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下雨]
• 对话的辩证法(2009 笔记)

语言 (Sprache ) 的原形动词为言说 (sprechen) 。“言说”不是“我”向自己描述被提及的事物,它是面向听者“你”的。因而,“在语言中理解”表现为“你”和“我”的对话结构。然当我们说,理解只在“你”和“我”之间发生,这种说法已表明很大程度上误解了对话结构。事实上,这里不存在“你”和“我”,而只是在“我”之中的“你说”以及与之相对的“我说”。因此,“我”理解的根本不是“你”,而是向“我”所述说的东西,是“你”的语言。当然,伽达默尔所说的“你”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称代词,它实际上涵盖着包括文献、艺术品、历史,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世界等等一切与理解者发生关系的对象。显然,这里的理解不再是某种主体的行为向着所设定的客体的运动,不是主体作为纯粹的旁观者去认识特定的外在客体,而是通过对话——诸如传统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自我与它者等等之间的对话——通向效果历史的运动。真理也不是超验的东西,不是黑格尔所设定的“绝对精神”,理解作为真理和意义的显示,只能存在于对话双方的关系之中;真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一个发生过程,此一过程便是对话过程。([下雨]#脚注#:嘉映先生在《真理掌握我们》一问中最后写到——……就真理之为真相而言,确实如此;但我们凡人,诚而已矣,我们为真理的临现做好了准备,这就是我们的至高真理了。经上说,只要有两个人在场,我就在你们中间了。[下雨])

毫无疑问,对话的整个过程是语言性质的,语言是两个人在所谈的对象上取得一致看法、并由此而相互理解的共同拥有的中间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对话双方都向着对方开放着自己,他人向我展示的是他自己的体验,表明了他人的意见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合法存在,它已经存在着;我从中领悟了它,说明我们在对话的主题上已取得了一致,我对它作出自己的判断,或赞同,或反对,这种判断表达了我对所言及的事物的理解;这种理解虽然是我自己的,却是通过他人才成为清晰可见的,这就是说,我是通过他人才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因此,对他人的理解同时就是自我理解。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通过对话结构达到理解,表明伽达默尔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在理解问题上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是基于理解者进入被理解者的“内心”,不是在内心中重新体验被理解者的经验,以到达他们在心灵状态上的神秘交流与重合,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想象,历史学家在理解不同的历史人物时,竟需要在心理上承担起扮演各种人物角色的任务;理解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对话所言及的对象,即被讨论的事物之“主题”,从而分享其公共的意义。

对话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在对话中,我所说的是直接指向“你”的,“你”的意见乃是向我提出的问题,我的意见就是这一问题的回答,另一方面,我的回答同时也是向“你”所提出的问题,一切对话就是这样地围绕着“提问——回答”结构展开的,对话主题的一致性就首先表现为对所提问题的的理解,正因如此,对话双方都是为对方所引导的,是“你”的言谈引出了我的言谈,反之也一样,结果竟是这样,“对话越是涉及根本问题,对话的进行就越加不受对话者意志的支配。所以一次涉及根本问题的对话永远也不是我们想要进行的对话”。 ( 伽达默尔:《语言作为解释学经验的媒介》 ) 我们无法预见对话的结果,无法预见那个被称为“真理”的东西,它只是在对话的过程展现开来,只要对话还在进行,它就继续展现着,真理由此而表现为一个过程,即在对话中显现自身的过程。“所有这些都表明一次对话具有其本身的精神,而且对话所用的语言在对话中就带有其本身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显示某种今后存在的东西”。 ( 同上 )

