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泰斗潘际銮去世#【送别!#清华园里喜欢骑自行车的院士走了#】年近九十的他娴熟地骑着自行车,在清华园里留下一道风景。车座上满头白发的老伴,张开手臂如少女般开心。这幅“神仙眷侣”的暖人画面被路人拍了下来,打动了无数网友,让他瞬间成为“网红”。

许多人从那时起才知道,这位喜欢骑自行车,带着老伴在校园散步、去菜市场买菜的邻家老爷子,竟是被誉为“焊接泰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

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潘际銮为国家的十多项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4月19日,这位将一生献给祖国焊接事业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一时间,网上“致敬”“送别”声纷沓而至,深切缅怀这位质朴可敬的科学家。

“国家需要什么,什么难,我就干什么”

20世纪50年代,潘际銮一头扎进焊接领域,将生命与祖国“焊接”在一起。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

潘际銮1927年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

92岁时,潘际銮仍中气十足、充满感情地唱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当时,身旁的老伴、88岁的北京大学教授李世豫打趣笑他“唱歌走调”。

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和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让潘际銮在求学西南联大时就坚定了救国报国之志。“那时我们很勤奋念书,念书的目的不追求别的,就为国家奋斗。”“要负担起天下的责任。”

为此,毕业后,他选择主动报考了焊接专业。

“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有人笑话他。潘际銮却坚信,“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起,他牵头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培养人才。60年代,实验成功氩弧焊并完成清华大学第一座核反应堆焊接工程;之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1964年合作制造出我国第一根6兆瓦燃气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70年代末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至90年代在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担任焊接顾问。

2008年完成“高速铁路钢轨焊接质量的分析”等项目,为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顺利开通作出贡献……

潘际銮为国家的十多项重大工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也向所有人证明——焊接技术在国家发展中举足轻重。“许多项目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和禁运、科研资料极其匮乏、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潘际銮生前曾回忆。

首创“蜘蛛”机器人让焊接工人远离高危

让潘际銮念念不忘、倾尽20多年攻关研发的,是一款类似“蜘蛛”的爬行式焊接机器人。

经常在工地穿梭的潘际銮发现,焊工们通常爬得很高,被强光伤眼睛,被烟尘伤肺,有的需在200摄氏度高温下在密闭罐体内坚持作业,甚至会引发休克。他由此思考:能否开发出一个能帮人焊接的机器人,让工人们远离高危?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机器人要在三维空间里头能爬,像蜘蛛一样墙上能走,天花板上倒着也能走。不掉下来就很难,还要能动,还要能控制它,焊缝在哪儿它要走到哪儿,最后还要成功焊接……这几个难关都非常难。”他说。

为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机器人,潘际銮自学了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带领团队攻克多重难题,终于研发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专利。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外该项技术的空白,是国际焊接领域中的首创,解决了大型结构件在工地自动化焊接的难题。

目前,这一机器人已在一些项目上得到应用,经检测焊接精度高于行业相关标准,且工作效率比传统人工焊接提高3到5倍,在国家重点行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这些重大项目的淬炼,一批批焊接人才也迅速成长起来。潘际銮曾写下这样的话勉励学生们:“焊接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标志。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一辆轿车约有7000个焊点,一架飞机约有25万个焊点和250米焊缝,一个焊接的锅炉要比铆接的锅炉节省金属25%。想一想,焊接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啊!”

“用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

由于在焊接科学领域的突出成果和贡献,潘际銮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并曾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宣传很多,我还是实实在在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位朴实的老人生前曾说,“工作做出来就好,有没有名利,不要管它。”

他曾多次提及自己的人生信条:“国家需要,坚决上马;知难而进,勇于攀登;团结友好,共同战斗;只求贡献,淡泊名利。”

勤恳不辍,无关迟暮。即便已到94岁高龄,这位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依旧心系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将来我国机器要占领世界市场,这项工作也是我最后一项科研成果。”

清华园里再也看不到潘际銮骑自行车穿梭而过的潇洒身影。大师远去,言犹在耳:“用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我就很安心、很高兴。”(新华社)

【【千问千寻大运河】津门老城岁月中 那些不曾逝去的市民文化】 提到天津的市民文化,您能想起什么?

