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聚焦榆林# 【力书写高质量脱贫攻坚时代“答卷”——神木市张家坬村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神木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心工程来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幸福之花开遍麟州大地。神木市张家坬村积极响应号召,在脱贫攻坚路上奋力前行。那么,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张家坬村实施了哪些举措?当地脱贫攻坚成果怎样?乡村面貌和群众生活有哪些变化?记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张家坬村脱贫攻坚战场上拼搏奋斗的精彩故事。在这里,有一份来自张家坬村的扶贫“答卷”!
  党建引领

  这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攻坚探索:“天下没有破不了的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翻过一山又一山,绕过一沟又一沟,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直抵村头,峰回路转处,汽车在一个山沟的转角处停了下来。“前面就是张家坬村了!”张家坬村驻村第一书记叶胜军指着山坳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兴地说:“红旗招展处,就是村党支部。”

  放眼望去,只见这里深浅不一的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好似凝固的波浪,一间间干净整洁的农家屋舍迎着太阳静静地矗立在黄土大地上,村里的苹果园基地上,农民们有说有笑正忙着清锄杂草。谁能想象,几年前这里还全然是另一种景象:自然环境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产业结构单一,农民靠天吃饭……

  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后,该村是神木24个贫困村中攻坚任务最难最重的“堡垒”之一,市委书记亲自包抓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为筑牢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成立了张家坬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并精心选派了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一起组成强有力的“四支队伍”,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强班子、建队伍、抓党建、办实事、解难题等举措,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严格执行党务公开、民主议事、廉洁自律等规章制度,凝聚发展合力。“我们要用党建引领乡村发展,带领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在张家坬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该村“两委会”成员正聚在一起谈感受、话发展。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户。”在张家坬村,这不仅是一句誓言和一句承诺,更是一个决心和一个个行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扶下,张家坬村强化基础设施,村民安居乐业,使昔日的穷山村经过“凤凰涅槃”后“蝶变”为美丽乡村。与此同时,该村借着“三变改革”的东风,积极发展并壮大村集体经济,平整土地3000余亩,创新产业种植模式,2018年合作社完成种植山地果园570亩,园内套种西瓜300亩,还种植有机苜蓿、山药、有机黑豆等经济作物,使特色产业为村民致富增色,使土地“连连看”,农民“年年赚”。2018年,伴随着摘帽的喜悦,如何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这些成为张家坬村扶贫努力的新方向。

  如今的张家坬村变化很大:一条条穿村而过的通村公路,一间间干净整洁的农家屋镶嵌在绿树丛中,农户家的院子外“住着”牛、羊、鸡等禽畜,居民家中液晶电视、冰箱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神木市党委和政府矢志不渝践行脱贫致富、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该村群众坦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帮扶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帮扶,特别是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使村里发生了大变样,也为村民注入了致富的信心。据张家坬村驻村第一书记叶胜军介绍,驻村以来,他和工作队其他成员主动积极地开展了多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水、电、路、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苹果园、西瓜规模种植等村集体产业,使村级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强村”与“助困”的新引擎。

  “现在生活变好了,我每天都高兴着嘞!”脱贫户刘月岗说这话时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是村里的西瓜种植户,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他颇有感触:“现在帮扶政策好,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还帮着销售,我今年种植了西瓜,收入可比种地要强多了。”刘月岗说,不单单是自己家享受到了好政策带来的好生活,村里其他村民也一样,都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村民们在勤劳致富的路上走的更加信心十足。

  产业兴旺

  这是一场在贫困山村发起的脱贫攻坚战:“底子再薄,也不给国家拖后腿!”

  “给钱给物只能管一时,终非治本之策,用好产业富民的金钥匙,赋予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才是张家坬村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7月10日,在张家坬村的西瓜种植基地,叶胜军感慨道,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把贫困群众吸附在产业链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

  “今年我和村里其他三户村民承包了合作社的100亩旱地西瓜种植,我能收入三万多元,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西瓜的致富能力。”村民白兰田甜滋滋地对记者述说着脱贫后的幸福生活。据了解,白兰田是2016年已脱贫户,今年年初,得知张家坬村股份经济合作总社农作物特色有机种植实行分散承包、集中管理制度,于是,白兰田及时抓住这个好机会,主动联系村里合作社的负责人承包西瓜种植,盼望着日子能够和西瓜一样越过越“甜”。

  合作社“百花齐放”,贫困户“筋强骨壮”。在张家坬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搭上“脱贫快车”的不只白兰田一家,也让张家坬村其他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解开了“穷疙瘩”。张家坬村党支部书记白文会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我们有信心带领贫困群众把日子过红火,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我们村决不能给国家拖后腿!”

