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奢靡上》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俈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独出人也。山不童而用赡,泽不獘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百里而来足,故卿而不理,静也。其狱一踦腓一踦屦而当死。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

  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故贱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礼乐而如贱事业。本之殆也,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臧珠玉,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马,百姓臧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智者能牧之,贱所贵而贵所贱。不然,鳏寡独老不与得焉,均之始也。

  政与教庸急?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謞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则,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

  用贫与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遫竭,云平而雨不甚,无委云,雨则遫已。政平而无威,则不行。爱而无亲则流。亲左有用,无用则辟之,若相为有兆怨。上短下长,无度而用,则危本不称。

  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敬祖祢,尊始也。齐约之信,论行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论威也。薄德之君之府囊也。必因成形而论于人,此政行也,可以王乎?

  请问用之若何?必辨于天地之道,然后功名可以殖。辨于地利,而民可富。通于侈靡,而士可戚。君亲自好事,强以立断,仁以好任。人君寿以政年,百姓不夭厉,六畜鞍育,五谷鞍熟,然后民力可得用。邻国之君俱不贤,然后得王。

  俱贤若何?曰:忽然易卿而移,忽然易事而化,变而足以成名。承獘而民劝之,慈种而民富,应言待感,与物俱长,故日月之明,应风雨而种。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民变而不能变,是棁之傅革,有革而不能革,不可服。民死信,诸侯死化。

  请问诸侯之化獘,獘也者,家也。家也者,以因人之所重而行之。吾君长来猎君长虎豹之皮用。功力之君上金玉币,好战之君上甲兵。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今吾君战,则请行民之所重。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庸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

  用其臣者,予而夺之,使而辍之,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予虚爵而骄之。收其春秋之时而消之,有集礼我而居之。时举其强者以誉之。强而可使服事。辩以辩辞,智以招请,廉以摽人,坚强以乘六,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谓国亡之郤。故法而守常,尊礼而变俗,上信而贱文,好缘而好駔,此谓成国之法也。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

  圣人者,阴阳理,故平外而险中;故信其情者伤其神,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开国闭辱,知其缘地之利者,所以参天地之吉纲也;承从天之指者,动必明。辱举其死者,与其失人同公事,则道必行。开其国门者,玩之以善言。柰其斝辱,知神次者,操牺牲与其珪璧,以执其斝。家小害,以小胜大。员其中,辰其外。而复畏强,长其虚,而物正以视其中情。

  公曰:国门则塞,百姓谁敢敖,胡以备之?择天下之所宥,择鬼之所当,择人天之所戴,而前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强与短而立,齐国之若何?高予之名而举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责其能以随之,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

  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吾欲优患除害,将小能察大,为之奈何?潭根之毋伐,固蒂之毋乂,深黎之毋涸,不仪之毋助,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十言者不胜此一,虽凶必吉,故平以满。

  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之市,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视其不可使,因以为民等。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成功然后可以独名,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

  先其士者之为自犯,后其民者之为自赡。轻国位者国必败,疏贵戚者谋将泄。毋仕异国之人,是为失经。毋数变易,是为败成。大臣得罪,勿出封外,是为漏情。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三尧在,臧于县,返于连,比若是者,必从是儡亡乎!辟之若尊觯,未胜其本,亡流而下不平。令苟下不治,高下者不足以相待,此谓杀。

  事立而坏,何也?兵远而畏,何也?民已聚而散,何也?辍安而危,何也?功成而不信者,殆;兵强而无义者,残;不谨于附近而欲求远者,兵不信。略近臣合于其远者,立。亡国之起,毁国之族,则兵远而不畏。国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乐聚之力,以兼人之强,以待其害,虽聚必散。大王不恃众而自恃,百姓自聚;供而后利之,成而无害。疏戚而好外,企以仁而谋泄,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众而约,实取而言让,行阴而言阳,利人之有祸,言人之无患,吾欲独有是,若何?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利散而民察,必放之身然后行。公曰:谓何?长丧以毁其时,重送葬以起身财,一亲往,一亲来,所以合亲也。此谓众约。问,用之若何?巨瘗堷,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

  乡殊俗,国异礼,则民不流矣;不同法,则民不困;乡丘老不通睹,诛流散,则人不眺安乡乐宅,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诛,所以留民俗也。断方井田之数,乘马甸之众,制之。陵溪立鬼神而谨祭。皆以能别以为食数,示重本也。

  故地广千里者,禄重而祭尊。其君无余地与他若一者,从而艾之。君始者艾若一者,从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者艾若一者,从于杀。与于杀若,一者从无封始,王者上事,霸者生功,言重本。是为十禺,分免而不争,言先人而自后也。

  官礼之司,昭穆之离先后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劝臣,上义而不能与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职,然后君闻。

