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维佳的画,很多年了,虽然我未必读得懂它们。
也对维佳不满意,总觉得他太温和,至少在画中是。没多少叙述,不铺陈张肆,与锋芒尽露咄咄逼人更差着老远。
人吧,在终日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打发中提不起精神来,难免不去撺掇些无益之事,我就是这一类,喜欢看看画。何所见呢?泰半自以为是,不足为人道。自负点说,也不想对人道。诗无达诂,我注六经,如何就不行?既已无益,于理自不会更无益。
无益又快乐,也挺好。
虽然林林总总看过不少画,可我确乎不知道当今哪些人可称绘画艺术家,在我心目中,维佳无疑是一个,即便这个数小到在两手之间屈指可数。
很折服于维佳对色彩间微妙关系的感悟以及他作品中的那份“贵”气,以为他是真正触碰领会到海外那些引领风骚的弄潮大前辈的精髓了。尽管他们没说过、也不会说中国话,维佳的外语也好不到哪儿去,为此当年还躭误了职称。况且维佳外表上又非常中国,也不着意边幅,能把Prada皮鞋穿出河间渔夫凋蔽的脚着的即视感,令常人都不忍多看它们一眼。
有一位很了不得的的画家朋友,在外洋飘了几年,没怎么载誉就归来了。那阵子大家都闲,便时不时聚聚。他当行是水墨,那时的潮牌“新文人画”的标志人物,却很认真起劲客串着油画。大家在茶座小酒馆三五闲座长一句短一句有一搭没一搭的亲切中,维佳不紧不慢丢出一个名号:梅原龙三郎。总觉得日本人的名字丰富了中文的想象,诸如桥本关雪、中村不折、竹内栖凤、芥川龙之介、头山满、紫式部什么的,也容易让人听闻过目时记住。这梅原就平平,以至于我想起那些往事时常常想不起这名子,要费好大劲搜肠刮肚,这会儿就是。这以后,那朋友就对梅原来劲了,深深浅浅各种进出。然而,在我眼中,他那拿客串当本行的油画反大不如之前了。
不是维佳不好,不是梅原不好,不是他不好。而是艺术的根本魅力在极致,这极致又太难得,绝大多数人矻矻孜孜穷极一生也无由窥见,要逮到只能靠个人的极致。
个人的极致,秉赋修养见识之外,就是坚持,与变化并不相悖的坚持。这又是维佳令我折服的地方。
维佳的画,无论在啥场合和哪位大潮儿的画并肩挂一道,即便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康定斯基,都经得起打量,不会让人觉得挂不住得摘下来,更不会自惭形秽寒伧得自个掉下来。”转自予江叔叔

#海南疫情防控# 【#战“疫”日记# |“我们更期待战‘疫’胜利在春暖花开前”】

时间:2020年2月29日

地点:武汉同济医院中法分院

记录人:海南援鄂医疗队队员、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林芳崇

援鄂工作在有序地进行着,我们这一组被分到了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重病房,编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一线队伍中。

我第一个班就是大夜班(03:00—09:00),早早定了闹钟。虽然和家人朋友们通告夜班已早睡,但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不是恐惧,不是仿徨,而像是一种直面未来的期待。闹钟在01:00响起,收拾妥当,准时01:30乘坐公汽大巴出发。刚好这个点就我一个人上班,整个大巴就我一个人,在冰冷的天气里更显寒气十足。02:10左右,大巴到达医院,换好值班的简便服装,坐在办公室刚好是2:50左右。

