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8月8号星期一晚间,今日市场爆出了4则劲爆消息,所有人请来看看:

1、先进封装能否帮助半导体制程超越摩尔定律?

在半导体行业有一个业界定律,其大意为在价格处于同一个水平时,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量,约每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摩尔定律被业界看做信息技术升级的速率标准。

从总体来看,在全球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消费电子行业成为推动摩尔定律的主要产业。但目前全球经济放缓,电子产品的更新与上市速度明显放缓,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放慢,芯片成本也在逐渐攀升。从我们的视角来看,我们还要在先进封装方面助力芯片行业取得技术突破。

先进封装Chiplet技术的出现受到市场的广泛观察。Chiplet也叫芯粒或者叫小芯片,他可以同过一定技术实现多个模块芯片与底层基础芯片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芯片,以实现一种新形式的IP复用。目前主流的技术是高度集成化,先进制程将对所有单元进行提升。Chiplet技术应运而生,可以解决我们在小微芯片制程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未来先进封装将助力系统性能持续提升,满足轻薄短小和系统集成的市场需求。用先进封装暂时代替先进制程,是我们的半导体行业的逻辑之一。

2、铝箔行业供需偏紧,订单饱和!

今年,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别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大放异彩,受到两类电池装机量的上升推动,电池上游各题材要保持了高景气度,其中铝箔行业在7月份向电池行业供货9500吨,仍有大批订单未能完成,行业处于供需偏紧状态。

据我观察,磷酸铁锂、PVDF、石墨烯负极、隔膜、铜铝箔是磷酸铁锂的上游;而铝箔可以直接做钠离子电池的负极,在储能电池领域更是一片蓝海。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259万辆,同比增长了1.17倍,电动汽车的销量超预期,直接带动整个上游原料行业今年都处于供需偏紧的状态,铝箔产业订单饱满,业绩优秀;钠离子电池是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储能柜技术路线之一,钠离子电池即将商用化,对铝箔的需求也会不断提升。

据市场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池方面的铝箔需求总量将达到82.5万吨,四年复合年均增速在43%,并且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供给来自于我们的铝箔制造业。因此,无论从中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铝箔产业都会保持相对高景气。

3、智能家居行业再获得市场支持!

盘后,有关方面发布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心动方案的通知。总体要求是到2025年家居产业创新能力要明显增强,高质量产品供给量增加,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

据我观察,智能家居通俗的来说,就是全屋的用电器智能化集成在一个软件里,方便用户远程或智能化运行操作。智能家居行业,被认为是物联网技术从工业向民用消费市场转向的新行业,与全屋定制结合,将是一条智能家居定制的新赛道。全屋定制在发达经济体的市占率超过70%,可大幅提升家居环境的舒适性,而在我们的市场上,市占率仅为10%左右。

伴随着家居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对A股全屋定制、智能家居、5G商用、物联网构成长期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有关方面也宣布将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的下乡活动,此轮活动要解决家电能耗问题,从乡村开始向居民提供低能耗的绿色家电产品,叠加家电以旧换新和智能家居的推广,实现居民的家电产品从丰富到优质低能耗的升级。A股相关家电、家居智能操作系统软件概念,可阶段性观察。

4、华为布局机器视觉!

就在今天,华为机器视觉产业峰会以及新品发布会召开。在本次会议中的主题就是介绍华为在机器视觉行业的布局。此外鹅厂的新一代机器狗Max亮相,继特斯拉人形两足机器人引爆市场后,四足机器人的灵敏运动研究又有了新突破。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通俗的讲,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概念包含了图像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电光源照明、光学成像、传感器、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图像增强和分析算法、图像卡、 I/O卡等细分题材。

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其一,长期来看,未来机器人取代人工,降低劳动成本是大势所趋,而机器视觉是机器人行业的上游;其二,中期来看,机器视觉在消费电子、3C领域应用广泛,手机、平板、耳机、手表,制造业领域的锂电池生产监测,半导体行业的质量检测都需要用到机器视觉;其三,短期来看,下半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回暖,行业增速每年保持在25%以上。

华为对机器视觉的布局规划是1+3+N,这其中的1指的是智能软件定义的摄像机,3是边缘、微边缘和好望云服务,N是多个业态。从产业链来看,华为主攻的是软件行业,这一块技术壁垒较高,高算法能力的软件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来看,未来科技制造业领域的软硬件实现国产替代是趋势使然,A股机器视觉、机器人、软件板块可观察。