在此分析的对话已预先假设了一个前提,这就是他们都使用着同一种语言。这个“同一种语言”不可理解为“同一的语种”,乃至“同一母语”,而是指在同一的此在关系中形成的语言,因此这是一个纯粹的假设。此在关系乃是特定此在的自身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关系,这种情境上的区别决定了此在在语言理解上的差别,对他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是把他人的语言纳入自己的生活语境中加以理解才有可能,就是说,要把他人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为能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从现实意义上的“翻译”入手,把对话理解为使用不同语种的人之间的对话。伽达默尔认为,借助翻译完成的不同语言之对话过程,对我们特别有启发。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这不仅是说它们是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表达着,而且还意味着对所言及的对象独特理解,这是在特定的生活语境中形成的。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走狗”一词在汉语中含有明显贬义的成份,但在西方人眼里,跑动起来的狗是尤其可爱的。因此在翻译中,仅仅指出另一种语言所指涉的对象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把握它的意蕴。翻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保持原意的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通过另一种方式重新表达出来,就此而言,翻译就是解释,把所理解的东西解释出来。正因为翻译不仅是“再现”,而且还是“解释”,是翻译者对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的重新塑造,这就使得翻译的东西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在某种意义上,翻译就是再创造。翻译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翻译者和对话者的处境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如果进一步扩展开来,他是与一切“文本”的解释者的处境相同的,“翻译者进行再创造的任务,与任何文本所提出的一般解释学任务之间,只有程度上的而没有性质上的差别”。 ( 同上 )

与前人相比,伽达默尔立足于“对话”对理解的分析更能体现诠释的精神。人们常常忽视对话特殊的结构功能,现实的对话呈现为“提问——回答”的结构模式 ( 即使在纯粹的阅读中,也要求把被阅读的文本当作对话的一方 ) ,正是这一结构,确保了对话双方主题的一致性,因为回答只是展开了的提问。这是理解的重要前提,这无非是说,唯有双方在谈论同一的事物时,对话以及对话的理解才是可能的,并且,这样的理解因其避免了主观任意性而具有客观意义;对话本质上是平等、宽容的,它要求承认对立意见的合法性,才能使对话成为平等的语言交流;它要求任何一方都不能拘泥于自己成见倾听对方,使对方的体验进入“我”的体验之中而成为“我”的理解的重要方面,反之也一样,并由于这种互相渗透,各自的视界不断趋向融合;对话本身还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开放不仅意味着对它者的开放,使“你”能够进入“我”之中,还意味着对历史、创统的开放,使历史进入现代,并与现代一起构成“我”的新视界,一同走向未来。从中证明了伽达默尔的一个重要论断:“理解从来不是一种达到所设定的‘对象'之主体行为,而是一种达到效果历史的主体行为”, ( 《全集》第二卷,第 441 页 ) 它不把历史认作是作已经逝去了的陈迹,而是肯定它对现代所持续产生的作用,它作为“传统”、作为理解的“前结构”,推动且又限制着当代人的理解,并在这基础上把自己的影响延伸到未来。

伽达默尔进一步揭示了对话之所以能被理解的根据。他指出,沟通对话双方的桥梁乃是“体验”。据伽达默尔,是黑格尔首次使用了这个词,经由狄尔泰,这个词才获得一种概念性的功能,而到了伽达默尔,这一概念变得至关重要了,他提示我们:“在我的探索中,有关体验的章节在全书 ( 指《真理与方法》——笔者注 ) 中就有着一个纲领性的关键地位” ( 《全集》第二卷,第 445 页 ) 。与自我意识之反思 ( 比如黑格尔哲学 ) 相对立,这一概念适用于一种“浓缩着的、强化着的意义”,它所指向的是通过上述凝结了的意义而聚合成的统一的“感知整体”。此种“感知”要求对构成意义的东西追溯到它最初的源头,即那个在意识中最初被给定的东西。在这个源头上,体验作为感知的整体表现为体验的统一体。可见,能被称为体验的不是某个现实的自我体验的特殊性,也不单纯是在意识生命之流中短暂流逝的东西,它溶化在生命运动的整体中,并由于生命的运动而成为不断更新的统一体。从中显示了理解的真正奥秘:[下雨]理解者感知着语言所展示的被理解的经验和体验,通过此一感知达到构成意义的源头,这个源头便是一切理解的共同基础,不同理解者对这一最初构成意义的东西之再体验因之而具有某种共同性,并且,就体验而言,理解者通过语言与已逝去的意义构成物形成一种直接性关联,一种新的体验统一体。“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的秘密便在于此——我们的体验超越时空的在构成意义的源头上达到了统一[下雨]。

