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认知水平很低的三种表现

博读 2022-04-19



猎豹CEO傅盛曾说过:“最大的竞争差异,在于认知。只要能够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就能够变成不一样的人。”

 

深以为然:认知好比是一把无形的尺子,时刻丈量着对外界判断的结果。

 

越是优秀的人,认知水平越高,层次越高,越能领略何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风光。

 

而认知水平低的人,看到的只是山脚下的灌木丛林。

 

这样的人通常会有以下三种表现,有一个,就要重视起来。

 

自命不凡,想象不切实际

 

对于自己的看法如何,主要取决于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

 

过于看高自己,就属于是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顾名思义就是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比别人高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认知水平会得到完善和提高。

 

然而,自命不凡的人仍大有人在,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朝宋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

 

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广受人追捧,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更是让宋文帝将其召回京都任职。

 

谢灵运本就为人狂妄、自命不凡,这一番成更是助长了他的骄傲之气。

 

谢灵运在一次酒会上,因喝到兴头上,便说出了:“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大胆言论。

 

从此,“才高八斗”成为了曹植的代词。

 

谢灵运这番话看似是在夸奖曹植,实际上他这也是在自夸。

 

大有“曹植已故去百年,我才是当世第一人,别的人在我面前都算不上什么”之意。

 

此话一出,天下文人对谢灵运便心生芥蒂,不似过去那般敬重他。

 

文武百官也对谢灵运产生了质疑,在朝堂上弹劾他。

 

正是因为谢灵运的自命不凡的性格,才让原本才华横溢的自己惨遭处死的结局。

如若谢灵运懂得谦虚、不自满,他还会是这样的结局吗?

 

自命不凡的人,就犹如井底之蛙,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最聪明、最厉害的人,认为整个世界都围绕着自己,自己就是一切。

 

这就是认知水平低的表现。

 

孔子说过:“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简而言之就是:君子不会总是夸耀自己做的事情,也不会过度推崇自己的功劳。

 

他们懂得正确看待自己,也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懂得为人谦卑、做事稳妥,人生便会一帆风顺。

 

脾气暴躁,情绪化严重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暴躁的人的智慧在明天。

 

脾气暴躁,遇事总是情绪占据上风,不能冷静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也是认知能力低的表现。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遇事不管三七二十一,总是乱发脾气。

 

周围的人都对他也很冷漠,这样的性格导致小男孩并没有什么朋友。

 

有一天,他爸爸为了改掉他乱发脾气的行为,给小男孩一袋钉子和一块木板,并告诉他:“如果你发脾气了,就在木板上钉一个钉子,发一次脾气就钉一个钉子。”

 

小男孩照做了,过了一段时间,木板上被他钉满了密密麻麻的钉子。

 

木板也已经钉不下了,于是他告诉了他爸爸。

 

他爸爸又跟他说:“要是你每次能忍住发脾气,忍一次就可以从木板上拔下来一个钉子,什么时候你拔完了上面的钉子,你就可以拥有朋友了。”

 

小男孩照着爸爸的话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把钉子都拔完了。

 

爸爸告诉男孩:

“你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钉眼,虽然你把钉子都拔了下来,但这些钉眼是不会消失的。

就像你对待你的朋友一样,虽然你后来道歉了,但是留在别人心里的伤痕,就像这些洞一样,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小男孩懂得了脾气暴躁对别人的伤害,后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最后也交到了很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脾气暴躁总是百害无一利。

 

人生在世,一定不能情绪化,不要肆意妄为,要学会控制自我。

 

如果连自己的脾气都控制不了,如何能控制人生呢?

 

在遇到急事的时候,要学会沉下心思考问题,不急不躁地处理问题,学会稳重、不冲动。

 

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顺心、愉悦。

 

固执己见,不懂得变通

 

能坚持做一件事固然是好的,但若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便很容易变成固执己见。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便是一个固执己见、不懂变通的人。

 

他大学四年没有交到一个朋友,甚至可以说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没有人愿意主动跟他交朋友。

 

有时上课,老师会让我们自己组队,讨论一些学术问题。

 

但讨论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被他所在组的声音所干扰。

 

他总是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听其他组员的看法,完全不理会其他组员的观点。

 

在老师正在讲课的时候,他总会突然对老师说:“老师,你刚才讲的不对,我觉得应该是……”