值班医生共有三人,另两名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同仁,其中的杨医生带我介绍了工作流程、病人分组管理情况等等一些事项。与上一组医生交接班后,杨医生告诉我,绿组的病人危重,有6个,是由另一个医生韩医生负责,我和他分管红、蓝组的重病人,各18个病人,总病人数是42人。前三小时,先由绿组的韩医生穿防护服进工作病区查看病人,我们在办公室开医嘱,后三小时再由他带着我进去。06:00左右,韩医生从病区出来了,和我们交代了危重病人的一些注意事项。我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及头套,跟着杨医生,穿过五道门,进到了工作病区。里面是一个三点式的布局,中点是护士站,对面就是一线铺开的一个一个的小病房。除了危重病人镇静以外,大部分病人都还没睡醒,就一个房间的三个病人无法入睡。见到我们进来巡视,他们赶紧向杨医生投诉隔壁房间的一个老太太,一整宿都没睡,一直在哼哼哈哈、唠唠叨叨,弄得他们也没得睡。杨医生向他们解释了一下,那是一个病情明显好转的老太太,但是精神有点问题,没找到家人,自己说是黄陂区的,但黄陂区工作人员没查到她的信息,无法接她回区里。医院已上报指挥部寻求帮助,目前警察已在帮忙,病人病情好转,精神好了,想出院但出不了,所以就有点闹。病人们知道情况后,也表示了理解。杨医生临出病房前向三位老太太表示了感谢,原来他们三人为感谢杨医生的精心照顾,前两天给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杨医生获得了表扬,故查房时顺便回谢。病房内医患双方互相致谢,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病房氛围其乐融融。巡到危重病人的房间,两个插管上呼吸机的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其中一个老爷爷在外院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佳,直接转过来的,呼吸循环都不好,呼吸机使用参数高,但效果不理想,估计过两天再不好,得上ECMO了。有一个单间房住了一个白血病病人,才32岁,因为发高热、气促来就诊的,免疫力低+发热,不排除新冠,病情重,就收治到这边来了,用药退热后,能平稳入睡,属于疑似病人,当场给她做了咽拭子标本的采集,采样后鼻腔有点渗血,血流止住后,又再次入睡。杨医生慎重放置咽拭子标本后,和我讲解了取标本的一些小技巧和注意事项。

兴冲冲、不停歇地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感到非常憋气,头疼得要炸开一样,我赶紧向杨医生汇报了身体情况。他说,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戴着两层口罩工作,刚开始都可能会有不舒服,他让我先原地休息观察一下,有什么不舒服可以呼叫旁边的护士和他来帮忙,然后他转身去查看其他病人。我坐在椅子上,感觉鼻腔喘气不足,只好口罩内张着口喘,头疼可能和目镜戴的时间长有关,不能动目镜,只能尽量不去想,气促稍有缓解,但开始冷汗一阵一阵地冒,恶心、反胃,加上憋气眩晕,非常难受,一度以为撑不下去了。但杨医生进来前交代,第一次出病区脱防护服非常重要,要求我和他一起出病区,由他来帮助我安全、合格地脱防护服、手消。所以我尽量地自我调整呼吸和心理鼓励,避免过早出去中断了杨医生的工作。10余分钟后,冷汗不再冒,眩晕和反胃好多了,气也顺多了,慢慢行走也不觉太喘,但头炸痛仍很厉害。没办法,我只有慢慢地走到杨医生旁边参与查房转移注意力,反复地回到护士站休息调整。八点半,杨医生完成相关工作,告诉我准备出去了。我松了口气,近一个小时真的是魔鬼般的梦游。

出病房工作区有很严格的手消要求,每触碰门手把和脱每一件防护物品都要进行手消,脱防护物具时最好有一个同伴看着,如有误触外部污染部位都要进行该部位的消毒,避免污染扩散,出去同样要经过五道门,最后一道门要注意闭气更换口罩。顺利出了病房工作区,到医生办公室,这时已接近九点,大部分接班的医生都已到位。由中日友好医院的詹庆元主任主持了交接班,主要听取了绿组病人的情况,并详细询问了一些细节。他郑重交代了其中三个病人避免交叉感染的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了前两日对新冠肺炎死亡病人解剖的一些结果,在解剖病体的多个器官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病毒的侵袭力还是很强的。

交接完,顺利下了班,回到酒店已是10:40,赶紧在酒店楼下设置的污染区更换外套直奔10楼的公用洗漱间进行洗浴。

第一次值班感受颇深,不容易啊!无论是病魔缠身的病人,还是积极抗疫的医护人员,都不容易。前者是身体的折磨和对病情变化的无力感,后者是防控和身体承受度的高要求,以及如何给予病人最好的治疗和最大希望的压力。不过还好,病区的大部分病人病情还是稳定向好的,危重病人也没像前段时间那么多了。

在大家全力的辛苦付出下,战“疫”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我们更期待这个时刻能在春暖花开前……(整理 孟凡盛)

