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比丘不着事务。常喜坐禅。是谓成就第七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乐闲静之处。不在人间。是谓成就第八之法。生于善处。

  复次。比丘不与恶知识从事。常与善知识从事。是谓成就第九之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常修梵行。离于恶法。多闻学义。不失次叙。如是比丘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时非法之行入地狱者。当念舍离。十正法之行。当共奉修。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众多比丘时到。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是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我等入城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至外道异学。与共论议。是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时。诸外道遥见诸沙门来。各各自相谓言。各各寂寞。勿有高声语言。沙门瞿昙弟子今来此间。然沙门之法。称誉寂寞之人。令知我等正法。不辞有乱。

  尔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外道问诸比丘。汝等。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说此妙法。是诸比丘尽解一切诸法而自游戏不乎。我等亦复与诸弟子说此妙法而自游戏。我之所说。与汝有何等异。有何差别。说法教戒一类无异。是时。众多比丘闻外道异学所说。亦不称善。复非言恶。即从坐起。各退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白世尊。若如来有所说者。我等当念奉行。

  尔时。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还至房中。收摄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住在一面。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尽向如来说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外道异学问此义已。汝等应持此语报之。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说此语时有何等义。设汝持此语往问者。彼人则不能报之。彼外道异学遂增愚惑。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

是故。比丘。我不见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释.梵天王能报此语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从吾闻者。此则不论。一论.一义.一演。我虽说此义。由何故而说乎。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彼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苦际。同一义而不二。一论 一义 一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二论.二义 二演。我虽说此义。由何说乎。名与色。彼何等谓名。所谓痛.想.念.更乐.思惟。是谓名也。彼云何名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以此缘本。故名为色也。二论.二义.二演者。由此因缘故。我今说之。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三论.三义.三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义乎。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彼云何名为乐痛。所谓心中乐想。亦不分散。是谓名为乐痛。彼云何名为苦痛。所谓心中愦乱而不定一。思惟若干想。是谓名苦痛。彼云何名为不苦不乐痛。所谓心中无苦无乐想。复非一定。复非乱想。亦不思惟法与非法。恒自寂默。心无有记。是故名为不苦不乐痛。是谓三痛。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我所说三论.三义.三演者。正谓此耳。

  四论.四义.四演。由何等故复说此义乎。所谓四谛。云何为四。所谓苦.集.尽.道圣谛。彼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彼云何名为集谛。所谓爱本与欲相应者。是谓名为集谛。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彼爱永尽无余。更不复生。是谓名苦尽谛。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正见.正治.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为八品之道也。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平等尽其苦际。是谓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五论.五义.五演。我今所说由何等故说。所谓五根。云何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名为信根。所谓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是谓名为信根。彼云何名为精进根。所谓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是谓名为精进根。彼云何名为念根。所谓念根者。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是谓名为念根。彼云何名为定根。所谓定根者。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是谓名为三昧根。彼云何名智慧根。所谓知苦.知集.知尽.知道。是谓名智慧之根。此名五根也。比丘于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乎。所谓六重之法也。云何为六。于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闲净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贵。恒与和合。是谓比丘第一重法。复次。口行慈心。终无虚妄。可敬可贵。是谓第二重法。复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贵。是谓第三重法。复次。若得法利之养。钵中遗余。与诸梵行之人等心施与。是谓第四重法可敬可贵。复次。奉持禁戒。无所脱失。贤圣人之所贵。是谓第五重法可敬可贵。复次。正见贤圣得出要。得尽苦际。意不错乱。与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谓第六重之法可敬可贵。尔时。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于苦际。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七论.七义.七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七神识止处。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想。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也。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是谓。比丘。七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尽于苦际。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而说此乎。所谓世间八法是随世回转。云何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谓世间八法随世回转。若比丘于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由何故而说此乎。所谓九众生居处。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是也。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也。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为九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十论.十义.十演。由何等说乎。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若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十论.十义.十演。如是。比丘。从一至十。

  比丘当知。若外道异学闻此语者。犹不能熟视颜色。况欲报之。其有比丘解此义者。于现法中最尊第一之人。若复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必成二果。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比丘且舍十岁。若一年之中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终无中退。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众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且舍一月。若四部之众七日之中思惟此义。必成二果。终不有疑。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极为甚深。若所在方面有此法者。当知便遇如来。唯然。世尊。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十法之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人不知生命无常,拼命追求五欲六尘,而在生死中不断轮回六道。

请看佛陀揭示世间真相,在《僧伽吒经》卷四中的开示:

尔时药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白佛言。世尊。以何方便。令诸众生悉闻正法。佛告药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言。善男子。有诸众生我说生苦。而不听受老苦病苦。忧悲之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死灭之苦。药上是名一切苦。

时少众生闻此法已。合掌礼佛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有死耶。佛告年少等。汝一切众生亦归于死。彼少众生白佛言。世尊。云何死至。

佛言善男子。临死之时灭行识风起。识转风起。识相应风起。善男子。是三种风。临死之时动于行识。

彼少众生白佛言。世尊。何等三法。临死之时恼于身识。佛言。善男子。一者刀恼。二者针恼。三者杖恼。是三种风恼切其身。

彼少众生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身。佛言善男子。身名火聚。身名烧然。身名愚痴。身名崩坏。身名刺聚。身名丘冢。身名水泡。身名重担。身名生恼。身名老病苦恼。身名为死爱别离怨憎会。是名为身。

