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治学首要在于读书,不要以找材料的态度读书,而应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种类型的材料。

所谓以读书的态度看各类材料,首先,治学必须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不预设藩篱,尽量不受现在分科的局限以及后人成见的制约,不以分科的眼光看待所谓专门史的界域,不以后出的观念生出专题的问题意识,努力把握学问的基本和大体及其渊源流变。

不读书而治专题研究的流弊之一,就是专而偏,误以当时的系统为历来的系统。所谓研究历史学术文化,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架构重新条理解读。抗战结束后,有学人针对当时学界的流弊指出:“晚近治史者,喜称专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识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损益及其演变之故,其著述论证,多所附会穿凿”。后来钱穆进一步批评道:“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循至返读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响将来学术之发展实大。”主张以既有的分科门类,参融旧籍,求其会通。时过境迁,风气流转,专家先是成为学界的尊称,继而畸变为坊间的调侃,影响学术事业何止是大而已。分科教育之下,未经放眼读书,则起步阶段已经偏于一端。不要说放不进学科体系的经学无从解读(望文生义的门外文谈不在考虑之列),即使近代经过对应重新条理的文史哲等科,若是按照今日通行的分界观念,不仅所读之书大为局限,解读之法更是格义附会,越有条理,去古人真相越远。

“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而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放眼读书。这虽然与现时的教育体制及知识系统不无矛盾,很难在上学阶段实现,至少应在毕业之后努力设法弥补。否则终身参野狐禅,很难踏上正轨,登堂入室。治学不读书而一味找材料,只由教科书接受一些常识套话,就进入细小的专题研究,不知前人大体和已知,守成尚且力有不逮,又迫于环境,急于创新超越,凭借翻译介绍的域外义理或讲座讲坛等耳学零碎,追逐新奇,道听途说,横逸斜出。所谓创新,难免无知者无畏。如果只是为了写书而翻书,等于不读书一味找材料。而做什么只看什么,所写不出所读范围,著书不是所知的冰山一角,而将内囊尽了上来,犹如日暮时分盲人骑瞎马行险道,实在是万分危险的事。

其次,应读书以发现问题,不要悬问题以觅材料。否则先入为主,难免偏蔽。不读书而做学问,所研究的问题只能依靠后来预设,治学的顺序前后颠倒,先有论点,再找论据。不仅问题本身或非前人所有,或为自己生造,挑选、取舍和使用材料往往演变成为预设的观念填充作注,而不会从文献中读出历史本相,用事实说话,顺时序地重现史事的发生、联系及其演化。由于读不懂前人著述的意思,便以为前人无意思,总是要将各种文本史事原有的时空联系割裂,打乱成为任意取舍的材料,以便纳入后设的框架,曲解附会。如果遵循固有联系,则反而无法连缀,不能通解。就所撰写的文字看,似乎前后照应,自圆其说,实则断章取义,削足适履。即使稍高明者,能够言出有据,面对材料史事的繁杂,也很难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容易误入前人所设陷阱而不自知。如此这般被构建出来的历史,自然不可能呈现历史的本相,只能流于作者自己的思想史。所以王国维说:“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读书以发现问题,所要发现的主要不是书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的事实问题。不要仅仅限于读书得间,一味找漏洞钻空子,而应关注历史发展变化的枢纽大节和线索脉络。最好同时关注多个问题,不要终生固守一个方面甚至孤立的一点。

不读书而只是找材料,必然有材料范围难以捉摸的问题,细分化并不能解决史料边际无从把握的困惑,再小的题目,也很难穷尽史料。以索引找资料,则会遗漏大量从题目、关键词不可见的重要史料。况且关键与否,也要出自泛读博览,而不能单凭后设。因为不知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就难以把握所治专题的史料边际及其关联度究竟何在。由此出现相反相同的两种情形,或是动手动脚找不到材料(实则往往视而不见),或材料太多而不能驾驭。犹如秉烛夜行,灯下黑与不远见均不可免。于是研究一个题目究竟要掌握材料到何种程度方可出手,而且能够保证大体不错,将来材料进一步发掘披露,可以补充,可以局部调整,甚至可以个别细节正误,但基本的判断和用力的方向大致正确,后续研究只是加强,而不至于颠覆已有结论,而且所论不仅仅是发表见仁见智的议论,便成为难以拿捏捉摸的普遍难题,也是史学艺术一面的奥妙所在。不能掌握书的规模条理脉络而专题治学,无异于学术上的冒险赌博,成败只能听天由命。

