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的第一反应 藏着你的见识和格局】
  一个人遇事的第一反应里,藏着他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学识、见识、品格和修养。
  1、有章法
  生活里,很多人遇事的第一反应是不问青红皂白,先着急。
  简单说,就是沉不住气。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一个反应永远是着急。好事急着昭告天下,坏事急着担忧焦虑。
  所以经常出现一种尴尬:心心念念的好事没发生所以很失望,担心半天的坏事也没发生,白白吓唬自己一场。
  但也有些人懂得冷静地谋划自己的未来,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面对难题,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永远是发生了什么事以及我该怎么办,有节奏、有章法地制定计划,从而把握局势。
  你能否迅速做出适当的反应,决定你过怎样的一生。即使未必能思虑周全,但至少不会让自己的一生,败在事发后的那几分钟里。
  2、不要拒绝新事物
  再好的千里良驹,也比不上汽车。珠算再快,也比不上计算机。
  时代的进步,就像奔流不息的长河。如果你永远待在原地,就算没有退步,却已经被长河远远抛在身后。
  一个人的格局越小,看不惯的事情就越多。
  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抱着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对待新事物你可以保持怀疑,但不要盲目的拒绝。
  新事物的好与坏,有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利用。你拒绝新事物,看似屏蔽了垃圾,却也与机会、成长、希望失之交臂。
  新事物也许会带来阵痛,可若是拒绝了新事物,则势必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人一旦对自己感到满意,就会停留在原处,不再自我前行去迎合变化,转而沉溺在幸福当下。当人沉浸在虚幻自我意识中,拒绝接受痛苦伤害,也就拒绝去接受新的可能。
  3、不惧将来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吗?”
  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
  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我们常常因为害怕未知的风险,选择了裹足不前,那就只有饿死的份。
  生活不会时时厚待我们,会有挫折,会经历失败。
  生命最有趣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你无法决定下一段旅途遇见的是好还是坏,但是你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决定了这个世界给你的温度。
  不管你现在多大年纪,生活都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不必要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
  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4、能输得起
  有时候我们总在问“为什么”:
  为什么,披星戴月寒窗苦读,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为什么,斗志昂扬地创业,结果血本无归,负债累累?
  有人怀疑,自己是不幸之人,受挫之后,觉得一辈子就这样了。
  但也有人赌这一口气:生活以死相逼,他偏要一直争气。
  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前者依旧是抱怨,碌碌无为;后者却多半逆袭人生,越挫越勇。
  正如网上很热门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欺软怕硬’,相信自己可以的人,可能真的会慢慢变得很好。自己都不愿意去相信自己的人,更别指望能让幸运去眷顾了。”
  输得起的人,只会输一阵子,输不起的人,注定要输一辈子。
  从来没有什么天生幸运,只有天生励志和天生要强。
  没有谁的人生顺风顺水,大多数强者都是在疾风冷雨中挣扎着前进。一次次的输,一次次的开始,挣扎着挣扎着天就一点点亮了。
  周国平在《只有一个人生》所说的一样: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输得起,敢于从头再来,一切都会焕然一新。
  越是想放弃的时候,越是要咬紧牙关,屡败屡战,坦然去完成未完成的。
  5、保持平常心
  在如今的社会,你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儿,它们会随时影响到你的心情。
  这时,保持平常心看待事物,就显得尤为珍贵。
  而平常心,就是稳定的情绪,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大风大浪而内心宁静沉着,不为外界所扰。
  时刻注意平衡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做到任何事情都能想得开,看得透,顺其自然。
  禅宗有一个故事:
  有一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 “门前有两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大徒弟说:“荣的好”。
  二徒弟说:“枯的好”。
  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
  无论选择前两者中的哪一种,得失心都很重,当然也会喜忧掺杂。而若学第三个人,枯也由它,荣也由它,则无论世事如何变化, 皆可泰然处之。
  生活好也要过,歹也要过,而对于那些你预料不到,控制不了,掌控不住的事儿,此时你唯有以一颗平常心去关照身边的人事物,你才能不被现实所打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莫泊桑曾经说过,人生既不能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凡事葆有一颗平常心就好。