伽达默尔从对话中提炼出来“提问——回答”的结构,如上所述,这个“对话”须得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即把一切对“文本”的理解都看作是文本与理解者的对话,这样,这种问答式的结构就表现为整个诠释现象所包含的一种普遍结构,成为一种“问答的逻辑”。在这个结构中,文本被视为向解释者所提出的问题,正因为它提出了问题,才成为理解的对象,而理解文本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解乃是对所提问题的回答,在回答问题中,我们敞开了自己的意义,即我们所理解到的东西。

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并没有向我们直接提出问题,相反地,它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回答,确切地说,是作为以前所提出的问题之回答,因此,我们在此所回答的问题,乃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问题,而只是“重建以留传下来的文本为其回答的问题”, ( 伽达默尔:《问答的逻辑》 )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文本回答的是同一个问题,或者说,继续回答文本所回答的问题。然此一“重建”是我们自己在重建,这意味着,重建的问题已不是处于其原来的视界中,而是在我们的视界中重建的问题,由于视界的不同,重建的问题必定与原初的问题有着某种区别,这种区别表明了一切“重建”都变成了我们在自己视界中的提问。不言而喻,我们的回答是针对被重建的问题的,因此,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作为对重建的问题之回答,就打上了理解者的烙印。在这里,“问题与理解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就是赋予解释学经验以真正方向的东西”, ( 同上 ) 它植根于文本之中,无论是问题的重建还是对重建的问题的理解,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一切理解,归根结底都是对文本的理解,所理解的是文本向我们敞开的意义,就此而言,它不同于单纯的重新创造意义;但理解又不是纯粹的再现文本的意义,它通过问题的重建融入了新的意义,也就是在新的视界中所理解的意义,就此而言,[下雨]理解过程就是意义的创造过程[下雨]。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是对话的具体化形式, ( 参见伽达默尔:《全集》,第一卷,第 491 页 ) 通过对游戏的分析,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领会对话的实质。如同在“深入根本的对话”中,对话过程摆脱了对话者的主观意志一样,“游戏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并且是独立于从事游戏活动者的意识的,由此,游戏也就存在于,甚至真正地存在于这样一种境界中,在这境界里,没有一个主体性的自为存在限制了主题上的视界……游戏者并不就是游戏的主体,而是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者才达到表现”。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 148 页 ) 在游戏中,游戏本身即为主体,它超越了一切游戏者,向他们展示了自身的魅力,将游戏者吸引进来。

自我表现是游戏的存在方式,“游戏的自我表现就这样导致了游戏活动者通过他玩味某种东西,即表现某种东西,仿佛达到了他特有的自我表现”。 ( 同上,第 157 页 ) 游戏活动者把游戏作为一种超越他的真实性来感受,并且在游戏中超越自己。伽达默尔指出,只在“观照游戏”中,游戏才获得了完整的意义。在这里,游戏者虽然是一如既往的自我表现着,但却同时是为了观者的表现,游戏者与观者组由此而构成了游戏的整体,观者并未直接出现在游戏活动中,却参与着游戏,从根本上说,游戏是由观者去感受的。由于观照游戏是为观者而存在的,这就表明,[下雨]“游戏在自身中含有一种意义内容,这意义内容是应该被理解的,而且因此也是可从游戏活动者的行为中分析出来的,……在游戏的意义内容中去把握游戏本身,这一要求对游戏者和观者来说是共同的”[下雨]。 ( 同上 )

