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人如何才能寻得真正之明师?】
修道之人,常常寻师,迷时师渡,悟了自渡。寻师访友自是修道者之常事。然自古修道者多,得道者寡,真道难悟,几人能明?明师惜缘,择善而授,岂能轻遇?明师难寻,非明人视亦不见。良机易得,非机缘求之不得。

明师难遇,贵在心眼。非明眼人遇亦如不遇。如何识得明师?

明师未必是名师,名师未必是明师。明师者,明道之师。明道者,明心见性,处处通融。为师者,品高义重,心存慈悲。明师者,未必在高山寺院,道缘渡人,或在茶馆,或在路上,或在牛背,或在梦中,或有指引,或是偶遇,高山寺院未必人人皆明。



道体有高低,心明分深浅。是以,非大彻大悟之师,皆不是全明。明中有暗,暗中藏明。是以,不明之人见其人明则视为明师,或有时又见其师之暗处,又视师为不明之人。实不知明师亦有深浅之分。是故,师之所以明者,皆因汝处暗处。当汝澄明足以照耀师之暗处,则师将不复明。当师之光芒可以照耀汝的黑暗,引领汝走出黑暗,是时为汝之明师,未必为天下人之明师。当汝见师之暗处,师亦可为明师。因全明之师自古少有,故亦难以遇见。若遇全明之师,必是大机缘,自古大机缘难得。因汝不是有缘之人,或许一生也不得见全明之师。是以,寻师不必全明,足以照耀你前行即为明师。明师不必终始,一时修行一时师。大机缘者,专从一师足以修尽。机缘小者,时时寻师。

欲得明师,唯在机缘,故须自修以待缘。

遇得明师,唯在机缘。广结善缘,心怀众生,时到自有指引。没师自修以待缘,有师精进以大悟。不必待到师来始修行。不修则不明,不明则师来亦不见。小修则小明,小明遇小师。大修则大明,大明方能遇大师。是以,须勤修以待师。边修边待。自修方能见师。不修永远无师。遇得大师必定有大机缘,无缘空等自伤悲。坚心发愿,必有感应。

天道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故若欲求得真道,需先尊师重道。

明师难得,真道亦不轻传。汝欲得师道,汝心性如何?汝以何能何德何心何份能得真道?是金钱还是诚心?或许两者都远远不够。

凡得真传者必定尊师重道。尊者,上位也。师在汝心中必须永远处于上位。即使汝已越超了汝师,师仍然在你的头上。不尊者,以师为利用对象。得师之道或师力相助时喜颜悦色,若师不助时则怒自心起。大道传人,必考其心性,心不计名利得失,不拘生死情缘,大量大德之人方能得之。

天道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不失不得。大失大得。是以,汝以什么换得师心?得道之人,惜道过命。汝不尊师重道,能得师心?汝坏其师道,师怎能认汝?学不尽心,技不超越,在世则坏了师门,自古为师者难容。如孔门弟子三千,得意贤生仅七十有二。是以,汝之德性努力不同,师之传道亦各异。既遇得明师,亦不易得其真道。

寻师者必须懂得爱师。成一师不易,毁一师不难,故为师着想,亦是汝德。

寻师之人必须懂得爱师。全明之师难见,半明之师常遇。是以,半明之师虽然有一处之证见,仍不至圆满,还须继续前进。师一边教你,还须同时进修。师门弟子日多,人心亦各异。师教之人愈多,师力愈易日益减少。是以,师之有心携带你前进,损自力以渡汝,可谓用心良苦。汝能不惜乎?汝要珍惜师之时间,求教于师者愈众则浪费师之时间愈多。故非大事不要随意麻烦,非难题不要轻易发问。师愈有名则愈易为世事世情所累。因师仍未了无,故人心仍在,七情六欲未尽,我执心仍在,为人师心未了。

因不全明,故真性仍会动摇。故易为世事世情所拘,而觉性减损,人心回复。求师人愈多,奉师若神明,则易使师起名利心,生我执心,容易毁师于瞬间。随师之人,不可不知!修道者众,得道不易,成一师不易,毁一师不难,世之师已少有,经不起再废坏,故为师着想亦见汝之大德。

寻师是为求道,非为荣耀自身。所以寻师决不能搞外门邪道。

二师之言必不一致,所教之学难以全同,便不知听谁反谁,结果落个多师如无师。寻师是为求道,非为寻亲问故,亦非以师名荣耀自身。故寻师必以求道为正,勿搞歪门邪道。寻师唯求自高,非为将来与师一决高低,故寻师不求称师,超越自我就行了。

师能使你明理,不能替你成就。明理者,指明月之方向。得道者,明月现于自心。一辈子跟师学理,而没有下功夫真修实练,真是罪过。

明师难遇,得其真传更难。或许汝一生与师无缘,注定自修,汝还要四处寻师吗?或许注定汝要为人师,汝还不勤精进吗?