  是想起带着一丝调侃的“哏儿都”称号,还是想起那下到十几岁小女孩、上到五六十岁大妈都能喊一声的“姐姐”称呼?

  是相声茶楼里抖出个“包袱”后的满堂喝彩,还是市井间接地气又好吃的煎饼果子、嘎巴菜?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的市民文化,与“九河下梢”的海河水系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也与天津筑城设卫六百余年积淀下的老城底蕴脉脉相通。

  在天津市南开区,一座老城博物馆与老城小梨园相声茶楼表里相依,共同诉说着津门风韵,讲述着城市文化。

  老城博物馆:

  还原老天津人生活细节 唤起乡土之情

  南开区,清末有人称此地为天津旧城“南边的开洼地”,南开区之名的由来,与此大有渊源。所谓天津旧城,即指鼓楼及其周边地区,素有“老城厢”之称。天津自明永乐年间筑城设卫后,不少富豪商贾陆续在老城厢定居。因此,这里不仅是天津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也是天津特色传统民居发轫之处。

天津老城博物馆

  如今坐落在南开区鼓楼东街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就是一处具备天津特色的传统民居,也是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老城博物馆原为英商麦加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兴建于清末民初,有“徐家大院”之称。

  老城博物馆原馆长王利文介绍道,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天津市城市改造工作的进行,老城区许多老宅院面临拆迁改建。为了在老城厢保留一处较完整民居,反映天津老城文化和民居风俗,徐朴庵旧居被选定,并于2000年正式筹建为老城博物馆,2004年正式开放。

  “上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之际,多名专家、学者数次深入老城厢,进行实地的文物考察,最终选择保留了徐朴庵旧居。这座三进四合套院落具备鲜明的天津民居特色。虽然并非当时规模最大的宅院,但保存较为完整,又距离古文化街、鼓楼等不远,很适合向天津乃至全国人民展示天津建筑风貌。”王利文说道。

  旧民居保留了下来,但既有博物馆之名,就还需要藏品。筹备展品的过程催生了老城博物馆的又一身份——中国第一家捐赠博物馆。

  忆及当年,王利文还记得天津专家学者和市民为老城博物馆捐赠器物的热情,“不少天津专家学者给老城博物馆捐赠了砖雕、石狮子、字画、传统服饰、民俗器具、老家具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普通市民捐赠了炙炉这样的老天津人家中常见的生活物件,也许现在的年轻朋友们甚至都没听过‘炙炉’的名称,更遑论知其用途了。”

老城博物馆原馆长王利文(右)和老城博物馆原副馆长段德融

  老城博物馆原副馆长段德融回忆道,老城博物馆建成后,对此最感兴趣的就是曾居住在老城厢的居民。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些年来,很多市民参观时的兴奋神情,“老城博物馆内曾有一个显示老城厢风貌的沙盘,天津市民来参观时,不少人指着它向孩子说,自己当年就住在某处,而如今的某处曾是何种设施或建筑,还有老人一边游览、一边讲起自己住在老城厢时的故事。”

  王利文表示,人文景观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乡土教育,老城博物馆的民居和展品还原了老天津人的生活细节,人们缅怀故物,自然而然地激发出热爱乡土之情,“天津市民文化蕴藏于代代百姓的生活方式中,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又通过一器一物、一砖一瓦表现出来,能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真是弥足珍贵。”

  相声茶馆:

  “能拥有天津的相声观众,是相声演员的荣幸”

  说起最能代表天津市民文化的艺术形式,恐怕不少天津人都会脱口而出“相声”。其实,非止相声,评书、快板、时调、单弦、大鼓等艺术形式都广受天津市民欢迎,也造就了天津“曲艺之乡”的美名。

