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年塑造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彭学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年来,合肥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书写了合肥科技事业的辉煌篇章,塑造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

创新大潮奔涌,“国之重器”聚集
1056秒!2021年12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简称EAST)控制大厅里,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实验目的是为了利用像太阳一样的核聚变原理,在地球上建成可控核聚变电站,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人类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时间回到2017年1月,合肥迎来历史性机遇——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人造太阳”所在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要依托之一。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中心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步伐越迈越大,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重大项目强力推动。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研科学中心研究院8家,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以及深空探测实验室、JH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投入运行,环境研究院正加快组建。
——“国之重器”集群发展。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性能不断提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加快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先进光源等5个装置正加快推动建设前期工作……目前,合肥布局大科学装置12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依托科学岛及周边三十岗乡等区域,合肥正规划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全力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来,合肥市累计9项成果入选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7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021年中国科技10项重大突破4项在合肥,惊艳世界。
——研究平台加速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投入运营,多语种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及国产化平台、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进展顺利。目前在建及建成交叉研究平台达28个。  
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合肥市科技局了解到,2021年,“安徽省合肥市系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功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获通报表扬。当今之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排名跃升至73位,全球科研城市位次跃升至第20位,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攻克世界难题,“从0到1”的原始突破
从科教之城,到如今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品牌于一身,合肥的城市定位在逐年拔高。这也意味着合肥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开疆拓土”。 
科技创新的使命在于“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从1到N”的应用转化。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却是世界难题。难干也得干!合肥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2个,搭建起一座座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色桥梁”。
十年来,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一个个产学研平台拔地而起,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
“技术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也是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动力。”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江如海告诉记者,2018年,他带领技术团队积累了十余年的无人驾驶技术,却在转化时陷入困境。
关键时刻,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为其提供平台和资金,帮助中科智驰用1年多时间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量产盈利,其技术团队还获得了超过70%的股权激励。如今,这家“小而精”的科技企业正满怀信心,朝着成为国内无人驾驶领军企业的目标奋力前行。 
高新区内,中科大先研院也正在攻坚拔寨。该院是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依托各自优势、谋求创新发展的结晶,率先在安徽省举起协同创新大旗。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298家,培育高企90家,注册资本金超22.2亿元,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51家。
目光转向巢湖北岸,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安徽创新馆也给出了合肥探索。这里,除了全方位展示安徽创新成就,还搭建起科技信息、资源、成果等交易的“网上商城”。高校院所有科研成果、企业有技术需求,通过场馆交易平台线上发布后,管理人员线下撮合,省市投资基金同步跟进。
“开馆3年来,创新馆累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20多场,发布科技成果近2000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400亿元,服务企业超8000家次。”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十年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合肥还建立了全链条、闭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其中,在“成果发现”环节,合肥组建4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对接高校院所,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库,目前已摸排成果397项,其中已成立公司成果70项,意向成立公司112项。
聚焦在“成果转化”环节,合肥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起到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第一撬动力”作用,目前已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3个;2014年起,合肥市安排财政资金投入设立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和早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支持,在天使基金多次投资支持下,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 2022年6月底,市级天使基金规模6.24亿元;打造各类孵化转化载体,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7家,其中国家级52家;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开展全市科技系统技术经纪人培训全覆盖,着力提高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在“成果应用”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先试先用,打造首批155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首创建立场景创新中心。目前正在谋划通过政府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支持“三新”“三首”产品本地优先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就地应用。 
在合肥,科创优势正加速汇聚成发展胜势。如今的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地标产业加速壮大,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各类市场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优化创新生态,合肥成为各方英才圆梦之城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合肥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已认定高层次人才1.4万余人……这里,正在成为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科技创新越是发展,越是需要一个良好生态。如何提升创新生态,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十年来,合肥强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努力让每一个创新者都能找到承载梦想的土壤,让每一家创新企业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合肥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对科研经费使用充分放权,让我们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经费,不仅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调动了科研人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斗国说。
在合肥,这样的创新激励,正给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合肥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
——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
——树立“科技即产业”发展理念,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
——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难题、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强化政策资金引导,逐年修订调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运用“借转补”、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有了良好的创新环境,科技人员才能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说,这几年,得益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合锻智能在产业工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解决了许多关键装备难题。
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合肥给予杨金龙、叶向东、陆夕云、吴宜灿、俞书宏等5位院士每人补助经费200万元,用于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活。同时分别给予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0万元、500万元经费奖励,用于开展科研攻关、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用心专注、贴心服务、悉心呵护,良好的人才环境,让更多人才在茫茫人海中多看合肥一眼,对合肥既能“一见钟情”又能“日久生情”,让“养人之城”更养人、“创新愉快”更愉快!
促进开放创新
当前的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必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十年来,合肥坚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科技创新,厚植创新文化,充分释放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
开放创新,合作才能共赢。面向国际,合肥积极加强与欧美国家的科技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平方公里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科学装置,在肥发起组建国际聚变能联合研究中心、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超导质子及核能应用标准联盟等国际组织,集聚世界领先研究力量,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在国内,合肥紧紧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与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接合作。同时突出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实施“两心同创”, 两地共同签署《上海张江 安徽合肥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共建国家实验室,并在量子信息、核聚变、类脑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攻关。
近年来,合肥获批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2家,其中国家级14家。协同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挂牌成立首个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目前累计建设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4家、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2家。同时搭建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集聚2000多台(套)科学仪器设备信息,总价值超过16亿元,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创新,是一场不凡的征途。如今的合肥,已然身处更高维度的发展机遇之中、更广阔的舞台之上。
踏上新征程上,合肥将满怀创新激情,永葆奋斗韧劲,用汗水、毅力、拼搏攀登科技高峰,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深读:#二舅视频为何感动无数网友#】#作者不想通过二舅升华苦难#,这两天,一部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11分钟28秒的短视频刷爆了网络,无数观众被视频中的这位66岁的“#二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该片的拍摄者唐浩(网名 “衣戈猜想”)很快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位原高中历史老师,现已辞职成为自媒体创业者的32岁年轻人,迎来了自己创作上的高光时刻。他在媒体面前一遍遍地讲述拍摄这部短视频的经过和自己创作的初衷,他的阐释和随后的做法,给了这部短视频很好的注释和意义上的延伸,并把“拒绝躺平”“庄敬自强”“身教大于言传”“那是因为二舅活得好,不是因为我写得好”等金句推到观众们面前。不同人群都能从这个视频中找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在之前的两年里,唐浩已经在多家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多条跟历史知识有关的视频,他取得标题非常吸引人,比如“成为日本首相指南”“各国挨揍手势太全”“预测未来是个技术活儿”等,点赞量也有几千个。但这些尝试,都无法跟现在的这部短视频相提并论。