师能使你明理,不能替你成就。明理者,指明月之方向。得道者,明月现于自心。死跟老师背后当跟屁虫,不但令老师讨厌,也给自己迷失。一辈子跟师学理,而没有下功夫真修,东奔西跑,真是罪过。没有真正的证见,就不能胡口说教。话从自心出方为真经,而不是复制老师的言论到处传播。大道从心出,空理从口出。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转载——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肖”,相似之意,如惟妙惟肖。“不肖”,是指后代不像前辈那样贤能忠孝。“似不肖”之义,泛指不懂大道之理,不贤无德。

“天下皆谓我道大”,太上说:天下人都说我的道行极大,而我却佯愚“似不肖”,若遗若鄙,若屈若拙,若愚若痴。在世人的眼目中,有道之人乍看起来,好象都是一些不精不明的人,好象都是痴愚之人,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平常模样。这是世人以常人之心看待非常态之道,所以总用人心的后天意识,去观察有道之人,同样是一张嘴巴两只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似乎不像道那么大。这就是“似不肖”。

道大无边际,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若以大名之,则“浩然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若以小言之,则“无名之璞,至隐至微”,藏于万物的内核中。其在于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要在于自无而有,由微而著。微者是其原,大者是其委。与其言大以明道,不如言小以显道。所以太上言“天下皆谓我大”。

“天下皆谓我大”之“我”,即道也。道本无方无体,今以大相称,是说道有方体可以比拟,但又似又不肖,说像又不像。大道无法用形名色象来比喻,不像世间某个具体物象。正因为它广大无边,所以无法用语言形容。若用形象比拟,就成为某个具体事物,那就不是道了。故曰“似不肖”。

道本是无极而太极。无大无小,非大非小,即大即小。所以用言语能描述的,都不是大道的本体。天下人妄自形容大道,强为猜度大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自以为自己最知“道”,故而夸夸其谈,强辞夺理,唇枪舌战,争个你是我非,无非是要表现出“我有道”、“我道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伪道、嘴皮子道。

太上在此告诉世人,“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意思是说:道之大,是不能用有形有象去言说的。任你百般聪明,任你巧舌如簧,即使千比万喻,也只能喻其理,很难把大道说准确。大道无名无象,无声无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地万物,无不是道。故大道在不言中,只能意会,不能言说。

【夫唯大,故似不肖】

“夫唯大”,道若不大,若有边际可求,有方所可指,那样虽然可以形容比拟,但已不是大道的本质。正因为道大无边,所以难以用天下任何物象、任何语言去形容,故“肖”之非易事。

大道上极于天,下极于地,天下莫能载,无有形象可比拟,所以无法用天下的文字语言去形容,也无法用图解去描绘。即使再先进的科学手段,也难以破解大道的真谛,而只能认识大道所生物性的某些外相,及其所表现出的物理、事理或象数。而难知大道本源核心的真相,及其由无极而太极,再由太极返无极的玄妙变化过程。故用任何比拟大道,都是“似不肖”,皆不能概全其貌。因为道太大太大了,毫无边际,无穷无尽,正因其大无外,包容天地万物,人怎么能准确比喻呢?

太上在此反复申明大道“似不肖”,其意在于担心世人对大道的误拟误喻,反而使大道难以明晓于天下。若指某个具体事物就是大道,必然会误导人们曲解大道,甚至步入偏邪,那便是对道的最大不敬!大道在人心,唯心是道,故太上有“观心得道”之训。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二句是再三申明“不肖”之义。“肖”者,像也。如果发一言,便以所言像乎道,那样无疑是以言语误人见道。喻一物,便以某物像乎道,那无疑是执象而为道。立一行,便以其行以为道,则是以此行误人行正道。此言、此物、此行,虽见其“肖”,但实际上却都是是似而非,并非真道。以为大道耳可以听,目可以视,口可以言,比拟可得似,此皆是道之皮毛而已。
“若久肖者”,是说如果长期执于有言、有象、有音、有形,必然将无边无际的大道,视为有边有际。将无色、无象、无声的大道,视为有形、有色、有声的后天之物。将大道之无方无所,视为有方有所。如此,大道岂能充塞于六虚?焉能遍满于法界?如此理解,则大道只能成于一物,而不能成于万物;只能成于一事,而不能全万事。

