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之“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篇(上)

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

本报记者 石大东 裴蕾 李娜 覃岩峰

开栏的话

团结一致向未来,奋斗实干启新程。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这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郑州的期待要求的准确定位,是新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的工作方法、思路和目标,也是面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发出的总动员。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郑州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担当。2022年也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十大战略”,既是全省的任务,更是郑州的主要任务,是贯穿郑州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任务、主路径。郑州肩上的使命之重,是河南之重,中部崛起之重。

为宣传贯彻好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今日起本报推出“躬身入局·高台起势”【“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系列重磅报道,全面、深入、扎实展现“十大战略”所涉领域取得的成绩、主要做法和目标方向,切实把每一个战略、每一项举措宣传好报道好,凝聚起全市上下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的磅礴伟力。

初春的郑东新区郑州之林公园内,柳枝遥看已有新绿。

徜徉于这里的郑州市民发现,陪伴他们散步的多了几台机器人——它们的外观像是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前端伸出来“象鼻子”一样的吸口,遇到垃圾,能“聪明”地“吸食入腹”并进行分类;遇到障碍,能灵巧地“闪身而过”;“看到”行人没戴口罩,还会礼貌地提醒……这几台集保洁与巡视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2021年12月刚刚走出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的实验室,正式开始“服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是郑州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

这样的“郑州制造”到“郑州智造”,在郑州,并不罕见。放眼郑州7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成为第一动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正为郑州这片热土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铺陈着叠彩的崭新画卷。

纲举目张 科技创新恰逢其时

人勤春来早。

早春的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内,常见人们步履匆匆,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忙碌着,湖畔柳丝映水、秀美静谧。这里作为中部首个全国“双创”活动周的举办地,吸引了大量的科创企业和青年人才,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中有龙子湖”的双创版图。

科技创新俨然成为城市的新风尚,而这一切,得益于郑州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的系列措施。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召开,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系统部署。

2022年2月15日,壬寅年元宵节当天,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再次“扣题”,提出郑州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急迫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郑州要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聚集、主体培育、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创新活力充分进发。

“今后的五年,郑州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来打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城市科技创新格局。”《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为郑州科技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宛如春风迎面袭来——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为郑州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出重彩、成高峰提供创新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深植厚培 科技创新正得其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科技指标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郑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处于关键之际,市科技部门迅速谋划实施了8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安图生物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成为全省首款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郑州贡献。郑州市科学技术局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

以往,人们提及河南或是郑州,或许会想到“粮食大省”“商都文明”,而今,这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在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科创新名片,仅去年一年,郑州科创工作就有了显著提升——

科技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正式揭牌,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营。成功引进哈工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2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2家。

创新主体培育再上新台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优化高企申报认定流程,全年新增高企1212家,总量4130家,同比增长41.4%,全省占比49.22%。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达到10018家,同比增长27.7%。

研发投入工作打开新局面。通过政策引导、靠近服务、加强培训,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6.9%,总量276.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8年1.74%增长至2020年2.31%,增长32%,增长幅度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科技服务能力取得新提升。全国双创活动周成功举办并取得良好效果。“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参赛外地项目占比接近40%,UU跑腿、泛锐熠辉等优秀创业项目取得良好发展。2021年1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价优秀,优秀数量居全国第七位。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揭牌运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增长44%,全省占比50.3%。

科技人才工作步入新阶段。积极贯彻落实“郑州人才计划”,启动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工作,评选资助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7个。积极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省级行政许可权限下放工作,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2人、外国专业人才548人。在中原科技城设立全市第一家“郑州中原科技城外国人才服务站”。

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新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郑煤机自主研发的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成为世界之最,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三磨所研制的超高导热和光学级CVD金刚石材料,实现热导率2000 (W/mK)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突破,成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七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闪耀太空,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设备,精准引导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全市9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53%;获得河南省科技学技术奖一等奖17项,占全省68%。

释能提级 科技创新风起帆张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观大势、谋全局、干大事,首要的是战略,谋定而后动,才能决胜于千里。

那么,郑州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

“我们将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最强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已然开启的2022年,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六个一流”,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八类专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六个一流”,是指: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根本之策,聚焦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

“三大体系”,即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郑布局,支持推动已揭牌的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同时,正在研究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集中布局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我省科技创新的新地标和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合郑州优势资源,我市还将实施八类专项:

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专项,把中原科技城建设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作为郑州带头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的头号工程,引才育才的重要平台。

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专项,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专项,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力争再引进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全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基建领域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专项,构建技术转移一体化格局,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立技术经纪人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组织“校企双进活动”,畅通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利用通道。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专项,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专项,重新梳理完善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大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政策,努力打造政策高地,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意愿,撬动全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创新集聚。

欲展鹏程十万里,且趁东风行大船。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立足郑州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责任与使命,围绕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郑州,已然在行动。