  这里地处大山,过去,村民主要以传统的庄稼种植为经济来源,产业单一。脱贫之路从何走起?产业发展是关键。张家坬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尝到产业致富的甜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村民也跟着沾光了。”村民白桃则高兴地说,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们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570亩山地果园让荒山披上了绿装,一片片果园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据了解,白桃则是张家坬村刘崖窑小组村民,是村里的五保贫困户,农闲时间在合作社的果园打零工,他坦言:“如今兜里有钱了,生活也变好了,这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了!”

  此外,为助力脱贫攻坚,8月3日至4日,神木市栏杆堡镇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旱地西瓜节,以瓜为媒,以节拓市,进一步提升栏杆堡镇旱地西瓜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该镇猪羊肉、小杂粮、土鸡蛋、黄油等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增强了脱贫“新动能”。西瓜节上,张家坬村的旱地西瓜也是“群英会集”中的一员,凭借着质甜爽口、绿色无公害的独特品质,张家坬村的西瓜逐渐树起了品牌、闯出了市场,成为贫困群众致富的“黄金瓜”。
  近年来,神木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调优种养结构、调好产业布局、调强供给能力,形成了现代高效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张家坬村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探索出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为该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日子红火

  这是一场鲜红党旗的芳华绽放:“我们村老百姓的日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红火过!

  涅槃凤凰飞越贫困线,群众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在张家坬村,一些贫困户和脱贫户谈起如今的好日子,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脱贫路上有人帮,绽放在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为脱贫后的张家坬村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过去的荒山野地化身为沃野良田瓜果飘香;以前土旮旯里刨食,现在多种产业兴旺。乡亲们住上了新家园,过上了新生活,呈现出新面貌,脱贫致富思变求新,张家坬村演绎了一曲新时代山村巨变的奋斗之歌。

  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扶贫……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政策,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特别是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受益颇丰。据了解,合作社在农技、用工等方面优先照顾贫困户和困难家庭,让贫困户和困难家庭实现在家门口有活干、挣到钱的目的。在白兰田的言语中,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幸福”。据了解,白兰田除了承包合作社的西瓜种植,还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他说:“我每个月还能领到900元固定的工资收入,还能在村里就近打工挣钱,如今兜里有钱了,日子过红火了,我这心里别提有多乐呵了。”

  “赶上了好时代,是咱老百姓最大的福气。”“现在政策好,帮扶也到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近打工挣钱,真是不怕缺能力,就怕不努力。”

  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村老百姓的日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红火过!”摘帽不是终点,小康仍在路上。谈到下一步发展,叶胜军说,张家坬村将统筹抓好防贫减贫工作,着力抓好产业和就业、扶志扶智等工作,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带领群众奔小康。

  在连绵的梁峁上,成片的谷子长势喜人。散布于山梁上的果园,更让这片绿色的大地处处透着勃勃生机,为山峁上披上了绿装在张家坬村党支部,五星红旗依然迎风飘扬在这块丰腴的黄土大地上,一幅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

#古建中国# 【匠人匠心 | 古建筑修复传承人葛招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烙有几代缑城人记忆的老城区、老建筑,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被夷为平地,不复存在。而同时,随着传统文化意识的逐渐觉醒,一批批承载了几百年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的古建筑群,在土生土长的古建筑修复匠人手中得以延续和重生。葛招龙,便是这批秉承传统理念、沿袭传统技艺、延续传统文化的古建筑修复匠人中的一员。

宁海,这个偏居东南沿海的小县城,自古以来就盛产能工巧匠,素有五匠之乡美誉。而在宁海上路角,也就是岔路、前童、桑洲一带,村村都出能工巧匠,尤以木匠居多。

上世纪60年代,葛招龙就出生在岔路的湖头村,那是一个葛洪后裔聚居的古村落。在岔路乃至整个西乡一带,地薄人多,很多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无非就是两条,一条是刻苦读书考大学,跳出农门,做城里人。另一条便是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找个师父,学一门手艺,吃百家饭。