若将大道局限于某事某物,局限于某个细小范畴,必然会误导世人曲解大道。天下人总是以细小之物而“肖”大道。这样只在万物的表象上言道、寻道,则离道的本体则失之远矣!大道就在宇宙核心中,就在天地万物的内核中,就在人的本性自心中。大道只能在心中去体悟,在德中去求证,在性命双修中去实践,这才是修道的真谛。文中所谓“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盖即此义。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此四句,是言“不肖”之妙用,是对上句“其细也夫”的深入发挥。大道无形无象,无音无色,无论以任何言语去形容比喻,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道不能测其肖,只能在心中悟,靠心领神会,方可知其奥妙。大道生育天地万物,而又蕴含在天地万物之中,天下万物须臾不可离,故大道为天下之至尊至贵。

道有“常道”与“非常道”。从人到宇宙,从物质到精神,在无数个层次范围内的物质,不论其看得见或看不见,它都一概包容其中。道高于天地人,统摄天地人,贯穿于天地人。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容一切自然有无与无形的精华物质。

古人将宇宙分为“三界”,道是这三个巨系统、层次的主宰。在中、下界,任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变化,任何物质皆以两种方式存在于下三界。这就是有形状态和无形(质)态两大类,互相依存,互为因果,贯穿于物质变化的始终。

万物有三元(源),人体有三宝。隐态物质存在形式,由三元构成,即物元、质元、体元。显态物质存在形式,由“三源”构成,即物源、质源、体源。“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这三大基本物质的内核,皆出于玄源隐态的先天精华:元精、元炁、元神。这“三元一炁”,都是道性物质,是构成天地人万物的三宝。

人的精神思想领域也有“三宝”,即“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慈”即仁善之德,无慈善之心,不能度己;无上善之德,不能度世。故“慈”为“三宝”之首。

“俭”者,即俭朴、勤奋、节俭,亦即收敛节制之意。大道朴实无华,至简至易。人能以俭立身,不图虚华,敦厚笃实,勤以持身,俭以养心,精神内守,不被外物所扰。久而行之,则俭德可备。故“俭”德为第二宝。

“不敢为天下”,是说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为忧”。赤诚为众生,此即“不敢为天下先”之义。

太上慈悲,视天下为一家,视万民如一身。若天下还有人未立道心,必以其德心推其立之,以助其立。若天下还有人未达德,必以广大的愿力,助其立德。如此,天下人共入于大道之内,万物皆受惠于德育之泽,此乃“慈悲”心之无量。

太上所说之“俭”,意在使天下之有为,节而为无为,以无欲之德,而化有欲之心。对于天下有欲之事,作于细而不求其大,故能成其大;本于贱而不本于贵,故能保其贵。天下若能人人持俭,则奢侈之风不行;性情常归于俭,则六贼不生其乱。人若能常常止欲生悔,节俭心身,则大道可成。
“不敢为天下先”者,就是先人后己的谦让之德。天下之事,有先必有后,有后必有先,先后皆有其自然之序,不能用人心去追求。倘若见名利便以私心去争抢其先;或视己为高贵,视人为卑下。故而事事要争先,处处要强胜,则争先必妄进,争强必有损。不仅丧失其德,且必至于颠踬而不可救。故太上以此“三宝”告诫世人,应“持而保之”,不可不慎!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故能勇”之“勇”,并非世俗轻生丧命,狂暴粗莽之勇,也不是死而不顾的亡命徒。大道之“勇”,是从慈悯仁善中生发出来的慈悯之勇,勇于无为,而不勇于鲁莽;勇于无形,而不勇于有形。有形武力只能破有形之勇,而不能破无形之勇;有为的后天智谋,只能敌有为之勇,而不能敌无为之勇。只有无为之勇,才能无所不救,无所不度。所救所度,皆非肉身躯体之能,而是无形法身之力。“法大无边”,此等法力之勇,无力可挡,故称之为“大勇”。所谓“慈故能勇”即此义。

