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第三十六段)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有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佛对阿难说:你明白了心非自然的道理,却又惑于“因缘”,对“心”是不是因缘所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因缘”之“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有人解释说: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结果所不可或缺的土壤、水分、阳光等,就是“缘”。这种解释简明扼要,说明了一切事物的出现,发展或存在,都必须具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就是“因”和“缘”。
如构成人身之“因”为阿赖耶识;“缘”为父精母血,地、水、火、风。此因缘和合,就有了人身,此为“生”的因缘;如地水火风各归其位,精血散亡,阿赖耶识无处依附,因缘离散,就失去了人身,此为“灭”的因缘。世间万物万象与人身的生灭是一个道理,不离因缘,因缘合则生、因缘离则灭。此理证实了一切因缘都是生灭法。
而觉明自性之“心”,却是超越了因缘、超越了生灭,是无生灭性的。阿难已明白了觉明自性之“心”,不是自然所生的道理,但却认为是因缘所生,理由是“因缘”能生万法,自然也能生“心”,这是还没有明白觉明自性之“心”超因缘的道理,所以佛只好进一步开示。
佛说:阿难!我再问你,你而今因为有一个能见,才有能见之本性,“心”的现前,你是缘于光明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黑暗而有这个“见”?是缘于虚空而有这个“见”呢?还是缘于阻塞而有这个“见”?
阿难!如果是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如果是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
。再次给你说吧,阿难!此“见”是攀缘光明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黑暗而有“见”?是攀缘于虚空而有“见”呢?还是攀缘于阻塞而有“见”?阿难!如果是攀缘于虚空而有、就不应看见阻塞,如果是攀缘于阻塞而有、就不应看见虚空,如果是攀缘于光明而有、就不应看见黑暗,如果是攀缘于黑暗而有、就不应看见光明。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当知”如是“精觉妙明”与因缘的关系。
上面说的“当知”,其义很深,“当知”的本意为应当起般若智观察,了知见性,离四句、绝百非,是直接契入诸法实相的妙明之境。四句是:“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而每一句里头又含此四句,得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了四十八句。
这四十八句,已经起用的有四十八句,还没有起用的有四十八句,如此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变成了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共为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百非指四句演化出来的这一百句话,均非真理,故名百非。
真正的佛教真理,不是“四句”可以解释、也不是“百非”所能阐明的,故说“四句百非”。“四句”原本是指两个关系项作逻辑组合时所得的四个句子,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亦非无”及“常、无常、常亦无常、非常亦非无常”等皆称为四句。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外道中有言世间是常、或言世间无常,或言世间常无常、或言世间非常非无常。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说:“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等,皆是四句之例。
佛法之理,绝非这四句百非可以解释,如果妄计四法,是名四执。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说:“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所谓“百非”,即百种否定之意,也就是否定所有的执着。在智观察中,以四句百非明法觉义,悟入后即当远离四句、杜绝百非,才能契入一真“精觉妙明”。
“精觉妙明”即是“见性”,见性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禅宗称为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以不变之觉体、纯一无杂者,名“精觉”;以随缘之妙用、灵明不昧者,名“妙明”。“精觉妙明”就是诸佛之“心”、就是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如来藏。
此“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因、也不是缘,因缘是世间法,为凡夫所执;“精觉妙明”之“心”,即不是自然、也不是非自然,自然是外道法,为外道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非或不非、非与不非,是小乘知见,为声闻所执;“精觉妙明”之“心”,没有是或不是、是与非是,为二乘知见,为缘觉所执。
除去这一切知见,“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之义,即“精觉妙明”之“心”。此”心“能生一切法、能离一切相;生亦不生、离亦不离;妙圆净智,体自空寂;精神自觉,妙法自明,故名“精觉妙明”。此“精觉妙明”不仅不是因缘所生,更不是用因缘之理所能阐释得清楚的,因为“精觉妙明”是离言绝相的。
佛对阿难说:你为什么还在这因缘里面用心,将世间的戏论和虚幻不实的名相,妄加分别,就像用自己的手掌去“撮摩虚空”。“撮摩”:即捉拿攀摩之意。意思是你能用手捉住虚空吗?能攀登虚空吗?能用手去触摩虚空吗?如真这样作,只能是徒劳无益。虚空怎么会让你捉住或攀摩呢?
这些论辩是本经中很重要的地方,说明了“精觉妙明”之体就是“心”,“心”就是真实的自我。“心”不是“因缘”所生、也不属于“自然”;不是非、也不是不非;不是是、也不是不是;“心”超越了因缘、也超越了自然;超越了非与不非、也超越了是与不是;“心”包含了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也包含了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心”自成一体,卓然独立,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心”就是人人皆有,不假外求的真如自性、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无上菩提果。