80年代后期,葛招龙高中读了一半就放弃了,成为了一个做木匠的手艺人。他跟的师父也是本地的一个大老师。拜了师父,招龙自然也就成了师父家的一份子。除了学木匠生活,平时还要帮师父带小孩,干家务活。一到农忙季节,就跟着一起去做一些如种田、割稻等农活。

葛招龙学的传统木匠手艺是几百年来以师父带徒弟的古朴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头到尾都是手工制作。从山上采下来的木料,经活水浸泡、风干、剖开、再风干后才能落料定材。因材施法,砍、削、刨,小的圆料,会打上墨线,用斧头细细劈成方料,大的圆料,会用大锯锯成一块块的板材,再开成小料。从原材料再变成眠床、羹橱、八仙桌,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嫁妆,则需要动用鼻尖刨、碗底线刨、铲刨等几十种刨、锯子、凿子。用传统手艺打造的家具,不用一根铁钉,榫卯严丝合缝,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开裂或者散架。熟知各类木材特性,精通擅用一整套木工工具是成为一个大师傅的基本功。而要成为这样一个大师傅,至少要花上三年的时间。

经过三年时间的历练,学成出师后的葛招龙就跻身为宁海木匠大军中的一员,开始单飞,走南闯北,先后辗转于兰州、湖北、山东一带做活,就跟他的师父一样,用祖辈相传了几百年的木作技艺吃起了百家饭。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诸多原因,葛招龙转了行当,放下了陪伴多年的刨子、锯子。曾经卖过饲料,一度带动了岔路那边的养鸭业发展。后来,又进入宁海利丰牧业有限公司,帮自己的姐夫打理起管理方面的事。从木头家具到卖饲料再到奶牛养殖,这个行业跨度确实有点大。

2003年左右,宁海的收藏业刚刚开始起步。那时的葛招龙已经零零星星收藏了一些旧家具。由于风化、虫蛀和外力破坏等多种因素,旧家具往往会出现残缺松动等常见现象。修复旧家具,对于他这个曾经过传统木作技艺浸润的木匠来说不过是一件熟门熟路的事。于是,他又把那套尘封多年的木匠工具整掇出来,这一次他不是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而是纯粹作为业余时间的个人爱好。

对于修复旧家具,他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理念。他说,所谓的修旧如旧,就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其原来的风格和美感的前提下,采取传统制作工艺,做一些适当合理必要的修复,使其能以较为完整的姿态展现。对于一些已经不具备修复可能性的旧家具,它的一些木料也可以用来修复其他家具,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但要完全做到修旧如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在修复过程中用到的木材在年代、材质、花纹、颜色等方面尽可能地接近被修复器物的原有材料。修复工艺对他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合适老木料的供应。这就要求修复者必须收集大量残旧家具的构件,以供修复之用。有时因为没有找到条件符合的材质构件,一件旧家具的修复可能会被拖上大半年甚至好几年。为此,他常利用空余时间跟着藏友们去踩地皮、收旧货,到偏僻的小山村四处转一转,看看能不能收到一些弃置已久的旧家具和构件。

在他看来,每一件历史悠久的旧家具上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记录着太多的文化记忆。所以,每一次的修复,他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用沿袭了几百年的最传统的工艺来恢复其中消失的片段。当一件尘封已久的残旧器物修复完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出来时,那种快乐油然而生而又无与伦比。他觉得,用古人沿袭下来的手艺恰到好处地重现彼时古人的手笔,便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也是古物修复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葛招龙的家是很多藏友聊天喝茶的地方,佳朋满座,人气爆棚。环顾室内,目之所及都是些颇有年头的老物件,门窗是老门窗,起码上百年,地是老砖铺就,异常干燥,绝无潮气。茶桌就是一大块门板,还缀着锈迹斑斑的门环,桌脚就是两只大石墩,墙上挂的是图案精美的木雕、字画或一把古琴。

匠人匠心。对于传统文化,除了敬畏,他还有发自骨子深处的热爱。

宁海历史悠久,古村落聚集,目前仅中国传统村落就有7个,大量的古建筑群养在深闺。古建筑虽多,但也面临着在时间的风化中颓败、崩塌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各地古村保护开发意识日渐觉醒,修复古建筑悄然成了一项重焕生机的老手艺。修复古建筑,其实是一项工艺复杂而要求苛刻的系统工程。宁海的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已变得脆弱不堪,任何不当的修复都有可能对它造成不可逆转的二次伤害。或许是出于对古建筑真正的爱护吧,每当看到县内一些古建筑由于修复者科学修复理念的缺位以及传统材料、技术的缺失,最后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格外刺眼,他无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惜。