彼诸年少复白佛言。世尊。如此之身云何名死。云何名生。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善男子。名为身者有无量亿筋脉相缠。身有八万四千毛孔。复有八万四千户虫。在中而住。彼诸虫等。亦有死灭。人将死时。诸虫怖畏。互相啖食。受诸苦痛。男女眷属。生大悲恼。迭相食啖。诸虫相食。唯有二虫。七日斗诤。过七日已。一虫命尽。一虫犹存。如彼虫斗临死不息。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乃至临终诤论不息。不畏生苦。不畏老苦。不畏病苦。不畏死苦。如彼二虫至死不息。凡夫众生亦复如是。

死至之时贤圣呵言。丈夫汝作不善。汝岂不见世间苦耶。不见生苦。不见病苦。不见老苦。不见死苦。答言。如是已见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汝若见如是苦。何不作诸善根。何故不为后世乐故修诸善法。丈夫我复问汝何不作善离于生苦老苦病苦及以死苦。云何不修正念之观。汝于阎浮提。岂可不闻犍椎声耶。不见众生行布施耶。不见众生于佛福田种善根。子香华幡盖施佛之时汝不见耶。如来所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佛法中有此四众能救苦厄。贤圣呵言。不善丈夫造作如是不善之业。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佛的一位弟子,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在这一天设孟兰盆供,供养十万众僧,回向给其已往生的母亲。”佛教导目犍连:“你应当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虔诚广设种种
  • @四川交警 @遂宁公安本是田间小童,看倦稻草河流,厌了日出日落,假志在四方骗得个流落他乡,幸识得三五好友,竟不过是绿叶添色。#任嘉伦[超话]# 2️⃣rjl#
  • 在彩衣街30号的杨氏住宅,曾是晚清广东盐运使杨紫木的住宅,在彩衣街上,可能是保存最完好的老房子之一。《扬州画舫录》曾经记载彩衣街,称它为“运司后一层,旧设有制衣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开了光的嘴,并且每个人的性格都表达在这几句话里面了拢:斩钉截铁的表示做音乐,和2022年不谋而合(虽然今年在车花头啦)胜:(一切尽在不言中)
  • 你告诉我没有平行时空,好吧,那就在我们的这个世界、这个时光里,我想告诉你我爱你,我一直爱着你,如果有可能或者有来世,我一定成为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还给你我欠你的
  • 其实每个版本的倩女都是特别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以后还可以看到更好的倩女作品[鼓掌][鼓掌][鼓掌]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很快恢复内心的宁静、与人的和谐
  • 我仍然不相信像他这样有名的人就坐在我身后那一刻,我开始寻找柾国的照片,以确认是他。链接在这里,戳右边下单:也欢迎来荐见美学市集刚开的微博小店逛逛: 音乐节偶遇的
  • #肖战三十而立写真#xz#30岁的肖战状态#xz#肖战生日登上推特世趋#xz#肖战的时光长信#xz#肖战玉骨遥生日剧照#xz#肖战1005生日快乐# 91年的今
  • [跪了]不好意思我今天才看到,真的很抱歉![小仙女]非常欢迎来和我聊天哦~私信评论都是会回复的[ok]#乐正绫[超话]#今年的!
  • 两人的比赛笑料百出,不过不管是孙光明,还是张子灏,都亲身体会了农民的不易。对毛不易一直很好感 一直知道毛老师发专辑了 但是一直不舍得花那20块钱哈哈今天在音
  • 二、钉钉办公助精业务为促进立案庭队伍规范化建设,结合目前疫情防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智慧法院建设,立案庭革新除弊,敢于创新,通过手机钉钉APP召开立案
  • #南昌时光整形# #医学科普# #除皱年轻吧# #毛孔粗大# #收缩毛孔##江西是个好地方 ##江西之美看上饶# 【我县组织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
  • 其实,眼保健操这玩意儿,是体育老师发明的,真的……迄今为止,没有一项高质量的医学研究证明眼保健操有效!中国队李盈莹54扣27中,6失误被拦,0拦1发,28分龚翔
  • 话不多说,开始老生常谈:老三样面料:苏州盛泽原厂面料供应商供应(身边有正品的朋友随意拿正品对比,面料不对版 衣服让你白嫖)内胆(我需要声明下):原版是无胆充绒,
  • 春日还在纠结唇釉颜色的姐妹看过来今天风和日丽,让我们的模特来个唇釉大试色01枫香染 复古红棕02落霞浓 番茄色03胭脂红 苹果草莓红04秋醉芙蓉浅调裸粉0
  • 2.产自凉爽地区(主要是旧世界产酒国)的赤霞珠葡萄酒与产自温暖地区(主要是新世界产酒国)的赤霞珠葡萄酒相比,前者的酸度更高,带有更多的泥土风味;后者则带有更丰富
  • 宝格丽Octo Finissimo Ultra腕表的厚度仅为1.80毫米, 这是一次超越任何先验知识或经验的颠覆性创新, 深度融合了意式设计的精髓。 时光有颜
  • 这两天的新闻看的太气愤了!!
  • #林彦俊[超话]# #ren芢首位品牌大使林彦俊# #林彦俊新歌别待了# Ej们,橘总被我抓走了♡♡♡♡♡♡♡♡你有没有爱过一个遥远的人他从来都不让你失望他是你
  • (4)省市重点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