“深V”走势。因为现在行业需求多元化,从比较依赖房地产开始转向基建、市政建设、环保、矿山、农田、水利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大幅增加,“加上海外市场托底,周期走势应该是平滑的圆弧底”。

一位匿名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从短、中、长三方面逻辑来看,工程机械行业基本面并未出现“塌方式”危机,企业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找到新的增长空间,平滑周期曲线,“二级市场工程机械行业目前走势更多是情绪化的博弈,并未真正反映行业价值。”他认为,投资工程机械行业的正确方法是: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后,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配稿:AB面“互搏”工程机械如何打破周期魔咒?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发现,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AB面互搏的局面:一方面,销量下滑和作业量上升并存,但行业需求边际改善预期整体升温;另一方面,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进度也被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存在稍稍延期的可能,叠加提振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存在滞后性,有被采访者认为,机械行业依然处在下行期。

这折射出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之痛,倒逼头部企业打开熨平周期的“战略工具箱”,向电动化、国际化或多元化寻求增量。如何打破周期魔咒,将拷问所有工程机械参与者的智慧。

详情可见:https://t.cn/A66O2qSn

【海岱财评丨2月楼市仍低迷,“因城施策”下楼市有望更平稳】经历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低迷,开年房价一直备受关注。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发布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环比持平或下降;一二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回落或持平,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具体来看,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分别有27个和10个,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40个和57个。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城市分别有46个和30个,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24个和39个。无论是新建商品住宅还是二手住宅,环同比价格下降城市数量均较上月略偏多。山东列入统计的济南、青岛、烟台、济宁4市,二手住宅较上月均下降;新建商品住宅方面,济青烟3市环比略涨或持平,济宁环比下降。

去年开年涨涨涨,今年开年仍低迷。犹记去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喊话”炒房者,为了投资或投机买房很危险,并宣告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今年同一时间,也是3月2日,郭树清表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从“得到遏制”到“根本扭转”,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楼市表现是最好印证。

去年7月开始,二手房价格率先出现明显下调,8月开始整体出现下滑,在9月至12月70大城市房价出现了近年来最明显的普跌现象。对此,郭树清认为:“去年房价下降,房地产的泡沫化、货币化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扭转,楼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同时他也表示,“但是我们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的转换。”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对今年房地产行业再定调,政府工作报告用109个字定位2022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核心仍是继续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

回顾“房住不炒”历史,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接下来的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房住不炒”。且梳理发现,近三年,“房住不炒”始终放在首要、统领的位置。

纵观“房住不炒”定位五年多来,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所含内容愈加丰满且接地气,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接连出招,尤其去年以来,政策趋紧度愈加明显,在购房信贷收紧等政策影响下,下半年全国楼市急速降温。

面对行业困境,部分城市开始在政策端释放暖意,从购房补贴、调整首付比例、降低利率等多方面激发购房需求。

就在本月初,郑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了19条稳楼市措施。明确提出,降低个人住房消费负担,引导在郑金融机构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此外还提出,子女、近亲属在郑工作、生活的,鼓励老年人来郑投亲养老,允许其投靠家庭新购一套住房。可以说这是在限贷、限购两方面的全面放松。

郑州此举是否有炒作嫌疑?其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去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上,都明确提出了“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对郑州来说,在遭受去年疫情和水灾的双重影响下,房地产市场的确面临较大的压力,“郑十九条”的出台有助于稳定市场、促进合理需求入市。但其政策的松动依然是在“房住不炒”前提下的,是郑州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

此外,还有浙江、南宁、昆明等十余个省市涉及公积金贷款放松、下调最低首付比例至两成等房地产纾困政策也均落地,且未出现去年部分城市政策“一日游”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各地调控政策仍有望密集出台稳定购房者预期,尤其弱二线以及三四线城市或将跟进放松调控,引导房地产交易逐渐恢复常态化。同时,也要避免政策过度宽松再将市场引向浓厚炒作氛围。而对于核心一、二线城市来说,仍需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松劲,并严堵政策监管漏洞。

毋庸置疑,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如今,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得到根本扭转”。同时,伴随着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租购并举等新发展模式,合理的住房需求正在得到更好满足。但在坚决遏制炒房的同时,也要避免行业的整体下行。未来一段时间,“房住不炒”仍是根本,“因城施策”也应持续发力。相信随着部分城市新政的落地,并逐步发挥作用,房地产市场发展有望更平稳。(大众日报)

#股票[超话]##经济[超话]##投资[超话]#

疫情脉冲、地产销售与政策加码必要性

第一,2022年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只有-459亿元,属有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映射地产需求偏弱;可以印证的是同期30城地产成交日均只有25.5万方,24个月以来最低。2021年四季度以来,降准降息先后出现,不少城市地产政策边际松动,“因城施策”特征更加明显,为何地产销售继续趋弱?解释之一是收入效应,即经济下行压力导致购房意愿下降;但这应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容易被忽视的另一解释与疫情有关。房地产作为一种销售受渠道约束、受线下场景约束的行业,疫情一样会带来影响。一个证据是,如果以地铁客运量作为疫情影响下的居民生活半径的影子指标,可以发现它的波动特征高度同步于30城地产销售(图)。

