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第一百一十六段)#须菩提悟透般若空性证阿罗汉果#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译名“善吉”:是说其出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后说,此是吉相,故名“善吉”。又译为“善业”:是说其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善业”。又译为“善现”:是说其出生时,家中的金银珠宝,全都不翼而飞,七日后又一样不少地出现在家中,故名“善现”。
须菩提出生在非常富有的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也因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了佛的弟子。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善说般若,闻佛说法后,证悟空理,在佛的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那么什么是空呢?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生者为有、灭者为空。因缘者,缘从因生,因本空寂,所以说:因缘所生法,原本就是空。
而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了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是纯精神世界的空。这个空能生万有,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诸法实相、是一切佛子所要求证的究竟涅槃。
须菩提解空第一的证境可从一个故事中得到印证,故事说佛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回到人间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去迎接。当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我现在去迎接佛,是把佛的法身当成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的肉身了,是不识空性的表现,不识空性,就看不到佛的法身。
佛的法身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诸法空性,空性是无处不遍,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既然是无所不在,我又何须去迎。于是他安然坐下,依旧缝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有一位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佛陀对她说:“迎接我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是须菩提。”此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石窟中观察诸法空相,见空即见如来,所以他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由上可见,须菩提见空即见佛的甚深悟解,是名符其实的解空第一。他一贯都有自己鲜明的主见,但也有错必纠,这体现在他平日托钵时,乞富不乞贫,不依佛制比丘乞食应次第行乞,他对此解释说:“这不是因为自己贪嘴好吃,是不愿意增加穷人的负担,而富人施舍区区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这即是我乞富不乞贫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诃迦叶对须菩提说:“我向贫穷者乞食,给他们种福田,免除他们将来的穷困,富人福多,何必锦上添花呢?”迦叶的话,无疑是对须菩提的批评。
须菩提听后,很谦逊地说:“乞富乞贫,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门,我们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强人同己。”须菩提的乞富不乞贫、大迦叶的乞贫不乞富,成为尖锐的对比,佛陀对他两个人的做法都不赞成,曾诃斥他们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择贫富、不分秽净,严肃威仪,次第行乞。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纠正了自己乞富不乞贫的做法。
须菩提修行非常精进,得无诤三昧,以心境拓宽胸襟,阔达自在,受到诸多比丘的敬佩。但也有人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整天打坐,也不见得有什么了不起。一些比丘听了这话,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
须菩提劝这些好心的人说:“修道之人要将讥嘲、毁谤、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这样就能依此消除业障,增强信心,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平等一相的,辩白和诤论,是有胜负心的,与真理相违。”
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争。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满意,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时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旷劫”以来早已得到心地清净,没有任何障碍,以这清净之心忆念在世间生生死死的次数,如恒河沙那么多,对每一生每一世的事情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此处说的“旷劫”指无明生起时的劫初、即过去的极长时间。
须菩提说:我这次初在母胎时,就知道真空寂灭,十方世界本来空的道理,有能力让众生也都能证得空性而回归本然,这次听了如来讲性觉真空,空性圆满遍一切处的法理,我因此而悟入般若空性,证得了阿罗汉果,顿时进入如来大宝光明空性觉海,同“佛知见”。“佛知见”就是了知照见诸法实相之理的佛智慧、是一切种智之用。得此佛知见,有开示悟入的次第,修行入十住位:名开佛知见。入十行位:名示佛知见。入十回向位:名悟佛知见。入十地位:名入佛知见。
须菩提说:我之知见与佛知见相同,佛就为我印证已得无学果位,说我依自性本空在诸多的解脱门中为无上之法。佛问圆通,我的体会是:“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从一切色尘现象中去找自己的真如本体,都不是。不是为非、非就错了!即诸相入非之意。要空尽一切相、因为一切相都不是本心。所谓不是,不是称为非、相是非之住所,将相的住所空干净,即非所非尽;再回旋转来,回心观照,即旋法,将能空的那个也空了,空为无,即归无,名旋法归无。在即无相也无空的境界里去体悟那个无上大道就对了,这就是圆通中最为第一的法门。须菩提尊者是从意根起修,体悟般若性空而开悟证果的。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唯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

《 劝发菩提心文 》
  
大安法师讲解 :
  
好,
请看这一段。

上面把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
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
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谈发心,
发心的内涵非常广,
世间上也讲发心,

发求名的心,
求利的心,
求当官的心,
求做善事的心。

它也由这个心,
立种种的目标,
种种的愿。

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
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

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
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

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
常常会把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

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
迷惑颠倒。

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
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别相很多,

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
陈述出来,
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
“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就是现在在这里,
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

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 :

邪和正是一对,
真伪是一对,
大小是一对,
偏圆是一对。

在这四对中,
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

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而言,

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就来设问,
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

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
不正确的我们就得放弃。

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
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

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
种性和好乐的把握,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

这两种把握都对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

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
我们来看第一种,

什么叫邪?