“俭故能广”,俭为求仁之方,乃修道之要。学道者既想修仁慈之德,应当反求于己,笃守于心,尤当先养俭德,守俭施博,赤子舍己,得一而万事毕,才可以与道同归。“广”者,并不是务外求多,亦非过为虚声。大道之广,是从俭朴中行将出去的。俭为道之本,本立而道自生;道生自能广大无边,故以“广”言之。俭中之广,譬如人心中无私无欲,无物无贪,以俭致广,心中俭朴之德,自能与天地相合相应。以天下之目为己之目,故能未视而无所不视。以天下之耳为己之耳,故能未听而无所不听。以天下之口为己之口,故能不言而无所不言。以天下之心为己心,故能无所不正。心地无私天地宽。“俭故能广”,盖是此义。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器”,就是大道生成的天下万物万象,乃至世间人们的日用器物器具,皆为之“器”。“长”,是说万物造化于无形,成长于天地之间。天地万物皆是在无为俭约中,根据自身所禀气质之不同,在自然中各随其性而成长,各随自身所具之器能,而为道所用。

大道广大悉备,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无名之朴”虽不能当器用,但天下万器莫不由“朴”而出。故大道之“俭”,在于藏我之智,而用天下之智;以天下之智,为我之智。敛己之能,而法人之能,则天下之能,皆是己之能。不敢先于人,要将自己融于天下众生之中,才能造就成为天下大器,才能为天下所用。以不敢先为长,故才能成就天下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此四句是言今昔世道之不同。
“今舍其慈且勇”,是说今之世人,舍其仁慈之心,只讲勇武,不讲仁善,所为者必然是不慈之勇,是鲁莽之勇,武夫之勇,也就是“强梁”之勇。此等勇虽有舍身之力,虽也为国为民,但因以后天识心用事,有建功之心念。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有得有失,不能收无为之果。这就是“舍慈且勇”之义。

“舍其俭且广”,是说丢掉了俭仆,讲求奢华,铺张浪费,贪图享受,那就是失去俭德,所想所见所得,只能是眼前的物利,看不见宇宙大真理,也不知人生命运的真谛。此种世人称为“鼠目寸光”,也就是太上所说的“不俭之广”。不俭之广,谓之虚假之广,舍其俭朴,失去俭德,追求享受,乃至贪污盗窃,腐败堕(duò)落,此皆是失去俭德的恶果。

“舍其后且先,死矣”,即舍其后己,必为人先;争于人先,必失其先。人都喜欢追逐名利,在物质利益面前,往往争先恐后,不肯处于人后。其结果往往是得点眼前蝇头小利,丢失了谦虚美德。而且所得是暂时的,所失却是长远的。争名夺利之人,多是以自高自大为先,凡事要强于人,恃才傲人,逞能显露。此种人不肯处下,总想先于人,其结果必遭人厌恶,终不能成其先。

所谓“死矣”,是失去的意思。争名争利、争前争胜,都不符合道德,愈争愈失,多争多失,久之则损德害性,其性命能长久乎?故曰“舍其后且先,死矣。”

“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此三者与“三宝”相反,与大道相背,都是失却先天美德的表现。若以此“三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行皆是后天私欲之为。顺着这条损德之路下滑,必然是轻生取死之道。是故太上特以“死”而戒之。正如前辈所云:“勇、广、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为众所疾,故常近于死。以慈卫物,则物爱之如父母,虽为之效死而不辞,故可以战,可以守。天之将救斯人也,则开其心志,无所不慈;无所不慈,则物皆为之卫矣。”(《老子本义》引)