艺术作品、乃至一切文本就是游戏,这无非是说,它们与游戏一样的是在其表现中获得其真正存在的,同时,这也意味着,游戏是象作品一样的创造物。作为创造物,游戏获得了它的观念性,成为一种意义整体,并作为意义整体被重复地表现着,反复地被理解着,就如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一样。

~~

【山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跟着老子去修行》试读部分】
赠书详请戳:https://t.cn/A6a9y41x
第二十二章 内敛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不争之法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本章是老子的读后感。何以见得呢?老子讲,“古之所谓曲全者/ 岂语哉”,所以说,“曲则全/ 枉则正……”是古人说的话,老子读过之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类似的引用古人的文字,后面还有几处。这说明,老子不仅受到了生活场景的启发,也受到了古人思想的启发,经过独立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本章讲述的,是低调内敛的处事方式,是处下的智慧。

一、把内敛、处下作为处事之道
老子引用了一段古语,“曲则全/ 枉则正/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这六种情形,是古人总结生活经验所得。正式解读之前,要先弄懂这六种情形之间的逻辑关系。关键字是各句的“则”字,它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就能”,寓因果关系;“反能”,寓转折关系;“才能”,寓顺承关系。不同的逻辑关系,会形成不同的意境。哪个才是老子的理解呢?
我倾向于顺承关系,意为“才能”。因为,老子所主张的是顺其自然,不是因果论,也不是突然的转变。
“曲则全”,一般理解为,委屈才能保全。我对这个解释存有疑惑。第一,从后几种情形看,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它们的字意都是相反的,而曲与全,解释为委屈与保全,并不是反义。第二,“曲则全”是古语,所出现的年代是怎么释义“曲”和“全”的?在那个年代,似乎还没引申出委屈、保全的含义,理解为委屈、保全会不会是后世附会的呢?
为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字的本义寻找答案。全,本义是纯色的玉,引申为完整无缺。按照二字反义的逻辑,曲,应当有不完整、缺陷的意思。那么,“曲则全”的意思就是万物都有各自的不足,咱们顺着这些不足,也能让万物成长。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曲,指有弧度的线。只有弧线,才能围出一个完整的范围。这都是观察具体事物得到的结论。从中衍生的哲理,以南怀瑾先生所讲最为经典。他讲,一走曲线就一切圆满了。
接下来一句是“枉则正”。枉,本义是树木弯曲。木料是弯的,那就把它裁正了,“枉则正”意为弯曲的东西才能被拉直。第三句,“洼则盈”,低洼、凹陷的地方,才能蓄满。第四句,“敝则新”,东西老旧了,衣服穿坏了,要换新的。第五、六句,“少则得/ 多则惑”,少了才能得到,比如,自己少资源,就会去努力,自然就会多一些的。而多了就乱了,因为没法规整清楚。当然,也有其他的理解,比如少就是收获,多了反增困扰。这种理解已是从生活场景转到了心理层面,属于衍生的意思。
老子列举这六种情形,究竟想说明什么?老子的读后感就是要解释这个问题。老子讲,“圣人抱一/ 以为天下牧”。这就是老子的读后感。“牧”,是指治理手段和工具。“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圣人用一招就通吃天下。哪一招?“抱一”。第十章讲“载营魄抱一”,我的理解是身与心合,抱定一个想法,不散不浮不躁。抱定哪一个想法?就是紧紧地持守道这个想法。处理天下一切的事务,都要把道作为工具,也就是说,道是一切行为的范式和处理天下复杂矛盾的法则。
不过,这样的抱一(持守道),还是有点抽象。结合六种情形,结合后两句的内容(四个“自”以及“不争”),我觉得,老子在这里讲的“一”(也就是道)是有具体所指的。那么,是指什么呢?细细揣摩六种情形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就能明白。前面讲到,这六种情形,是顺承关系,有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意味在其中。如果仅是这样理解,还无法说清与后两句内容的关联。所以,在此之外,还有一层,就是每句话的重心,是前一个字——“曲”“枉”“洼”“敝”“少”。这都是低调的,是老子赞赏的。(最后一句的“多则惑”,是反面事例。)从这个角度说,在这里,抱一的具体体现,就是内敛、处下。