由于多年来从事旧器具的修复,葛招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其让别人这么瞎折腾,不如自己挺身而为。于是,信心满满的他毅然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团队的成员全都来自老家上路角,是一批富有经验、技艺精湛的老木匠、雕刻匠、水泥匠等。

修旧必须如旧是葛招龙执着不变的理念。要做到修旧如旧,关键还是材料的把握。他说,修复尽可能要用老木料,最好是用同一年代的、同一木质的老材料,因为老材料最稳定,又能确保建筑风格的延续统一。去年8月,他和他的团队对梅林长寿村的一个四合院进行了修复。那个四合院共有9间房,状况不太理想,门板、窗格等有近一半已经缺损,需要大量老材料才能进行修复。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他整日泡在各大拆迁工地淘宝,花了十几万元钱,一口气买回来十几车的各种老木料。

按他的做法,单单原材料就占到了一半开支,摊算下来,人工费还要倒贴。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非但赚不到钱,还要倒贴工钿自吃饭。但他有他的想法:只要有可能,就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好老木料、老构建的原貌,绝不能破坏它承载的历史痕迹。其实,他更像是一个古建筑的保健医生,每一次的修复,旨在为那些饱经风雨侵蚀的老建筑续筋接骨、祛除病症,使其得以新生、留存更久。

在宁海灿若繁星的古建筑群中,不能不提古戏台。

宁海至今保存着120多处古戏台,并有10多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戏台之乡。

古戏台的兴盛其实是宗祠文化的延伸。宁海的宗祠,是应各地村落的建村和发展而生。而戏台则是宗祠建筑的标配,一般由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构成,其工艺技术是一方匠师最有代表性的杰作。

藻井是整个古戏台的精华所在。藻井,也叫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分三藻井、双藻井和单藻井,有扩音与拢音的作用,采用最精湛的工艺手法,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是评价一个戏台奢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由于古戏台建筑工艺的复杂,要对其进行修复则需深厚的技艺实力。去年,葛招龙和他的团队接下了一市镇里岙村南一台的修复工程。这是一座有200余年历史的古戏台,四周彩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代表着宁海古戏台的经典样式。尤其是戏台顶部的藻井,极其华丽,让人叹为观止。因历经200余年的风雨侵蚀,南一台出现了腐朽、脱落、漏水等现象。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他们要对古戏台墙体进行校正维修、藻井木结构维修及屋面瓦重盖,同时对地面、轩顶及部分花窗进行修复。但真正要做到修旧如旧绝非易事。单戏台地面就不简单。戏台的平地,也要用几百年前的三合土配方配比铺设。红泥土、牡蛎壳、麻筋按比例混合,全都是老底子传下来的配方。这种泥土配设的地面,比水泥还要硬。他说。

这次修复中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工程,就是对戏台藻井的修复。对此,他不敢丝毫怠慢,团队阵容强大,都是来自上路角宁海大咖级的老匠人:71岁的王世春,跟戏台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是宁海古戏台建造的传承人和榫卯结构的专家。66岁的葛为林,干了近50年木匠,会修戏台藻井。68岁的陈盛,是为数不多的、能雕刻藻井透雕板的木雕师傅。一个藻井的部件有近三千个,从藻井拆卸、编号、造榫卯、磨刨木条、雕刻再到安装,整个古戏台修复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历时3个多月。

期间,央视《探索发现》手艺栏目摄制组专门来到里岙村,以这座古戏台的修复过程为背景,拍摄了纪录片《戏台藻井》,展现了葛招龙这支团队的高超手艺和宁海古戏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观众、网友们也纷纷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点赞。

随着古村落开发保护意识的增强,如珍珠般散落各地的古建筑群必会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古建筑修复事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为此,近来葛招龙又陆续组建了四五个团队,队员都是上路人,既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匠人,也有刚加入的新生代,以老带新,把老手艺传下去。这是一个老手艺枯木逢春的时代,但只有传承才能发展。而驱动传承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向市场。

修旧如旧,我心依旧。这或许是葛招龙从事古建筑修复事业永远不变的初衷。https://t.cn/AiN0BAt0

《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这两年真正的女权事业》

知道我这两年,看到的最“女权”,也最能有效提高我国女性地位与权益的事是什么吗?

