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和宫缩的区别

胎动和宫缩都是孕晚期准妈妈必须要重视的事情,胎动反映了宝宝在子宫里的情况,而宫缩则是可能分娩的征兆。首先来了解什么是胎动和宫缩。

胎儿在子宫内冲击子宫壁的活动称为“胎动”,顾名思义就是胎儿在妈妈子宫内的活动,有时可在腹部看见胎动或触到胎动。

胎动是妊娠诊断依据也是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指标。正常准妈妈于妊娠20周左右开始自觉胎动,随孕周增加胎动也逐渐增多,孕32 ~34周达高峰,孕38周后胎动逐渐减少。

实际上,胎儿在子宫内很早就有胎动了,但力量太小,直到怀孕16周~20周,才有足够的力度让妈妈感受到。

胎儿在子宫内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翻筋斗、拳打脚踢、脊柱屈伸等大运动,也有打嗝、手足小运动,甚至吸吮手指头等小运动。

胎儿的运动方式不同、运动强度不同,所以妈妈的感觉也不一样。

在整个孕期,一般来说有几种不同的宫缩:

1、孕前期宫缩:

从孕12~14周起,子宫就有无痛性不规则收缩,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这种收缩的频率和幅度也增加。

这种收缩是稀发的、不规则和不对称的。收缩时持续时间不足30秒,一般不会引起痛感,也不使子宫颈扩张,准妈妈也感觉不到。
2、孕晚期假性宫缩:

分娩发动前,往往出现一些预示准妈妈不久将临产的症状,其中有不规律的宫缩,俗称“假宫缩”。

如果准妈妈长时间用同一个姿势站或坐,就会感到腹部一阵阵地变硬,这就是假宫缩。

假宫缩宫缩间隔的时间不等,可能十多分钟一次,也可能1小时以上一次,且没规律。

另外,每次持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几分钟到十多分钟都有可能。尤其在准妈妈感觉疲劳或兴奋时,更易出现这种现象。
3、孕晚期真性宫缩:

真性宫缩是临产时的征兆,刚开始不规则,强度较弱,逐渐变得有规律,强度越来越强。

真性宫缩的持续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到后期间隔时间在2~3分钟,每次宫缩持续50~60秒。

假宫缩的特点是:

宫缩频率不一致,宫缩持续时间不规则;
间歇时间长且无规律;
宫缩强度不增强,常在夜间出现而于清晨消失;
宫缩只能引起下腹部轻微胀痛;
宫颈管不缩短,宫口扩张不明显。

宫缩和胎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感,因此导致很多准妈妈分不清胎动和宫缩,会把胎动当成宫缩而引起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慌。

但把宫缩当成胎动比较危险,足月前逐渐增强的宫缩错过治疗时机可能会引起早产,所以学会辨别胎动和宫缩还是有必要的。

其实,宫缩和胎动在很多地方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下面,就来看看辨别胎动和宫缩的6大方法:

1、腹胀的范围不同:

至于胎动,是胎儿在子宫内羊水中运动碰撞子宫壁而使妈妈感受到的感觉,胎动时腹部局部可能会有胀或紧绷感。

但这只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腹部;若是整体腹部均有腹胀感,而且时有时无,可能会是宫缩。

2、发生的快慢不同:

胎动动得比较突然,是一下一下,而子宫是软的,准妈妈一般不会有不适感;宫缩是缓缓起来,子宫逐渐变硬,准妈妈就会有腹胀或者腹痛感。

虽然有些子宫比较敏感的准妈妈,胎动频繁的时候可能会诱发比较弱的宫缩,但二者应该还是比较好辨别的。

3、发生的部位不同:

胎动是间断的,感到胎动的部位与胎儿在子宫中运动的部位是一致的,而且经常变换。因此在子宫的任何部位,在不同时间均可感到胎儿运动而造成的感觉。

如果是整个子宫发硬,准妈妈感到腹部发胀、下坠,甚至有时有尿意或便意,那就是子宫收缩了。

4、缓解不适感的方法不同:

如果胎儿踢动得比平时剧烈的话,赶紧找个舒服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安抚他,放些轻音乐,唱唱催眠曲,或哼些小曲均可,让他感到愉悦或轻松的声音都会让胎儿放松。