【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治学首要在于读书,不要以找材料的态度读书,而应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种类型的材料。

所谓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类材料,首先,治学必须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不预设藩篱,尽量不受现在分科的局限以及后人成见的制约,不以分科的眼光看待所谓专门史的界域,不以后出的观念生出专题的问题意识,努力把握学问的基本和大体及其渊源流变。

不读书而治专题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专而偏,误以当时的系统为历来的系统。所谓研究历史学术文化,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架构重新条理解读。抗战结束后,有学人针对当时学界的流弊指出:“晚近治史者,喜称专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识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损益及其演变之故,其著述论证,多所附会穿凿”。后来钱穆进一步批评道:“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主张以既有的分科门类,参融旧籍,求其会通。时过境迁,风气流转,专家先是成为学界的尊称,继而畸变为坊间的调侃,影响学术事业何止是大而已。分科教育之下,未经放眼读书,则起步阶段已经偏于一端。不要说放不进学科体系的经学无从解读(望文生义的门外文谈不在考虑之列),即使近代经过对应重新条理的文史哲等科,若是按照今日通行的分界观念,不仅所读之书大为局限,解读之法更是格义附会,越有条理,去古人真相越远。

“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而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放眼读书。这虽然与现时的教育体制及知识系统不无矛盾,很难在上学阶段实现,至少应在毕业之后努力设法弥补。否则终身参野狐禅,很难踏上正轨,登堂入室。治学不读书而一味找材料,只由教科书接受一些常识套话,就进入细小的专题研究,不知前人大体和已知,守成尚且力有不逮,又迫于环境,急于创新超越,凭借翻译介绍的域外义理或讲座讲坛等耳学零碎,追逐新奇,道听途说,横逸斜出。所谓创新,难免无知者无畏。如果只是为了写书而翻书,等于不读书一味找材料。而做什么只看什么,所写不出所读范围,著书不是所知的冰山一角,而将内囊尽了上来,犹如日暮时分盲人骑瞎马行险道,实在是万分危险的事。

其次,应读书以发现问题,不要悬问题以觅材料。否则先入为主,难免偏蔽。不读书而做学问,所研究的问题只能依靠后来预设,治学的顺序前后颠倒,先有论点,再找论据。不仅问题本身或非前人所有,或为自己生造,挑选、取舍和使用材料往往演变成为预设的观念填充作注,而不会从文献中读出历史本相,用事实说话,顺时序地重现史事的发生、联系及其演化。由于读不懂前人著述的意思,便以为前人无意思,总是要将各种文本史事原有的时空联系割裂,打乱成为任意取舍的材料,以便纳入后设的框架,曲解附会。如果遵循固有联系,则反而无法连缀,不能通解。就所撰写的文字看,似乎前后照应,自圆其说,实则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即使稍高明者,能够言出有据,面对材料史事的繁杂,也很难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容易误入前人所设陷阱而不自知。如此这般被构建出来的历史,自然不可能呈现历史的本相,只能流于作者自己的思想史。所以王国维说:“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读书以发现问题,所要发现的主要不是书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的事实问题。不要仅仅限于读书得间,一味找漏洞钻空子,而应关注历史发展变化的枢纽大节和线索脉络。最好同时关注多个问题,不要终生固守一个方面甚至孤立的一点。

不读书而只是找材料,必然有材料范围难以捉摸的问题,细分化并不能解决史料边际无从把握的困惑,再小的题目,也很难穷尽史料。以索引找资料,则会遗漏大量从题目、关键词不可见的重要史料。况且关键与否,也要出自泛读博览,而不能单凭后设。因为不知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就难以把握所治专题的史料边际及其关联度究竟何在。由此出现相反相同的两种情形,或是动手动脚找不到材料(实则往往视而不见),或材料太多而不能驾驭。犹如秉烛夜行,灯下黑与不远见均不可免。于是研究一个题目究竟要掌握材料到何种程度方可出手,而且能够保证大体不错,将来材料进一步发掘披露,可以补充,可以局部调整,甚至可以个别细节正误,但基本的判断和用力的方向大致正确,后续研究只是加强,而不至于颠覆已有结论,而且所论不仅仅是发表见仁见智的议论,便成为难以拿捏捉摸的普遍难题,也是史学艺术一面的奥妙所在。不能掌握书的规模条理脉络而专题治学,无异于学术上的冒险赌博,成败只能听天由命。