【从“半年报”看天津经济新走势】过去一周,天津经济“半年报”公布。22日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听取了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努力实现全年任务目标。

“加速度”与“两位数”里看势头

7月20日,天津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其中GDP为7309.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4%。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因为疫情影响,经济基数从一季度到四季度“先低后高”,今年季度增速相比去年便呈现“先高后低”的走势。但参照2019年正常年份,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天津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

今年一季度天津GDP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2.4%;今年上半年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

对于正处在转型换挡期的天津来说,这“1.1个百分点”的“加速度”可谓鼓舞人心。

与GDP“加速度”相伴的,还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等指标,相比一季度都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

图片

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全市制造业无论在速度、质量上,还是发展后劲上都处于较好水平。

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6%。其中,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增长23.2%,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20%以上。1—5月,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8倍,快于全国制造业82.6个百分点。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7%,比上年同期提高2.78个百分点。

新动能持续壮大。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3.0%和24.4%。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7倍、1.6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8.9%。1—5月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8.6%和28.1%,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1.8%和26.9%。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在建项目个数同比增长9.2%,投资增长43.6%。

外贸方面,根据海关数据,上半年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015.2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其中,出口1739.3亿元,增长25.8%;进口2275.9亿元,增长8.6%。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数据值得关注。比如,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增长22.0%,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7%,工业用电量增长13.7%,货运量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2.5%……

一系列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体现出天津经济的积极因素和活力因子不断增多,“一基地三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等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22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听取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分析当前形势,认为天津经济稳步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努力实现全年任务目标,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制造业立市、抓实项目谋划储备和落地建设、创新消费业态促进消费升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提出要求。

重大项目集体开工,发展气场越发强大

推进高质量发展,项目是重要抓手,也是重要支撑,尤其是优质的大项目。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天津举行了2021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2540亿元的28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进入下半年,天津于7月19日再次举行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这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增加到446个,总投资达3107亿元。

图片

此次开工的中交智运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2024年4月完成竣工验收。建成后,将成为天津中交智慧运输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的建设载体,构建涵盖智慧运输全产业链的信息、科研、技术、应用、资本全要素的产业链条,打造面向5000万货运客户群体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项目,包含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三个子项。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中心总投资36.7亿元,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以血液病医院为基础,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研究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期建设口腔、儿童、康复三个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总投资11.2亿元,分两期建设,重点面向基础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方向,设立系列研究单元、研究平台和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总投资19.9亿元,为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基础教育基地,同步规划建设新药研发中心、干细胞研发及产业化中心等。

京津冀生态共建蓟州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三期工程项目,总投资32.27亿元,建设工期3年。该项目的实施能够使治理区恢复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京津地区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意风区提升改造二期项目,将对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宫花园、河北区实验小学、进步道原宗教产等提升改造,预计于2022年底完工。在意风区提升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风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的综合打造工程。

集中开工的还有位于南开区的高端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位于东丽区的垠坤·未来汇产业基地项目,位于西青区的中升挑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基地项目,位于津南区的哈工福臻智能制造项目,位于北辰区的京东智能产业园项目,位于武清区的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年产300套交通智能化控制系统项目,位于宝坻区的王氏集团工业、汽车精密轴承装置配套系统及轴承制造项目,位于经开区西区的天津太平洋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套模具和150套差速器总成项目,位于空港经济区的中科复星天津生物产业基地项目,位于中心渔港经济区的中国农批天津国际冻品交易市场项目,此外还有天津华电海晶1000MWP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雨润控股集团养殖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等等。

据报道,第二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70个,投资占比超70%。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95个,投资占比近40%。

系列重大项目拉动投资,刷新产业结构,也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为天津未来积蓄后劲。

把握政策利好,倾心服务企业

本周,天津发展再迎国家级政策利好:国务院批准天津等5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据介绍,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聚焦“国际”,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中国开放共享市场的排头兵、实行高水平开放的新门户;紧扣“消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突出“中心”,强化集聚辐射和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的中心。

至此,天津兼有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等国家政策叠加。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成为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是天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品牌集散地、国际时尚潮流引领地和国际交通枢纽地。

本周,部市合作又有新拓展。22日,天津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署框架协议,共建“技能天津”。根据协议,人社部支持天津会同北京、河北举办京津冀职业技能大赛,支持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发挥设施设备和技术优势,面向京津冀地区相关院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天津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创新政策措施,支持天津空港经济区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区。部市联手举办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部市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政策利好,重在落地。本周,天津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持续以改革促发展。

——发布贯彻落实《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的任务分工,将116项试点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并明确完成时限,推进试点落实见效。

——发布《天津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工作方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大项目开工,好政策出台,本周利好消息连连。