是扶贫攻坚。

没错,扶贫攻坚将会显著提高我国女性的整体地位。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贫困地区,受限于“三落后”——经济落后、教育落后、思想落后的现实情况,这些地方的女性从一开始,就远落后于同地区的男性。

首先是经济落后,这些贫困地方,往往没有多少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高精尖类、教育类、工艺加工类等),更多的是较为原始落后的精耕细作或只完成初步机械化的农业——这种极其考验体力的行业。

这种情况下,由于女性先天不具备与男性同等的身体素质,使得男性往往就成了一个家庭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妇女则因经济地位的不对等,而常常无法获得对等的待遇与尊重。

人格独立的坚实保障,是经济独立。

没有自己的收入,往往是这些地区女性“直不起腰”的主要原因。

而导致这些地区妇女无法找到合适工作,或无法从事那些现代社会适合女性参与的工作,其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落后。

这也是笔者要说的第二点——教育落后,导致女性无法获得谋生技能。

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基本上是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随着教育资源的逐渐向发达大城市集中,贫困地区的女性越来越无法获得足以使她们跳出世世代代“死循环”的教育资源。

这表现在,这些贫困地区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低于同地区的男性,更低于其他地区的女性。

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水平,她们便无法拿到进入高等教育的“准入证”,便也丧失了提高自己地位的最好机会。

而教育落后和经济落后的背后,还导致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观念落后。

其通常表现为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链”:

1.原地区经济落后→原地区主要行业为高强度体力劳动→女性无法从事→女性地位下降。

2.女性地位下降→在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培养儿子而不是女儿→女性无法获得足够独自养活自己的工作技能→女性地位愈发下降。

3.男性外出打工或在外创业,原地区人才流失→原地区丧失可以吸引外部投资的高素质劳动力→原地区经济相比其他地区,愈发落后→原地区主要行业无法转型,只能依然保持高强度体力劳动为主。

所以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恶性循环就愈发强烈。

这个“痼疾”,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这两年扶贫攻坚给出的回答是——能解决。

怎么解决?

第一个办法是——合理利用女性本身的先天优势,加以技能培训,使她们获得足以亲手赚取收入的工作。

以宁夏著名的贫困地区——“西、海、固”地区中的固原市原州区的一个村子为例。

这个村子是一个从原生活地整体“迁出”的纯移民村,整个村子有4000多名妇女。

由于这些妇女受当地观念影响,很难接受外出务工的观念,所以负责扶贫的相关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从女性本身的“心灵手巧”上想办法。

这个村子的妇女,大多擅长刺绣、剪纸等手艺活,因此扶贫部门就依托这一先天的优势,专门对这些妇女展开手工艺培训班,并引进企业在此开设车间。

这样,这个村子的妇女,就可以在家门口,依靠着自己的勤劳,让自己脱离贫困,进而在家里说话“更有底气”。

第二个办法是——个体经营类,避开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的问题。

以山西曲回寺村的扶贫工作为例,这个村子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脱贫方向。

男性以需要更大体力投入的项目为主,女性则以个体经营为主。

具体而言,就是开设农家乐、农家驿站等方式,女性自己做“小老板”,自己独当一面。

像这样尊重当地女性先天优势与劣势的扶贫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过去的老观念、旧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但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女性无法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进而间接或直接导致男女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不对等。

现在,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恰恰就是打破这种陈旧的糟粕观念。

凭什么女性就只能“主内”,就只能“家里蹲”?

只要积极引入现代社会里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或对女性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女性一样可以走向工作岗位。

而有了自己的一份体面工作,一份独立的收入来源,她们便不再需要依靠家中男性的收入来养活以前只能做做家务、干干轻活的自己,这些贫困地区的女性,才能真正站起来,才能让她们相信自己可以真正站起来,可以站得跟其他人一样“高”。

当这种落后、陈旧的女性面貌,被这些地区的女性自己亲手抹掉,并靠着自己的勤奋以增添上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新形象之后,这些地区不利于女性的风气、观念就会得到改观。

当观念得到改观,当地区整体经济在扶贫之后得到整体提升,这些地方的下一代女性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家庭资源与教育资源,获得和同一片地区那些男性一样“深层次”的对等受教育机会,也就能从一开始,避免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贫困落后地区的女性,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才能真正得到应有的尊重。

多年之前,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之一,喊出了那句让整个世界都印象深刻的话语。

在那句话的推动下,我们国家有了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有了第一个女火车司机,有了第一个女飞行员。

女性的地位在那一时期,完成了一次跨越式的进步。

而今天,正在那些贫困地区进行的、针对妇女的精准扶贫,将是对那句话的又一次最好回答:

是的,妇女能顶半边天!