其三,熟读基本书,熟悉旧材料,才能有效运用新材料。近代以来,提倡扩张史料而不读书的流弊之一,是人所共知的书都不看,一心只找前人未见书。殊不知不熟悉旧材料,则不可能恰当地利用新材料。结果往往问题和材料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就算找到前人未见的材料,因为不知大体全局,也无法认识得当,只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导致研究流于凿空蹈隙。虽然看似有扩张领域之利,其实不过是图立说容易之便。

片面强调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不读书而一味扩张材料,造成对资料的迷信和垄断,产生两种看似相反而实相同的偏颇,一是不看身边易见书,专找人所不见的材料,不知历史的大体已在一般书中,熟悉旧材料,才能恰当解读新材料;二是过度依赖材料的独占,只看自己拥有的秘笈,不与其他资料比勘互证。如果研究某人某事只看直接资料,以其人的所见所知为全部事实,等于以其是非为是非。或以某一类资料为直接可信,以为材料即事实,于是只看这类材料,甚至排斥其他资料,不能相互参证,非但事倍功半,也容易错解误判。而在打洞式的专题研究之下,学术成果很难被重新验证,使得不读书但找材料,用看得到来掩饰读不懂的偏向不断加剧。今人能够看到的文献远过于前人,而读懂文献的能力则远不及前人。于是价值越高的史料,因为愈是难读,利用者反而愈少,即使查阅,也只是从中挑选自以为“看懂”的东西。正因为找不到看不全弄不懂,研究者干脆不顾史料的全体、异例及反证,敢于断章取义,强材料以就我,以举例为归纳,凿空逞臆,轻率立论。不读书而只是动手动脚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结果,自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其四,应如严耕望所说,治学要读人人常见之书,说人人不常说的话。此意与黄侃所说发现与发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930年,留学北京大学的吉川幸次郎专程到金陵拜访黄侃,后者针对学界的时趋,“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此说可以吉川本人的亲身经历为证。吉川在北京期间,对于《经典释文》中“释旧作某”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先后请教过包括章门弟子在内的诸多先生,均不得要领。而与黄侃见面时,一提及此,黄侃便立即指示此处是夹入了宋人的校语。闻言之下豁然开朗的吉川觉得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学者。对于一味追求发现新材料的学术趋向,哪怕是各方一致赞誉有加的王国维,黄侃也予以尖锐批评。1928年6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眩耀后生,非独一事之误而已。始西域出汉晋简纸,鸣沙石室发得臧书,洹上掊获龟甲有文字,清亡而内阁档案散落于外,诸言小学、校勘、地理、近世史事者,以为忽得异境,可陵傲前人,辐辏于斯,而国维幸得先见。……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此近日风气所趋,世或以整理国故之名予之,悬牛头,卖马脯,举秀才,不知书,信在于今矣。”并进而评判道:“近世之学,沟沈优而释滞拙,翻案出奇更拙。”发明是接着说,发现则容易流于对着干,温故知新与不破不立,虽然在近代学术发展史上都有所贡献,毕竟高下有别。

将重心由找材料转向读书,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改变以外国义理为准则的趋向,由借助外力条理材料转向理解文本史事的本意本相,通过比较而近真并得其头绪,透过表象探究史事背后的内在联系,以免进一步误读错解前人言行。如此,解读文本,重现史事,才能领会本意,查知本相,得其所哉,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改善提升近代中国研究的格局与水准。

本文原载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转引自“墨香学术”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转引自:墨香学术 春雨经典

都说中端机拍照变好了,那么可以胜过老旗舰吗
前言:中端机拍照越来越好了,但到底有多好呢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三易生活曾在相关内容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一些手机厂商也逐渐开始将过去仅用于旗舰机型的部分高端影像配置,“下放”到定位并不那么高的产品上。再加上技术进步本身,也带来了诸如主控AI算力、ISP吞吐量的大幅提升,使得基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厂商都开始在中端产品上宣传“拍照相比前代大幅进步”。
手机厂商的这些宣传有没有错?从我们的实测结果来说,这些新款中端机型在拍照解析力、微距效果、夜拍感光能力等许多方面,相比过去两三年里“前辈”们来说,的确普遍是有着显著进步的。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来说,这当然是一件显著的体验提升。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端机”在影像方面的设计、用料其实是大幅落后于同期旗舰产品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2019年到2021年差不多两三年时间里,当旗舰机型的影像能力不断快速进步时,当时中端产品基本在这一方面几乎是“原地踏步”,并且与顶级机型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那么这样一来,一个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如今手机厂商决定提升中端机型的影像体验时,他们到底给这些产品带来多少诚意,如今这些公认“拍照明显变强了”的中端机,又是否真能达到数年前老旗舰的水准呢?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我们三易生活也进行了一次评测。如果大家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不妨接着看下去吧。