发邪心,
立邪愿的相状 :

“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这是第一种。

我们读这些文句,
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来照照自己,
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

属于哪一类?

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
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
也想走修行的道路,
所以他也发心修行。

但是他发心修行,

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

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要究明自心,
我们自心真如自性,
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
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

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 :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人,
都是为己,

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
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都是为了明明德,
做这样的学问。

孟子也讲做学问是
“ 求其放心 ”,

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
这是在做学问。

“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那么佛法更是心法,
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
千经万论,

都是在
“ 悉明唯心 ”,
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

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
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

自心是什么状况,
每天心猿意马,
没有办法去控制。

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
一概不知道,
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
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

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
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 ——
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
借托万德洪名,
来显我们的自性,
单刀直入,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开佛知见,
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
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

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
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
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只知道驰骋在外面,
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
“ 但知外务。”

外务有几种呢?

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
“ 或求利养 ”,
财利的供养。

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
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
财色名食睡。

他虽修行,
但他还贪这些利养。

我们也看到,
很多修行人,
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

大多在开庙店,
一进去,
商业气氛很浓,

烧支高香要多少钱?

抽个签要多少钱?

开个光要多少钱?

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

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尤其是出家比丘,

如果他真心办道,
一定不会饿死的,
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

一切有信心的信众,
四众弟子,
居士会给他供养的。

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
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

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
他就不能究明心地,
不能安心在道业上,

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
老板,

是这样的状态。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
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
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

这是
“ 或求利养 ”。
  
第二种是
“ 或好名闻 ”,

好是好乐,
他还离不开虚荣。

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
要知名度。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
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
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

做点小事,
都要登报。

这都是
“ 或好名闻 ”。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
但是好名。

利放下了,
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
“ 或贪现世欲乐 ”,
贪现世五欲的快乐。

要知道五欲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啊!

色声香味触,
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这些,
放不下这些,

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
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

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
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

如果不坐宝马车,
都丢不起这个脸。

这是贪世间的快乐,
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贪这些,
不能淡泊明志,
不能少欲知足,
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

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
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
“ 或望未来果报 ”,

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
或者下辈子做人,
能做大官发大财;

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
真的有点感慨啊。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
可不就没有摆脱

“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的范围。

很多到寺院去的,
到佛教团体去的,

你去问问,
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
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报,
求保佑自己。

甚至还有一种观念,
认为学佛了,

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
钱要比别人挣得多,
官要比别人当得大,
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

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 :

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
我考上博士了,
当上部长了,

证明我学佛有贡献,
有利益了,
别人就会来学佛了。

他要做表范。

甚至得了病,
我一学佛就必须好,
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

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
这可是指错了方向,

发错了心,
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

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
来世的福报,

怎么去看待它?

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

遇到种种的逆境、
障碍,

怎么去看待它?

这要用智慧,
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 净土十要 》里面
有一篇文稿
《 念佛直指 》,
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

《 念佛直指 》中的
第十七章就讲的是
“ 十大碍行 ”。

妙叶大师非常慈悲,
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

一学佛法,
他的魔障就会起来。

魔障起来时,
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

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
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
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
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

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
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

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

如果障碍得到通过,
这就是以八苦为师,

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
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

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
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
也会退堕。

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
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

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
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
看他是怎么阐释的。

比如对生病的问题,
他说
“ 念身不求无病 ”。

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
有病是好事啊。

为什么呢?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你身体没有病,
非常强壮,
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

大家想一想,
自己生病的时候,
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
你什么都来了,
要干这个事业,
要得那个享乐,
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
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 :
比丘常带三分病。

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
道心又上不来,
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
“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

这个贪欲心上来了,
他降伏不了,
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
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

就会被抛弃,
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
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
病的性是空的,
知病性空,
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
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
“ 以病苦为良药 ”。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

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 :
“ 处世不求无难 ”。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
没有厄难。

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
你骄傲的心,
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
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
象骄傲的公主一样,
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

你就会欺负人,
居高临下,
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
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

叫作
“ 体难本妄 ”。
  
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
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
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

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
也不会伤害到你。

“ 难亦奚伤 ”。

所以以患难为解脱,
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
正好是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你在患难当中修行,
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 :
“ 谋事不求易成 ”。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
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
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
你必定会想
“ 我多有能耐,
多有能力 ”,
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
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
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
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
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