画面粗糙但文字考究
连唐浩自己都说,“我的视频单纯从画面来讲,是极其粗劣不堪的,因为我全部都是用手机拍,和媳妇一块完成。从技术上来看,它完全是不合格的视频。”
按照正常纪录片的拍法,拍摄者至少要跟拍“二舅”很长一段时间才行。不但如此,纪录片强调的是用画面本身来说话,而不是用长篇累牍的文字从头到尾在说着画外音。
不得不承认,这部短视频能够大火起来,这些画外音功不可没。有人用“文案设计“来形容这些文字,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文案设计很有点广告的味道,它的任务是挑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的欲望,这跟纪录片的拍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唐浩花了两个晚上写出来的3800字的文案,的确有一种催眠人的力量。
比如下面的句子:
1,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得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地伟大着。
2,几十年过去了,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
3,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
4,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5,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和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
这样的文字配合画面中二舅佝偻沉默的背影、他载着88岁母亲在山路上穿行的画面,很打动人!

提倡庄敬自强的精神
唐浩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特别讨厌把苦难升华这件事,“苦难有什么可升华的,苦难就是又苦又难。我不光不想升华它,我还在有意地去调侃、解构它,用各种破梗、各种小玩意儿,我就怕一个劲絮叨,到最后让大家心情非常悲痛,哭泪涟涟的。”
他说,自己最想表达的4个字就是:庄敬自强。这辈子他只见二舅哭过一次,是喝了酒之后,想起自己一辈子确实过得有点苦,就和四个兄妹抱在一块,嚎啕大哭。哭完后又过了一二十年,他就再也没有哭过,大部分时候他都笑眯眯的,乐呵呵的,“这种庄敬自强我是很佩服的,因为我做不到。”
唐浩在配乐上特意选择了好莱坞电影《史密斯夫妇》中的一段探戈音乐,节奏欢快,让人立马有想跳舞的冲动,“我绝对不会选择《二泉映月》,不会逼着你去哭,这样很不好。”
这个音乐让“二舅”这部短视频在格局上提升了一个档次,有人甚至将本片跟余华的小说《活着》相提并论。
不过唐浩自己却很清醒和谦逊,他说,拿这部“雕虫小技”的短视频跟余华的《活着》相比,“这是对他的侮辱”。他也透露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从中学就开始看汪曾祺,这教会他克制,要说“人话”;在混不吝的幽默方面,则是受到了王小波、王朔,甚至冯唐的影响。