《楞严经》妙明元心云何无还
(第二十九段)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为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已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色,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承蒙佛的悲心救护和深切教诲,感动得哭了,合掌恭敬而对佛说:我虽承蒙佛的妙音讲解,悟到了自己妙明,本来圆满的常住心地。但是我所悟到佛所说的法音,还是用我的攀缘心来悟,来瞻仰如来的,此心徒获无益,实际上我也不敢认这个心就是本来原有的心地,唯愿世尊慈悲哀悯,再以圆满法音宣示,拔出我这无明疑根,归于“无上道”。
“无上道”专指如来所得之道,一切二乘人和菩萨都不能超过,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说的是用正直心,舍去三乘方便法,最后剩下一个舍不去的法,就是要说的无上道。
佛告诉阿难说:你们以攀缘心听法,其实我所说的法也是缘物而说,不是真实法性。如人以手指月,指示给人看,看的人就应该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如将手指认为是月亮的本体,此人不仅亡失了月轮,看不到月轮,连指头也亡失了,指头的作用也失去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人以指示的手为明月,这岂止是亡失了指的作用,连有月亮产生的光明和没月亮产生的黑暗也不认识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此人既然以手指为月亮的本体,而月亮是有明暗二性的,手指却是没有明暗性的,在手指上去找光明和黑暗,找得着吗?阿难现在的认识,就是这样的,认指为月,将能思考问题的妄想心认为是本心。
佛对阿难说:如果你以听我说法的分别心为自己的心,这个“心”就应离开对声音的分别,去找能离分别声音的“心性”。比如有客人寄宿住店,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离去,终归是不会常住的,而执掌这个店的主人,却不会离去,也没有去的地方,因为他就是这个店的店主。这个道理说明你的“心”是主人,没地方去,是常住。
怎么能说离开听说的声音,就没有分别性了呢?因“真心”是始终存在的,它能产生分别性,也不会因为声音的有无而有无。其实这心岂止是对声音的分别,它还能对我的容貌和一切事物产生分别。要想找到这个真心,只需将能见之心离开所见的一切色相,也就没有分别性了,直到所有的分别都没有了,就回到那个能生分别的“常住心”去了。
但如果说什么分别都没有,也是不对的,所谓的非色非空,连知道非色非空的心也纳入非色非空中,这种论调就像“拘舍离”这些以八万劫以前为不可知而立《冥谛论》的外道,认为离开法尘因缘,就没有能产生分别心的存在,称此无分别性为“冥谛”。
“冥谛”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也称冥初,又称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二十五种冥谛,是迦毗罗外道所计算的,这些外道,也修禅定,有神通力,能知八万劫中的事。但对八万劫前,却冥然不知,所以称之为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即:
一、“冥初自性”:指这种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称冥初自性。二、“智大”:智大又名觉大、即增长之义。指这种外道,于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说从冥初生智大。三、“我心”:认我心即神我之心。实则为我慢、生我执。这种外道,由觉知生我慢心。
迦毗罗以冥初自性、智大、神我演化成二十五种冥谛,成了外道认知的二十五个真理,仅限于对八万大劫以内之事物和生命现象的认知,最高级的冥谛论外道,可将生命的极限修至八万大劫,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在三界内,被禅宗比喻作黑漆桶,破了黑漆桶才能出三界,了生死,但外道由于迷执冥谛之理,是破不了黑漆桶的,故对八万大劫以前的事物和生命现象,是一无所知的。
佛说:冥谛立八万劫前不可知为诸法初始阶段,处于无始无明中,这种境界为即不是色也不是空,是没有任何意念的空无恍惚状态,一切都不可知,以这不可知的无分别性立冥谛论,由此生诸法,从而迷失“真常自性”。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能产生分别性的“妙明真心”,是在一切尘缘中离与不离,或劫前劫后都是“了了常知”的,这个“了了常知”不仅知道八万大劫以内、更知道八万大劫以前,乃至无量劫前、无量劫后的一切事物和生命现象,诸法不是“缘起冥性”,而是“缘起性空”,这些真理,外道是不会知道的。
而阿难这心性产生的分别,都是攀缘的结果,是虚妄的,这些虚妄的东西,就像客人一样,各自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还乡之处,到底哪一个才是本乡、才是不可还的主人呢?
阿难对佛说:如果我的心性所产生的攀缘,各有所还之处,那么如来为什么说,“妙明元心”,没有还处呢?唯愿世尊再垂悲心,哀悯众生,为我们宣讲这些道理。

《心经》第11集(二)(老师原文整理)

★1.我们生活中最容易“着”的相有哪些?