所以事情成功,
不是因你的能耐。

“如是我闻”的由来
  伟大的佛陀,应身的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带着阿难行化到遮婆罗塔的地方,许多比丘都来聚会在这里,佛陀就对大家说道:

  “诸比丘!今天在这里和你们相遇很好。我自从成道证得正觉以来,爱护比丘及一切弟子,教化大众,赐福给大众;把欢喜布施给人,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我说法度生,没有想到辛苦和休息。

  我要讲的对你们都已经讲过,我没有想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可以命令大家。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要讲的就讲,佛陀没有秘密,我不会给人压迫,要人来服从我。

  我应身的年龄老了,旧的车子要坏,用修理来保养,不是永久的办法。我在三个月后,于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依着法性进入涅槃,获得无上的安稳。但我会永久地照顾到你们,照顾到未来一切信仰我的众生。”

  佛陀涅槃的消息一发表,弟子们大惊。弟子们的心中,顿时觉得日月无光,天地旋转起来。佛陀又说道:

  “你们不要伤心,天地万物,有生就有无常之相。无论怎样也逃不了这个定律。我过去不是向你们说过吗?所爱的必定有散失的时候,会合必有别离的时候:人间、心物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就不能如人们所想的自由。肉体的生命不能永久长存,我不是常这样说吗?

  要佛陀的应身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我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我当然不能违背法性。你们假若要我永久住于世间,而你们却不依着我所指示的教法而行,就算我活了千千万万年,又有什么用呢?你们若能依我的教法而行,就等于我永久活在你们的心中。我的法身慧命,会遍于一切处和你们及未来的众生共在一起。

  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要皈依其他。不懈怠地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说后,又经过波婆城的阉头园的地方,曾接受金银匠的淳陀供养的旃檀茸,旃檀茸是菌类,是不消化的食物。佛陀吃后很不好,但佛陀仍慈悲地为他解答四种沙门的不同,淳陀很是感动。

  佛陀说沙门有四种,一是行道殊胜的沙门,二是善说道义的沙门,三是靠道生活的沙门,四是秽道的沙门。同一样的沙门,有真、有伪、有善、有恶,不能见到不贤不善的沙门就毁谤到整个的沙门。好像良田的禾苗,里面也会杂着几根稗草。站在在家信徒的立场,多亲近善知识,但不应批评沙门。好坏善恶在家信众最好不要管。

  以后,佛陀就在竹芳村的地方示疾,但佛陀没有停留,仍然在途中行化。有一天,佛陀的慈颜现出不可思议的光辉,比平常更圆满、更清净、更庄严,像日月一样,光明灿烂;像大海一样,深广无边。阿难问佛陀说道:

  “佛陀!自从我侍奉您以来,今天第一次见到佛陀的慈颜比往日更光泽,那无量之光像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照透一切的样子。”

  佛陀回答道:

  “是的!佛陀的光色有两次特别不同,一是初成佛道证得无上正觉的时候,二是将要进入涅檠的时候。”

  阿难听了,又欢喜,又觉得黯然!

  佛陀在播散真理种子途中行走着,后面不少的人跟着。他们跟在又老又病的佛陀身后,好像都在流泪。其实,假若世间上有真正健康的人,慧命永无老病死的人,那就是叫做救主大圣佛陀的人!

  佛陀在路上行走着,阿难很是畏惧地问道:

  “佛陀!您入涅槃以后,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做葬典?”

  佛陀安详地回答道:

  “他们皈依的人都会帮忙,你不要管,放心做自己的事。不过,我也可以告诉你一些方法,供你参考。大家也都希望知道,免得在很多的人中,会生出异论来。所以我也有讲给你们听的必要。那么,我就讲转轮圣王的葬法吧!”

  “转轮圣王的葬法是怎样呢?”阿难伤感地流泪问道。

  佛陀静静地答道:

  “先以香汤洗体,然后用新净的棉花包裹起来,上面再包五百毛毡,装入金棺,在棺内涂上麻油,然后把金棺纳入铁椁之中,外面再用旃檀的香廓围绕,上面堆积名香,四周安放鲜花……”

  佛陀说到这里时,像沉思了一会儿,又道:

  “佛陀可以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毗,你们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给过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

  佛陀不是自己要求塔寺的人,他是为众生才说建塔寺的遗言。

  佛陀不久进入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

  “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向北方弘传,未来也会盛行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槃。”

  阿难和大家听了都流泪不止,后来大家商量,光是这样啼哭没有什么用,要紧的是,如何使未来的正法常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是。经过商量以后,公推阿难请问佛陀道:

  “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什么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调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使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恺悌地回答道:

  “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

  你们不要这么悲泣,要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还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像你们这样;大迦叶此刻还在途中,我涅槃前他是来不及赶到。你们要认识法性,佛陀如果以应身住世的话,这终是无常之相,惟有进入涅槃,你们依法而行,才是佛陀常住在世间!