不想年轻人仅把视频看作是鸡汤
这部短片的主题是“治愈精神内耗”。最近几年,躺平、内耗、焦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唐浩紧紧抓住了这个点。其实他早在七八年前都想拍二舅,但直到不久前,才有了创作的冲动。除了二舅年纪大了之外,想必也是他的内心有所触动,有感而发,于是一挥而就。
唐浩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在疯狂地转到朋友圈,并把二舅的故事投射到了自己考研失败、自己的容貌焦虑和其它焦虑上,“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据我了解,他们大部分人在城里长大的,很少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经历,没想到能引起这样的共情。”
唐浩大学毕业之后来北京发展,长期担任高中历史老师。他最擅长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很多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叫他“唐尊”。
刚刚度过30岁的生日,他感觉自己“而立之年”应该立起来了,一冲动就离职了。“我半年前刚从上一个单位离职,现在算是半全职做视频,主要是在家带孩子。”
唐浩承认自己的精神内耗“挺严重的”,经常会瞻前顾后,会有很多的遗憾,甚至有时会有一些非常悲观的态度。“也是从二舅身上,我找到了现阶段评价人生终点的一个标准——就是饱满和平静。”
他接受采访时透露,这几天接到了很多编剧和导演发来的邀请,希望把二舅的故事拍成电影,但他觉得二舅的故事可能撑不起九十分钟时长的电影,“电影所需的冲突和矛盾有,但不够密集。”
有人问他还不会继续拍一些类似的故事?他回答,自己就认识一个二舅,这样的故事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复制。
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网站的兴起,跟农村相关的题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比如去年“张同学”拍摄的东北农村生活视频的大火,冬泳“怪鸽”夸张面部表情的被关注,前几年李子柒出镜的精致田园风的美食视频等,都带给网友们一种别样的体验。
也有人质疑“二舅”视频的真实性和唐浩有过分美化“二舅”苦难生活的嫌疑,不过唐浩回应,“视频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
唐浩不希望观众“只是把这个短视频看作是一个治愈的鸡汤,从此过着非常躺平的生活。而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

最后,艺绽君也说点自己的看法,这的确是一部“说的”比“拍的”要好的短视频,如果没有这些激情的文字,它的传播效果要大打折扣。但不得不说,二舅的故事足够精彩。
笔者在农村长大,深知像二舅这样的人群,是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二舅这样聪明,这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少有人关注。唐浩的这部短视频,看完后还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不管如何,“二舅”的残疾人证终于办下来了。而唐浩在收获高流量的同时,也开始接下了广告,他给二舅转账了3000元,这笔钱,足够他一年的生活费了。(艺绽微信公众号 记者王金跃)

【阿来:青海对生态保护贡献巨大】海拔4000米,千余公里的行程,高原上近十天的长途奔波,只为三江源立传。

七大平台同步直播,两小时的思想交流,十万人次在线观看。

7月19日15时,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做客西海全媒体直播间,畅谈生态文学中的青海之美。

溯源而上

为青海的山河立传

对话阿来,了解阿来的生态感悟,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期待。

7月18日,西海全媒体《对话阿来——生态文学中的青海之美》的海报一经发布,便在网友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微信留言、电话咨询,网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一次对话的关注。

其实,阿来对青海并不陌生,近十年来,阿来的身影,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青海的高山大川之间,游走于青海的河流湖泽之畔,有关青海的文学表达,也不时地闪现在阿来作品中的字里行间,比如,他在小说《格萨尔王》中对青海山川风物的描写,比如,玉树地震后,他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情礼赞。对于青海来说,阿来更像是一位相熟相知的文化行者。

此次来青,阿来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他是应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邀约,完成《新山海经》丛书之《三江源传》的采风考察任务。