  与老城博物馆紧邻的是天津老城小梨园,这是一座2009年开业的相声茶馆,如今维持每日3场相声演出,节假日还有加场。表演团队中,不少年轻相声演员广受市民好评。现年54岁的老城小梨园负责人浸润相声艺术数十年,谈及相声艺术与天津市民文化、与运河文化的渊源,他娓娓道来。

老城小梨园

  “旧时天津靠着发达的水系,漕运很是兴旺,天津老城区正是五方杂处的南北文化融合之地,大伙儿来自各地,口口相传中有趣故事很多。海河两岸的力工、跑船伙计、养船工人们上船下船间,常到岸上歇歇脚,进茶馆坐坐,面前放点茶水瓜子,悠闲地听段相声或评书,内容也多以老城故事为主,天津老话唤作‘看看玩意儿’。”老城小梨园负责人介绍道,“清末天津卫‘四大茶园’都在老城,老百姓或进来听相声、评书,或品一段鼓曲,看段杂技,天津市民文化中的诙谐淡然和市井气息,就来自这种接地气的文化氛围。”

  老城小梨园负责人介绍,闲适的文化气氛,多样的艺术形式,造就了一大批热爱曲艺、有较高欣赏能力的天津曲艺观众,“就拿我们老城小梨园所在的徐朴庵旧居主人徐朴庵来说,他就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能力,生平热爱曲艺,甚至曾经为有‘女鼓王’之称的著名京韵大鼓演员林红玉改过鼓词。从他的身上,天津人民对曲艺的热爱便可见一斑。”

老城小梨园的表演(受访者提供)

  一聊及天津的众多曲艺爱好者,老城小梨园负责人言谈间就满是自豪。他表示,全国唯有天津有着如此众多且欣赏水平高超的曲艺观众,这实在是天津相声演员们的幸福。

  “只有在天津的舞台上表演相声,才能真正感受到天津观众的‘专业’。一个包袱抖得好,懂行的天津观众能立马来个满堂喝彩;相声演员‘现挂’(即兴发挥),台下真有观众能立刻反应过来,跟台上互动;反过来说,一段相声表演里包袱陈旧、演员没精气神儿时,台下观众也马上就能看出来,甚至来两句‘倒好儿’。我们演员有时开玩笑地说,咱天津的相声观众可‘不好伺候’,这个‘不好伺候’绝对是褒义的,是说咱天津观众真的懂相声、爱相声。有高水平的观众,才能不断逼着表演者推陈出新、反复琢磨自己台上的‘玩意儿’,水平才能越来越高。咱天津出过那么多曲艺‘大腕儿’,和这些可爱的观众密不可分。”老城小梨园负责人说道。

老城小梨园中的表演(受访者提供)

  有这样的市民文化氛围,表演者自然也更有动力投桃报李,打磨技艺。有幸看过众多前辈相声演员演出的老城小梨园负责人,聊起这一行人才的成长,感慨万千,“新人来茶馆,一是熏,即让他多听人家名角儿怎么说的;二是练,既是练基本功,也是练上台的心境;三是说,也就是试着上台说相声,前辈给批评指导。到这一步,才只是刚破题开了扇门,再往上,那就是进门上楼梯,永无止境。能练出来的相声演员,都是经过经年累月的捶打,很不容易。演员们所有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

  作为“九河下梢”和临海港口的天津,随着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迁移,其市民文化既呈现出多种内涵兼容并蓄的特征,又像老城博物馆的民居一样,有着鲜明的特色。这种文化中闲适、幽默、乐观开朗的那一部分,也与这座城市的曲艺文化紧密相连。

  滔滔运河水,宛如一条丝带,联结着古今异趣,也串起一方人民的精神世界,缓缓流向远方……
https://t.cn/A6JvBCmR

【【千问千寻大运河】岁月流转,那些津门老城文化你还记得多少?】
提到天津的市民文化,您能想起什么?