二、莫太把自己当回事

内敛、处下,我们该怎么实践?一句话,就是不能拽,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显摆的话,只会陷于囧境,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所以,接下来,老子用了四个排比句来说明内敛、处下的具体表现,即“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会出现相同的提法。这四个排比句,有内在的关系,它们是依照做事的顺序展开的。我觉得,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明、彰、有功、长,并不是说自己明、自己彰、自己有功、自己长,它们是指向事物,也就是说我们把各个环节做妥当了,做到位了,事情的本来面貌、解决方案、实施效果、长久影响就自然地体现了出来。我们按照做事的顺序一一解读这四个排比句,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第一步是调查情况。老子讲,“不自见/ 故明”。“见”,现也。自己不出现,才能明察事理。在这里,自己不出现,不是不现身。自己不在现场,最多能了解一部分,有些事情还是需要亲自调研、躬身入局的。所以,老子还想说不自见的另外一些意思:第一,不马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倾向,从而引导说出实情。第二,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第三,不受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情绪影响,不要看得顺眼的人说什么都听,看不顺眼的人说什么都不听,顺耳的就听,逆耳的就不听,喜欢听的就听,不喜欢听的就不听……这些只能说明眼光窄、心胸不开阔,容不得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如果做得正好相反,自见了,哪还有人坦诚相见,讲实话、讲真话呢?哪又能听到实话、真话,掌握事情的全貌呢?明察事理就只是一句空话、套话,得到的只是假信息或者部分的真相,一定会被蒙蔽,就做不到明白事理,通达人性。所以,做事情的第一步,是以不自见的方式搞清情况。
第二步,“不自是/ 故彰”。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做出处置,那就进入了研究方案的阶段。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不自是”, 不自以为是。这不只是指不傲慢,还有一个意思:不能只按自己的意见来,不能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如果听得进意见,吸纳多方的智慧,“故彰”,解决方案自然就呈现了出来。
可以想象,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方方面面都顾及,解决方案一定是很周全的。把大家好的想法汇集在一起,就能达成最大的共识,也就能聚集起合力,实施起来一定会是顺畅和有效的。
以这种方式做决策的人,一定能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喜欢。这个决策者是不是在不经意间也被突显出来了呢?如果自以为是、自负全能,或者骨子里觉得高人一筹,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态度傲慢、君临天下、惹人讨厌,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有合理决策的,个人也不可能做领头人了。这是做事的第二步。
方案定了下来,进入实施阶段。该怎么做?这就是第三步,“不自伐/ 故有功”。“伐”,自我夸耀。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不要自夸。自夸什么?夸自己有多厉害、有多少能耐,自我标榜、自我表扬。这样的话,那你一个人干算了,还会有人跟着干吗?所以,一定不要自夸,要带着团队一起干。第一,自己要会,至少核心问题是必须懂的,不能让别人看扁;第二,身先士卒,带好头;第三,帮衬着队员,抬人不抬己。这是一个好队长的表现!大家一起干,当然很快就干成了、出成绩了,那就是有功了。如果“不自伐”,其实,做事情的功劳,也会落到队长的头上,也是个人有功了。
事情做完,出成绩了,该做工作总结了,这是第四步。应该怎么样?“不自矜/ 故长”。“矜”,它的含义很多,我采纳一个解释——大也。不自矜,意思是不能自大,不要矜功,不要狂揽功劳。正所谓“成功而弗居”,要把功劳让给大家。这样的话,大家今后还会听从你,“故长”,事业能长长久久地做下去。这样的人,受到群众爱戴,群众基础扎实,自己还能干,是不是迟早会被提拔?已经当领导的,是不是可以长久地在领导岗位上了?这是另一个角度的长。
这就是做事情过程中低调、处下原则的实际应用。是不是觉得老子的思想不是高高在上了?还是很贴近实际的!