市领导近日在西青区、滨海高新区走访调研企业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倾心倾力服务企业,细致入微地关心关爱企业家,解燃眉之急,送雪中之炭,努力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惟有持续用力、比拼事功,真正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把积极因素转化为战略主动,把良好态势转化为发展胜势。https://t.cn/A6fBWO2w

【从“半年报”看天津经济新走势】https://t.cn/A6fBWO2w 过去一周,天津经济“半年报”公布。22日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听取了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努力实现全年任务目标。

“加速度”与“两位数”里看势头

7月20日,天津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其中GDP为7309.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4%。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因为疫情影响,经济基数从一季度到四季度“先低后高”,今年季度增速相比去年便呈现“先高后低”的走势。但参照2019年正常年份,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天津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

今年一季度天津GDP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2.4%;今年上半年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

对于正处在转型换挡期的天津来说,这“1.1个百分点”的“加速度”可谓鼓舞人心。

与GDP“加速度”相伴的,还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等指标,相比一季度都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

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全市制造业无论在速度、质量上,还是发展后劲上都处于较好水平。

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6%。其中,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增长23.2%,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20%以上。1—5月,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8倍,快于全国制造业82.6个百分点。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7%,比上年同期提高2.78个百分点。

新动能持续壮大。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3.0%和24.4%。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7倍、1.6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8.9%。1—5月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8.6%和28.1%,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1.8%和26.9%。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在建项目个数同比增长9.2%,投资增长43.6%。

外贸方面,根据海关数据,上半年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015.2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其中,出口1739.3亿元,增长25.8%;进口2275.9亿元,增长8.6%。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数据值得关注。比如,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增长22.0%,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7%,工业用电量增长13.7%,货运量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2.5%……

一系列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体现出天津经济的积极因素和活力因子不断增多,“一基地三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等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22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听取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分析当前形势,认为天津经济稳步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努力实现全年任务目标,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制造业立市、抓实项目谋划储备和落地建设、创新消费业态促进消费升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提出要求。

重大项目集体开工,发展气场越发强大

推进高质量发展,项目是重要抓手,也是重要支撑,尤其是优质的大项目。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天津举行了2021年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2540亿元的28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进入下半年,天津于7月19日再次举行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这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增加到446个,总投资达3107亿元。

此次开工的中交智运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12亿元,预计2024年4月完成竣工验收。建成后,将成为天津中交智慧运输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的建设载体,构建涵盖智慧运输全产业链的信息、科研、技术、应用、资本全要素的产业链条,打造面向5000万货运客户群体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项目,包含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三个子项。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中心总投资36.7亿元,分三期建设,一期、二期以血液病医院为基础,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研究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期建设口腔、儿童、康复三个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总投资11.2亿元,分两期建设,重点面向基础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方向,设立系列研究单元、研究平台和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总投资19.9亿元,为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和研究生基础教育基地,同步规划建设新药研发中心、干细胞研发及产业化中心等。

京津冀生态共建蓟州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三期工程项目,总投资32.27亿元,建设工期3年。该项目的实施能够使治理区恢复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京津地区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Image

意风区提升改造二期项目,将对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宫花园、河北区实验小学、进步道原宗教产等提升改造,预计于2022年底完工。在意风区提升改造的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风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的综合打造工程。

集中开工的还有位于南开区的高端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位于东丽区的垠坤·未来汇产业基地项目,位于西青区的中升挑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基地项目,位于津南区的哈工福臻智能制造项目,位于北辰区的京东智能产业园项目,位于武清区的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年产300套交通智能化控制系统项目,位于宝坻区的王氏集团工业、汽车精密轴承装置配套系统及轴承制造项目,位于经开区西区的天津太平洋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套模具和150套差速器总成项目,位于空港经济区的中科复星天津生物产业基地项目,位于中心渔港经济区的中国农批天津国际冻品交易市场项目,此外还有天津华电海晶1000MWP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雨润控股集团养殖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等等。

据报道,第二批集中开工重大项目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70个,投资占比超70%。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95个,投资占比近40%。

系列重大项目拉动投资,刷新产业结构,也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为天津未来积蓄后劲。

把握政策利好,倾心服务企业

本周,天津发展再迎国家级政策利好:国务院批准天津等5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据介绍,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聚焦“国际”,广泛聚集全球优质市场主体和优质商品、服务,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努力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中国开放共享市场的排头兵、实行高水平开放的新门户;紧扣“消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的风向标;突出“中心”,强化集聚辐射和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形成全球消费者集聚的中心。

至此,天津兼有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等国家政策叠加。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成为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是天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国际消费品牌集散地、国际时尚潮流引领地和国际交通枢纽地。

本周,部市合作又有新拓展。22日,天津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署框架协议,共建“技能天津”。根据协议,人社部支持天津会同北京、河北举办京津冀职业技能大赛,支持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发挥设施设备和技术优势,面向京津冀地区相关院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天津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创新政策措施,支持天津空港经济区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区。部市联手举办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部市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政策利好,重在落地。本周,天津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持续以改革促发展。