此外,跟他说说话,读书给他听,或轻抚腹部可能也会有相同的效果。改变活动或姿势可以缓解胎动或假性宫缩带来的不适感。

有时走路能减轻不适感;有时休息能缓解假性宫缩;有时洗个热水澡也可以,还可以喝几杯水,因为假性宫缩有时可能是由脱水引起的。

虽然这样做并不能使假性宫缩停止,但也许能帮助你应对不舒适的感觉。如果是真正分娩时的宫缩,无论你做什么,宫缩都不会停止,而且会逐渐加强。

5、需要就诊的指征不同:

当胎儿在子宫内有缺氧现象,生命受到威胁时,胎儿便会出现异常的胎动,发出求救信号。胎动频繁和胎动减少都有可能是胎儿缺氧的表现。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胎动超过正常次数,胎动频繁,或无间歇地躁动,也是宫内缺氧的表现。胎动次数明显减少直至停止,是胎儿在宫内重度窒息的信号。

胎动性质改变,如强烈的、持续不停的推扭样的胎动或踢动,甚或是微弱的胎动,这些都是胎儿异常的信号,应及时就诊。

如果孕期还不到37周,宫缩已经变得频繁(1小时之内宫缩超过4次)而有规律,或伴有疼痛(腹痛、类似痛经的绞痛),或出现了阴道出血、下坠感(有一种宝宝在向下推的感觉)、以前从未有过类似后腰痛等可能预示早产的征兆,应去医院检查。

6、处理的方式不同:

胎动是胎儿在妈妈子宫内的活动。正常胎动是胎儿向妈妈报平安的一种方式,也是胎儿情况良好的一种表现。而胎动异常,则预示胎儿目前遇到了困难或危险。

所以,准妈妈要学会观察胎动。每个宝宝在子宫里都有自己独特的作息方式,关键是要摸清你的宝宝胎动的规律。

在怀孕晚期,你可能已经渐渐了解了肚子里的宝宝的胎动方式。

如果你的胎动规律突然发生变化(胎动减少或胎动频繁),提示胎儿可能宫内缺氧,就需要求助于医生了。

如果每小时宫缩次数在10次以上就属于比较频繁的,应及时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预防早产的发生。

如果宫缩次数不是很频繁,没有腹痛,准妈妈注意休息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自行用药,而且服用药物一般也不能缓解。

这时,准妈妈要注意休息,尤其不能刺激腹部。假如宫缩伴有较强烈的腹痛,比如痛到坐立不安、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就需要去医院就诊。

“保6”不是关键,经济学家应讨论中国经济根本问题

据财经杂志报道?
22小时前 · 《财经》杂志官方账号
是否应该“保6”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经济学界应该将目光投向根本问题:到底如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是再次回到凯恩斯短期分析框架,还是坚持从供给侧寻找病因?

(图/IC)

马国川/文

年终岁尾,围绕要不要“保6”,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增长是硬道理,政府应该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刺激经济,保证GDP增长率不低于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过度刺激会带来过高成本,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保6”得不偿失。

严肃认真的学术争论是一件值得称许的好事,因为这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遗憾的是,这种争论并不新鲜,不过是十余年前“保8”争论的翻版而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的GDP从两位数急剧跌落到一位数,2008年第一季度下降到只有6%。经济增长应不应该保持8%?经济学家们发生了激烈争论。一些经济学家从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因此主张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保住8%的增长率;另外的经济学家主张,在运用短期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保证中长期的稳定持续发展。

结果,中国用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强力刺激经济,把GDP增长率拉升到8%以上。但一年后GDP增长率就连续5个季度下降。2012年5月,有关方面再次要求加大投资的力度,但是这次刺激政策只维持了不到一个季度,从2013年第一季度起增长率再次下降。

经济刺激政策效应越来越小,引起了社会各界思考: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用“三驾马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存在缺陷。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三驾马车”是从需求侧分析问题,而且它处理的是短期问题,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运用这种分析框架的结论,就是反复使用扩张性的政策去刺激增长,短期问题即使暂时解决了,还会不断地重复发生,而且会使问题积累,造成系统性风险。

既然从需求侧寻找答问不行,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包括已故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将讨论重点转向供给侧增长驱动力量的分析。供给侧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资本投资,第三是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但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还保持了大规模投资。因为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转移到较高效率的城市,巨大的中外技术水平差距也让中国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所以全要素生产率比起过去也有较大提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三大因素有力地解释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减速呢?因为供给侧的几个因素都在减弱:中国的人口红利大概在2005年左右已经消失,劳动力总量从2016年开始下降;靠海量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增加资本投资难以为继。同时,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从一个完全的跟随者变成了同跑者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者,技术提升空间缩小,再加上改革迟缓,2005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下降。