三、不争,还是不争

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它们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即没有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这与前句“抱一”中处下的意思是连贯的。接下来,老子的名言来了,“夫唯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字面意思是清楚的,一般都理解为,不争名逐利,不一争高下,天下所有人就都无法跟你争了。为什么?因为争斗的对象不存在,哪会起冲突呢?也有另外一个讲法,认为这是老子的竞争策略,以不争为手段,来达到成功的目的。如果是这样,倒更符合法家的思想,与老子虚静、谦下、顺自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我不赞同这个讲法。

我仍然坚持前后有关联的观点来理解。不争,是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归纳。这四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不争。不争,就不会处于主动位,比如,不是突出自己的,不是盛气凌人的,不是到处宣扬的。已经低调了,大家还会针对你吗?处下了,最终的实际效果却是自己得益,这又有了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不争,是第二次出现。前一次出现在第八章“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中。当时解读不争,认为这是水(也是道的化名)的第二个优点,是不以主观努力的方式去做事。本章的不争,还延续这个含义。在调查阶段,多倾听而不是一手遮天;在决策阶段,纳言(接纳意见)而不是颐指气使;在实施阶段,配合而不是大包大揽;在总结阶段,荐贤居后而不是居功自傲。大家体会一下,这些是不是都是引导、顺应的行为?是不是没有刻意地去争取却也成了事?这就是不争在处理事务中的具体运用啊!
除此之外,本章还对不争的方式做了完善和补充。第八章讲不争,讲的是做事方法。第一,练好内功,做到心正;第二,加倍努力;第三,动善时,把握时机,伺机而动。本章则具体诠释了在处置事情的四大环节(调研、决策、实施、总结)中如何做到不争,这是对该如何加倍努力的解答,是与“予善天/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呼应的。
能对做事方法有这等体悟,需要丰富的阅历。这也说明,老子不只是口若悬河的说道者,还是个实干家。所以说,老子《道德经》传播的不是消极遁世之道,而是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独特的智慧入世的方法。所以,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管理和工作以及自我修养都有很大的价值。
把本章与第八章“上善若水”结合起来看,会发现,这种处下的风格,正是“居众人之所恶”的水的特性。所以,在本章的最后,老子做了一个总结。老子说,“古之所谓曲全者/ 岂语哉/ 诚全归之”。古人讲的六种情形,哪只是嘴里说一说的呀?实在是有用得很,万事万物都要归结到这个“抱一”之上。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不争原则在处理事务中的运用。
其实,我们的一生,就是在处理各式各样的事务。王阳明讲“人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这是修行之法。依此,老子的这十二字,也可以是我们的修身四法。

今天花了两个小时时间听慈诚罗珠堪布讲如何面对自己的愤怒。引发几点思考,小结如下。

愤怒一直是我自己没有解决好的情绪。在这之前,我觉得对贪欲已经慢慢地能够掌握了。通过对治愚痴,让自己慢慢丢掉了壳,变得谦虚和对于未知的世界感兴趣。
但愤怒一直搞不定。我觉得一方面是自己在有意无意之间使用了仇恨作为自己的动力。有时候提一口气,反倒是提了一口要脸的气,提了一口要把以前对我做过不好的事的那些人按在地上打的气。
如果把仇恨作为外部动机,是很容易推着自己往前走的。直到遇到NY大哥之前,我都没觉得这种行为有问题。知道大约6年前,NY大哥和我说,你从负向的经验当中总结结论,会慢慢被这种情绪吞噬。当我从仇恨的惯性当中拉下刹车之后,我在想,仇恨除了把我带去一个更高的地方之外,他在无意之间,在我心底里埋下了什么种子?
我现在觉得有负向归因,事无巨细,还有整个人不够大气磅礴。这个性格倒是蛮符合我自己向往的巫医人设。可惜距离我喜欢的将军性格就越走越远。
所以对治愤怒一直是我在做的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实是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所以今天来看看慈诚罗珠堪布讲愤怒。