测试设计:三台中端机VS三款非影像旗舰

老实说,即使不做测试,我们也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在整体的影像能力上,哪怕是当下最新、最以“影像”作为宣传卖点的中端机型,也大概率是会被三年前的顶级影像旗舰“压着打”的。

其实这并不奇怪,毕竟纵观整个业界不难发现,很多好几年前就已出现在旗舰机型上的影像配置,其实至今都没有“下放”到中端产品上,比如潜望式长焦以及广角+超广角的双超大底主摄。因此,我们并不打算用那些曾经的顶级影像旗舰,去“欺负”如今的这些新款中端机型。
相比之下,我们更想探究的是,如果现在的中端机型使用了比老旗舰性能更好的ISP、SoC,或是用上了新的影像算法,或是单纯在主摄CMOS上用了更好更新的方案,那么有没有可能在部分常用的场景下,实现对数年前旗舰机型平均影像水准的超越呢?

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此次选择了6款机型参与此次评测。
为什么要选择这六款机型?首先,根据前面所讲到的前提,我们此次选择了三个品牌体系(欧加、小米、vivo)的六款机型,进行两两之间的对比。也就是说,此次比对着重的是“各品牌的新款中端机型能否胜过其数年前的老旗舰”,并不涉及品牌之间的横向比较。

其次,因为已明确了所选机型的范围,所以我们从中挑选了三款2019年发布、且均在当时就不以“顶级影像”作为卖点的机型,作为“老旗舰”的代表。
最后,由于“老旗舰”的对比对象是新款、且明确强化了影像能力的中端机,所以我们选择了主摄规格尽可能地接近这些老机型的型号。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在这一步不得不排除一些呼声可能更高的产品(比如主摄CMOS规格并不高的Redmi K50、Redmi Note11T Pro+,以及已经不能算中端的OPPO Reno8 Pro+和Redmi K50 Pro),最终选出的就是以上这六款机型。

参数分析:老旗舰虽老,但硬件用料仍有优势

从我们列出的具体参数对比表中,想必大家就已经能够发现不少问题了。

一方面,我们不否认这两三年的时间差,的确令一部分中端机型在基础性能、甚至是影像处理能力上,胜过了曾经的老旗舰。比如此次对比中的两款天玑8100机型,它们的ISP吞吐量就比骁龙865/骁龙870平台更高。这就意味着,理论上如今的部分中端机型,的确可以“撑起”比老旗舰更复杂的影像算法,也能够在特殊场景(比如暗光、逆光)下进行更多帧的连拍合成。
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看到,即便是与两三年前的“非影像旗舰”相比,如今的中端机在主摄的具体CMOS规格、像素尺寸、对焦方式等方面,甚至都有所不及。更不要说在副摄上了,最新的中端机即便是与三年前的“次旗舰”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然,也不是说如今的中端机就完全没有在实际的成像能力存在上“翻盘”的可能性。毕竟就算硬件依然有着一定的客观差距,但万一软件、算法上的进步能够弥补呢?所以最终的结果,我们还是要用实测样片来说话。