——发布贯彻落实《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的任务分工,将116项试点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并明确完成时限,推进试点落实见效。

——发布《天津市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工作方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大项目开工,好政策出台,本周利好消息连连。

市领导近日在西青区、滨海高新区走访调研企业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倾心倾力服务企业,细致入微地关心关爱企业家,解燃眉之急,送雪中之炭,努力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惟有持续用力、比拼事功,真正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把积极因素转化为战略主动,把良好态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迪丽热巴0603生日快乐# 【迪丽热巴31岁生日个人应援物投放】一岁一礼,一寸一欢喜年年夏风依旧,热爱依旧亲爱的你,我想和你岁岁年年生日快乐,星途璀璨!发出来
  • 啊啊啊啊啊啊呜呜呜呜谁懂啊,爆率特别特别的高,刚补了一整套的轉tear,第一张就爆了我的宝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还有我人生的第一张自己抽到的劳逸卡啊啊啊啊啊啊
  • ”The rose and the evening breeze paint romance together. You are the flood of lo
  • 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新设计会是什么样子,但根据目前的传言,一个更薄、更轻的设备,带有玻璃背面或更大的玻璃苹果标志,以实现无线充电,似乎是合理的。第一批配备M3芯片的
  • 我自己本身也是前两代的用户,因为养猫,家中摄像头是刚需,小米全家桶里面我储备最多的就是摄像头,每个房间都放一个,一出远门就得开,这一代升级点都挺切中需求,目前价
  • #催眠麦克风##催麦##ヒプノシスマイク##ヒプマイ##说唱#【壁姐姐的资讯箱】《IDOLiSH7》首个剧场 LIVE 《剧场版 IDOLiSH7 LIVE 4
  • 关上大门时,姜延还是问了句:“你真不打算去跟顾司令说一声?”听了这话,姜延脸上才漾出一抹笑:“好。
  • #金泰亨[超话]##金泰亨solo#v#金泰亨蓝发# 老虎攻击∧_∧   —̳͟͞͞ —̳͟͞͞ ( ◝‿◜ )つ —̳͟͞͞ —̳͟͞͞ (つ | —̳
  • 真的超~广角,就是因为强光边缘容易泛白全屏模式图片好长……有的需要裁切,但是对我来说保留越多的景色越好电量从100%,经历了往返导航,和拍摄500多张照片后(我
  •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下次更努力更好的舞台我有一种想给你看的感觉期待是最好的!!
  • 明天继续加油冲[打call][打call][打call]#狼队永劫无间[超话]##以狼之名仗剑行侠# ​​​#墨家零售商[超话]#挂pz 帮追回抽人d20 收的
  • 多伦多Recap过去的两月像场电影 无数的意外发生 造就不同的经历 只想说 全靠这帮兄弟无限在背后撑着我 每一个人都是家人 少不了一点 n it's a rea
  • ”又是一年母亲节到了,希望所有的母亲们,为家庭为儿女操劳付出的同时,也别忘了好好的爱自己。母亲对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深,比天广,有了母亲的疼爱和惦念,无论我们
  • 【精细化管理】佘山镇精细化工作近期动态实录(4.28-5.11)5月10日,佘山镇召开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会,通报2022年城运条线工作情况和考核结果,解读
  • 【应援物set售mai公告】当烟火升空当晚风吹动当夏天来临当黄色连成海 :★魔改棒+发光手环+发光胸牌+雨衣★ :49r包u轉平chou10位 一份单独加go:
  • #墨家零售商[超话]# 【挂人壁垒】/z:朴彩英好深这个人280包邮出给我了新加坡肉 我补了款收到的卡是假卡 特别的糊 色调比例都不对 收到的卡如p4 对光也很
  • #考研[超话]##考研英语##外刊精读# @周思成 大刊牛文 S2 L5外刊中的三连真的是绝[good]get到翻译技巧:状语前翻,同位语前翻,中文多主动,中文
  • 如果下次再见 我愿再跨越山海如果下次挥别 我愿再目送你离开到现在仍觉得刘宪华挺油的,但是已经多了份包容;毕竟这就是另一个社恐不知道如何掩藏社恐,但又觉得要传递快
  • 浅浅的记录一下离奇的一天~一大早上班的路上收到了老妈的祝福,后面还有来自老爸的祝福,快乐➕1(昨天老弟还特意跟我视频,提前祝我生日快乐[哇])中午看到了难得一见
  • 在别人看来,随手就可以拒绝的事情,但是伊能静,却不远万里来做好道歉工作,说白了,这是给秦昊做好口碑,毕竟娱乐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最近睡的比较好了但是有做噩梦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