  我现在答复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地记着:

  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群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使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阿难!你们应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槃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别的不用挂心,现在不要悲伤,赶快去娑罗双树间为我敷座设床。”

  这就是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的由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四届BETT全国商务英语翻译大赛##翻译大赛##PC# 据 GSMArena 报道,三星最新发布了 Galaxy Chromebook 2 360,是一款以
  • 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十年以前,有近90%的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都会选择到美国或世界各地的科技企业工作,不过这情况在近年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德里印度理工学院校长
  • #马伯骞自己航海和在新游记航海# @ 马伯骞Victor 自己航海的状态,及他与兄弟们一起航海的状态,堪比卖家秀和买家秀。在战后英国经济不景气及皇家海军经费大
  • 想到之前比伯在宣布暂别歌坛的时候就表示过想要做一个父亲的意愿,之后很多人就信以为真了,大家还为比伯送去了祝福,希望可以看到比伯和海莉的小宝宝是什么的样子,甚
  • 而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效催化剂,则极大加快了电解水和二氧化碳加氢的进程,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使工业化生产“液态阳光”变为了现实。”张有贤说,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
  • 耳老师将我爹以前用的老旧相机改造而成的台灯,送回给我后,我常用着,灯光温馨,像久远的有父亲陪伴的时光,对我的护佑始终不曾稍离。 三个多小时之前是世界读书日,我的
  • 3、演员表看端倪细心的观众发现陈雷的名字居然出现在演员的表的第三位,但前半部分的剧集中,他的戏份并不多,所以很多观众认为他的戏份后半段会增加;既然有所增加,他的
  • 半生春暖与秋凉,延续的是一个又一个莲的时光。美好终会遇见美好,就像一株小草遇见久违的甘露,一朵花开遇见灿烂的阳光。
  • 随❤️记 万万没想到压抑几天的不开心会被一处美好的“景色”治愈转角 眼光 平板是不是好看点的小哥哥都会被要微信?#任嘉伦[超话]#rjl #任嘉伦长意# rjl
  • 生活很精彩,但那时我真真切切地觉得,要是我的生活有你就更好了,要是你能从回忆里走出来牵我的手就好了。这篇文章当时发给他看了,嗯回了很长一篇,很认真且礼貌的拒绝了
  • @任嘉伦Allen#任嘉伦一任千面[超话]#rjl#任嘉伦不说再见# rjl#任嘉伦穆青# [心]岁月如歌弹唱着盛夏的炎热七月的清晨,一如往昔的美好,太阳冉冉升
  • 办公室软装 | 审美这么好居然80%来自宜家我的深度睡眠 | 来自这些舒适感改造鸡肋裤架 | 从挂16条裤子升级到45条 小户型显大秘诀 | 放大10㎡不是梦黎
  • 就在刚刚,俺把自己近十年的工作整理的表格给误删了。不能修复的那种[泪]心里那个难受啊! 老娘最讨厌整理,这些细致的表是俺花了很多心血的,也是俺内心的小骄傲。
  • “思危”是代表盛极必衰,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永恒不变,都是此消彼长,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物极必反,当我们在高位时候要清醒头脑谦卑的态度,防止德不配位。#养生[超话
  • 福利来啦为了提高大家给伦哥投票的积极性,给大家抽奖,抽2个人送伦哥手幅一张,参与抽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微博或超话内连续三天有给伦哥投票的截图,中奖者如果微博和超
  • 桂林这里有灵秀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建筑,偶尔还能遇见牵牛的老翁,一不小心就走进了水墨画卷之中,自然而然就想与心爱的人高歌于山水之间。#汉服写真##汉服摄影##汉服
  • 生活不论好与坏,每一天都是限量版,別让世俗淹没了生活的浪漫和热情……想念与被想念都是一种幸福,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门票,诗和远方的路费都很贵,来人间一次,希望我们都
  • 我也试想着回忆了曾经发光的样子,但是我想不起来,突然间有点沮丧,又想起半年前看的推文,说还记得自己大学四年最自豪的一件事吗,我想了想,也还是答不出来。好幸运,已
  • 心中烦闷,来更新一波手机里存的最近饭食P1 立夏那天特地去小象买的茶叶蛋,蹭了一张小象的鸡蛋图[开学季]P2 瑞幸的西柚气泡咖啡,味道十分奇怪,几种味道夹杂在一
  • 我也不再计较异性对我感不感兴趣,因为我自己的生活一点一点的丰富起来,自得其乐都来不及,还想那么多吗?你先去将房间布置起来,勉强自己去做,会发觉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