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道教法术的神秘功效从何而来?

《道法会元》卷一开宗明义主张:“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强调道为法术根本。
在理论上,法术是道的一种功能、一种运用,它之所以可能实行、可以取得种种神秘功效,都是由道的能动而灵变不测的本性所派生的。
道为法之体。而这“体”,本身便是灵变不测的,一方面是原于道是推动一切变化、赋予一切存在物以存在可能的宇宙根源;另一方面,道本身又是神。

《老子想尔注》曰:
“一者,道也。”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由此奠定了道、气、神的统一。
道,散开成气,聚形成神。


这道,可以有无名、自然、虚无等异名,实质上即是具有多重玄奥的性质。道是生成一切的、终极的实体,一切变化都源自于它。
这就是道教将道作为一切变化之本、法术之体的根本原因。终极的道,又是灵变不测的神,或是说形成各种神灵的依据。
神变无方,其本仍在道,所以神人所传的法术,大本大原,仍是大道。

白玉蟾《道法九要序》:
“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
道是法的根本,法是道的操作技巧,道的施行要通过法来实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以术来体道,关键在人的修道。


然而,人如何能够修道?其可能性在哪里?依历来的说法,即在自身。
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
“一在天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中身。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
依此说来,道是弥漫于太空,包裹天地的,但又常常往来于人身。

晋代更加强调一就是道,也是神,本来常居于人身三丹田。如葛洪称:
“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日三一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彫气穷。”

这里的一,是人格化的神灵:
“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
守玄一,是长生之道,又是神仙变化之道。人身得化为仙,主要靠牢守三一。守三一,即守炁,亦即守神、守道。既能守道,则具备各种法力自不在话下。


这一道,道法理论中又强调它与心为一。虚靖天师曾说:
“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
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
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也。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灵验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强名道,强名日神,强名曰心。”
在法术的行持中,由法师之心主宰一切。所谓存想思神,主体为“心”,所谓神洋洋乎在其左右,有由炁所化的说法,但炁由意使,意念所在便是神,意念之本仍是心。
心道本一,于是道、法之间方能融浑无间。法师在坛上的以心使身,以心运法,便与行道统一起来。道在我身,修炼之后,明其道,合其道,于是便有了种种法力。
如此说来,法的一切功能根源于道。法的表现为有形、显明,其背后却隐藏着无形、幽微的大道。


所谓法行先天大道,义即在此,然而此道却在身中,为精气神所化。
王惟一《道法心传》曾云:“法何灵验将何灵?不离身中精炁神。精炁聚时神必住,千妖万怪化为尘。”精气神相聚成丹,而丹之功力,便可祛妖邪,驱雷雨。

自然,所谓道体法用,并非仅仅明道即可,而只是指其大本大源。至于行持方法,尚须讲究,法术皆为方法,行道须以一定的方法来体现。

南朝宋陆修静云:“法者,规矩之谓。总称曰法。规圆矩方,万物从之得正者也。”因此,法无道不灵,而道无法不行,所以宋代的道法理论称:“师曰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外此则皆术数。”对于符咒诀步及其他行持方法,仍须规定明确,操练纯熟,方可施行。

“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郑板桥

何为聪明?何为糊涂?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吧。俗人眼中的聪明,乃机关算尽、精打细算、思前想后、荣辱得失,算计的头头是道,无一分只差,殊不知,这样的聪明算机了别人,也失去了自己,乃小聪明也。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愚蠢的人。头脑不灵活,傻里傻气,缺心眼儿,处处被所谓聪明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没有信念也没有追求。
而板桥先生所说的“糊涂”,是一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乃是一种修为,一种气度,一种大智慧,一种顿悟后的看开、放下。
儒家发现了糊涂,取名为“中庸”。
《中庸》一书出自孔子的嫡孙——孙伋(字子思)之手,《中庸》被称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唯天下至诚,方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儒家讲究“伦理五常”,推崇孝道。只有达到至诚、至善,方能合其道而行之。
儒家学说看似晦涩难懂,但如果去掉繁文缛节,层层剥开来看,也不难发现其核心,众望所归,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达到的境界还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
道家发现糊涂,取名为“无为”。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老子《道德经》
意思是:我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现的。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但自己内心清清楚楚。一般俗人都想着高人一等,修道人却不以为聪明才智才是高人一等,给人看起来,反是平凡庸陋,毫无出奇之处。
同时也说明了修道人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给别人看成傻子。
普通人对任何小事都很精明,事事精打细算。但是我倒是笨笨的,混混沌电而内心却清明洒脱。