《新山海经》丛书,是一套以青海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为描写对象,以为山河立传、为时代讴歌、为生态呐喊、为使命担当,以青海三江源、祁连山、昆仑山、青海湖以及长江、黄河、澜沧江为文学线索的主题图书策划,丛书将邀请活跃在我国当代文坛的七位一线作家展开创作,阿来是七位作家中第一位来青海的采风者。

从达日到治多,从玛多到共和,阿来沿着黄河溯源而上,以他作家独特的视角,观察着高原,感悟着高原。

对万物的尊重,让人心生平静

来青没几天,阿来便来到了黄河源头扎陵湖和鄂陵湖。天高云淡,一群群赤麻鸭在湖畔起起落落,这一幕让第一次见到扎陵湖和鄂陵湖的阿来倍感亲切。

面对这样的景色,有什么感受?阿来坦言,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世间的很多景色或许都不可能带给人太多的意外,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可是“只有你身临其境,只有你真正涉足这片土地时,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

赵姣姣,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曾陪同阿来走完十几天的采风全程。在她的印象中,阿来是一位对自然充满热爱的人,阿来有着丰富的植物知识和地理知识,每到一处,阿来几乎能随口叫出所有植物的学名。要知道,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源头,不乏类似绿绒蒿这种罕见的植物,阿来对青海的熟知,由此可见一斑。

阿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植物的探究,仅仅局限于“本草”,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植物”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可是对于生态的概念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任何生物都有它的价值,这是大自然的伦理,更是生物进化的必然,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阿来才觉得自己走进黄河源时“人会变得十分平静”。

青海对生态保护贡献巨大

如何理解青海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保护的意义?善谈的阿来竟有了片刻的沉思,沉思过后,他悠悠答道,这几年,他在高原上行走,感受最多的就是青海生态的变化。

他说,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年前,三江源地区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黑土滩,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治理,这样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少,这是青海人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阿来希望生活在祖国中东部的人都能对青海的生态建设成就充满敬意,并且能做到“反哺”。

阿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黄河源头的玛多县,为了黄河源区的生态保护,这几年,牧民们用牺牲个人利益的方式,保护了自然环境。

阿来说:“我沿着黄河一路走来,看到的是两条河,一条是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另一条是沿着黄河一路东去的高压电缆,这是青海人这几年新能源建设的成就,巨大的电力与黄河水相伴,汩汩东逝,支援了沿河省市的建设。”

其情可感,其情可佩。

用生态文学与高原对话

长达两小时的直播中,阿来多次与网友展开互动,互动的话题大多与文学有关。

有网友问,您是怎么理解生态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

阿来说,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它具有某种“先知先觉”的功能,生态话题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切身利益的话题,生态保护是人类的共识,生态文学的功能,就是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生态文学就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对话”。

阿来给网友讲述了采风过程中听到的这样一个故事,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曾经是一片沙漠,几代沙珠玉人经过不懈努力,让沙珠玉重披绿装。在阿来看来,沙珠玉的故事就是青海的《沙乡年鉴》。

感动着阿来的感动,憧憬着阿来的憧憬,有网友留言,三十年前,沙珠玉一片黄沙,让人心生悲凉,如今,沙珠玉重披绿装,让人充满期待。

此前,阿来在与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展开座谈时说,每一次对高原的书写,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每一次重返青海,都有不同的关注,这一次,绿色的青海,再一次成为了他关注的主题,从这个意义而言,绿色的青海,生态的高原,或许会为阿来的文化创作,注入新的内容,带来新的灵感。

生态的青海

唤醒对真善美的追求

行走时,感受一片土地的魅力,沉思中,唤醒一种不老的情怀,一次直播间的言说,激荡着阿来的粉丝们对他的敬意。

阿来说,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诉求,在他看来,真善美三者其实是相通的,在人类对卓越的追求过程中,美是方式,真是目标,善则是动机。在与网友互动的过程中,阿来站在一个外来者的立场和角度关照着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青海是生态重地,青海的生态保护关系到很多人、很多地区的发展,所以青海的生态保护事业理所应当地放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审视。

这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高原短暂的夏日,一切生机勃发,阿来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感受着高原旺盛的生命力。

