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无有少法可得
第二十六段(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在本经中,常称如来为世尊、佛。那么什么是“世尊、佛、如来”呢?佛有很多表示功德法身的称号,“世尊、佛、如来”只是很多称号中最常用的三个。佛具足一切福德功德,其德行受到天界众生和十方世间人的钦仰,被尊称为世尊。 世尊于世,非常稀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仅有一尊佛住世、仅有一尊佛在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中无量无边多的众生,所以佛是最尊贵的人。
世尊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都可称为世尊,然而我们在佛经上常见的“世尊”则多指释迦牟尼佛。
世尊在梵语中叫做“路迦那他”、或“婆迦婆”。是一种尊号,唯佛所得,此尊号说明佛具万德,于世独尊,一切天人凡圣尽皆尊敬,为世间最尊贵的圣者之意。“婆伽婆”含有六义,都含摄在“世尊”的意译中、即:
1、自在:菩萨有两种自在,一、观境自在;二、作用自在。第八不动地以上菩萨有四种自在,即:一、无分别自在;二、刹土自在,即净土自在;三、智自在,为九地菩萨所得善慧地自在;四、业自在,为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得自在。
如来法身有八种自在,即:一、能示现一身为多身;二、示现一尘身而充满大千世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于一土而化现无数不同之身;五、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六、得一切法而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而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而犹如虚空。
另有修行六波罗蜜者可成就十种自在,即: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信解自在;八、如意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世尊还具有戒自在、定自在、慧自在、神通自在,具足以上所说所有自在,无处不自在、无时不自在、无事不自在,永不被一切烦恼所纠缠,得的是真正的大自在。
2、炽盛:意思是火势猛烈、旺盛、兴旺、繁盛。指如来智慧之火能使贪嗔痴三毒永尽无余、使戒定慧三善永远兴旺繁盛。
3、端严:意为端庄严谨,学问通览,法座端严,指如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具足庄严。
4、名称:如来粗说有十种名号,每一种名号都具足功德,每一种功德都殊胜圆满,其德号名称,遍传于十方世界。
5、尊贵:意为高贵而值得尊敬,指如来常以智慧方便利乐众生,以甘露法雨,普施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诸解脱,非常尊贵。
6、吉祥:寓意美好、幸福,是好运的象征。指如来为一切众生解除生死烦恼,为众生带来美好、幸福,好运、吉祥。
佛:是梵语的音译、全称为“佛陀”;是觉、觉者的意思,也就是觉悟到真理的人。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通达诸法实相,成就了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诸多功德,所以称为“佛”。一个“佛”字总摄一切福德功德,其名号细说有上万个,分别象征着佛的不同功德,使佛陀的真如体性和广大功德一目了然。
如来:是梵语、音译为多陀阿伽陀,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如指真如,含三层意思:一、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此为法身如来;二、佛在因地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所得的圆满报身,名报身如来;三、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此为应身如来。
以上所说,就是人们对佛常用的三个称号所含之一切德能。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这里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是从生死中觉悟到永生的真理。觉悟有高低不同,共分为四种,即:小乘菩提、二乘菩提、大乘菩提、一乘菩提。
小乘是声闻乘、二乘是缘觉乘、大乘是菩萨乘、一乘是佛乘。小乘是于人生无常、生死可畏中彻悟“苦集灭道”四圣谛,通过四禅八定及灭尽定的修行,断见思烦恼,证得出三界、脱轮回的阿罗汉圣果,觉了如来一切智。
二乘与小乘同是于人生无常、生死可畏中彻悟“苦集灭道”四圣谛,不同的是在四圣谛的基础上悟入十二因缘,并依十二因缘作观行,断无明所生之一切法,证得出三界、脱轮回的辟支佛果,觉了如来一切智。
大乘是悲智双运,觉知我与众生同根同体,无二无别,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修四摄六度法,悟入人法俱空,空有不二之般若慧海,断惑灭障,证得出三界、脱轮回,生死涅槃两不住之大自在菩萨果,觉了如来道智。
一乘是佛乘,为唯一成佛之法,此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由外生、不从他得。反观自心,空有俱寂,二德具足,三觉圆满,名之为佛。佛者觉了如来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成就佛乘,佛乘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仅是智慧的总成,也是最究竟之法,更是成佛的象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意味着成佛了。
因此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有所得还是无所得?以我的理解,是无所得,因为如果有个有所得,就有了有所得的我相,继而生出所得之法相,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形无相的,如此用有形有相的我去证无形无相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如同水中捞月,这样不仅捞不着月,还有可能被水淹死,所以我认为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所得。但我不知这种认识对不对,请世尊开示。
佛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须菩提!你这样的认识是对的,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无有少法可得,因为一切法,在自性中,本无一法,既然本无一法,又哪来如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所谓得与不得是二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二法,不二法中,又哪有什么得与不得呢?世间人执于一边,生断常二见,认为如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个没有实义的名称,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已。像这样去认识,就不会生邪见。