  祭之,时上贤者也,故君臣掌。君臣掌则上下均,此以知上贤无益也,其亡兹适。上贤者亡,而役贤者昌。上义以禁暴,尊祖以敬祖,聚宗以朝杀,示不轻为主也。载祭明置,高子闻之,以告中寝诸子,中寝诸子告寡人,舍朝不鼎馈,中寝诸子告宫中女子曰,公将有行,故不送公,公言无行,女安闻之,曰:闻之中寝诸子,索中寝诸子而问之,寡人无行,女安闻之,吾闻之先人,诸侯舍于朝不鼎馈者,非有外事,必有内忧。公曰:吾不欲与汝及若。女言至焉,不得毋与女及若言,吾欲致诸侯,诸侯不至若何哉?女子不辩于致诸侯,自吾不为污杀之事人,布织不可得而衣,故虽有圣人恶用之。

  能摩故道新道,定国家,然后化时乎?国贫而鄙富,苴美于朝市国;国富而鄙贫,莫尽如市。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

  

《楞严经》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第二十二段)
【阿难!你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是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必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佛说:阿难!你先回答我关于看见光明拳的问题,这拳上的光明是因何而有?如何成拳?你是用什么看见的?阿难说:佛的全身就像“阎浮檀金”,非常的光辉灿烂。“阎浮”是梵名Jambu-dvi^pa、巴利名Jambu-di^pa之音译:古印度有一种语言叫巴利语Pali,它是从公元前6世纪由吠陀语发展而来,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此语见于佛教经典,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
梵语共有47个字母,分为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梵文和巴利文的母语是一个语系,有五分之二的字母相同,是佛陀时代舍卫国的大众语言,后流传于小乘教地区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经典以巴利文为主。流传到大乘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中国等国的经典以梵文为主。
“阎浮”是恒河的七大支流之一,“阎浮檀金”是指流经阎浮树间的河流所产的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又带着紫气,为金中最高贵者。后世对佛祖金身描述,多用此檀金色,代表着最高贵的地位。
另一种说法是:此金产于北俱卢洲阎浮树下的河沙中,亦名阎浮檀金。常用以形容佛身之金色。阎浮檀金不论是产于恒河支流、或是北俱卢州,其色泽都非常好看,超过一般的黄金,金色特别明亮,如放一块在暗室中,会使暗室产生光亮。这里比喻佛的身体光艳灿烂如阎浮檀金色,这种金色光明如宝山赤金色焰,是从如来清净无染的自性中发出,因此如来的拳也有了这金色光明。阿难回答说:佛拳头上的光明,我是用眼看见的,佛的五轮指端屈握成拳,示现给人看,就现出了光明拳相。
佛告诉阿难说: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凡是有智慧的人,都要用比喻才能“开悟”。“开悟”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缩称。就大乘而言,“开”:意为开启智慧,破除见思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境界相当于十住位。“示”:意为显示智慧,除见思二惑,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境界相当于十行位。“悟”:意为证悟智慧,破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心体显现,对一切事物现象,自心本体,无不融通而所得之证悟,境界相当于十回向位。“入”:意为入佛智慧,事理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法海,境界相当于十地位。具以上四义,名为“开悟”。
佛说:阿难!比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能成我的拳;如果没有你的眼、你也就看不见;用你的眼根,来比我这握拳的理,这个眼和拳在义理上是不是均等的?谁也离不开谁?阿难说:是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我就不能见,如果没有如来的手、就没有如来的拳,用我的眼根来比如来的拳,在事和义上相辅相成,是相类的,眼与见和拳与手缺一不可,是一个道理。
佛告诉阿难说:你说是一个道理,其实这事和义是不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事而言,因为如果没有手的人,拳必竟也就消灭了。但如果你没有眼,就不能说你全部都不能见,为什么这样说呢?不信你试着在路上去询问一个盲人,问他:你能看见什么吗?盲人一定会回答说:在我眼前,唯一能看见的只有黑暗,其它什么都看不见。就这个义的观念来看,盲人眼前的尘境,有什么亏损吗?比如他眼前有一棵树,这棵树会因他看不见而不存在吗?这个道理说明盲人虽然眼睛是瞎的,但还能看见黑暗,这能见的功能并没有亏损。阿难说:诸多盲人的眼前,既然只能看见黑暗而不能看见光明,怎么能说成是“能见”呢?
佛告诉阿难说:盲人没有眼睛,唯一能看见的就是黑暗,如果与有眼睛的人同处于黑暗的房屋中,二人所看见的黑暗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阿难说:是的、世尊!此暗室中有眼的人,与一群盲人,所见到的两种黑暗,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