我们生活中最容易“着”的六个“相”。

☞“六相”:生、灭、垢、净、增、减。

★2. 为何没有生灭?

我们总是认为任何事情有生有灭,包括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从出生开始,我们兴高采烈到一个人灭亡,一个人去世的时候,我们痛苦流泪。我们认为他是有生有灭的,故而才痛苦,可是佛法告诉我们,他是没有生灭的,不生不灭,我们人来到世间,只是有了肉身这样一种形态而已,当我们去世以后,他只是随着阿赖耶识的业力所流转又换成了另外一种形态去轮回而已,所以他是没有生灭的,比如我们讲沧海桑田的变化,亦是如此。随着因缘和合的产生,大海可能变成高山,高山可能变成河流,河流又可能变成高山,陆地也可能变成海洋,他只是沧海桑田的变化,实则他本性是空的,无生无灭,我们不空的是原本的自性,除了自性以外,所演化出来的所有形态,都是空的,都是不生不灭的。

◎举例: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我们假设他的本体,(我们只能用假设,这是方便说,是为了我们大家理解的)是孙悟空这个人,(或是猴子 )他会七十二般变化,这个时候,举例他变成了一头牛 ,那他的本体有没有变,本体是不是还是那只猴子,他又变成了一条狗,又变成了众多的猴子猴孙,[米奇比心]注意啊!那他的本体有生灭吗?是不是没有啊?他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比如说他幻化成了一百只猴子 ,他的本性有增减吗?没有吧!还是那只猴子,他千变万化,变化出那么多只猴子,变化出来了牛 、房子、小狗 ,他的本性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3.何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之前举过水晶球的案例,上面布满了灰尘,无法显露我们本来的光明和自性,这个时候我们不停地去修正,不停地去擦拭,让它露出本来的光明,注意啊!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有了垢净之分了,所以《六组坛经》之中,所讲的神秀大师所做的四句偈子就明白了,神秀大师并未彻底觉悟啊。为什么呢?“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落在了垢净之上,落在垢净,就还是落在了“有”之上。所以五祖说了一句话,让众师弟按照神秀所说的去修行,不堕恶趣,就是你“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落在“有”字上,你修的是“色”法。但是不堕恶趣。所以这个时候,六祖慧能大师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他就是空的,哪有尘埃呢?这个时候,你看,不垢不净说的是究竟法门,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了六组慧能大师,我们在《中庸》之中举例子讲过,我们无神秀,不慧能,因为我们很多人,不是顿悟的根器,所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这里的垢和净。但是究竟法门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垢净,这个时候是落在空上的。悟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任何的增和减,他本来就是空的,哪来的增和减呢?就像我们刚才举例所讲,孙悟空,他千变万化,变化出很多小的猴子,变化成牛 ,他自己的本性,他依然是不增不减的,本来就是空的,又何来生灭、垢净、增减。如果不断的延伸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说,是诸法空相,不黑不白,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丑不美,不善不恶……

✔✔✔★4.我们为什么执着于法?