 

不管老师怎么去解释、去纠正他的错误,他仍然认为他自己是正确的。

 

老师因为不想耽误课堂,便说对他说等下课单独给他讲,但是他就像没听到老师说的一样,仍然不停地问老师。

 

他的行为也让同学们感到反感,后来因为他总是固执、不懂变通,也从不为他人考虑,同学们便不在愿意与他交往。

我曾多次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在校园里穿梭,也总会感叹,如果他懂得接纳他人、变通思想,想必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没人与他交往。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执己见,要懂得接受别人的建议,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季羡林说过:“一个的发展,最怕思维僵化。”

 

认知水平低的人总会固步自封,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

 

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越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懂得看清自己,越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强大认知,才能受益终身。

 

愿我们都能避开这些认知陷阱,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让未来充满更好的可能性。

[照相机]博物館展覽要想「賣座」,自然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更貼近於大眾的預期;但如若想要「賣好」,似乎也不能全然被大眾帶著走。如何在大眾的期待當中游走,如何在完成對「爆款」的追求的同時不失自己的內容追求,這是大多數博物館展覽都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提起「古埃及」,我們總是圍繞著「金字塔」、「木乃伊」、「黃金面具」等關鍵詞來展開一系列遐想,偶爾還帶著一絲科幻色彩。在原有印象中,大眾似乎帶著一層粉色濾鏡看待那段歷史,留下最深的感觸也多半是「神秘莫測的傑作」。

中華世紀壇舉辦的「遇見古埃及 黃金木乃伊」展覽,主辦方充分抓住大眾對於「古埃及」的既定幻想,以「黃金」以及「木乃伊」作為標題,彷彿帝王谷法老們進京。實際上,這次展覽所展示的歷史並非埃及鼎盛時期,而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托勒密(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一個已經經歷了希臘羅馬化雜糅的埃及文明。展品多為貴族或平民使用物——以哈瓦拉地區的木乃伊為線索,通過展示法尤姆肖像、彩繪木乃伊面具、神像雕塑石碑、貴族陶罐和首飾以及玻璃器皿和莎草紙文件,不僅再現古埃及末代王朝的掠影,亦是以不同風貌打破了人們想像「埃及」時常以金粉塗飾、佐以神秘的慣性。

考慮到大多數觀眾對埃及的歷史文化並不熟悉,在展覽的單元劃分上,策展方選擇打破傳統故事線式的敘述結構,從多元文化生活、來世思想、成為神、身份藝術、遇見眾神、遺體保護、現代發現七個單元展出107件現藏於曼切斯特博物館的古埃及文物。上述107件文物均為1880-1910年英國統治埃及期間的發掘成果,其中包含6具首次在國內展出的黃金木乃伊。

結合實際觀展體驗,我認為原有敘述結構中的七個單元可以進一步歸納為多元文化生活、生死與信仰、身份藝術、遺體與保護四個部分。

展覽第一部分為「多元文化生活」,提綱挈領地介紹埃及與希臘羅馬的淵源。展品涉及政治、經濟、宗教信仰、墓葬禮儀等方面,大到神像、神龕、香爐、帶有希臘文、埃及神像的石碑,小到貴婦們用的刺蝟、狒狒香水瓶等生活器皿,以及與周邊各國往來的貿易文書。希臘化時期的展品雖然沒有純粹的「埃及血統」,但整體風格和主題調性依然遵循傳統,在細節上增加部分外來元素,如長著歐洲面孔的埃及女神伊西絲、埃及版阿佛洛狄忒——哈托爾、身著托勒密戰袍的貝斯以及由埃及神奧西里斯與希臘眾神融合而成的王朝新寵塞拉皮斯等。

雖然展覽在開篇已經打破多個幻想,但也不盡全然脫離一個觀眾過往印象中的埃及。第二部分「生死與信仰」展出的黃金木乃伊仍舊符合了部分展覽標題帶來的期待。在希臘化時期,埃及人積極的生死觀也影響著希臘羅馬人。展品以「黃金木乃伊」為重頭戲,延伸出木乃伊面具、棺蓋版、裹屍布等一系列隨葬品,闡述「來世信仰」、「永生保護」、「成為神」的生死觀三部曲。這個時期的木乃伊,「黃金」已經不是「法老特供」原料,而滲透至貴族階層。除了繼承原有的墓葬禮儀,木乃伊在美術形式和製作工藝上化繁為簡,用亞麻和石膏製成面板塗上金漆,細節上隨處可見希臘化元素,也成為這是一時期墓葬藝術的典型。「黃金木乃伊」作為金字招牌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算是打破了觀眾將「黃金面具=圖坦卡蒙」的慣性思維,拓寬了大眾對木乃伊的認知邊界。