佛说:阿难!如果一个没有眼睛的人、或是眼睛瞎了的人,全部见到的都是黑暗,但突然他的眼好了,在光明中,同样能见到眼前的尘境和种种物相,这名为眼睛看见的;这个时候有眼睛的人在暗室里看见的仍然是黑暗,但如果忽然获得了灯光,也可以在眼前的尘相中,见到种种色境。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有了灯才能见,就应该给它取个名,叫“灯见”。这“灯见”如真能见,它的名字就不应该叫灯;如硬要说成是灯见,那么既然这灯能自己看见,就不关你的事了,就不是你在看,而是灯在看了。
由此应当知道,灯只能显现出物相,如此能看见者是眼,而不是灯。眼能看见灯光所显现出来的物相,这也只是“自性”中一个能看的功能。也就是说:“眼”能看见一切事物景象,是“自性”的功能,“自性”是“心”、“能见”是“自性”所生,既然“能见”是“自性”所生,那么通过眼之“能见”的功能就可以找到“自性”,他们如同母子关系,通过“子”就可以找到“母”,这就是守子以识母的道理。这个道理说明要见的“性”,是“心”而不是“眼”,“心”如同是“母”、“眼”如同是“子”。
这一段是世尊告诫学佛之人不要本末倒置,不要被“能见”的功能和“所见”的物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能所二见”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的“本心”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舍必有得,做了才能拥有,男人心要宽,女人心要善,这样,生活才温馨,日子才安宁。有舍必有得,做了才能拥有,男人心要宽,女人心要善,这样,生活才温馨,日子才安宁。
  •   本案中,虽然小王以个人名义向小刘借款,但该借款全部用于公司经营所需,而小王为一人独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公司经营获得的财产属于家庭生活收入来源,其与其妻
  • 然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经”对于仁孝的张女士来说,真的难念!她在这“静好的岁月”中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她的烦躁不安来自于母亲,她真想冲出禁区,不管不顾。
  • 8、折磨你的,不是别人的绝情,而是你的心存幻想和期待。#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
  • fever dream 的饱和度较高,加上PAT的哑光口红本身显色能力就很强,属于轻轻一抹就很明显上色~#今日妆容##好物推荐##美妆生活#质地不多说,哑光、贼
  •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舍利弗, 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 说一佛
  • 下班路上看到一位残疾大叔卖水果,看着蛮可怜的,瞬间圣母心爆棚了就停下车问了一下樱桃的价格,大叔说14块钱一斤,也不知道现在的价格贵不贵,跟之前的车厘子对比觉得超
  • 人数的增长可以看出大家对学历的需求越来越高,成考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路径。从各省数据来看,报名人数也是在逐年增加,可见考试要趁早,千万不要拖,你不知道未来会有多
  • 比赛结束后,志愿者向居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居民也互相分享了包粽子的经验和心得。5月28日,由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主办,温州市天爱公益协会协办的“粽叶
  • ”其实也不怪于文文的猜测,阿娇和阿Sa在一起20多年,在正常人看来哪会没吵过架的道理呢?”阿娇依然淡定地表示:“真的没有,因为我觉得就是吵架这个事情,你怎样也会
  • 《新水浒传》的导演给"金莲"这个角色,增加了一段吻脚的戏份,甘婷婷提出先把脚洗干净,没想到杜淳却说:"不用洗了,即便是臭脚,我也能
  • 【陈先义丨公知们说:“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老百姓清醒得很,就是像普京说的,藏在媒体界、法律界、文化界、财政界、教育界的一些与党和人民早已不能同心同德的蛀虫和“
  • 一图读懂北京近期多起聚集性疫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5月16日报道:5月15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5场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加强快递外卖配送、农贸批发市场
  • 」而問到對梅姐的印象時,他直言:「梅姐我就冇同佢合作過,都係見過一、兩次面,喺我印象之中佢係一個唔會放棄嘅人,同埋佢好肯去提攜後輩,加上拍攝時代入當中已忍不住喊
  • 家乡果然是家乡、什么都有、这种感觉真的很好[awsl][打call]也不知道这是我偶尔回来的一时感受还是一直的感受、但我知道我就是个喜欢安定生活的人、想要过平凡
  • 不管是什么样的放量,不代表一出现就可以跟进,有时候跟进的时机并不是买入时机,反而导致难以自拔。而股市仅仅只是工具,就如吃饭用的筷子一样普通,能在股市市场上长久生
  • 命理分析:因果真实不虚一、分享昨天上午的一个案例,并非炫耀自己看卦查事多牛,只是说明一点:因果真实不虚,一定要心存敬畏之心,多行善事这是一个来看健康问题的大姐,
  • @夏之光追光日记簿#刘也[超话]##刘也1115生日快乐# #刘也长歌未来信仰与爱# 以翩然舞姿,朝圣梦想无悔让满身伤痕,题名盛放青春执着信仰,绘出无限热爱虔诚
  • 理论上,主力建仓讲究的是神不知鬼不觉,所以不会有明显的量能变化。这本质的原因,是因为主力资金会有一个成本考量,所以在运作股票的时候,会顾及到成本,也就自然而然产
  •  久咳阴伤:肺阴亏耗:可选用的有蜜炼川贝枇杷膏、橘红梨膏、养阴清肺膏等。 风燥咳嗽:燥邪侵袭肺卫:干咳无痰或少痰、痰黏难咯,甚者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