关于什么可以引起我们的愤怒。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
有生命的可以包括所有的人,和动物。
没有生命的可以包括声音,图像等等。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当中,堪布用了两重次第来讲如何对治嗔恨。
第一重次第讲到了实修的两种方法。
回想+感恩。

关于回想。
“在盛怒状态下,很难制服自己的嗔恨心。但是当我们气消了,应该好好回想一下引起我们愤怒的人。”
我觉得回想的方法很像脑力训练中的心智漫步。
但是堪布对于回想的训练方法我有些地方不认同。
我认同他讲的部分是,我们应该想到对方曾经有没有对我们做过好的事。

关于感恩。
这个角度我也不认同。。。
堪布认为,我们可以感恩那些引起我们愤恨的人。他们的出现,帮助我们修了忍辱。
我觉得应该感恩的是自己。
感恩那个没有做出来疯狂举动的自己,感恩每一次成长和制怒的自己。

第二重次第我觉得讲的很好,使用内观的方式对治自己的情感。
想起一段往事。
我第一遇到阿飘是在大三。那天我正在上厕所,我校那个古老的厕所真是特别适合发生鬼故事。丢完大之后遇到了阿飘君。第一次碰到这种事真是魂都没了。后来又在厕所遇到了灵异事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不敢去上厕所。。。
后来恐惧的情绪一度对我影响很大,然后我去找我的1导聊天。我很感谢她耐着性子听我讲完这些不可思议的故事。也很感谢她对我的点化。
她听完之后问我,那你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我说怕阿飘。。。
她又问我,即便你觉得你见过,你怕阿飘什么?
我说他是阿飘啊,这就够可怕的了。
她又问我,他对你做了什么让你害怕?他是会变身成青面獠牙,还是说他对你做出来了实质性的举动?
这个问题是我觉得点化我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他让我第一次思考,我如果在害怕,那么我在害怕的是什么?当我再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好像没有确切的答案。后面再见过的阿飘,除了在飘着,其实和正常人的样子也差不多。现在基本上就是看到了就看到了。也没有那么恐惧,反倒是还想听听他们说什么。。。

今天讲到二重次第的时候,堪布就讲到了,应该直面自己的嗔恨,问自己嗔恨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行为。
我觉得这么想,似乎可以和自己解决掉恐惧的路径一样。

他讲到了一点我觉得很认可。人是可以有情绪的,但是当自己情绪升起来的时候,应该明白自己正在有一种情绪升起来。而不是任由这种情绪拉着走。
随着自己得成长,慢慢可以做到对于小事不发火。再慢慢可能做到对于大事不发那么大的火。

虽然我自己使用的路径不一样,上面这点正在做的越来越好。
我自己使用的路径是和自己觉得做的好的人看齐。
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要修个体面。体面是得到贵人缘的基础。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目的性,但是对于过渡期的自己来说,可能是现阶段我能做到逻辑自洽说服我自己的一个理由。也是可以使用的。
下一个阶段应该是让自己尽量富足起来。包括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富足。我今天还想加一个,就是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富足。