  是想起带着一丝调侃的“哏儿都”称号,还是想起那下到十几岁小女孩、上到五六十岁大妈都能喊一声的“姐姐”称呼?

  是相声茶楼里抖出个“包袱”后的满堂喝彩,还是市井间接地气又好吃的煎饼果子、嘎巴菜?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的市民文化,与“九河下梢”的海河水系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也与天津筑城设卫六百余年积淀下的老城底蕴脉脉相通。

  在天津市南开区,一座老城博物馆与老城小梨园相声茶楼表里相依,共同诉说着津门风韵,讲述着城市文化。

  老城博物馆:

  还原老天津人生活细节 唤起乡土之情

  南开区,清末有人称此地为天津旧城“南边的开洼地”,南开区之名的由来,与此大有渊源。所谓天津旧城,即指鼓楼及其周边地区,素有“老城厢”之称。天津自明永乐年间筑城设卫后,不少富豪商贾陆续在老城厢定居。因此,这里不仅是天津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也是天津特色传统民居发轫之处。

天津老城博物馆

  如今坐落在南开区鼓楼东街的天津老城博物馆,就是一处具备天津特色的传统民居,也是天津市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老城博物馆原为英商麦加利洋行买办徐朴庵的家宅,兴建于清末民初,有“徐家大院”之称。

  老城博物馆原馆长王利文介绍道,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天津市城市改造工作的进行,老城区许多老宅院面临拆迁改建。为了在老城厢保留一处较完整民居,反映天津老城文化和民居风俗,徐朴庵旧居被选定,并于2000年正式筹建为老城博物馆,2004年正式开放。

  “上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之际,多名专家、学者数次深入老城厢,进行实地的文物考察,最终选择保留了徐朴庵旧居。这座三进四合套院落具备鲜明的天津民居特色。虽然并非当时规模最大的宅院,但保存较为完整,又距离古文化街、鼓楼等不远,很适合向天津乃至全国人民展示天津建筑风貌。”王利文说道。

  旧民居保留了下来,但既有博物馆之名,就还需要藏品。筹备展品的过程催生了老城博物馆的又一身份——中国第一家捐赠博物馆。

  忆及当年,王利文还记得天津专家学者和市民为老城博物馆捐赠器物的热情,“不少天津专家学者给老城博物馆捐赠了砖雕、石狮子、字画、传统服饰、民俗器具、老家具等等,不一而足。还有普通市民捐赠了炙炉这样的老天津人家中常见的生活物件,也许现在的年轻朋友们甚至都没听过‘炙炉’的名称,更遑论知其用途了。”

老城博物馆原馆长王利文(右)和老城博物馆原副馆长段德融

  老城博物馆原副馆长段德融回忆道,老城博物馆建成后,对此最感兴趣的就是曾居住在老城厢的居民。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些年来,很多市民参观时的兴奋神情,“老城博物馆内曾有一个显示老城厢风貌的沙盘,天津市民来参观时,不少人指着它向孩子说,自己当年就住在某处,而如今的某处曾是何种设施或建筑,还有老人一边游览、一边讲起自己住在老城厢时的故事。”

  王利文表示,人文景观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乡土教育,老城博物馆的民居和展品还原了老天津人的生活细节,人们缅怀故物,自然而然地激发出热爱乡土之情,“天津市民文化蕴藏于代代百姓的生活方式中,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又通过一器一物、一砖一瓦表现出来,能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真是弥足珍贵。”

  相声茶馆:

  “能拥有天津的相声观众,是相声演员的荣幸”

  说起最能代表天津市民文化的艺术形式,恐怕不少天津人都会脱口而出“相声”。其实,非止相声,评书、快板、时调、单弦、大鼓等艺术形式都广受天津市民欢迎,也造就了天津“曲艺之乡”的美名。