所以,发生在我国当下的这份事业,这样的工作,才是“真女权”,才是真正为女性权益着想。

而这一件事情在未来的完成,也将在人类的女性权益与地位推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配图为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电影《马兰花开》,讲述一位家庭妇女如何成为推土机驾驶员的经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查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两年来,我们秉持“以退役军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状态和功成有我的奋进姿态,坚持边组建机构、边推进工作、一手完善机制,一手推动东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 向阳,你在我笔下是个非常乐观的姑娘,或许是我带上了自己的影子又可能是你的性格填补了我的不足。愿望太多,不知道从哪说起凌晨时刻的到来,2017就这样一下子变成了2
  • #老马新观察[超话]#【#广东报告4例流感死亡病例# 部分省份处于夏季高发期】7月19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最新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情况,6月份,广东省共
  • 但到底是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仅仅从构成要件上未必能够区分开来,因为单位本身并不是真正有“意识的人”单位的“主观意志”是依靠自然人的主观意志体现出来,在认定单
  •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
  • 追求,就会有失望,活着,就会有烦恼,不要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牢,人生很短,不要活的太累,生活没有模板,只需心灯一盏,如果笑能
  • 【哈尔滨新区金融中心项目力争年底完工】#黑龙江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7月18日,记者在哈尔滨新区金融中心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四座高大的主体建筑均已封顶,项目中心位
  • 过去20年美国制造或大力拱火的几次地缘政治危机,无一例外都增强了美元的地位。1999年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刚刚正式流通的欧元出师不利,跌破1美元,无法构成对美
  • 今天给拼团的姐妹打包谷子 觉得好有满足感呀 每个谷都好好包装然后寄给她们 等待快递的时候也会很期待吧 而且这是本小白第一次打包 希望大家不要不信任我 我虽然是第
  • ”刚要踏出班门,他们一个个温暖的挥手:“老师拜拜~老师拜拜~”有时候觉得,这不是我那个闷不吭声的小七。@小辫儿张云雷两周年快乐呀我的大笨蛋,想到已经一起走过两年
  • 图片拍摄于四月初的苍鹭峰,摄影者:孙阁#唐山身边事##带着微博去旅行##唐山学院##唐山##驴友##自驾##旅行##旅游#民间有谚语“秋后一伏热死人”8月7日立
  • #陈思牛蒡茶诈骗#陈思和牛蒡大王的孙总是害人精我是2018通过网上看到陈思说只要做了牛蒡大王的代理就可以无限送客源给到代理商的,但是当我做了总代,她又说做总代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心]#阳光信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始终铭记历史的重要力量。#每日一善[超话]# [心]#阳光信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这里也要提醒各位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更换主要抚养者,或者说一些“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不带你回家”“让警察叔叔来把你带走”之类的话,
  • 赵丽颖主演的《幸福到万家》已经完美大结局,而陈奕天更是发动态更新“#幸福生二胎了##幸福到万家#这就要大结局了,很舍不得啊,#赵丽颖# 饰演的何幸福就和自己一样
  • 我觉得选男人应该找张玄尘看一看 ,是很有必要的… 至少能让我们少吃点亏 ~~[跪了]6月28日,麦迪娜在社交平台晒出一组新图,记录了她和儿子丹尼尔的温馨日常,如
  • 他头一次到奥斯曼大街娜娜家里拜访她时,他头脑中产生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现在又浮现在他的脑际.在他的脚下,他感到化妆室的厚厚的地毯变得软了;梳妆台上方和穿衣
  • 我一边流着冷汗,一边谈到向田剧本的魅力,您说:“那是她不与我们合作以后的作品呢。我不太清楚希林女士对我青眼相加的理由,或许理由之一是:我从拍摄电视片起家,在电影
  • 刚刚真的感觉要进医院了我正熬着我的大夜突然感觉我整个心脏这边开始疼那种刺骨的疼我本来是侧躺的感觉不对就马上准备平躺结果动也动不了一动就巨疼我想着说不定是因为侧躺
  • 惟有放《三傻大闹宝莱坞》却笑呵呵地乐于接受,后来我才知道是故国印度拍摄的片子,理论上也还算“排外”因为印度为鄙人曾经的祖国,他们的梵语诗歌文化非常美丽,令我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