显然,供给侧的分析不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给出了合理解释,而且指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中国经济的确存在需求不足的短期问题,但是短期问题源于长期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增加投资难以为继。如果不提高经济效率,只能采取刺激政策,用货币超发或寅吃卯粮的办法强行拉升GDP增速。然而由于投资回报递减,刺激政策的效应变得越来越差,而且造成严重后遗症。

因此,不能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增大由“三驾马车”组成的需求总量上,而是要转向供给侧,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到依靠效率提高的转型。问题在于,提高效率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二三十年。但是成效一直不大,根本原因是市场仍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真正主导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所以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优化结构,纠正资源误配。因此从供给侧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推进改革,提高供给质量。

2015年下半年,以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标志,经济学界的争论终于有了结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供给侧找问题、求对策,二是最终靠结构性改革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结构性改革”,中国过去的经济学文献里很少使用,其实它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说法,就是体制性改革。对中国而言,“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针对部分体制架构的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供给质量的提高。

问题在于,在一些地方,“结构性改革”被错误理解为就是政府使用行政手段,“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地“调结构”。这在各地执行“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时尤为明显。例如,一些地方不是靠发挥市场作用,而是压缩指标层层分解,主要用行政命令压缩过剩产能,效率低下的产能没有被压缩,反而保留下来,没有达到市场出清的目的。另一方面设置多种多样的扶持基金和政策优惠,企图用高投资、高补贴堆出一个科技创新高潮

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执行中的偏差,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中国经济继续下滑。期间即使采取刺激政策,也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2019年以来下,GDP一路走低,导致经济学界发生“保6”的大争论。看似新矛盾,实为老问题。

显然,是否应该“保6”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经济学界应该将目光投向根本问题:到底如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是再次回到凯恩斯短期分析框架,还是坚持从供给侧寻找病因?假如是前者,那么必然会到海量投资拉动的老路上去,即使暂时人为地推高增速,也不会持久,反而会危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假如坚持从供给侧寻找病因,那么就应该深化结构性改革,完成有效率的调整。

时间进入2020年,中国发展也面临关键时刻。近年来,吴敬琏先生一直呼吁经济学界“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经济学界围绕根本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或更有助益。

老金:改善民生,改革教育医疗,遏制资本炒作,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贪贿,提升底层消费,实现底层小康,就能使经济进入稳健有效的轨道!

网友热议:人民不需求光鲜亮丽的数字,而是需要真实的幸福指数!

高端消费前景较好,但体量巨大的中端消费消失了,要么省钱买房住,条件好点的省钱买房投资,中产不消费了你制造业造给谁?

关键你刺激到哪个方向上,改善民生、提升民生质量才是最有效的刺激。若仅仅是盖楼堂馆所,方向就不对!短期看投资,中期看需求,长期看教育,教育已到瓶颈,经济后劲明显不足!

千万不要听信所谓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少于7,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困难,利用润率低,消费大幅下降,没有资本积累就没有科技创新。

没几个真正懂的,只知天天喊着去产能。关闭小企业。过剩了他自己就转了,不需要过度干预。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更好。不懂行的乱谈琴。

“保6”不是关键,经济学家应讨论中国经济根本问题

据财经杂志报道?
22小时前 · 《财经》杂志官方账号
是否应该“保6”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经济学界应该将目光投向根本问题:到底如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是再次回到凯恩斯短期分析框架,还是坚持从供给侧寻找病因?

(图/IC)

马国川/文

年终岁尾,围绕要不要“保6”,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增长是硬道理,政府应该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刺激经济,保证GDP增长率不低于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过度刺激会带来过高成本,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保6”得不偿失。

严肃认真的学术争论是一件值得称许的好事,因为这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遗憾的是,这种争论并不新鲜,不过是十余年前“保8”争论的翻版而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的GDP从两位数急剧跌落到一位数,2008年第一季度下降到只有6%。经济增长应不应该保持8%?经济学家们发生了激烈争论。一些经济学家从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状况来分析总需求的态势,认为经济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决定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有两驾(消费和出口)太弱,拉不动经济增长,因此主张通过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保住8%的增长率;另外的经济学家主张,在运用短期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从根本上保证中长期的稳定持续发展。

结果,中国用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强力刺激经济,把GDP增长率拉升到8%以上。但一年后GDP增长率就连续5个季度下降。2012年5月,有关方面再次要求加大投资的力度,但是这次刺激政策只维持了不到一个季度,从2013年第一季度起增长率再次下降。