  与老城博物馆紧邻的是天津老城小梨园,这是一座2009年开业的相声茶馆,如今维持每日3场相声演出,节假日还有加场。表演团队中,不少年轻相声演员广受市民好评。现年54岁的老城小梨园负责人浸润相声艺术数十年,谈及相声艺术与天津市民文化、与运河文化的渊源,他娓娓道来。

老城小梨园

  “旧时天津靠着发达的水系,漕运很是兴旺,天津老城区正是五方杂处的南北文化融合之地,大伙儿来自各地,口口相传中有趣故事很多。海河两岸的力工、跑船伙计、养船工人们上船下船间,常到岸上歇歇脚,进茶馆坐坐,面前放点茶水瓜子,悠闲地听段相声或评书,内容也多以老城故事为主,天津老话唤作‘看看玩意儿’。”老城小梨园负责人介绍道,“清末天津卫‘四大茶园’都在老城,老百姓或进来听相声、评书,或品一段鼓曲,看段杂技,天津市民文化中的诙谐淡然和市井气息,就来自这种接地气的文化氛围。”

  老城小梨园负责人介绍,闲适的文化气氛,多样的艺术形式,造就了一大批热爱曲艺、有较高欣赏能力的天津曲艺观众,“就拿我们老城小梨园所在的徐朴庵旧居主人徐朴庵来说,他就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能力,生平热爱曲艺,甚至曾经为有‘女鼓王’之称的著名京韵大鼓演员林红玉改过鼓词。从他的身上,天津人民对曲艺的热爱便可见一斑。”

老城小梨园的表演(受访者提供)

  一聊及天津的众多曲艺爱好者,老城小梨园负责人言谈间就满是自豪。他表示,全国唯有天津有着如此众多且欣赏水平高超的曲艺观众,这实在是天津相声演员们的幸福。

  “只有在天津的舞台上表演相声,才能真正感受到天津观众的‘专业’。一个包袱抖得好,懂行的天津观众能立马来个满堂喝彩;相声演员‘现挂’(即兴发挥),台下真有观众能立刻反应过来,跟台上互动;反过来说,一段相声表演里包袱陈旧、演员没精气神儿时,台下观众也马上就能看出来,甚至来两句‘倒好儿’。我们演员有时开玩笑地说,咱天津的相声观众可‘不好伺候’,这个‘不好伺候’绝对是褒义的,是说咱天津观众真的懂相声、爱相声。有高水平的观众,才能不断逼着表演者推陈出新、反复琢磨自己台上的‘玩意儿’,水平才能越来越高。咱天津出过那么多曲艺‘大腕儿’,和这些可爱的观众密不可分。”老城小梨园负责人说道。

老城小梨园中的表演(受访者提供)

  有这样的市民文化氛围,表演者自然也更有动力投桃报李,打磨技艺。有幸看过众多前辈相声演员演出的老城小梨园负责人,聊起这一行人才的成长,感慨万千,“新人来茶馆,一是熏,即让他多听人家名角儿怎么说的;二是练,既是练基本功,也是练上台的心境;三是说,也就是试着上台说相声,前辈给批评指导。到这一步,才只是刚破题开了扇门,再往上,那就是进门上楼梯,永无止境。能练出来的相声演员,都是经过经年累月的捶打,很不容易。演员们所有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

  作为“九河下梢”和临海港口的天津,随着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迁移,其市民文化既呈现出多种内涵兼容并蓄的特征,又像老城博物馆的民居一样,有着鲜明的特色。这种文化中闲适、幽默、乐观开朗的那一部分,也与这座城市的曲艺文化紧密相连。