会馆拾珠

文·图◎ 郎永
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打翻了一个玉盘,盘子中的诸多宝珠洒落满地,有的不知滚落何处?如今散落于京城的老北京会馆,正如这盘中的无数宝珠,它们经历百年,伴城市脚步前行。有的因被赋予新的功用,而得以再现青春,延续历史记忆,抒写新的京城故事;有的则隐藏闹市,与百姓的五味生活为伴,见证胡同光阴。还有的已经告别人们的视野,仅在资料中露面,就连记忆中也越发淡漠。‍

据资料,截止到清朝末年,北京南城曾经分布着460余座会馆。萧振鸣老师另辟蹊径将鲁迅在北京的足迹贯穿于会馆历史,让我们以另外一个视角欣赏这些宝珠别样的光芒。为了让此篇文章与读者更为亲近,让这些文字所记录的故事更具现实意义。作为编辑,我用了数天时间,查找资料,追根溯源,并借助现代电子地图为文中的会馆们划定“藏身之处”,在前期准备就绪后,我开始了寻觅这些遗落的“宝珠”之路,当天北京迎来了特别有气势的一场雪。

同样的“半截”不同的命运

绍兴会馆是我的第一站,在事先的资料查阅过程中,菜市口地铁以南再往西——南半截胡同的名字映入眼帘。下了地铁,手机地图引导我从天景胡同穿行。刚一进胡同,一种“新胡同”的气息格外明显。所谓的新胡同,源自近年来首都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对老胡同进行的修建工作。青砖铺地、保安巡逻、老墙修葺一新……道路起始还特意在路面以石刻形式表明胡同身份,与一些单纯在胡同墙面贴砖的装饰方式相比,看得出此处改造者的用心良苦。
天景胡同往西穿出,便到了南半截胡同,同样的改造风格,胡同中的故事或许刚刚被“剃过头”,显得格外精神。最欣慰的是,这里的胡同改造尽量保留了宅院原有大门,并非一律以红油漆加以盖之,尊重所带来的便是各有特色的北京风韵。
伴着一路欣赏,更对即将谋面的绍兴会馆拥有了憧憬。铁门、围挡……止步于会馆门前,虽然之前看过此处的不少老照片,此时的它与以前相比失去了不少老味儿,就连石墩也仅仅剩下一边,而仅存的残躯貌似也因之前装置铁门,受伤严重。但我并没有失望反而欣喜,因为眼前的一切预示着新生的气息。
然而,在接下来寻访北半截胡同时,居民无奈摊开的双手,已经告诉了我全部答案。一位大哥听我提起往事,拉着我指引曾经的北半截胡同的具体位置,原来南半截胡同的东北方向便是故地,现在早已成为现代时尚的写字楼群。在大哥的指引下,找到了北半截胡同残存的几户人家,居然刚刚与我擦肩而过,不起眼的门牌与硕大的“腾退通稿”形成了极大反差。
我深知历史的车轮,必定会带走一些东西,并留下一些,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局与环境,一浪接一浪的递进,才是真正发展的状态。然而,当满怀着期盼,寻找下一目标又无功而返,甚至看着满目残破的时候,心中的低落和犹如失去老友一般的沮丧,仍旧让我数次含泪。

去与不去你仍在这里

在接下来的会馆寻访过程中,这样的冲击相伴而来,不但是视觉上的,更有情感上的。例如一些会馆早已淹没在楼宇商圈之内,连曾经的胡同已然无处可寻,回想起来,自己其实在它们的“有生之年”还屡次路过甚至置身其中,却在当时并不知那些老房子曾经的过往。再如铁门胡同及教佳胡同,这里也曾经拥有过会馆,但曾经的胡同早已失去“半壁河山”,甚至仅剩下可怜的一小段儿。我也曾走进院落,敲开胡同人家的大门,可大家给予我的统一答案均是从来不知,其实这里的“北京土著”已经很少了,能够找到一两位上了岁数的“京腔京韵”都很难。
好在,对于这些老房子的记忆或多或少还残存于整日陪伴的人们心中。

红线胡同是一条风貌保存相对良好的胡同,为了探访郢中会馆,我来到这里。之前的资料里只有街区信息,并没有具体门牌号码,所以只能边打听边寻找。正好胡同中有一个居委会,相信这里应该会给出答案。然而结果并不乐观,虽然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还帮我找周围上了岁数的同事打听,但还是一无所获。刚出居委会大门,一位上了岁数的老爷子正坐在太阳地儿,上前打听方知结果,原来会馆旧址就在居委会的斜对面。朱漆大门显得格外气派,但走进院落,各种大小平房见缝插针,顺着如“八道湾”一般的夹道前行,可以感受到曾经这里院落的纵深之长。