修道五十关(3)
二十、悬虚关叁教圣人,皆以真心实用為贵,而不以悬虚作事也,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道门有叁乘之法:务上乘者乃上智之人,易于会悟,一了百当,生而知,安而行也,务中乘者乃中智之人,因象会意,闻一知二,学而知,利而行也,务下乘者下智之人,极力研究,功深方得,困而学,勉强而行也,叁乘之法在人量力而行,然虽分叁等,俱要从实地上用功,若悬虚不实,略不关心,不但中下之人终无进益,即上智之人亦落於空亡,或诵读经书,走马看花,绝不用心思搜,偶见明人,即欲顺手取道,取之不得,即便退步,今日求王,明日拜李,忽然学此,忽然学彼,主意不定,志念不长,何尝以修道為大事?往往在道门一世,终无所长,岂不可悲可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何患大道不明,悬虚不实,行事荒唐,虚度年华,妄想明道。
二十一、妄想关道必真知实行,非空空妄想而可得也,人為世情所迷,名利所惑,恩爱所牵,认假弃真,立不起志气,振不起精神,用不得功力,顺其所欲,一任识神作殃,方要向前,即便退后,方欲為善,却思作恶,自古成真仙佛,不知受尽多少苦楚,方遇真师,不知受尽多少磨炼,方能闻道,不知歷过多少艰险,方能成道,空空妄想,只此一念便是不能明道的孽根,道且不能明,更何望其成。
二十二、生死关不论学道修道,不可有贪生怕死之心。庄子所谓“摄精神而长生,忘精神而无生。长生之道,必忘生无生,不生不灭,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能役有心,不能役无心,无心则无气,无气则无形,无心于生死,而生死不能累,既有求生之心,则形虽存而心先丧,生气之苗已败,死气之根已栽,千邪百怪,纷纷扰扰,削磨精神,将生死二字置于度外,未死先学死,虽生不知生,只有“道“之一字,常掛胸前,否则贪生怕死,寸步难移妄想明道。
二十叁、自满关一人知识有限,眾人意见无穷,非能下於人者不能学,非能屈於人者不能知,非能示己之无者不能进,非能尊人之有者不能得,能下於人者,方能上於人,能屈於人者,方能高於人,能示己之无者,方能受人之有,能尊人之有者,方能济己之无。圣贤皆从虚心而成大道,若恃自己聪明博学,自满而不求人,或得些旁门小事,不辨是非,自负而不印证,须知人人是我师,处处可以学。
二十四、畏难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修道必须志念坚固,天下至难之事,必是至大之事,至大之事,必须下至大之功而方成,若至容至易、一作即成,则事必小而不大矣。
二十五、轻慢关道之為道,广大无际,高深莫测,岂可轻褻慢视,慢视乎道,则必以行道為不足為,而不能苦力前进,或遇高人不肯低头,反以高人自居,懈怠為事,妄想明道。
二十六、懦弱关道不盛行,待人而行,此言修道必须勇猛精进,而不可懦弱懈怠也,有志,则柔弱者可变為刚强,无志,则刚强者亦变為柔弱,所谓志者,乃刚决果断,发勇猛志,坚长久心,举步向前,时时刻刻在性命上留心,行行步步在道理上穷究,不知则必强求知,不明则必苦力求明,以受人之所不能受,方能得人之所不能得,苦人之所不能苦,方能知人之所不能知。
二十七、不久关修道立德,非一朝一夕之功,必要立长久之志,分邪正,辨是非,如果妄想速得,急欲见效,无长久之心,少坚固之念,忽进忽退,忽行忽止,怎能见堂奥。速立长久志念,下永远工夫,莫要叁心二意,半途而废,终有得意之时。
二十八、暴弃关常人曰性命长短,乃有定数,非人所能胜,或曰仙圣是天生,非凡人所能学,或曰大道至深至奥,非等閒所能知,须知人可以為圣贤,人人可以成仙佛,但要至诚进步、屈己求人,由近达远、经久不怠,人不能成道,岂乃兽之不如?不知者必欲学而知,不能者必欲学而能,自暴自弃,打混过日,醉生梦死,空空一世,一失人身,万劫难矣。
二十九、累债关人须素位而行,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故行持有安勉之分,难易之别,此教人量力行之。十方血汗,非可轻易空受,须随缘淡泊,一丝一线,当思来处不易,一饮一食,须知成就惟艰,如能修持到道成德备之时,不但消化十方债账,即无始劫以来宿孽,皆一笔勾销,只知累债,不知消债,只知挪债,不知还债,无功无行,罪积如山,妄想成道。
叁十、高大关不自高者,终必至於高,不自大者,终必至於大,不自高者能卑於人,不自大者能小於人,藏其所能,以之应世而世人皆喜,以之学道则师友皆悦,若外恭而内不敬,或恃才能学问,自负抱道,谁肯以高大之事来说,速把一切自满自足、傲气雄心,一笔勾销,才能明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年第四次见小王 第一次现场听猩歌一年后又见小老师汀子第一次线下见呱李隆隆老鹤龙哥 第一次现场听恋呕字母歌健将英雄歌里见[憧憬]第一次线下见妮达 第一次现场听莫