其三,熟读基本书,熟悉旧材料,才能有效运用新材料。近代以来,提倡扩张史料而不读书的流弊之一,是人所共知的书都不看,一心只找前人未见书。殊不知不熟悉旧材料,则不可能恰当地利用新材料。结果往往问题和材料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就算找到前人未见的材料,因为不知大体全局,也无法认识得当,只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导致研究流于凿空蹈隙。虽然看似有扩张领域之利,其实不过是图立说容易之便。

片面强调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不读书而一味扩张材料,造成对资料的迷信和垄断,产生两种看似相反而实相同的偏颇,一是不看身边易见书,专找人所不见的材料,不知历史的大体已在一般书中,熟悉旧材料,才能恰当解读新材料;二是过度依赖材料的独占,只看自己拥有的秘笈,不与其他资料比勘互证。如果研究某人某事只看直接资料,以其人的所见所知为全部事实,等于以其是非为是非。或以某一类资料为直接可信,以为材料即事实,于是只看这类材料,甚至排斥其他资料,不能相互参证,非但事倍功半,也容易错解误判。而在打洞式的专题研究之下,学术成果很难被重新验证,使得不读书但找材料,用看得到来掩饰读不懂的偏向不断加剧。今人能够看到的文献远过于前人,而读懂文献的能力则远不及前人。于是价值越高的史料,因为愈是难读,利用者反而愈少,即使查阅,也只是从中挑选自以为“看懂”的东西。正因为找不到看不全弄不懂,研究者干脆不顾史料的全体、异例及反证,敢于断章取义,强材料以就我,以举例为归纳,凿空逞臆,轻率立论。不读书而只是动手动脚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结果,自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其四,应如严耕望所说,治学要读人人常见之书,说人人不常说的话。此意与黄侃所说发现与发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930年,留学北京大学的吉川幸次郎专程到金陵拜访黄侃,后者针对学界的时趋,“诰以治学之法曰:‘所贵乎学者,在乎发明,不在乎发见。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矣。”此说可以吉川本人的亲身经历为证。吉川在北京期间,对于《经典释文》中“释旧作某”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先后请教过包括章门弟子在内的诸多先生,均不得要领。而与黄侃见面时,一提及此,黄侃便立即指示此处是夹入了宋人的校语。闻言之下豁然开朗的吉川觉得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学者。对于一味追求发现新材料的学术趋向,哪怕是各方一致赞誉有加的王国维,黄侃也予以尖锐批评。1928年6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眩耀后生,非独一事之误而已。始西域出汉晋简纸,鸣沙石室发得臧书,洹上掊获龟甲有文字,清亡而内阁档案散落于外,诸言小学、校勘、地理、近世史事者,以为忽得异境,可陵傲前人,辐辏于斯,而国维幸得先见。……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此近日风气所趋,世或以整理国故之名予之,悬牛头,卖马脯,举秀才,不知书,信在于今矣。”并进而评判道:“近世之学,沟沈优而释滞拙,翻案出奇更拙。”发明是接着说,发现则容易流于对着干,温故知新与不破不立,虽然在近代学术发展史上都有所贡献,毕竟高下有别。

将重心由找材料转向读书,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改变以外国义理为准则的趋向,由借助外力条理材料转向理解文本史事的本意本相,通过比较而近真并得其头绪,透过表象探究史事背后的内在联系,以免进一步误读错解前人言行。如此,解读文本,重现史事,才能领会本意,查知本相,得其所哉,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改善提升近代中国研究的格局与水准。

本文原载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转引自“墨香学术”公众号,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转引自:墨香学术 春雨经典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道光二十二年廿六日与诸弟书 https://t.cn/z8b2b1E

