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对因缘和自然的疑问【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审除细惑 · 从根解结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I2兼示阿难(分二)

J1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

J2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

今J1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在这个时候,阿难也在大众里边,向佛来顶礼,行这个接足礼。他站起来对佛说,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您现在说杀贪、盗贪、淫贪这三种的业,有世界、众生、业果相续这种的因缘。这三缘断故,三因就不生,那么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在心里边这一种迷性,这狂性也休息了,歇即菩提,这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佛是这样讲。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一种因缘法嘛!这说得特别明白,明白之中又明白,说得非常详细。“皎然”,就是明白的样子,明白又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为什么世尊顿时舍弃因缘,而说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不是和合。现在这就是一种因缘法嘛!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这阿难说,我从“十二因缘”这个道理,心里得到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这个因缘、这个义理,不单我们这些个年少的声闻、年少的比丘,这一些个有学。怎么叫“有学”呢?证到四果阿罗汉,叫“无学位”;在初果、二果、三果,这都叫“有学位”。那么这一些个有学的声闻,就是闻声音而悟道的这一类阿罗汉。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现在在这个会里边。有大目犍连(采菽氏),又有舍利弗(鹙子),还有须菩提(空生)等。从老梵志:在以前,这些个人都跟着老梵志去修外道法,外道讲的是一种自然的理论。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听见佛所说的十二因缘这个道理,所以大家都发心开悟了,成了无漏阿罗汉。“无漏”,就是没有无明了。没有无明,这是“诸漏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证到四果阿罗汉得到漏尽通,这叫“无漏”。那么“诸漏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应该做的事情,他已经做完了,再没有来生的果报身了!所以说“诸漏已尽”。

世尊您以前说这个因缘法,这些阿罗汉开悟证果。今说菩提不从因缘:现在世尊您又说这个真性菩提,不依照“因缘”的道理来说。则王舍城拘舍梨等:现在这个王舍城,也就是室罗筏城的“拘舍梨”,这是个外道的名字,译成中文叫“牛舍”,又叫“不见道”,就是见不着道。这个拘舍梨外道,他讲天、讲自然的,以“自然”为宗。那么没有因缘了,现在这个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他们所说那个“自然”的道理,变成第一义谛了,没有再得比的了,为什么?佛以前用因缘,把这个自然给破了;现在佛不用因缘了,那么他这个自然的理论,大约成立了?所以惟垂大悲,开发迷闷:我希望佛您垂大慈大悲的心,开发我们这一些不认识真理的人,开发我们这一些妄想太多的人,解除我们的迷闷。

J2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分六)

K1就喻拂情伸意

K2叠拂诸情令尽

K3直斥耽着戏论

K4现证戏论无功

K5正劝勤修无漏

K6更举劣机激责

今K1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佛告阿难,说是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现在就好像我们城中这个演若达多,就拿他来讲。狂性因缘若得除灭:他这狂性有什么因缘呢?你能说出他这个“狂性”的因缘吗?他的狂性若没有了,则不狂性自然而出:那么这不狂的性,自自然然就现出来了。因缘自然,理穷如是:你说他这是什么因缘?他这又是什么自然?这个因缘和自然的道理,以我所穷尽的、我所研究的来告诉你,就像上边我所说的道理。

阿难!你知道吗?演若达多头本自然:如果演若达多头本是自然,本来没有丢也没有得,这是个自然的。本自其然:本来他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有个头,并不是他没有头了。无然非自:既然是自然,他就应该时常自然有个头,可是他不是这样子说,“非自”,他说自己没有头了!这就不是自然。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他本来既然是有头,这个头并没有丢,你说他是以什么因缘,就生出一种恐怖心,说他自己没有头了,恐怖他自己把头失掉了,而各处去跑?你说他这是什么因缘?是个什么自然?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若他这自然的头,有这种的因缘,他就发狂了。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怎么他不自自然然就有一种因缘,把头就丢了?为什么他没有丢这个头呢?

本头不失:他自己这个头也没有失,狂怖妄出:他就生出那么一种癫狂性。对镜子一照,说镜子里这个头眉目清楚,我自己怎么看不着自己的眉、眼睛和面呢?自己看不着自己,啊,这种发狂和恐怖的心妄自生出来了!虽然他发狂,怖头狂走,可是他曾无变易:他的头并没有什么改变。何藉因缘:你说这里边有什么是他的因缘呢?有什么又是自然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你若说他这个狂本来就是自然的,本来也就是有这个狂怖的。未狂之际,狂何所潜:在他没有发狂的时候,那个“狂”藏到什么地方了?在什么地方收起来了?它潜伏在什么地方呢?你找这“狂”潜伏在什么地方?你找不出来的。

不狂自然:如果你说不狂是自然,头本无妄:这个头本来不是假的,没有一个妄头。何为狂走:那么为什么他就要发狂而走呢?