老头——灭霸~~



《神灭论》
南北朝 范缜

序: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 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出?”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利,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神灭论

范缜南北朝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问曰:“神故非质,形故非用,不得为异,其义安在?”答曰:“名殊而体一也。”

问曰:“名既已殊,体何得一?”答曰:“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问曰:“刃之与利,或如来说,形之与神,其义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邪?”答曰:“异哉言乎!人若有如木之质以为形,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则可如来论也。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问曰:“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人而无知,与木何异?”答曰:“人无无知之质犹木无有知之形。”

问曰:“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答曰:“是无知之质也。”

问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矣。”答曰:“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

问曰:“死者之骨骼,非生者之形骸邪?”答曰:“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区已革矣。安有生人之形骸,非有死人之骨骼哉?”

问曰:“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骼,死者之骨骼,则应不由生者之形骸,不由生者之形骸,则此骨骼从何而至此邪?”答曰:“是生者之形骸,变为死者之骨骼也。”

问曰:“生者之形骸虽变为死者之骨骼,岂不因生而死,则知死体犹生体也。”答曰:“如因荣木变为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答曰:“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以荣即枯,无所复变也。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要先荣后枯,何也?丝缕之义,亦同此破。”

问曰:“生形之谢,便应豁然都尽,何故方受死形,绵历未已邪?”答曰:“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夫?而生者必?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而生者,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有渐,物之理也。”

问曰:“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神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

问曰:“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虑,手等亦应能虑也?”答曰:“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

问曰:“知之与虑,为一为异?”答曰:“知即是虑,浅则为知,深则为虑。”

问曰:“若尔,应有二虑。虑既有二,神有二乎?”答曰:“人体惟一,神何得二。”

问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痒之知,复有是非之虑?”答曰:“如手足虽异,总为一人;是非痛痒虽复有异,亦总为一神矣。”

问曰:“是非之虑,不关手足,当关何处?”答曰:“是非之虑,心器所主。”

问曰:“心器是五藏之主,非邪?”答曰:“是也。”

问曰:“五藏有何殊别,而心独有是非之虑乎?”答曰:“七窍亦复何殊,而司用不均。”

问曰:“虑思无方,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藏各有所司无有能虑者,是以知心为虑本。”

问曰:“何不寄在眼等分中?”答曰:“若虑可寄于眼分,眼何故不寄于耳分邪?”

问曰:“虑体无本,故可寄之于眼分;眼自有本,不假寄于佗分也。”答曰:“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

问曰:“圣人形犹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异矣。”答曰:“不然。金之精者能昭,秽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宁有不昭之秽质。又岂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是以八采、重瞳,勋、华之容;龙颜、马口,轩、?之状,此形表之异也。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凡圣均体,所未敢安。”

问曰:“子云圣人之形必异于凡者,敢问阳货类仲尼,项籍似大舜,舜、项、孔、阳,智革形同,其故何邪?”答曰:“珉似玉而非玉,鸡类凤而非凤,物诚有之,人故宜尔。项、阳貌似而非实似,心器不均,虽貌无益。”

问曰:“凡圣之珠,形器不一,可也;圣人员极,理无有二,而丘、旦殊姿,汤、文异状,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骊,俱致千里。”

问曰:“形神不二,既闻之矣,形谢神灭,理固宜然,敢问《经》云:‘为之宗庙,以鬼飨之。’何谓也?”答曰:“圣人之教然也,所以弭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谓矣。”

问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见,《坟》、《索》着其事,宁是设教而已邪?”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强死者众,不皆为鬼,彭生、伯有,何独能然,乍为人豕,未必齐、郑之公子也。”

问曰:“《易》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又曰:‘载鬼一车。’其义云何?”答曰:“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是以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钟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发。岂不以僧有多?之期,友无遗秉之报,务施阙于周急,归德必于有己。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故舍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所以奸宄弗胜,颂声尚拥,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尔而无,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狮身人面像已经进化成了这样[污][偷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 ​​​

([允悲]~~~哈~~母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四 季 之 义 大 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正因为古人细心地观察到了“云行而雨下,于是万物在变化中成形”这种自然现象,人们才能进一步用心地将天地之间的自然现象,迁移至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达致一种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观乎人文的超级境界。