一加机型样张对比:老旗舰素质高、新中端算法好

首先,我们来看欧加系的这一组机型,也就是一加8 Pro VS 一加ACE竞速版的样张对比。
在广角主摄+超广角副摄的强光下白平衡考察中,配置明显更好的老旗舰一加8 Pro居然一开始就翻了车。在“直面”大太阳的情况下,它的整体白平衡逻辑明显出了问题,最终观感明显不如一加ACE竞速版。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直面强光”的拍摄场景毕竟不太常见,那么如果换成更常规的日间主副摄切换呢?然而在这一对比中,一加8 Pro还是输给了“后辈”一加ACE竞速版。可以看到,老旗舰的广角和超广角间出现了严重的白平衡不统一现象,看似CMOS规格低得多的新款中端机型,反而却没有这个问题。
当然,老旗舰的硬件优势毕竟还存在。所以到了5倍望远的测试环节中,一加8 Pro因为有独立的3X长焦,在解析力上就显著胜过了只能靠主摄+算法的一加ACE竞速版。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直面强光”的拍摄场景毕竟不太常见,那么如果换成更常规的日间主副摄切换呢?然而在这一对比中,一加8 Pro还是输给了“后辈”一加ACE竞速版。可以看到,老旗舰的广角和超广角间出现了严重的白平衡不统一现象,看似CMOS规格低得多的新款中端机型,反而却没有这个问题。

当然,老旗舰的硬件优势毕竟还存在。所以到了5倍望远的测试环节中,一加8 Pro因为有独立的3X长焦,在解析力上就显著胜过了只能靠主摄+算法的一加ACE竞速版。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直面强光”的拍摄场景毕竟不太常见,那么如果换成更常规的日间主副摄切换呢?然而在这一对比中,一加8 Pro还是输给了“后辈”一加ACE竞速版。可以看到,老旗舰的广角和超广角间出现了严重的白平衡不统一现象,看似CMOS规格低得多的新款中端机型,反而却没有这个问题。
当然,老旗舰的硬件优势毕竟还存在。所以到了5倍望远的测试环节中,一加8 Pro因为有独立的3X长焦,在解析力上就显著胜过了只能靠主摄+算法的一加ACE竞速版。
同理,在超微距长焦中,一加8 Pro因为可以靠4800万像素的超广角副摄充当微距相机,其不仅对焦距离更近、而且超微距解析力也明显胜出。
在“全像素全开”的测试中,老旗舰一加8 Pro因为有着更大的CMOS面积、更大的单像素尺寸,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最后在夜间的多个测试环节里,更是能够明显看出欧加系这两款机器之间的胜负关系。当光线非常暗,更考验纯粹的、硬件上的进光量时,老旗舰一加8 Pro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来到不那么暗的复杂光线环境时,就能明显发现一加ACE竞速版更新的算法使得其更好地避免了光源周围的过曝,此时的样片观感反而能够胜过老旗舰。

小米机型样张对比:“9合1”大部分情况下胜过“4合1”

与一加的两款机型相比,小米这两款机型(小米10S和Redmi Note11 Pro+)间的相机硬件差距,其实就不是很大了。虽然从表面上看,小米10S的主摄尺寸要稍微大一点,但从硬件结构上来说,Redmi Note11 Pro+的HM2主摄CMOS支持“9像素合1”,这也使得其在大部分场景下的等效像素尺寸高达2.1μm,其实要明显胜过老旗舰HMX传感器“4像素合1”之后的1.6μm。
很显然,两款机型在像素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在实际体验上是确实能感受到的。从样张中可以看到,在强烈的光照下,等效像素更大的Redmi Note11 Pro+在楼房部分有着更好的观感。但与此同时,似乎是为了避免“大像素”带来的过曝问题,Redmi Note11 Pro+拍出的天空颜色显得有点黯淡,不如小米10S样张中的色彩自然。
到了光线条件不那么极端的环境下,两款机型的色彩、亮度表现差距就很小了,“新中端”此时确实是追平了“老旗舰”。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组虚化样张里,“底”更小的Redmi Note11 Pro+一方面在虚化效果上,并不输给老旗舰小米10S,另一方面其反而更好地表现出了画面中心暗处的细节。看似性能与相机规格都不占优势的新款中端机型,居然真的实现了对老旗舰的“反杀”。
当然,“9像素合1”也不是没有缺点。其虽然能显著增强感光能力,但在一些复杂的逆光场景中会更容易导致过曝出现。比如上面这组对比样张中,Redmi Note11 Pro+拍出的楼梯部分虽然更为明亮清晰,但远处的树木就过曝了。
不过到了夜拍环节,小米10S的优势就完全显现出来了。由于其拥有Redmi Note11 Pro+不具备的光学防抖机构,使得小米10S可以用长得多的快门时间,来弥补像素尺寸上的劣势。结果就是“老旗舰”在超暗光环节中大幅胜过了新款中端机,同时也证明了其作为“旗舰机”,在更多拍照场景下的适应性优势。

vivo机型样张对比:大底VS大底,这次中端机真赢了

在此次的三组对比机型中,vivo S15 Pro与iQOO 5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最小的。一方面,两者的主摄都采用了目前能称得上中高端的大底、全像素对焦5000万像素方案,但iQOO 5的CMOS尺寸要略大一点;另一方面,vivo S15 Pro相比“老旗舰”又有着更高的ISP性能,而且还拥有iQOO 5所不具备的光学防抖功能。