第三部分「身份藝術」中的「法尤姆肖像」旨在呈現徹底希臘化的木乃伊。作為公元1-4世紀時期的墓葬潮流,它的熱度和影響力與黃金木乃伊不相上下。「逼真寫實」是該部分的關鍵詞,在展出13幅法尤姆肖像和兩具帶有肖像的木乃伊中,乍一看,一張逼真的人臉的木乃伊確實吸引人,甚至有些跳戲,彷彿將一個歐洲人裝進木乃伊。正如策展人坎貝爾·普萊斯博士所言:「他們看起來如此現代並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而傳統的埃及木乃伊面具卻不能。」 他們神態各異表情豐富,既承載了傳統木乃伊的功能,又滿足了雇主「個性化」需求,尤其是瞳孔深處傳遞的情感,比黃金木乃伊擁有更多的思考空間,究竟是對永生的渴望還是對死亡的恐懼?展覽還通過CT斷層掃描圖揭開其背後真容,早在3000年前他們已深諳「一鍵美顏」之道。如果說上一部分尚未動搖觀眾的刻板印象,該部分的法尤姆肖像便徹底顛覆了觀眾對木乃伊的固有認知。同時,展覽在進入最後一部分的過道中設計了互動打卡區域,觀眾可以免費租賃主題道具拍照留念,這樣的互動設置讓大眾感官體驗都停留在主題氛圍中便於更好地觀展。

展覽第四部分「遺體與保護」依舊以「木乃伊」為視角,通過分體展示棺材、棺蓋、面罩以及隨葬品,介紹了木乃伊的製作工藝、舉行的儀式與適用人群,以及木乃伊的發現過程、保護措施與研究成果。

總體來說,「遇見古埃及 黃金木乃伊」展覽的主辦方在營銷宣傳上做足了功夫,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從經濟效益來看的確是一場非常成功的商業展覽。

從內容上看,這次展覽選擇打破傳統展覽的線性思路,選擇一種自由開放式邏輯思路詮釋主題,將解讀的權利更多交給觀眾,這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此一來在內容的延展度上便更應該做足功夫,做到形散神聚。但本次展覽看下來,還是流於碎片化的介紹,更像一個沒有主題情節混亂的故事。其次,文本介紹不夠簡單明確,可讀性不強。尤其對於初次接觸」埃及文明「的人來說顯得並不友好。

展覽從第一部分開始便顯得有些「雜亂」,展品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堆砌不等於多元,缺少一條清晰主線讓人很難進入狀態游離在外。即便是本次展覽呼聲最高的黃金木乃伊與法尤姆肖像,也依然讓人覺得「驚奇有餘,細緻不足」!前者將筆墨著重放在「獵奇」和「吸睛」,而相關內容的延展和挖掘還做得不夠深入。後者僅展示「逼真與寫實」似乎略有單薄,若能再豐富下法尤姆肖像的形成與變遷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包括與黃金木乃伊對比展示,這樣既能增加了展覽厚度又能拓寬大眾的想象邊界。展覽的結尾應該是點題封筆讓人回味無窮,但現有的內容卻像一篇沒有寫完的文章,草草收尾。在內容上,只見遺體展示與工藝介紹,而在挖掘與保護可凸出」本次展品的重要性「,卻寥寥數筆帶過;在展品挑選上,展品之間的銜接度弱,與主題關聯性不大,本該在前面章節出現的展品卻出現在這裡,略顯得突兀,比如公元1世紀的珠寶首飾,與黃金木乃伊配套或許更有連貫性,可以幫助大眾對木乃伊身份的解讀。