“行云下雨”是天地的因,“万物因此而发生变化并塑成自己的外貌”是天地之因在生物界和人类界结成的果;

没有人类对天文、地理和四季的体验、感悟、观察和模仿,人类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天地、认识自己。

《周易·彖》说:“刚中而柔外。”对天地来说,这句话是说天道内刚外健,而地道则内阴外柔;没有内在的强大刚健,哪有天道外在的自强不息、运行不已;

没有内在的阴顺宽厚,又哪有地道外在的柔美和谐、滋养万物。

对四季来说,这句话是说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春季和顺宽展、万物复苏,夏季则火烈暑酷、困苦难耐,秋季回归天高云淡、宜人醇厚,冬季再轮为冰雪严寒、人境艰难。

对人类来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内心刚强而言行和蔼,或内心强大而外表温和,或内心坚固而外表不争,或言语柔和而行为果决。

四季范畴中的天德之美和地德之美,总是受到古人的推崇的。

所谓天德,就是天的德行,就是天的特质,就是天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所谓地德,就是地的德行,就是地的特质,就是地为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生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

没有太阳的供暖和行云施雨,就没有大地上的万物生长;没有大地的承载和滋养,万物也无所归依、无可生长。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中,至为重要的,则是对天地、四季内美不彰品德的推崇。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告诉人们,智者是不会夸夸而谈的,夸夸而谈的人不是智者。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告诉人们,君子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这是告诉人们,天地有大美好却不张扬,四季有确定的法则但不议论,万物有既定的规律但不说出来。

在中国古代的智者看来,一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丰,地位再高,助人再多,贡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过四季和天地,既然对万物和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的四季和天地都内美不彰,人类的一点小小成就,还值得自恋其中而夸耀不已吗?

四季有刚有柔、刚柔间错,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春天来了,万物萌芽;夏天到了,万物度暑;秋天来了,万物成熟;冬天到了,储藏整备。

既然季节如此,人类做起事情,不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吗?

如果春天来了,不去耕种,秋天到了,不去收获,那还有不失败的吗?

迁延至人生,也要时至而动,时尽而止;机会来了,要敏捷地抓取;时机不成熟,就不能勉强作为,而要厚积厚攒,待时而发。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人们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

在古人的眼光中,阴阳和刚柔,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的。

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夏天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顺到不能再顺时,就会反转,霉到不能再霉时,就要反弹。

《周易·系辞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这是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从起点开始又返回作为终点的起点,这才是死与生的道理。

因此,事物过顺,就要警惕它向不顺反转;而事物不顺,就要努力,以进取和积累迎接反转的到来。

《庄子·则阳》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这是告诉人们,阴阳相互映照,相互包纳相互呵护;四季轮岗,相互促生你衰我盛。顺境不是永远,困境也不是终点,它们都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努力和追索才是永恒的。

正是有了古代的智者对日月、天地、阴阳的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和提炼,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逝去的已经不只是汛期泗水这个泄洪道里的浊水了,而是复加了时间、空间、喟叹、社会、人生、期待、责怨等等的情感之水了。

孔子期待的能跟弟子们一道享受的“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的天然境界,也已经不仅仅只是春天、游水、儿童、拉风、飙歌和新衣服等等关键词了,而成为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描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眼里,最高等级的善或最高等级的善人就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都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水的品质已经十分接近于宇宙的最高规则了。

在老子的视野里,这水已经不是自然之水,不是地表之水,不是理化成分的水,不是喝了只能解渴的水,而是哲学之水、文学之水、情感之水、观念之水和养心之水。

《庄子》在天地四季中追求的是一种仙童般的悠然和凝静,是一种“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的超然境界;

在庄子的视野中,游世于天地四季之间是人生的实境,游心于天地四季之外才是人生的至境;守神凝静,形体自会康顺;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精神自会生长。

也正因为古代的智者为我们挖掘了如此丰富的天地、四季的大内涵,我们在体验四季、感受天地的过程中,才不再显得那么浅薄、粗心而浮躁。

我们挎着竹篮走进原野时,我们不仅仅是走进了原野,而是正在走进农耕文化的腹地;

我们看见刮风下雨时,我们知道那并非只是在刮风下雨,那也是阴阳交合、刚柔互转;

我们捡拾一片地皮时,我们不只是在捡拾一种野味,我们也会感叹大地对万物的滋润和养育;

我们挖起一棵荠菜时,我们知道我们并非只是在挖起一棵野菜,我们会想起为了食品安全而以身试毒的先人;