我们生活当中的诸法空相好理解。

◎举例:现在十一点半了,要准备吃午饭了吧。这个时候做饭的人,是不是开始要考虑做什么?吃饭的人是不是考虑要吃什么?我想吃什么?我喜欢吃什么?注意啊!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在寻求“法”?寻求做什么?寻求吃什么?这都是法。再过一个小时,我们吃完饭以后,吃饱了,这个时候,你回头再想,你还会再想我要吃什么?我想吃什么吗?你会发现人吃饱了之后,什么都不想看,什么都不想吃,看什么都够,当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再回去看,“法”是不是空的?吃什么一点都不重要,所以什么人,才执着于“法”?没吃饱的人,没达到彼岸的人,才执着于“法”。你看,为什么觉悟的人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不要执着于任何“法”,任何“法”都能让你解脱,这都是觉悟的人讲的话,用刚才这个案例,你吃饱了是不是就懂得这样讲话了,比如说,你吃饱了,问你,你想吃什么?什么都不想吃,什么都一样,吃饱就行。你看这是吃饱的人讲的话,没吃饱的人是不是就执着啊!可是你还没有吃饱之前,你还在执着,你听听吃饱的人讲的话,,所以我们听听那些“觉者”讲的话,听听观士音菩萨告诉我们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何必执着呢?我们听听佛陀所讲的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我们听听吃饱的人讲的话,不要听你自己的,不要执着于你当下的想法,因为你在执着于当下的“法”所以才有了,“我执”和“法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超话]# https://t.cn/8sLgb7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Love&Peace说起来我最早真的是⛄️绿担上一个号就叫:阿贝酱三三的辛德瑞拉尬卤虽然不是非常明显的智性恋但谁不喜欢頭がいい的帅哥呢我说(起源其实是我的黑担亲
  • 2020年5月,广州组织实施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补贴,在使用环节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 政策于2021年12月底到期,共
  • 你身上干净耀眼的少年气,晴朗了我少女时代所有的欢喜那些说星星亮的人,一定没看过你的眼睛,你眼中有春夏秋冬,胜过我所见过的一切山川与河流,所念皆星河,星河中是你。
  • 新塍成立全市首个这样的创业园#秀水泱泱# 退役有家,创业有路。原来,这是秀洲区联合桐乡市启动的“悠游秀洲·风雅桐乡”美丽乡村游项目。
  • 是仙女韩三毛,OST专业户,拉小提琴的志愿者小姐姐,在逃的憨憨公主,猪猪的俊一小朋友,笑点低的小傻几,温暖的导师,爱喝奶茶的小任性,是温柔的学姐,是悲惨的千金小
  • 因此,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李焕英》成功之后,贾玲没有以成功导演自居,而是继续自称喜剧演员。】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贾玲在《你好,李焕英》大火之后,没有趁势崛
  • 打工日记:又是加班到后半夜的日子,我很累,但只是身体上累,我和关系最好的那个同事都觉得心理上不累,因为我们拍摄得都很和谐,相处得也很快乐。不过很可惜,因为一些原
  • 布道在一线的铁军,你们辛苦了[good][good][握手][握手] #OOTD#从没见过看起来简约,但又不失平凡的机械手表⌚️。[微风]实力打造最强社区看
  • 奈何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实在摸不着门道,又太喜欢随意发挥,厨艺实在不成体统,济不了天下饥寒,只好退而求其次,先济好了自己再说。说起来惭愧,本是特地研究过做菜的各种
  • 人生就是一场过客,路过的都是精彩,留下的都是幸福。人生就是一场过客,路过的都是精彩,留下的都是幸福。
  • 她愣了愣,“气泡水吧,”她笑着说,“Still Water or Sparkling Water (水还是气泡水)这通常可是我一天里无数遍对话的开始。 于是我果
  •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现实题材剧# #哪些现实题材值得看# 如今现实题材的剧集越开越受到广泛的喜爱。正因为此,无数的“我们”得以与剧中人共悲欢。
  • 滚滚红尘之中,初见倾心的那个良人,数十载后仍捧你在手心,念你在唇侧,恋你在心间,无论多久未见,再见亦如初见般怦然心动,夫复何求?不夺目也不张狂脉脉不得语,尽是时
  • #车辆发生追尾竟在车内发现女尸# 4月18日中午,安徽省黄山市本地论坛及朋友圈广泛传播一条信息称,黄山(徽州区永佳大道)一企业门口发生一起追尾事故,白车内发现了
  • 但控温对我们这种睡觉敏感性的人群来说口说无凭,还得睡一觉试试,那天晚上我就盖着这床DOWNLAND控温鹅绒被睡了一觉。2.平价伸缩置物板我真的因为家里衣柜太大,
  • ( 1、保存二维码到相册,打开抖音立即前往;2、直接在抖音APP内搜索关注“中国绿都乐购三明永安市”或“中国绿都乐购三明”点击头像进入直播间。#四川大剧院#【全
  • 和姐妹聊着聊着聊到一个很离谱的话题她说能预知我未来孩子姓什么好奇星人瞬间感兴趣然后……她说姓李【以下是她的理由】首先真情实感追李川 虽然惨淡收场 但当时真喜欢其
  • 你是我现在最暖的怀念曾经,我的世界你来过,掀起了我心海的涟漪,美丽了我的陌上红尘,带给了我无限温暖与美好,颠覆了我整个情感世界,让我整个心醉在你的柔情里。黄昏中
  • 第45章 大成若缺 浏览次数:575756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②
  • 7、生活敷衍你,是从你敷衍自己开始的,你不辜负生活,生活才不会辜负你~能自己扛就别声张,你矫情的样子并不好看,无需找什么借口,一无所有就是拼的理由……8、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