这也是一次充满了启示的对话,在直播间的问答中,在与网友的互动里,阿来,以一位作家的眼光,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青海。(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皓/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作者的建议并不全都是有用的,有用的部分也不可能永远是有用。人生最美妙的东西就是在未来的无限可能,遗憾的是最终只能有一种结果——沃兹基说的。
  • 他表示:“基于实现双碳目标和全面电动化的一致愿景,宁德时代和阿维塔科技的合作始于CHN平台的联合研发,但又远不止于技术投入。”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
  • 有一天,爸爸说馒头肯定在家里憋坏了,牵出来透透气吧,于是爸爸把他栓在了家门口的小树上,但也就是这一次,馒头他不见了... ... 不知道这个梦是在意味着什么,但
  • 3.zb为啥一直想打击我们的书局,因为我们的书局他们害怕了呀,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好我们的优势呢?6.秀人商业价值也很重要,有资源也要看商业价值的啊7.我们能做的
  • 目前还在军训基地 平谷每天都能看到比门头沟多很多的星星 弯弯的月亮很好看 每天都有人仰头拍 今天吃到了豆芽 恰逢九月节 吃着就想起了姥姥 晚饭后天黑得很快 看着
  • 11月21日放租至今大概半个月,收房后做了一个全屋保洁和刷墙,基本没有大件添置,看房的人数超我预料,毕竟年底客户少是个事实,地段很重要,好地段需求总是旺盛。地点
  • ❷做自‮喜己‬欢的产品,刚需的‮品产‬,这‮至样‬少每朋天‮圈友‬和社‮辛群‬编苦辑的信息‮对,‬大数多人‮说来‬才可能不是‮圾垃‬信息……❸几乎所有的项目或‮
  • #转日媒# 加藤和树「K.KベストセラーズII」収録曲DISC1WARNING僕らの未来~3月4日~Shining RoadChain Of LoveEASY
  • 成功人士的经验虽说不是完全可复制的,但那种拼搏的精神和力量,思维格局等等这些都能让有目标的人感受到非常强的共鸣1 栗子还是圆锥栗好吃 又香又甜 就是贵 35一斤
  • 面对随机波动的市场,尽管盈亏看起来也是一种概率事件,但是交易者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交易规则,把这种概率的问题转换为人性的问题,概率不由人,但是交易者可以通过控制自
  • 尽管衡量成败夺牌只是指标之一,还要看赛场过程表现,即使胜利,但吃相难看也不值得赞许,何况今日的败仗呢!注意,三人全部是一线绝对主力,这不仅是在平常公开赛、巡回赛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冬天的洗澡时间是夏天的两三倍。其实夏天的利用率也会很高,土锅讲究小火慢炖,也不用守在灶台边,并不会因为天气热就用得少,现在这两只锅在
  • ” 新的一个想法:凡是参加本人的彼得.林奇投资书籍线上直播讲座的朋友,将以十二人为一组,时间为一年,成立投资研修小组。当下一个想法:凡是参加本人的彼得.林奇投资
  • !这个价格已经一个多月没来啦!
  • 我:嗯,如果我给你讲一个前辈告诉我的进阶故事,你肯定也会做得很好了,你确定要听?晚安,你和你的爱人儿[月亮]#周生如故##一生一世# 墨宝非宝在收官的微博写道她
  • 现在的我可以说出物质不是提升幸福感的第一重要的东西,不求大富大贵,不求显达于世,只希望守护住很多人都忽视的小小幸福。宁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磨难馈赠给坚强之人的
  • 不考虑垫材的价值,现在你只想尽可能地利用雪球大战对对手场上的随从造成伤害。不考虑垫材的价值,现在你只想尽可能地利用雪球大战对对手场上的随从造成伤害。
  • 其实今天不应该写的,该背不完单词了,但很多事情啊今天,我觉得把心里的翻涌打散在字节上会让我好很多。感觉作者有在努力把我扯到男主的视角去体会那种恐惧感,去理解他的
  • 这也是一个离了自由不能活的星座,水瓶其实是很自我的星座,一切的做法源自于他们内心的想法,关于你是怎么想的,说真的,水瓶并不是特别在意。摩羯其实是心里有点冷的星座
  • 说跑偏了推荐现在列表里的第一首歌吧,每次听都会产生联觉想到一个人,好奇怪[摊手]温柔_五月天找到一张初中照片,哇哦,少年时期令我自卑的痦子,现在看来还有点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