人在富足的状态下,才能更容易做到举重若轻,才能到更高更好的地方去。

今天有成长,写在这里做记录。

晚上戴着小蛇去和大富豪们打牌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具体邮寄规则如下(为保护隐私请把以下内容私信给主持人):1.发送的内容:(不能违反公序良俗)2.发送的日期:(精确到几点)3.接受人的微博ID或者邮箱账号:(接
  • 红油熬制:1. 将植物油/ canola oil 2.5 Cup锅中烧开,放置温凉.2. 下葱白姜块,见到有细小的泡沫从姜葱四周升起时将炉火转至最小,然后下入花
  •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几点:1,夫妻俩都是婚姻不顺利的八字,近几年感情不佳,尤其是女命婚姻情感运势不佳,对婚姻不满度较大,缺少女性温柔的一面,如果夫妻俩不相互包容,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熊猫守护者# 愚蠢的人,从远处寻找幸福;聪慧的人,从脚下根植幸福人这一生,一切关系的疏远和割裂都是为了和过去的自己分
  • 02人老了,见一面少一面,还谈什么仇恨?第二名:天秤座你不要看天秤是一副那种跟大家都很好的样子,有的天秤他真的其实还蛮自卑的,或是他其实还蛮自恋的,那自卑的那种
  • 谢谢你然然,谢谢你把我从阴霾般的状态里捞出来,谢谢你重燃起了我追星的热情,能遇到你这样好的宝贝我很幸运,也很幸福(ˊ ᵕ ˋ )#bilibili专栏# 可以是
  • 你反驳我,OK,打脸,没问题,但是要讲道理、讲证据,至少给个链接吧。我是欢迎你来打脸的,有错就改嘛。
  • 58同城CEO呼吁罚款40亿,还贴出“二选一”垄断证据…贝壳回应】贝壳找房表示,自2016年以来,安居客先后从链家网、贝壳找房网站和APP中大量盗用其发布的房源
  • 泰伦卢今天接受采访谈卡哇伊、乔治、鲍威尔——记者:联盟里很多球队都认为,快船的伤员不会复出了——卢:(不让他们复出)是正确的做法,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球员,
  • [鲜花]其中L5还可以支持华为的 HiLink ,就是说是性价比之王了!但是,前提是你能接受这套8年不变的外观和内饰,还有这个已经不被国人待见的车标。
  • 今天买什么 010为什么我以前竟然不用定妆无语了现在超爱这三个现在是我的最爱,花西子这个补妆方便日常用比较好,是那种轻薄透明感很强的,微微柔焦又有点光泽的定妆,
  • 然后,我今天突然的发现,这出戏虽然是莆仙戏原创,但是主人公全是西安人啊,和福建没半毛钱关系[允悲][允悲][允悲]。我当时看到这里很是佩服这位作者,觉得他的分析
  • 记 热爱、愤怒与生命力 情绪起伏较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也没有任何冲动和欲望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行将朽木的老人,对有生命力的事物感到格外的好奇和向往。相
  • 又去吃陈光记啦惠灵顿牛排我觉得般般子,香菇味好重我是喜欢吃香菇的,但是放里面觉得很突兀酥皮不立马吃就软fufu不酥脆了,还可以吧漏奶华好吃,感觉吐司有点切不动滑
  • ✅闲谈负债的压力[合十]​首先,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朋友圈,经历了100多万的负债,我应该有资格聊这个话题吧。压力就是从每个月的一号一直想着从哪里弄钱来还债
  •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拜登1.9万亿刺激计划实施,美债收益率或居高难下,或有进一步上行的可能,中美利差将随之收窄,因而不排除在某个点位上触发证券投资项下资本快速回
  • ) (⑉・̆-・̆⑉)(*ฅ́ˇฅ̀*) ๑•́☋•̀๑ ε๑⍥๑з (๑◔◦◔๑)( ง⁼̴̀ω⁼̴́)ง⁼³₌₃ ( ・᷄д・᷅ ) (ᵒ̤̑ ₀̑
  • 这样的人,大概都经历过很多事,不再天真,却依旧选择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不过现在也不晚,对照着你,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两年里,你的应对让我敬佩。
  • 她们就是一害怕起来就会不择手段做伤害别人的事,偏偏还胆小的要死,不能说不能骂的,找理由说我这样做也为了你好,你不能只顾你自己,我们也是太害怕了,对不起。半夜在楼
  • #辛柏青[超话]#【渣渣砍柴第四弹】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林彬cut720p 【但感觉更像是480p[允悲]】 时不时有水印 【看了就懂了】有字幕嗯,一个见证邓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