那么,“更大一点的CMOS尺寸” VS “更强的算力+防抖”,究竟那边会取胜呢?从实拍样张来看,似乎还是“算力+防抖”的表现更好一些。

比如在强逆光的环境下,拥有防抖与算法优势的S15 Pro,画面就更为明亮。
在近距离对焦的场景下,S15 Pro也胜过了理论上CMOS级别更高的老旗舰,在色彩与对焦效果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同理,依靠光学防抖带来的更长曝光时间,S15 Pro无论是在画面中心暗处的细节、还是“全像素全开”时的解析力上,都明显胜过了三年前的老旗舰。
不过更有意思的差异,则发生在这两台机型的副摄表现上。可以看到,因为有一枚2X长焦副摄,所以在大倍率望远方面iQOO 5能够轻易胜过没有长焦副摄的vivo S15 Pro。但在两者硬件差距很小的超广角端,白天强光下是像素更高一点的iQOO 5获胜,而到了夜间环境中,很明显vivo S15 Pro的算法优势就占据了上风。

总结:中端机主摄已能挑战老旗舰,但副摄劣势仍无法忽视

最终,在看完了这三组机型的全部样张对比结果后,相信大家对于“如今中端机能不能真的在拍照上挑战老旗舰”这个问题,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在我们朝流影视数码科技看来,得益于CMOS基础技术、SoC算力与影像算法的进步,2021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的这些中端机型,确实在主摄的影像能力上迎来了显著的进化。在部分场景下,如今中端机的主摄已经可以有比两三年前的老旗舰更好的表现了。

但是也要看到,“新中端”的这些优势项目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们的优势往往只能体现在那些仅考察主摄素质,或是对算法重度依赖的场景。换句话说,也就是现在的中端机在影像上的进步还不够“彻底”,特别是副摄硬件配置上的短板,依然普遍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意识到中端机的很多影像优势明显是来自于算法,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些ISP、AI性能也并不差的老旗舰,为什么就不能适配如今新的算法?是硬件上确实无法兼容,还是厂商偷懒没有适配呢。如果“老旗舰”也用上了最新影像算法,是不是也能有显著的画质进步,甚至能够继续维持对新款中端机型影像体验的“碾压”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值得去探讨,但那就需要另一篇评测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新鸿基前主席郭炳湘丧礼 今日圣约翰教堂举行
  • JR:骑士不尊重人,希望被交易
  • 37岁梅根王妃孕期百万衣橱大公开,不遮孕肚骄傲宣告怀上王嗣!
  • 刘国梁解释马龙退赛原因,国际乒联频改规则令国乒受挫
  • 进博会实名制参观不接待个人!!!
  • 【南京这一天】“24小时美术馆”亮相南京街头
  • 我国成功发射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
  • 男子想分家产被拒 酒后在车库连砸岳父3辆车 已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
  • 每日播报 | 国内油价迎年内最大降幅,92#汽油料重回7元时代
  • 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
  • 孙宏斌向贾跃亭讨回欠款5.3亿 还有2. 6 亿尚未追回
  • 霸座姐限乘火车180天,网友:此消息引起极度舒适
  • 重庆公交坠江原因公布:因一人坐过站,十几个人错过下半辈子!
  • 湖南衡东发生一起杀人案:一家4死1伤 嫌犯已落网
  • 万圣节惊悚妆女孩深夜搭地铁,被大叔痛斥:人不人鬼不鬼,丢人
  • 【热点】逆行逼迫司机下跪 “社会人”声称有刀
  • 冰冻四万年幼狮躯体完好,有望重新“苏醒”。
  • 范冰冰插足陆毅婚姻 差点引得其妻自杀 后者要离婚娶范冰冰!!
  • 【威•关注】40多名网贷外逃嫌犯落网,在逃人员莫存侥幸心理
  • 乾隆皇帝龙袍拍卖,预估130万元!英国军官曾穿上身参加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