第二,我们以30城地产成交作为一个观测变量,以“本土确诊+无症状数量”作为另一个观测变量,后者在2021年2-6月日均病例波动在个位数区间;7-11月上升为15-42例,反映Delta的输入性影响;12月-2022年2月骤升至87、83、68例,反映奥密克戎的输入性影响。同期30城地产销售也逐步从2021年上半年的日均55万方,降至下半年的日均46万方,以及今年1-3月的日均32万方。拉长至2020年疫情以来,疫情与地产销售之间基本维持着一种负相关(图,我们把其中一个变量取倒数)。这中间的因果链及其复杂,非单线索能够描述;但负相关性至少意味着在疫情升温的时段,地产销售压力会有所加大。

第三,通常理解的从疫情至经济的主要传递路径是广义消费(消费、服务业)。但如果说地产也是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那么,在投入产出表逻辑下疫情影响可以更直接传递至建筑业和制造业;同样,通常对于地产销售的理解也主要是需求、政策和金融条件等决定,但如果疫情下的渠道效应是一个外生显性约束,那么地产政策边际调整所带来的效果至少也会有折扣。

第四,3月以来(至11日),“本土确诊+无症状数量”日均上升至532例,疫情压力快速上升。3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频会商会议指出要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落实从严从紧、精准防控、严而又严的要求——在疫情脉冲和从严从紧防控的背景下,居民社交距离上升、生活半径缩短、交易成本抬升对于经济的影响将再度成为一个显性逻辑。

第五,对2022年的宏观经济来说,稳增长是一个主线。在前期报告中我们曾做过一个倒推,要实现5.5%的GDP目标,资本形成的拉动必须重新回到1.3-2.2个点之间。如以固定资产投资做一个坐标,在同比增速农业9.8%、采矿业零增长、服务业5%的假设下,制造业要5.7%、基建需要6%、地产需要2%,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才可以做到5.0%。这里面与趋势增速差距最大的就是地产投资,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指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第六,疫情的升温相当于经济的一个附加冲击,它导致经济短期压力进一步加大。以前11天均值看,3月上海地铁客运量同比下降达7.5%,居民生活半径缩短无疑会影响消费和服务业。同样,按照本文所阐述的逻辑,地产是另一个受影响的关键领域,3月前11天30城地产成交均值只有30.6万方,环比增长只有20%(不含2020年,2012年以来3月的环比均值为74%),反映节后修复速度不及预期。特别是2月最后一周几乎持平2019年而3月第一周距离再度拉开(图),部分应和疫情影响有关。目前这轮疫情脉冲仍未进入下行轨迹,其影响也仍在继续。

第七,疫情的附加冲击及“疫情-地产”链条的传递机制有较大概率会带来稳增长政策的进一步升温。逻辑上来说,如果年度GDP增长没有约束性目标,比如2020、2021年,面对附加冲击我们需要下调GDP增速预期;如果5.5%左右的年度GDP增长约束性目标已定,面对附加冲击我们需要的是上调政策预期。政府工作报告也已强调“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本轮超预期的疫情脉冲会加大政策加码概率。

第八,值得提示的是,当前宏观面定价因素复杂,国内稳增长、疫情走势、俄乌冲突、全球流动性是四大线索。每一个线索都容易被误认为唯一定价因素。从历史经验看,与风险偏好有关的定价因素一般短期影响弹性较大;但归根到底,前两个因素代表的基本面才是资产定价的基础,后续密切关注疫情升温背景下的政策变动。

来源:广发证券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火星情报局方了网友感叹盼了好久终于开播了 主持人曹可凡“被自杀”传闻其造谣者已被抓
  • 摔不起丨掉了一架后 美国宣布所有F-35战机停飞
  • 赵雅芝回复鹿晗是什么原因?鹿晗做了什么事情引白娘子出山?
  • 卖呆|9岁女孩牵绳遛老虎!网友:老虎看着很不情愿啊
  • 最新进展:美公布清单,中国回应
  • 日本16岁少女明星自杀 家属告公司索赔570万
  • 杨洋王丽坤偶遇:如何运用偶遇挽回爱情
  • 碰瓷保时捷被抬走,疑似惯犯
  • 牛津大学最难考题出炉: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 梅西、萨拉赫球迷刷票?金球奖已关闭球迷通道!赔率看好魔笛得奖
  • 【双语】古特雷斯秘书长2018年国际减灾日致辞
  • 李兰迪张新成在一起了?经纪人回应后,网友:般配,安排!
  • 刘亦菲悼念粉丝!当年的小龙女还是这么暖!
  • 雨季来临,尼日利亚多地出现洪涝灾害
  • 韩朝两国将于10月15日举行高级别会谈
  • 距俄罗斯仅200公里,北约大批战机军舰即将开火
  • Facebook泄露门波及3000万用户 比此前预期少40%
  • 芭莎慈善夜明星各个是戏精,几代人的青春全在这!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5日访华
  • 印度一飞机起飞时把机场围墙撞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