  • 你方真的没有对于bhs了解基础的老师吗❓2说我方蹭你方热度,版头照着你方做,你方散粉表示90%相似,你方的颜色占版头的90%的话,我为你方的版头设计老师心寒,因
  • 别老是唱反调了 26岁又不是青春期小孩怎么反而更叛逆 这么随心所欲迟早有一天要吃亏的 粉丝总是纵容你只会让你更无所顾忌 希望不要哪天干出那种坏事就好 不是贷款唱
  • 角角从“浅不说怀了你的骨肉,而是宫门的”话语,以及坚决带球跑中,可以感受到他被浅浅抛弃了,不要了。柱间是直到这一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波斑好像连眼睛都没
  • 对比沪指3300点之上时的成交量已经减少了1500亿,个人认为缩量调整就是很好的止跌信号,尤其是低位持续性的缩量调整更是加大了沪指止跌的概率。对比沪指3300点
  • 今天要跟你说声:「Kimi生日快乐」爸比妈咪也答应你送你一直想要的通信设备,之前你一直说同学都有而你没有,希望在你今天的生日能够开心 拥有这份礼物,还有爸比&a
  • 图1⃣️ 某天摊摊上买了个周至粉蒸肉夹馍 随口说了句好吃,今天社会我汪哥就带我杀到周至吃正宗的,味道一级棒,给妈妈带了俩,直接炫完图2⃣️晚上回家前买了每周都要
  • 这十九级阶梯上,我们一起看过朝阳升起,也望过云卷云舒,更经历过急风骤雨,然后在日落时分听见你温柔地说出那句没关系。我们留着空位,唱着童话,跳过慢舞,也守着铿然不
  • #武契奇资讯[超话]#《心上温柔月光》宋以沫 翟慕杨.txt小说完结众人皆知翟先生在S市地位特殊,他不是官二代,甚至没有一个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身份,可就是少有人
  • 因为艾漫活跃粉丝数是每天都更新的,所以每日变动挺大的,因此必须要每天都注意该项数据,大家没事也可以自己去看看艾漫相关是怎么变动的)❗❗❗❗因此需要做: 先去vx
  • 16[微风]你不要让我做涂山璟了,能不能堂堂正正和你在一起不重要,即使一辈子无名无份、即使一辈子做你的仆人,都没有关系,只要我能在你身边,能守着你…17[微风]
  • 在前端,提高大型演出活动门票销售比例,由今年4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中明确的70%提高到此次的85%,可以让更多门票真正流向市场
  • 今天没有时间看盘去参加儿子入校军训了,不操作,不关注无伤害,而且短线手中股梅安森还涨停,逻辑昨天买入复盘文章已经分享了,今天这个文章是发给自己留纪念儿子入学军训
  • 就想看一个专属于你的舞台,我都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苦涩]没有“视频”专辑也不来,舞台还看不到[苦涩]我真的好烦!已经没有分享欲了[苦涩](最近发的东西只不过是在
  • 考完最后一科出来的时候还等了约好的女生一起拼车,结果她放我鸽子了,只能坐公交回了,路上越想越气把她删掉了。感觉好神奇啊,我感觉一切都是莫名其妙地发生的,就像
  • 当然,男主对这只花瓶还是挺喜欢的,最好看的花瓶他收藏了,所以拒绝了其他女生。6⃣️写了个笨女二,不算女二,暂且叫女二,也是千金,暴发户的女儿,以她的蠢笨、虚荣心
  • [awsl][awsl][awsl][awsl]刘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超模之一,在2024春夏时装周上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时尚表现力,成为时装界的璀璨明星⭐
  • 他耐心地扒着她的小马甲,直到某一天,他扒到了她的真实身份。他耐心地扒着她的小马甲,直到某一天,他扒到了她的真实身份。
  • 这一站 华阳城 也是上次一起来 这次一个人过来看看 先去了负一 看到了那天我们一起坐过的地方 你帮我点了茉酸奶 我们也坐那聊了好一会 在朝前走 就是新建的万达
  • 你在图书馆里穿着得体,认真看书的样子很吸引人呢[羞嗒嗒]虽然很难,但是你依然坚持了五页,看到了很多专业词汇,相信你一周后能正常发挥!和这位朋友兼姐姐 很多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