我们在开花的蒲公英附近休息时,我们会想起不竭泽而渔的道理;

我们走在无人而沉寂的原野里时,我们则将懂得何为心静如水、顺天而应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TFBOYS[超话]#[心]#王源21景从云集##王源1108生日快乐# 21 你的舞台灯光在闪耀 我在台下为你骄傲祝源源21岁生日快乐,希望能在做音乐
  • 这个一直在心底里惦念思慕多年的人,突然被指婚姻,对象还是自己,羡羡欣喜若狂,他单纯的以为这便是他们之间的缘分,终于可以和爱慕的少年相厮相守,同床共枕,生死相许,
  • 看了战战的《王牌部队》,有点脑洞了。 《王牌部队之江北湛》(一起爱吧) 这不,发个文案先。 喜欢战哥所有角色,当然也喜欢野子哥。 “野哥” “?” “
  • 越长大越希望有一个人是真实的陪在自己身边,而不是通过手机通过网络,真真假假都好像假的一样。出生那一天的地支被月支或时支冲,多数这样的人身体不好,不是易受伤,就是
  • 不用踏足海外,太原晋阳湖公园的多色花海,满目皆是绚烂。   中太行洗耳河景区集“奇、雄、险、秀”于一身,这里有远近闻名的书画写生基地箕山画家村,有“许由洗耳”“
  • 当你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样东西是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即使是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当你深深观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没有哪样东西是常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 封宿日常D11早饭:鸡蛋 春卷 红糖包 纯牛奶(今天特供[哇])午饭:米饭 萝卜烧肉 小白菜 花菜晚饭:米饭 香肠(撒花) 白菜粉丝 土豆烧鸡
  • 但是如果上峰没有被充分消耗掉就在低位形成单峰密集的话,这样形态的则不会产生上升杭州,因为上方还有大量的套牢盘,上攻行情很难展开。股价突破单峰密集后,之后会有缩量
  • 如果两个人感情不好,大到买车买房装修,小到鸡毛蒜皮,只要有事就各种吵,那么这样的婚姻对男女双方都是倍加煎熬的。有的夫妻关系原本还不错,但家庭矛盾多,婆媳关系,亲
  • #情感# 谈恋爱不需要太在乎渣男的精神思想或者境界,他们怎么想都不可能达到你的理想状态,如果你总是思考对方怎么想,你就会向走入迷宫后走出不来,因为本来就没有出口
  • 而在互联网上支持严控的人,很多来源于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疫情的小城市,他们与外界的经济协作不是那么的紧密,疫情风险本来就低,他们就更倾向于严控大城市,以减少中小城
  • 其实,他们心里清楚,每前进一步就会多一份危险,但是,他们也深知,疫情防控没有例外,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年幼的孩子更需要他们的呵护,需要和孩子做喜欢的游戏,而他
  • 那会不会有一天,穷人、乞可能也会被平等对待,遇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知道这世界不光有黑暗也有光明,放下自己心中的包袱呢?其实让他变成这样的,不光是那个所谓抛弃了他
  • #廉洁文化#【廉洁文化中国行 | 老铁路延展人和之美】一条废弃铁路,变身网红公园,市民评价:行走其间,如穿梭于时光隧道、世外桃源;“竹之高节”“莲之高雅”清廉元
  • 4号和7号病例就是通过这个方式筛查发现的,这两位市民收到“4天3检”的提醒短信后,自行在家隔离,大大减少了波及范围,希望市民们收到短信后,主动配合共同做好防疫工
  • 但如果你驯化了我,那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在这里想要获胜很简单,车够快就行了。
  • 一共293r私我开xy链接疫情原因需提确望理解邮费转账 解封第一时间发货#偶像梦幻祭[超话]#出白鸟蓝良谷子如图,所有本体未算捆共1668(有什么没加进去的谷随
  •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特意染的,结果不是,特别想见识一下是什么鸡下的蛋[赞][赞][赞] #蘑力新鲜事##蘑菇养成记##蘑菇食空##母婴育儿# 【蘑菇还能这样吃?钦
  • 古城旧事,年华未央。 陌上流年,一掬清欢。 谁为谁温柔了岁月,谁又为谁惊艳了时光? 时光渡口,相思执念,情深缘浅,一眼回眸,一处风景,一次转身,便是一生永
  • 11月10日,记者从市公安交管局了解到,汉口北、知音、东山等多家考场增加的自动挡考试车辆,检测合格已正式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地缓解了自动挡驾考预约难。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