红线胡同获得的先进经验,同样被用到了铁鸟胡同里。遛狗的大爷、买菜的大妈对我此行的目的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对自家胡同曾经的会馆并不非常了解,但如数家珍一般为我介绍起附近的几大会馆和《京报》馆等旧址。就在大家聊得正热闹,一位刚下班的大哥为我揭开了谜底,为我确定了大荔会馆的准确位置。如今的大荔会馆虽然同样成为了大杂院,供居民居住,但看着铺就整齐的渗水砖,以及整洁的院落环境,相信居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日益改善。
在此次寻访的过程中,很多古老的会馆旧址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我想这与其如今所能够带来的文物价值有着直接关系,价值早已成为民居,或许也就只能剩下一个“曾经”而已。但正是这些古街旧巷的老居民,用实际行动以及在他们眼中闪烁的或是兴奋、或是无奈、或是回味的信息,告诉了我一句话——去与不去,你仍在这里。
我想,这些建筑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和历史,同样还有附近居民与其世代相伴的情感记忆,这同样是它们的价值所在,是一份城市生活的印迹,更是浓缩人情味道的点滴积累,如年轮一般谱写着胡同、城市的故事。

众人拾珠共品来路

寻访全浙会馆的波折最大,通过网络寻找资料,南横东街、下斜街、教子胡同、长椿街……各种解答不但扰乱了我的脑子,更让我的腿脚受了不少劳累。
在探访过上斜街的番禺会馆后,偶然还在附近发现了大门非常气派的东莞会馆,一位老先生带着刚下幼儿园的小孙女在门口玩雪,猛然让我想到了“传承”二字。虽然当时已经是日落时分,还是想一鼓作气将最后一处全浙会馆找到。手机导航首先把我带到了长椿街路西的一个小区中,通过对周围的观察,发现之前的资料有误。而后在一份有关北京拆迁的资料中发现,原来全浙会馆在菜市口以南的大吉巷,索性返回来时方向,但在对附近居民的调查中才发现,这一文字信息也存在误差。此时腿肚子已经累得“转筋”,再次查询资料,第三种答案映入眼帘,居然也有位于下斜街的说法,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由东边重返西边。
依据资料,我在下斜街寻找到一处院落,走进院子,发现其中被小饭馆的锅盆碗灶所填满,正在疑惑之时,一位住户前来“支援”,结果通过他的回忆,此处仍旧并非全浙会馆所在地。
好在还有很多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充满兴趣,为让这些“宝珠”的璀璨更久留存而努力的朋友。微信朋友圈、老北京文化群、专业论坛平台……在大家伙的集思广益之中,我终于确定了全浙会馆的准确地址,而且还收到了朋友们发来的照片等珍贵资料。

