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他校服上的香味讓我找遍了超市裡所有的洗衣液’
      七中往上走是“富人区”车接车送,往下走是"平民窟"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得走着,苍蝇饭馆在这一带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一家叫‘木桥牛肉面’的,一碗干拉一碗酸汤,简直是人间美味!
      当然,油条先生这种富人家的孩子,也没能摆脱木桥牛肉面对于味蕾的生拉硬拽,每天中午都会去吃。小尾巴自然乖乖得会跟着…
      因为可乐是油条先生一日三餐的必备物,但是油条先生懒得自己去买可乐,这便成为了油条先生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需要苹果姑娘的理由。
     苹果姑娘坐在哪,油条先生就以苹果姑娘为圆心,一个人为半径,找一个犄角旮旯坐下。当然多数时候是坐在一块儿,一边皮赞今天班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一边红着脸…一边一起买着可乐。
     当然和风云人物一起吃饭会遭人非议,尤其是女生。但是苹果姑娘不以为然,心里想着,因为是和油条先生一起遭人非议,那种感觉…多棒啊!
      油条先生有多奇葩呢,有空就逮这苹果姑娘讲人生大道理,一点学校风云人物的高冷都没有。上课就给苹果姑娘发短信说这节课的老师又画的绿色眼线穿的红配绿…这让苹果姑娘的话费开支有一些吃不消,不过爱屋及乌,为了油条先生,值!油条先生想要和苹果姑娘一起打游戏,但是苹果姑娘一上场只有sorry全场的份儿,还好油条先生会力挽狂澜,在千钧一发之际carry全场让苹果姑娘躺赢。再听着苹果姑娘对他的游戏技术吹的无数的彩虹屁,得意极了。
      有一天,正当苹果姑娘津津乐道得给油条先生讲述今天是如何数学老师斗智斗勇时,油条先生忽然把他的大脸贴到了苹果姑娘的眼前,这下子,让苹果姑娘完全乱了阵脚,脑子陷入了轰炸模式。他忽然问"你的脸为啥每天都跟被别人打了两下一样红?"这个问题更是让苹果姑娘答不出,“因为…因为…我…我有…日光性皮炎!”还好苹果姑娘平日里经常翘辫子的脑子和嘴今派上了用场。“奥…那你为啥不戴帽子”恍然大悟的油条先生和好奇宝宝一样问个不停,“因为这是因为我…我没钱”这两句像模像样的谎话可让苹果姑娘想到了脑缺氧。
       第二天中午放学,油条先生蹦蹦跳跳得跳进三班,这让刚要去木桥牛肉面和油条先生地下交流的苹果小姐大吃一惊,不知道说什么好。油条先生颇为激动得说“你快猜猜,我给你买了什么!”这让苹果姑娘再一次感觉到了脑缺氧和眩晕,脑海中还不停得冒着粉泡泡。故作镇定得说“不知道”油条先生嫌弃她没有生活情趣,猫猫祟祟得从身后变出来一只绿帽子…对,奇丑无比的墨绿帽子…不过,好在是油条先生买的,苹果姑娘依然是欣然接受了,每天都戴着,对那是一顶好看的油条先生买的墨绿色鸭舌帽子!
      苹果姑娘每天都会戴着那只绿色鸭舌帽子蹦蹦跳跳得去找油条先生,更像一只苹果了…
      为了纪念那只有油条先生独特眼光的纪念性绿色帽子,苹果姑娘决定陪着油条先生打一场篮球,也让他开心一下。
      当苹果姑娘现在操场中间的时候苹果姑娘就后悔了,虽说是傍晚但是太阳依旧如此刺眼,看了看那偌大的篮球场,苹果姑娘心里老泪纵横,想着自己平时跑个八百都要累得要缓上四五天,更别说在这儿跑上两个小时了。但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好兑现承诺,没开打十分钟就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苹果追着一个篮球,转眼看向篮球场边儿,一根儿短油条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情景喜剧…
      油条先生实在看不下去了,拿起球准备给苹果姑娘表演一个标准三步上篮,没想到还没三步开跑,球已经从油条先生的手上滑脱到了苹果姑娘的脸上,这可让苹果唯一好看翘鼻梁吃了大苦头,苹果姑娘忍泪蹲在一旁,油条先生赶紧跑过来慰问,这个慰问让苹果姑娘得到了不少慰藉,但是那鼻血,说来就来,不分场合,不争气的油条先生没坚持到给苹果姑娘拿到纸就挤了一个对眼儿,晕了过去…
     这让苹果姑娘好不忙碌,一边忙着堵住自己的鼻血一边掐着油条先生的人中。这画面,好不鲜艳…
     当油条先生刚拒绝周公的盛情邀请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人中好像不再是自己的了,赶忙打开苹果前置一看,惨不忍睹…自己的人中青一块紫一块,甚至肿了起来, 当油条先生正为自己的人中感到默哀时,发现…苹果姑娘不见了,自己的校服也不见了。油条先生赶忙收拾好东西准备踏上征程去寻找苹果姑娘时,苹果姑娘从十二点方向狂奔而来,气喘吁吁得问这油条先生有没有事情。但是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好丑啊哈哈哈哈哈哈。”