阿难哪!若悟本头,识知狂走:你若知道自己的头没有失,知道自己为什么发狂要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那你明白了,你如果还说这是因缘和自然,这都是讲“戏论”,就是说笑话。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因为这个,所以我对你这样讲,没有杀的贪、没有盗的贪、没有淫的贪,这三种的因缘断了,这就是菩提心。

K2叠拂诸情令尽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这菩提心生出来了,你那生灭心也就没有了。但真正的菩提心是没有生灭的,所以“此”,就是这个菩提心生和生灭心灭;这还是生灭法,实际上没有真实的体性。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这个生灭的心,灭生、生灭,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是无功用道现前。无功用道,就是楞严大定。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假设你还说有一个自然,你就应该明白:这个自然的心生,和生灭的心灭,这也都是一个生灭心。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你若说是没有生灭的,这个才叫一个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好像世间上,一切一切的相互相混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的,这个就叫“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如果不合到一起的,这叫一个自然的本然性。

本然非然:“本然”,也就是自然。这个自然“非然”,不是真的自然。和合非合:“和合”,就是因缘。那么这个“本然”──这个“自然”也不是自然,这个“和合”又不是一种和合的因缘。

合然俱离:“合”,这和合,这因缘。“然”,这个自然。这两种的道理都离开了。离合俱非:离开因缘和自然,也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这两种的法都离开了。此句方名无戏论法:也没有因缘,也没有自然,这样的讲法才不是戏论法。

K3直斥耽着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菩提涅槃的这种果,在你阿难来讲,还相距离非常的遥远哪!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这不是你经过很多的劫很辛苦、很勤劳地去修行,就能证得这菩提涅槃。

虽复忆持:你虽然能记得住,“忆持”,记得清清楚楚的,也不忘失。不忘失什么呢?十方如来十二部经:十方如来所说的这十二部经典。十二部经典,在以前,在一开始讲经的时候,我就讲过。可是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这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十二部经里边,这一种清净的、不可思议的这种道理,好像恒河沙那么多。只益戏论:你虽然记得住这么多的经典,可是这只可以帮助你这个戏论法,并不是真实的。

这“十二部经”,我已经出过题目,大家都考过,现在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个人能记得清楚。我们人学东西,一定要把它记清楚了,不要忘记。你若是记不清楚,说是到讲的时候,我现看注解,那未免太麻烦了!经典扼要的部份,一定要把它用脑记住。这十二部经是三藏十二部,在皈依的时候就说“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这十二部,我今天再告诉你们一下。

“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这是五部了,“因缘、譬喻、本事”这又是三部,“本生、方广、未曾有”这又是三部,五部加六部是十一部,还加上一个“论议”,所以说:

长行重颂并授记 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共成十二部 广如大论三十三

我这个记得,并不是在本子上先看来,才讲给你们听。所以各位跟我学经典,也应该记一点东西。好像头先讲那个“拘舍梨”,我以前也问过一次了,再问一次,还是没有人知道。哈哈,这真是妙得不可言!

96.破和合及非和合【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十番显见 · 剖妄出真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O2正破和合俱非(分二)

P1先破和合 P2破非和合

P1分二

Q1总举妄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边佛对阿难说,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妙明,它也不是无明和业识和合而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生的。

现在佛又叫了一声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再以所有的尘相、客尘来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你现在还以这个世间的妄想,和外道的和合、一切因缘这种的道理,产生疑惑,说你证得这个菩提心,是从“和合”生起的。“和合”,就是两种东西融合到一起。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和 R2破合