展覽,尤其是文物展,更像是一場記憶的再現,它承載人類的記憶與情感,將那些我們未接觸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下重現。倘若去除對古埃及的幻想濾鏡,會發現它的歷史文化仍舊極其豐富又複雜,可能也因為如此,展覽想盡可能展示該文明的全貌,因此在展品的挑選上較繁雜,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這樣的安排對於古埃及專家而言可能是場盛宴,但對一般觀者卻是挑戰。或許木乃伊在當代仍是萬靈丹——展覽若與木乃伊有關總是受益無窮,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否則就如一場「網紅展」,停留在與木乃伊或 「埃及主題」合影留念,單單滿足獵奇心理。其實在「木乃伊」的號召下,如果能順利讓觀者瞭解到埃及除了盛極一時的文明以及神秘莫測的傑作以外的面貌,讓觀者能在幻象與真實之間自由探索、打破自我,或許才能真正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魅力所在。[照相机]

【环时深度:#俄乌信息战# ,#战争背后的战争# 】驻守黑海小岛(蛇岛)上的乌克兰士兵是全军覆没还是集体投降?乌克兰领导人是离开了首都基辅还是在继续坚守?某视频中与女儿挥泪而别的是乌克兰士兵还是乌东地区的亲俄人士?自2月24日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以来,这样混乱的信息就层出不穷。而在这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都不愿看到的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信息战、情报战、心理战就逐渐升级。在美国总统和情报部门大胆预测“2月16日俄入侵乌克兰”一度“失准”后,俄外交部要求西方就散布虚假信息道歉,并称“此类西方的宣传行动是‘信息恐怖主义’”。就连美国的盟友也心里打鼓:美国为什么这样热衷于信息战?然而,瞬息万变的局势表明,在这场抢夺“控制叙事”主动权的战争中,不管是美国还是俄罗斯,甚至乌克兰,都在尽其所能地表现。就像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研究与传播学教授胡安·曼弗雷迪所说:“宣传也是一种战略资产,就像外交和威慑一样。”

“西方将饱受内部矛盾信息的折磨”

“真相是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这句话据称1917年出自美国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之口。而乌克兰很显然是美国和俄罗斯信息大战的第一个受害者。乌克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媒体人2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美国情报部门所说‘俄16日入侵乌克兰’,最开始我认为不会发生。尽管美媒传俄在乌俄边境地区有20万军队,但是两国边界长达2000公里,且我们的军人数量远远多于20万,因此俄不太可能发动军事行动。但当军事行动真的开始后,说明俄方正在进行一场豪赌。开战以来,俄乌双方的情报战更是让全世界看得眼花缭乱,但不管怎么样,乌克兰没有让俄罗斯赢得豪赌,因为曾有消息说‘俄方说48小时内结束战斗’,现在早就超过48小时,战斗仍在继续。”他还表示:“作为媒体人,我知道舆论战和信息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坦率地说,乌克兰从来不想要战争,美方的信息我们并没有完全相信,俄方的信息也一样。”

如果以2月16日的那次开战预判为时间点,美国情报预测的“准确性”只是晚了七八天而已。但从16日到24日这些天的俄媒报道看,俄罗斯认为自己是“赢家”。俄卫星通讯社16日援引俄政治学家阿列克谢·马丁诺夫的话说:“美扬言俄要对乌动武,甚至安排美国驻乌外交人员撤离,但俄方却宣布从俄乌边境撤军……不管今天西方的宣传说什么,所有对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有思想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在这一轮信息战中取得胜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7日刊文为拜登政府辩解说,美国不断扩大对俄信息战,使世界高度戒备俄或将对乌开战,而拜登政府此举是为了继续对俄方施压并保持同盟友的团结。文章分析说,这代表着美国采用最新的公关行动策略:利用提前泄露出来的情报使莫斯科无法再通过其擅长的“假信息手法”获得优势,只是效果可能并不可控。

乔治·比贝是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的副总裁兼研究主任,曾任中央情报局俄罗斯分析主管,著有《俄罗斯陷阱:我们与俄罗斯的影子战争如何演变成灾难》。近日,比贝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撰文,回忆起自己曾应邀与几位俄方嘉宾——都是俄最有见地的外交政策专家一起参与的政治脱口秀节目。节目中,俄方专家嘲讽美英不断放风俄罗斯会对乌动武的做法,形容这样的报道“只是西方与俄仍在进行的一场信息战中的胡乱射击”。俄方专家还质问比贝:“西方相信这些报告吗?”比贝只好回答说:“情报分析绝非易事,当然会出错,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是最明显例证之一。但我确信美国政府这次有关对俄乌冲突的情报准确。”