经济刺激政策效应越来越小,引起了社会各界思考: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用“三驾马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存在缺陷。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三驾马车”是从需求侧分析问题,而且它处理的是短期问题,凯恩斯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可以用它来分析长期问题。运用这种分析框架的结论,就是反复使用扩张性的政策去刺激增长,短期问题即使暂时解决了,还会不断地重复发生,而且会使问题积累,造成系统性风险。

既然从需求侧寻找答问不行,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包括已故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将讨论重点转向供给侧增长驱动力量的分析。供给侧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资本投资,第三是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但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还保持了大规模投资。因为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转移到较高效率的城市,巨大的中外技术水平差距也让中国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所以全要素生产率比起过去也有较大提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三大因素有力地解释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秘密。

那么,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减速呢?因为供给侧的几个因素都在减弱:中国的人口红利大概在2005年左右已经消失,劳动力总量从2016年开始下降;靠海量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增加资本投资难以为继。同时,中国在技术上已经从一个完全的跟随者变成了同跑者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者,技术提升空间缩小,再加上改革迟缓,2005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下降。

显然,供给侧的分析不但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给出了合理解释,而且指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中国经济的确存在需求不足的短期问题,但是短期问题源于长期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增加投资难以为继。如果不提高经济效率,只能采取刺激政策,用货币超发或寅吃卯粮的办法强行拉升GDP增速。然而由于投资回报递减,刺激政策的效应变得越来越差,而且造成严重后遗症。

因此,不能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增大由“三驾马车”组成的需求总量上,而是要转向供给侧,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到依靠效率提高的转型。问题在于,提高效率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已经提出二三十年。但是成效一直不大,根本原因是市场仍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真正主导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所以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优化结构,纠正资源误配。因此从供给侧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推进改革,提高供给质量。

2015年下半年,以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标志,经济学界的争论终于有了结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供给侧找问题、求对策,二是最终靠结构性改革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结构性改革”,中国过去的经济学文献里很少使用,其实它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说法,就是体制性改革。对中国而言,“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针对部分体制架构的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供给质量的提高。

问题在于,在一些地方,“结构性改革”被错误理解为就是政府使用行政手段,“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地“调结构”。这在各地执行“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时尤为明显。例如,一些地方不是靠发挥市场作用,而是压缩指标层层分解,主要用行政命令压缩过剩产能,效率低下的产能没有被压缩,反而保留下来,没有达到市场出清的目的。另一方面设置多种多样的扶持基金和政策优惠,企图用高投资、高补贴堆出一个科技创新高潮

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执行中的偏差,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等因素的叠加,导致中国经济继续下滑。期间即使采取刺激政策,也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2019年以来下,GDP一路走低,导致经济学界发生“保6”的大争论。看似新矛盾,实为老问题。

显然,是否应该“保6”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经济学界应该将目光投向根本问题:到底如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是再次回到凯恩斯短期分析框架,还是坚持从供给侧寻找病因?假如是前者,那么必然会到海量投资拉动的老路上去,即使暂时人为地推高增速,也不会持久,反而会危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假如坚持从供给侧寻找病因,那么就应该深化结构性改革,完成有效率的调整。

时间进入2020年,中国发展也面临关键时刻。近年来,吴敬琏先生一直呼吁经济学界“开拓思想市场,研究基本问题,探索中国长期发展的路径”。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经济学界围绕根本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或更有助益。

老金:改善民生,改革教育医疗,遏制资本炒作,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贪贿,提升底层消费,实现底层小康,就能使经济进入稳健有效的轨道!

网友热议:人民不需求光鲜亮丽的数字,而是需要真实的幸福指数!

高端消费前景较好,但体量巨大的中端消费消失了,要么省钱买房住,条件好点的省钱买房投资,中产不消费了你制造业造给谁?

关键你刺激到哪个方向上,改善民生、提升民生质量才是最有效的刺激。若仅仅是盖楼堂馆所,方向就不对!短期看投资,中期看需求,长期看教育,教育已到瓶颈,经济后劲明显不足!