159、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己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斋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曾国藩嘉言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命局以戌土中的丁火正官为丈夫,巳火中的丙火七杀为短暂情缘,巳酉丑三合金局,金太旺,对婚姻不利,命主的脾气有点倔强,缺少了一点女性的温柔,从八字看,日支婚姻宫生日
  • 一一一《某某》木苏里 (分享)它们赞美我的眼睛,说这残酷的眸子有着覆灭一切的美. (分享)养好受伤的头发 保持两位数的体重 照顾好挑剔的胃 交一个能一路废话
  • 现在让小编带你走进久鼎,了解更多吧超级无敌好的福利(堪比游戏机公司的战斗机啊)1、年终奖2、节日活动:只要是日历上有的节日我们都过!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
  • 暑假7月18号在西安走在路上被两个男的围堵,说他们的包和手机还有他同事的手机丢了只有一个工作手机,手机微信挂失了加不了好友,银行卡也被冻结了,让我帮忙垫付一下1
  • (虽然大家都知道佐为说这句话是因为那时候实在太难受和慌张了可以理解)不过小光没有放在心上 心大真的是一种很难得的品质 他不会往心里去 除了佐为消失沉浸式抑郁以外
  • ——《朗读者》11.不必太纠结于当下, 也不必太忧虑未来, 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 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比尔德19.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
  • 5. 薰衣草和乳香油 使用这两种强大的油来护理皮肤、支持呼吸、促进放松的感觉并与内心的平静联系起来。保持开放的心态也很重要,因为在混合精油时,有一种叫做协同
  • ”人与人之间不要靠的太近……”对于内心强大有幸福家庭的女人,不需要女闺蜜,更不需要男闺蜜,很多闺蜜不是锦上添花的,是会给你生活带去很多麻烦的人,不要不相信,见不
  • 佛又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像《華嚴》所講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随意污蔑一个孩子,至今你连一点歉意都没有,你是博士难道就可以随意认定中线的齐
  • #风起陇西剧评##剧综评论人#《谈谈电影中之伟大布景》 胡忠彪*(原载《电影月报》1928年第6期)吾国的电影界上、没有一笔大款子、供给我们拍一部伟大的影片、至
  • 喜欢《反方向的钟 》 吗,这是我最喜欢Jay的一首歌,我听了10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时间不可能倒回,执念只会让人停滞不前,最后让它蒙蔽了双眼,不值得。不要
  • 我和东施、杞人的遭遇很相似,不如我也给自己想出一句成语“郑天文艺”意思是底层人爱好文艺都是徒劳,不被大众所支持和接纳,最后落得孤立无援,颠沛流离,生活也焦头烂额
  • 我承认还没收拾行李却己经开始想家了,尤其这时候家人突然对我很好,做的东西都是我爱吃的,就会特别想哭,大概真的是家里的环境太舒服了,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不用像在学校
  • 不奢求能有多少回报,自己努力就好我从二月八号开始做的小众饰品,到现在应该有22天了,听到最多的就是,你挣到画了吗,为什么选择做这个,肯定不挣赶紧别做了之类的话我
  • 锡崖读月,读你一垄婉约的诗行,在你洁纯素颜的文字里,不知多少迷离的眼睛泪书着别离的惆怅;读你一阙豪迈的词韵,在你悲壮的坚守中,不知晴朗了多少途中人心的夜空。今夜
  • 养宠物的 孕妇 带小孩的 酒吧 KTV 洗浴中心上班的一概不租 谢谢理解! 电话:17860941330 微信xyh042300 #济南租房[超话]# 合
  • 众多粉丝欣赏着他的才能以及享受他是气氛制造者的存在,但我不认为很多人会真正发现他是多么地富有责任感。但我们都知道他在唱歌、Rap、创作中的才能,甚至舞蹈(这是另
  • ——宗宁《格局的逆袭》 16.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 之后的几句,纳兰都在借典,我总以为它们配不上这句有太多故事,有太多美好,也有太多悲伤,所有的相恋,所有的怀念,所有的愁苦,所有的忧伤,若都回到最初的那一天,哪里
  • 看到了无数个美丽的日落和九个月未见的朋友见面啦有在好好生活!#努力的人不会被生活辜负#|#studyaccount[超话]#|#日常[超话]#|#大学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