翻看着朋友们发来的留言、提供的信息,除了一种感动,还通过回味这段经历得来了不少反思。作为记录城市历史的参与者,我们很多时候会通过寻找资料、借鉴文字图片等信息完善文章,这便对资料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对于城市的感情无可置疑,但在付出感情撰写文章的同时,更需要一种认真甚至较真的态度,否则貌似不起眼的误差,说不准会为日后的人们带来多少纷扰。这也让我深感北京文化工作者的任重道远,以及自身工作的如履薄冰,杜绝“以讹传讹”才能对得起这座城市。
寻访的过程中,我也很欣喜地发现,如绍兴会馆、番禺会馆等旧址已经开始进行腾退工作,紧邻教佳胡同的秦良玉屯兵处同样正在得到整修,相信这些承载着北京记忆的故地,将会逐渐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9年末,一则关于会馆的消息让人欣慰:位于骡马市大街51号的福州新馆再次敞开大门。新馆建于2018年,由北京市政府研究确定修缮保护,将其开辟为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无论这些“宝珠”如今的境况如何,它们所留给这座城市以及人们的,都将会是弥足珍贵的记忆,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或许都在手捧着玉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记录第一次在房间坐着流眼泪就是莫名的难过和孤郁涌上心头[相爱]本来正在安这个破衣架 怎么都弄不好手都搞脱皮了 正好同事的爸妈到了[跪了]他们好开心哦 还可以回家
  • #吴世勋[超话]##吴世勋杂志#[女孩儿] #吴世勋腹肌#[女孩儿] #吴世勋小卡#[女孩儿] #吴世勋动图# 为什么要说勋骑永远站在吴世勋这边呢是出道至今依
  • 看了别人的吐槽你就会发现天下的“猪队友”都是一样的,这样大家就会“认清现实,放弃幻想“不要试图去改变“猪队友”能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想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好不容易
  • 家里还有个帮宝适黑金帮清新帮拉拉裤#肖战[超话]# EVELOM伊芙珑 一直在用的卸妆膏,以后也会一直支持,家里刚好拆的没拆的都有。送的卸妆棉巾不是一次性的,大
  • ”此外,故宫钟表修复专家王津和弟子亓昊楠带来了故宫的钟表,让现场嘉宾共同聆听了“时间的声音”。关于服饰文化的传承,王亚蓉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她希望大家不要叫这
  • !!
  • 关键是这宝宝不只是单纯的背诵,还带表演妈妈今天说:前天晚上,果果和她妈来找小北玩,看到墙上贴着的渔翁对韵。嘻嘻.开完:果果树图片里的爱 爸爸 第一二张是我最喜欢
  • 好喜欢哦第一个可以称得上遇见的人是开出租的纹身帅哥,用力揽客中,说给我便宜点但要拼车。看到了老板,一个乍看很一般(这时候我在质疑携程里大夸老板帅的人的眼光)看久
  • 」工作团队的行李在抵达挪威两天后行李都尚未抵达,还留在转机的机场;甚至有工作伙伴也因为台风延迟飞抵,虽然遇到小小插曲,所有工作人员都享受在挪威城市的美景和舒适的
  • 9月开学季,莘莘学子,逐梦启航,未来可期遍赏旖旎秋日景,道声天凉好个chill九月开学季,空旷的校园又将热闹非凡开启别Young精彩的大学漫步之旅 第1站 「星
  • #明篮组合[超话]# 当微笑和泪水被戳穿成是一种伪装的坚强后,我才发现,我对温暖,从未淡忘,我对温暖,一直用心的凝望。#鹭卓#当微笑和泪水被戳穿成是一种伪装的坚
  • ”  蔚蓝看看我,又看看齐舟阳,竟然没有怪我,也没有怪齐舟阳,而是笑了起来,“好有缘分,阿阳,这位姐姐这段时间经常在我们店里喝咖啡呢,她人很好的,应该是不小心碰
  • 暑假结束了,我要走了,我总隐隐有感觉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陪着你抱着你摸着你,拼命地想留住你的味道气息和感觉,拼命地想记住你的模样,不爱拍照的我也在临走前几
  • 这本书我纯属是看乖崽崽的,但是男女主感情线我不太能磕,一是男主前期就是个烂,毕竟女主穿过来也没有和其他人那啥,其次虽然作者说男主是个好爸爸,陪孩子更多,但不见得
  • 周一 六点不到 爸妈就开车去横街买菜了 七点四十到家 妈妈说八百差点不够 冰箱冷冻里买了些 吃好晚饭没和妈妈去走 她的带状疱疹今天用土办法扎了两下 还有两天
  • ”[可怜]我表达了那么多只有谢谢两个字的回应 对我设置不可看朋友圈 微信背景图把和我出去郊游的拍的那张换掉了 头像也换了一个风格 许久不联系 他还是对我不感兴
  • 置顶=栗山白 自来也老婆我是自来也的乖乖小狗,他是我最爱的daddy和爹的日常#粉毛小狗和daddy#叫我白酱就好[哇]自设就是我自己,所以不喜欢第三人称“她”
  • 1998年,钱钟书和女儿相继离世,88岁的费孝通迫不及待对杨绛展开追求。杨绛知道费老的心意后,站在楼梯口笑着对他说了一句话,费孝通满脸通红,再也没敢爬杨绛的楼梯
  • 莫言:“一个家庭想往上走,它的底层逻辑是: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走向衰败则是: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老无德,父无
  •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的,它永远都不会恢复到完好无​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中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