  滔滔运河水,宛如一条丝带,联结着古今异趣,也串起一方人民的精神世界,缓缓流向远方……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故事的开头总是极具温柔那时很年轻,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到年少时的山高水长,甜蜜时的天长地久犹如一约既定万山无阻,刻在永恒里绝不会动摇在一声声的前程似锦里你仰望着你
  • Q:现在的旗舰机都讲究差异化,在芯片方面,联发科有专门的天玑开放架构,会不会专门针对vivo推出比如像天玑9000-vivo这样的芯片?Q:业界头部公司都在通过
  • 如果查理是一个五大三粗强壮有力的人,应该没有谁敢羞辱他吧‌✅这个剧其实拍的很好。因此,郭德纲就算出门百万豪车,保镖不离左右,大家也不反感,你们说呢!
  • #星月昼锦[超话]# 成功解锁养成游戏主人公朴志晟⛲️是在龙鳞上为粉丝许愿的暖心小宝是拥有名品鼻和完美侧颜的180+骨相美男✨是周偶直拍播放量年度最佳直拍【队内
  • 上天是公平的,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处撒下一片阳光。一辈子不长,爱自己,宠自己,多点阳光灿烂,少点烟雨凄迷。
  • 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黄奕并没有停止追爱的脚步,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黄毅清,与近日火爆网络的假名媛相似,黄毅清是一个“伪富二代”。但好景不长,结婚不过两年,黄奕与黄
  • 个人观点,只有低成本,炒股这件事情才有确定性,特别是新股民,没有什么比亏本金更可怕的事情了,最好不要有亏损。个人选股逻辑是高端+垄断+成瘾,所以,不用抄我的作业
  • #赵丽颖34岁生日庆生照#颖宝生日快乐呀,陪伴你八年了,时间真的过的好快,想当初还是因为看了《陆贞传奇》而喜欢上了你,后面就无法自拔的喜欢你,各种造型也是超级好
  • 今天做的事情也不多但是就感觉好累好累呀到下午4:00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都很疲乏早上跟陆舜妈去了两个幼儿园,说是帮小饼看看到底就读哪一所,看来看去吧,最后陆舜妈还
  • 想陪你慢慢变老,做一个老飞侠@X玖少年团肖战DAYTOY#我们坐在高高的虾壳上听老虾讲过去的故事[超话]#我今天是三喜临门,红海一周年,小飞侠六周岁,我的点点
  • 腰疼 躺在床上不看手机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突然想到我儿子今天八个月了吧 打开手机一看 真的是 四周一个月 八周两个月 三十二周八个月 不掐头去尾应该七个半月啦
  • 他表示,未来,他将永葆初心,以最先进的营销策理念加上最高超的数据分析技术,致力于为每一位客户打造充满创意、科学实效的整合营销方案,并与中国营销策划行业同仁携手创
  • 没有钱的人说话在有道理,人们都不会相信的。我笑,便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 自治区总工会决定,授予内蒙古草原红太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19个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授予孟莫其德等132名职工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授予内蒙古金河环
  • 【4月30日0时至24时我市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及轨迹情况】根据江苏省卫健委5月1日发布,2022年4月30日0-24时,南京市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例
  • #家居推荐# 艺术与自由兼具的未来办公空间以极简主义的设计语言为基础,尽管感觉富有想象力和手工制作,空间在配置和美学方面都打破了现代办公室的惯例。丙烯颜料的涂层
  • #恋爱日记# 王哥每天对自己抠得要死,买一百块钱东西都要寻思寻思 鞋也不舍得给自己买但是我用贵的买好的他从来都是鼓励我我无意间看到他的备忘录 里面写了我想去的地
  • #老移民summer##澳洲移民# 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来自布里斯班的国际学生职业教育培训师Maria Zia表示她的生意和全澳许多其他生意一样因为疫情期间
  • #言情小说推荐# #言情小说#︿_︿( ●-● )[抱抱]四中著名的女扛把子宋夷光一上高中就遇上了一件倒霉的事:她同时得罪了实验中学的隐形领袖何晏衡和人气明星盛
  • 而今,面对公司业绩大幅修正及大幅亏损,荣盛发展在公告中解释称,公司在2022年初进行业绩预告时,主要根据当时项目所在房近日A股新股表现备受关注,今天上市的5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