再者,一个修道人的胸襟也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无际,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然后自己的精神思想才能从种种拘限中超越出来。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活方式。道家讲“随缘而遇”,一切顺其自然,即使自己言行举止给别人非常看不起,也是自己的个性不会改变,虽然这种处事态度不同于常人,但我永守善道,目的就是回归到母亲的怀抱——道的境界中去。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是遵循自然规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世,以平淡的心态去处理不平淡的事情。
佛家发现糊涂,取名“无我”。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要达到这种境界,有渐悟,慢慢通过修行到达的;也有顿悟型的,瞬间开悟得到的大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着,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 《 圆觉经》
意思是:“我”本来是空的,只不过是地、水、火、风组合的假合体,假若能真正了知“我空”,我也空,法也空,谁毁谤你呢?没有我,他毁谤虚空啊!有人毁谤你,你起了嗔恨心,就证明你的我相存在。
你存了一个我相,你在那儿说法,就证明我相根本没有断。同时就可以知道,包括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都是这样。
儒家,道家,佛家……诸多门派,都发现了糊涂,并为之命名。虽各不相同,但万法归宗,最高的境界都合于“道”。
儒家讲:“天人合一,至诚至善”。道家讲:“道法自然,大道无为”。佛家讲:“法界藏身,万物同体。”
各家都对“道”做了解释,却都说“道”不可说,只能悟。可见“道”存在于无形,虽看不到、说不清,却无处不在。只有真正做到“糊涂”的人才能悟透,合其道而行之。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适合毕业季的温柔文案[心] 1. 在夏天遇见的,就在夏天告别吧。 2. 于是跃入人海,各有风雨灿烂。 3. 希望天南海北的我们,都能万事顺意。 4. 纵有千古
  •   神明护体的八字其实不太理想,例如卯酉相冲的八字,八字命盘里,不管哪一柱有卯和酉就形成了所谓「卯酉对冲」的情况,这种人拥有强烈的灵感体质,有很强的直觉,常常到
  • 【会员 大合集】 【69】芒果TV 会员*12个月(下拉领-15元劵 【50】新浪微博 会员*12个月(下拉领-10元劵 【128】腾讯视频 会员*12
  • 跟李胖胖的发小一起玩了去剧本杀,虽然是萌新也菜的抠脚,但是依旧感兴趣玩得开心;围城里说,两个人合不合适 ,一起出门旅行一趟大概就知道了,舟车劳顿人困马乏,看一个
  • 洗水果时先把水果表面的污渍揉搓掉,然后把水果浸泡在盐水中,半小时后再冲洗干净,即可放心吃。清洗平菇表面的粘稠物时,可将平菇放在淡盐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然后用细软
  • 我看到他眼里的坚定,然后放下杯子,跟他说:你能不能不要告诉其他人,我真的好久好久没有这样了,都怪昨天晚上喝太多水了,我也没有尿多少,就一点点。我不知道他怎么知道
  • 而未全开未全,特扣仓省团团美澳车动力疆果园商城小生艺我的城堡悦赚购物三联富康浪淘优品隆力奇新零售小熊严选彩虹盒子不是每个人都会是你的伙伴,也不是每个朋友都能肝胆
  • ”我为他剖析道:“那位居士只崇尚枣柏大士李通玄所著的《华严经合论》他对清凉大师的斥责,是指清凉大师不应当以信、解、行、证分裂全经,认为这样会大失经旨。所谓因该果
  • 比如绿林里的腐木复苏,冬青酿就命运苦汤,却又赠予回甘。比如雪山上的无垠极光,带着最明亮的流星,落入我的眼睛。
  • ”买超十分轻松地回答:“婚庆公司”张嘉倪一听,那挺好啊,能给人带来浪漫、幸福,于是在朋友聚会上,两人就这样聊起来了,而张嘉倪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从那天以后,买
  • 亚瑟刚刚想不耐烦,突然自己放慢了语调,特别奶油音的说:爷~爷,我在吃饭,你好好休息吧,爱你呦。亚瑟正在吃着饭,爷爷发视频,亚瑟捂着眼睛,很不耐烦的说,我不想见到
  • ⑥若有特殊情况不能继续饲养猫,提前沟通,不得擅自转让给其他人,接受视频回访其实相对于小狗我还是有一点害怕,因为小时候被咬过,我就会更喜欢小猫,今年刚从中区搬到新
  • 我野蛮生长 没能成为自己的月亮 能遇见你 是银河慷慨赠我的糖。我会披星戴月不辞万里,抛下世俗的一切,奔向你,你身上干净耀眼的少年气,晴朗了我少女时代所有的欢喜。
  • 2.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会成为别人的贵人,提逐渐在行业中比较有分寸和地位的小领头人。改运方法:修成眉尾下垂的眉形,这样性格自然会变得稳重,不会同他人发生冲突。
  • 在旅行的世界里,满足永远只是咫尺之遥,渴望一直沾染着失望;那是一个浓缩的幻影,像一首诗。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一部电影《巧克力》说着火车如何连接欧洲,区隔
  •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回忆过去,而是跨越过去,把握现在,与其徒增伤悲,不如“怜取眼前人”。“当我们为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叹息时,我们应该考虑将来的衰老,不要到那时再为没
  • 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尤其是在宦游蜀地期间,他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曾经出现在他的笔下。[
  • 【前16000件加赠b5水60ml 乳液60ml】干燥肌大救星!【99划算节】AHC官方旗舰店蓝啵啵B5水乳套装玻尿酸滋润补水保湿【推荐理由】30天热卖8千+,
  • 居‮必家‬备[爱心]我的‭小伙伴姐姐,两年前确诊:恶性卵巢癌,‭‮mc31‬‬大肿瘤,腹腔多处扩散,医院不收,‭‮法无‬‬手术[破涕为笑]​‭‮为因‬‬妹妹做安
  • No7.午马属马人有机会获得他人的关照,事情进展比较顺利,可下午也有回落,各方面不太如意,与人相处多留点心,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是非之中。No9.戌狗属狗人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