在西方的分析人士看来,美国长达数周的密集告警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很难知道要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警戒能保持多久,反而加剧了欧洲对现状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焦虑感。这导致在俄不发动军事行动的时间段内,北约成员国以及美乌两国政府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还有媒体翻出纽约大学研究俄罗斯安全的专家马克·加莱奥蒂2015年发表的言论,他当时建议西方对俄罗斯的信息战不要过于偏执,那样的话容易“让自己暴露在阴谋论和耸人听闻的胡言乱语中”,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西方将饱受内部矛盾信息的折磨。

“到目前为止,它是否阻止俄方采取军事行动?答案是‘没有’。”英国国防智库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副所长乔纳森·伊亚尔在谈到西方对俄发动的信息战时无奈地说。美国乔治敦大学欧亚、俄罗斯和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安吉拉·斯坦特也表示:“我们正在与俄罗斯人进行一场信息战,而且我们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我认为俄罗斯人被吓了一跳。我认为这有可能产生影响,或许促使俄领导人重新考虑他可能要做的其他事情。”

俄罗斯信息战迎来转折点?

“白宫自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在预告俄方随时入侵乌克兰,但详细程度和可靠性却让人想起美国当年如何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化学武器清单。当然,这也和多年来实际操控信息战的克里姆林宫如出一辙。”西班牙《阿贝赛报》评论人士赫苏斯·里略的这番话,说出很多普通民众心中的疑惑:到底该不该信任口碑不佳的美国情报部门?在这场信息大战中,俄罗斯是弱势一方还是同样是高手?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一些欧洲媒体将此次俄乌冲突看成是“俄罗斯信息战的转折点”。《阿贝赛报》24日的文章称,俄罗斯近10年来苦心打造的庞大数字媒体和网络大军现在正面临决定性时刻。如今,这个由发言人、国家宣传部门、俄境内外附属媒体、专栏作家、智库组成的复杂网络正在全力运转,为俄罗斯的利益发声。俄国家网络“今日俄罗斯”(RT)最近也在西班牙发布视频,讲述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一方的错误。这些西班牙语的宣传重点是为克里姆林宫的论点辩护,即“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承诺北约不会向东扩张,然后食言,背叛了俄罗斯”。有西媒认为,俄方的这一战略至关重要,能吸引全球近6亿讲西班牙语的人关注。

哥伦比亚《旁观者报》文章认为,俄罗斯在应对与西方关系紧张和俄乌冲突升级时,把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当成首选武器。每次美国发出俄将动武的信息,克里姆林宫都会驳斥美方指控。欧洲一些媒体还以“克里姆林宫的信息战”为题,盘点亲官方的俄罗斯媒体今年初集中刊发数十篇报道,反驳“俄已动员士兵准备应对攻击乌克兰”的说法,同时发出“北约打算在乌克兰建立军事基地以入侵俄罗斯,甚至北约万名士兵已部署到位”“顿巴斯地区的亲俄民众处于危险之中”等警告。欧盟反虚假信息小组认为,在俄罗斯发布的信息中,“乌克兰正在准备战争的警告是一种常见叙述”,并将东欧紧张局势的升级归咎于西方。

外国网民18日嘲讽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和现国务卿布林肯都是如何发布虚假信息的。

还有专业人士说,制造混乱信息是俄罗斯军事信息战理论的实施方法之一,确保了以预防性方式创造叙事以填补“信息流空白”的必要性。也就是说,目标不是传播一个想法或信息,而是用过多的信息来混淆视听,从而让人们对俄敌对一方的信息产生不信任。举例来说,一些俄媒试图将乌克兰描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国家,如去年12月曾在社交网络上播放乌边防警卫杀害从白俄罗斯入境的移民的视频,但乌政府已表示这些影像是伪造的。

2月23日,美国国防部情报局前代理局长大卫·赛德等人在美国《国会山报》撰文称,俄正通过使用心理战和信息战,借助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枪支泛滥以及移民等问题来破坏美国人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加剧美国人之间的社会政治分歧。文章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信息战的重视使之成为一个心理战超级大国,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将信息战延伸到外交辞令。