【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
https://t.cn/A6z0MpI6

#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

  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记者 张清 吴迪 摄(来源:津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个Raw_Read_error_rate不用管,是个出厂加密过的阈值,咱看了也不知道到底啥用[二哈] 内置硬盘是个希捷的监控盘,video 1000G,啥时
  • 开着视频,自己呆呆地想了会儿事情 男神:嘿,嘿,小脑袋瓜子又在盘算什么呢? 我:你猜呀 男神:我知道了 我:那我在想什么 男神:你肯定在想你的生日 我:并没有,
  • #武汉纺织大学##蓝灯志愿团# 古有伏尔泰的生命在于运动;达芬奇的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今有以"运动小健将"为主题的活动。尽管寒风凛冽,志愿者依旧热情似火奔赴
  • 就跟一个国王的儿子,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寄托在平民百姓家里,可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王子。他就是啊!
  • #挽回前任前男友男朋友#,无法置信挽回狮子天蝎男的望着那道挽回婚姻老公站在雕像头挽回男友的话顶的黑色身影,一名斗圣强者,便这样的死了??萧炎?!然而,就在众人呆
  • 【自然与异化】自然界其本身是物化与人化相互交织的世界。自然的异化是人的异化,是人类自身在意识浑沌中经不起时代变化之挑战的重要表现。每个行动都有发动行动的主体本源
  • 【热点关注: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再次发生重大事故】 2019年12月12日10点16分(莫斯科时间),俄罗斯唯一现役“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在第35修船厂维修
  • 我可能完全不认识你,但我为你这一年的努力生活而感到骄傲和感动。因为这一整年来,光是我自己就和生活打过无数场悄无声息的暗仗,现在我要收拾残局,擦干泪痕,轻捶后背为
  • 睡前读物-39|★★★★ 《小顾聊印象派》|[中国] 顾爷 ▫️印象派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哪些画家属于印象派?他们又是如何走向印象派?结果又如何? ▫
  • 何为业力 。讲一下物质︿心态,物质与心态合成物质,其实这些都是空的,最好是空的净的。叫寂灭不住,清净无染。但还是有这样的业力现象,业力合成,业力催化合成形态,身
  • 这是一个20年老兵股市人生的日常分享,分享包括但不限于股市. 20年前北方一省会城市大学毕业之际年少轻狂的我便正式进入证券市场,幸得大学投资金融系名师关照,毕
  • 爸爸送我去车站的每个清晨 无论外面多冷 我的座位从来都是热热的 听他说着他的老朋友— 常叔叔孟叔叔李叔叔的近况 总想起初中时候看龙应台的一句话: 我慢慢地,慢
  • 就职小知识之业界研究系列13——广告 制造业已经连续讲了好几天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审美疲劳,今天我们将会引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情报流通行业。这个行业主要包含了
  • ​本想去北欧,看了好一点的团看了行程,再看看始祖鸟的装备,默默放弃…俩人最少要12W+。软毛型 适合5岁起儿童哦~ 含电子 按下即会发出好看及有节奏的亮光 可
  • 长大后的我们才知道,生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是好在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会愿意倾听你的苦恼为你加油鼓励。因为他的又一年陪伴,让我的2019更加美好和幸福,
  • 而此前两人曾被目击穿情侣装亲密同游铜锣湾#八卦资讯# 成龙女儿吴卓林与同居密友宣布出柜!【成龙女儿吴卓林与同居密友宣布出柜】小龙女吴卓林在个人社交网账号上上传了
  • 一般外出用餐或是朋友聚会我都会特别照顾,这引起了我的两个小伙伴的不满,说我俩不像夫妻更像姐弟,还不断的劝说我要让学会“放手”让他“长大”之类的话,再现身说法举出
  • #常家庄园##晋商大院# 【微电影《晋商大院》即将上线 系列组图揭秘拍摄过程(四)】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国台湾网于2019年12月30日联合出品的
  • 54.Dr.周的二胎宝宝明天就要出来了,我之前好多次想把家里的东西给他带来,又怕他家忌讳,我也没特别上赶着,刚才聊天发现好多东西他家都没有,可是我明天直接去车站
  • 今年的最后,给我上了一课,认清了一些事和人,我也明白了,生命中不是只有开心,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但是,这些都会成就了你自己。愿意放下,真的,心情也太舒服了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