千万不要听信所谓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少于7,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困难,利用润率低,消费大幅下降,没有资本积累就没有科技创新。

没几个真正懂的,只知天天喊着去产能。关闭小企业。过剩了他自己就转了,不需要过度干预。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更好。不懂行的乱谈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涛:基本上就是骨质疏松了!张涛:不单单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人,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已发生过脆性骨折;或已有骨量减少(-2.5<T<-1
  • 叶黄素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可以保护细胞避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在吸收蓝光方面更是游刃有余。 叶黄素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可以保护细胞避免受自由基的伤害,在吸收蓝光方面更
  • 当时我也以为是这样,后来我才明白,从小到大第一次的喜欢怎么可能会轻易消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喜欢逐渐加深,我觉得我应该深陷进去了,只想陪着你走下去,看你发光发
  • 夜班这段时间就请个假先不跑步了,还有练字进度的照片也是会忘记拍[羞嗒嗒]章子也有在刻,也自己准备了千玺相关的素材,看情况做个系列吧。)④每晚早睡,不超过十二点半
  • 那就千万别错过5.8-5.20的LA MER海蓝之谜「共愈•新生•无界」的线上艺术展,让我们一起探索#我的自愈空间#,解密更多关于肌肤治愈力的秘密吧 ~精品案例
  • ”楼大哥说,虽然自己只是偶尔买买大乐透,但自己是很支持体彩的——大乐透只能算个“副业”他的“主业”其实是浙江体彩“6+1”。“别人购彩可能还想着能中几个号,分析
  • [允悲]#生活的模样#520耶 深夜浅浅的秀一下吧[HO亲亲]拥有一个每月都会主动上交每一分钱的男朋友[HO亲亲]老公在每个方面都很宠我[悲伤] 真的好幸运而且
  • 张纪中低调炫 富:老婆过生日当天,送给老婆一辆 价 值2000w的跑 车,还有一条价 值1500w的钻 石 项 链,妻子看到后感动的哭着表示:这辈子能嫁给老张真
  • #5月14日许嵩生日快乐# 今天的许嵩生日专场歌会,让人梦回青涩少年,那还是MP3风靡的时代,还需要定期专门跑到网吧去下载同学们给推荐的好歌,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周
  • 这件事一直让我记到现在,最近猫舍花重金新增了两只种公,我决定,反正房间多,这些新瓜蛋子除了观看前辈花生配猫进修以外,都不要生活在一起了,哪怕从小养起我也不敢冒险
  • #巨量千川##电商#给各位做电商的朋友安利一下“小店随心推”这是巨量千川在抖音上的一项新功能。#巨量千川#小店随心推#电商平台#抖音#小店随心推快捷领你实现一键
  • 四、乘联会:5月第一周乘用车零售同比下降21%,环比上周下降45%,表现仍严重相对不强,暂离汽车类相关概念板块5月13日周五A股重点题材概念板块一、发改委:发展
  • 女生川字掌,典型的女强人,任性,独立能力强,争强好胜,不需要依靠他人,思考能力强,容易武断,独立性比较强,表现自已的能力心性比较重,事业上的发展前景是比较明朗的
  • 1、 l༶o༶v༶e༶ u༶²⁰²²₅₂₀¹³¹⁴ ♡̆̈♡̆̈♡̆̈ ★̆̈★̆̈★̆̈ ❤❤ʚ♡⃛ɞ(ू•ᴗ•ू❁)σணღ* ❤❤ 你̊的̊一̊生
  • #沈阳月老[超话]# 【女嘉宾】214780(首发征婚免费,牵线私信月老) 【出生年月日】: 1985 【民族】:蒙古 【生肖】: 牛 【星座】: 射手 【身高
  • 栞子始终坚信这一信条,第一集栞子登场时,看见同好会活动时,认为这是个实现梦想的场所,在栞子心底,仍然向往学院偶像的,这是能够获得幸福的地方,无论是偶像自身还是粉
  • 有時候我就是需要那麼兩天,什麼都不做,躺平[白眼]。剛剛鐘點工來敲門,我開門一臉迷茫,啊,今天都週四了?
  • 【十二星座】财运来了,转发财运变旺送富贵!盆满钵满花不完关注师爷,领取每日转赞好运#大仙祈福# #星座# #大仙祈愿祠[超话]#生肖龙的朋友,性格比较讨人喜欢,
  • 另外关于用神、忌神的有无强弱,是可以直接决定八字命局层次高低的关键因素,用神有,为真用神。八字中怎样取用神? 取用神,是八字命理学派预测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 周三冲羊,本日运势不错,利于商务合作,并易有桃花运,多遭遇略固执,但对自己迁就的异性,容易看对眼。周六冲狗,本日运势平平,没有什么好的机遇,但利于亲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