“美国为何加大对俄信息战?”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马克斯·布特看来,美国政府是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布特认为,国际舆论自然对美国情报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因为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声名狼藉,但他同时强调,苏联在二战和冷战期间也是情报战的玩家,俄罗斯曾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冲突中散布大量虚假信息,包括使用“小绿人”(指穿戴绿色非现役服饰的武装人员)掩盖俄军行为。

马克斯·布特表示:“如今,美国信息战至少是将沙子扔进俄军事机器的齿轮中,迫使俄政府想知道西方情报机构从哪里获得开战信息,并有可能在本国的队伍中查找叛徒。这些报告还导致俄宣传丧失作用,并使美国能控制叙事权,而非将之拱手让给俄方。鉴于信息行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不是一项小成就。”

俄乌战争已蔓延至媒体之间。在情报大战中,相关各方媒体也开始从“互殴”变成互相封杀。比如,因关系紧张,2015年乌克兰就关闭了俄罗斯的网站,乌克兰人基本看不到直接来自俄方的信息。德国在俄乌开战前就宣布,将禁止播放“今日俄罗斯”的德语节目,理由是“缺乏相应的许可证,其内容是克里姆林宫的宣传”。作为报复,俄决定关闭“德国之声”莫斯科分社并禁止其广播。26日,澳大利亚也对“今日俄罗斯”进行“封杀”。脸书、谷歌也宣称“禁止俄国家媒体在其服务中运营广告”。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在一个名为《乌克兰冲突,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宣传战》的节目中称,俄罗斯的宣传几乎没有传到西方,但美国和欧盟的宣传却做到了。俄国际欧亚运动专家达里亚·普拉托诺娃说,西方正在通过信息战对俄施压,如英国外交部有一个打击“俄罗斯虚假信息”的部门,实际上这是一个负责攻击性信息和心理行动的部门。俄罗斯一家门户网站的主编也透露,英国每年在与俄罗斯的信息战上花费 8200万英镑。

据俄罗斯《观点报》16日报道,俄安全会议副秘书波波夫表示,自2014年以来,美国国防部每年主要用于“遏制俄在欧洲侵略”的反俄宣传计划——“欧洲震慑倡议”开支约为40亿到50亿美元。有俄罗斯网民称,相比,俄在欧洲用以对抗美国和西方信息战的投入太少。如果从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民众对俄持负面看法这一事实评判,俄罗斯在与西方的信息战对抗中是失败的。

在俄军事专家维克多·利托夫金看来:“只要俄罗斯作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存在,信息战就会一直打下去,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我们的国家不低头,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击。”不过,美国记者和政治学家斯蒂芬·埃伯特认为:“俄罗斯试图传达自己的观点,但声音并没有传达给美国人。‘今日俄罗斯’也许是美国能听到的唯一声音,不过只是想听的人才会听,而想听的人又很少。因此,我认为这场信息战的未来对俄罗斯来说仍相当悲观。”(环球时报驻西班牙、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丁晓航 丁惠 柳玉鹏 萧雅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首支出局的种子队
  • 男子酒驾被查,出示“古董”驾照惊呆交警!
  • 小伙房内摆蜡烛浪漫求婚,不料引燃酒店赔偿25万...
  • 穿制服聚赌被晒图,云南鲁甸4名城管被行政拘留!
  • No.996:“世界最丑狗狗大赛”冠军诞生。。。
  • 谢娜收吴宣仪为徒,太阳女神又多一个徒弟
  • 大阪强震后墙壁惊现“神秘文字”,居然出自《左传》
  • 这两部消防宣传片火了,网友:奥斯卡欠他们一个小金人。
  • 福建边防破获特大制造走私毒品案 抓获台湾毒贩5名
  • 镇魂女孩,过来收魂了
  • 一千零一夜:第一夜
  • 翻盘| 孟美岐反超吴宣仪,最有潜力拿第一的是她?
  • 许靖韵: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 好吃到让何炅张杰“疯掉”的美味!做法我都给你备好了!
  • 你家的李怼怼已上线
  • 现在,你还会听粤语歌吗?
  • 揭密!这位世界杯最帅主帅竟是“上海制造”!
  • 成都这家宠物游泳池火了!最高游一次要90元,还得排号!?
  • 学霸们来了!最淡定的她接到清华通知,才知道自己考了415分……
  • 何炅澄清牵手孟美岐 手拿话筒和女孩们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