      这次轮到油条先生脸通红这答到“这,这也不怪我啊我也不想晕啊,你再看看你把我的人中?唉…不过还是谢谢你啊,没事情了,我晕血的事情…好丢人能不能不说出去啊。”苹果姑娘本想正经得戏弄油条先生一番,但是,看到油条先生第一次给自己撒娇…她瞬间缴械投降,想着什么事情都应了他就好了。“哦对了那个…我的校服呢 ,好,好冷”苹果姑娘瞬间就把油条先生的校服紧紧的抱在怀里,小声得说“校服啊,就,就先不还给你了,我怕你再晕过去,不然你先穿我的?”这又红又肿的人中,让油条现在现在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便说“那好吧,记得帮我洗一下,不过…记得下次我教你打篮球,谢谢你咯。”于是油条先生便捂着脸跑回了家。
    苹果姑娘还没从油条先生的撒娇行为中缓过劲儿来。等到油条先生跑得不剩踪影时,苹果姑娘抓了抓手中的校服,把油条先生的校服放在鼻子跟前凑了上去,把脸埋在了衣服里,嗯,油条先生的味道…
     苹果姑娘慢吞吞得收拾完,出校门准备回家的时候,看到了一家超市,苹果姑娘忽然心血来潮,冲进了那家超市。这次苹果姑娘不是在零食区犹豫着买薯片还是巧克力…她跑去了日常用品区,蹲在一瓶又一瓶洗衣液面前闻着,努力得找着油条先生身上的味道。想着,如果,说是如果有一天如果要分开了,也希望打开衣柜的那一瞬间就像是又拥进了油条先生的怀抱…#记录青春 #

规定和人情起了冲突我们该怎么选!你们怎么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电脑又双叒叕烫得自动关机了。本来想着今晚就这么着吧,看见奥李奥太太在直播剪视频,点进去看了一会儿就又有冲劲了。呜呜呜我也要剪视频!开电脑! 我有时候剪到瓶颈就
  • 好久没有更新日常了,今天睡不着,就起来说一说。 工作调动,不如意,但也慢慢️了,认真找好了房,结果昨晚发现导航的公交车是夜车……怪我每次都是晚上查……幸好pl
  • 没有逻辑的几句话。前些天和朋友聊天,他说,哪里有什么静的人,不过是内心的欲望可以大于外界的诱惑。我说,最近好像有意识地在看一些闲情静好的生活小品,希望能得以平衡
  • 生命之律主要的不是规律我们,乃是使我们成形,把我们模成基督的形像。生命之灵的律把我们模成神长子的形像。当生命长大时,这律就把我们模成基督的形像。 基督怎能成形在
  • 啊!肥离开增城的2个小时,想她! 这两天跟肥羊唠唠叨叨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以前当助班那会两个人吃面吃了一下午以及搬小凳凳聊聊天的日子!呜呜呜,老肥真的越来越温暖了!
  • 直到在即将30岁的门槛前迈入婚姻后才终于对这句话有点感悟,世人多数仓促的应对生活中的苦难,真正相知相爱迈入婚姻的少有其数,相爱容易相知难,“刚刚好”的爱情易得,
  • 【[心]今年圣诞节 】 图1-肖老师给大家的圣诞礼物暖宝宝贴[太开心] 图2-罗总给大家的圣诞礼物保温杯[爱你] 还有没来得及拍照的: 校区小管家给大家准备的
  • 是这样的(图) 从头清理歌单,这张大概是最早用网易云的时候收藏的,第十七个歌单 想把过程记下来,以后闲的时候翻微博就不会忘了,前几天翻微博发现明明没有过很久但好
  • 生活就是,一边记一边忘。 匆匆一生几十年,不可能什么都记着,不可以什么都忘了! 不管多大年纪,都不影响两个人的青葱缠绵;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回眸那一夜走马疆场!
  • 今日衰记: 去图书馆没占到位去了人家上课的地方有自己不好意思地出来得到了一楼的时刻被冷风裹挟着的空位冻得瑟瑟发抖。[拜拜] 去吃饭头发没有拆下来所以光着我的大脑
  • 来找我聊聊呗(wenwensoblue)~问了不买没关系,卖袜子的时候我脾气可好了,不信你来试试[兔子]【#收盘情报局# | 沪指涨0.85%站上3000点,市
  • “走在大街上,觉得每个年轻人都像自己的孩子,街坊邻居在谈论孩子,电视上也都是关于孩子的连续剧,就连广告都是与孩子相关的。除了用QQ和“儿子”沟通外,在韩生学采访
  • 女孩好听时尚名字#女宝宝起名字#   思兰 梦兰 姿翔 敏萱 艾茵   丝煜 思惠 丝榆 露琳 蓝琴   夏微 丽芸 丝熙 夏琳 薇芙   雪瑶 芙微 柳清 海
  • 最近的生活其实跟原来比有一些单调,也许是两地的原因吧,常常感受空虚寂寞,也总是会感觉生活中缺少一些激情,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上了岁数的缘故,有时候挺渴望回到年轻的时
  • !也是对自己一年的梳理。
  • 这句俗语比较直白了,就是如冬至这天是晴朗的话,我们在迎来的一年时就极有可能下雨了;相反,倘若冬至那天下雨了的话,那么在过年那几天就不会下雨了。倘若那天,忍住做朋
  • Merry Christmasto all Geseënde Kersfees Gëzuar Krishtlindjet መልካም ገና عيد ميلاد س
  •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努力也不会背叛你。但如果你能克服那些困难的日子,你的梦一定会被实现的。
  • 黄米粿至今还是福建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食品,再加入有“餐桌上的黑色钻石之称的黑松露”炒制而成,香味扑鼻。比如婴儿时期的“婴·吮·味蕾初尝”这道菜,婴儿时期是用味蕾
  • 我的大脑每晚都会给我讲一个精彩的故事逻辑严密、剧情流畅、画面精美有冲突,有高潮古代的、现代的、未来的神话武侠修真魔幻穿越灵异军事恐怖探险解密应有尽有无一不引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