今R1

【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现在佛又设了一个问答来问阿难。则汝今者妙净见精:那么现在你这一个既微妙而清净的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你这个见精是和“明”和到一起呢?是和“暗”和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塞”和到一起呢?和哪一种相和呢?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假设你说这个见精和“明”相和了,那么就在你观“明”,这个明的情形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在这个“明”的里边,何处和这个“见”相杂了呢?哪一个角落、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部分,是这个“见”呢?你给我指出来!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你这个“见”的形象如果能辨别、认识出来,那么你这个“见”和这个“明”杂到一起,究竟它是个什么样子,什么相貌啊?有什么表现啊?好像这个红的和白色的杂到一起,那就变成也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假设你说“见”不与“明”和,你看见的这个“明”,不是个“见”,你又是怎么样看见这个“明”的?若即见者,云何见见:你若说这个“明”,就是个“见”,你又怎么看见你这个“见”呢?你看见你这个“见”的时候,是怎么样看见的?这个道理,阿难又是懵头转向的。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你一定认为你这个“见”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的,那么你又怎么能搀杂上这个“明”呢?因为你这个见既然没有缺陷,无欠无余,你怎么能搀上这个明呢?夹杂不了这个明啊!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假设你要说这个“见”不圆满,“明”是个圆满的;那么明既然是圆满的,又怎么夹杂上这个见呢?它不应该和见相和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明圆满,也是无欠无余的,也是搀不进去旁的东西,所以你也不应该和这个见相和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你若说,这个“见”和“明”是两样的、不同的,那么你把它们夹杂到一起,就会失去它们本来“见性”和“明”的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你若有所夹杂,就失去这个“见性”和“明”的本性了。所以我说:你这个“见”和这个“明”相和合,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的一个看法。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明”和“见”既然不能相合,其他的“暗”、“通”,和“塞”,也像这个道理一样,也是不能相和合的。你怎么可以说,证菩提心是和合而起的呢?这是一种错觉,是错误的!

阿难以前迷惑这个“见”是一种因缘,佛给他破了;他又跑到和合上边,以为“见”是和合的。所以佛一步一步地把这个迷给他破了,可是现在他又跑到那个迷上,总找不着真正的道路。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的人就生了一种狂妄的心,说是:“啊,我就是佛嘛!人人都是佛嘛!”他就不知道人人也都是魔鬼,但他不说人人都是魔鬼!

说“人人都是佛”,你现在成了佛没有?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有“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你有几个身?佛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的智慧,你有多少智慧?佛有“佛眼、法眼、天眼、慧眼、肉眼”这五眼,你有几个眼?你一个眼睛也还没有睁开呢!就说:“喔,我是佛了!”你是个什么佛啊?佛都要有个名字,你这个佛的名字叫什么佛?连个名字都没有,那叫什么佛?没有没名字的佛!

所以有这种狂妄的人就说:“喔,我就是佛!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都是佛)”不错,人人都是佛!但是你要行持佛法,照着佛法去修行;然后你要雪山坐六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而你一天到晚,欢喜喝酒就跑那儿喝点酒,欢喜抽烟就抽一点烟,欢喜去看电影就看电影,欢喜去跳舞就去跳舞;然后回到家里,陪着太太在床上。这就成了佛了?哈,太容易了!

你看看佛,经过多少困苦艰难才成的佛。你就一天到晚坐到自己的床上,坐在自己的家里,不要说雪山六年,连六天你也没坐过啊!就算你坐那儿,就那么如如不动,你能坐六天,我也算你是个佛;可是甚至于连六个钟头,你都没有坐呢!就说自己成佛了,这简直的!你说,这是不是颠倒啊?阿难颠倒,这比阿难更颠倒!所以我骂这种人是“魔王”,你们以后见着这种人,也可以叫他“魔王”!

R2破合

【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合”字和前边那个“和”字不同。前边那个“和”,是两种东西搀和到一起了。这个“合”,就好像一个圆器上面盖上个盖,这么合起来,它就是一个了。

复次阿难: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又者,现在你微妙而清净的这个“见精”的体,是和这个“明”合成一个呢?还是和这个“暗”相合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合到一起?或者和这个“塞”合成一个呢?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假如你说这个“见”和“明相”相合成一个了,那么到暗的时候,那个“明相”已经没有了。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那么这个“见”,既然和这个“暗”不相合,为什么它又能见着暗呢?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假设你说见“暗”的时候,虽然见着暗,但是它和这个“暗”不合的;那么你若是说它与“明”合的话,也应该不会见着“明”了。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看不见这个“明”了,它又怎么能和这个“明”相合呢?所以你明了这个“明”,那么就不是“暗”了。那你说它究竟是和“明”合、是和“暗”合呢?

那么说出这一个“明相”来,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至于那个“暗”,和这个“通”、“塞”,也和“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说究竟它和谁合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见”,你也不能说它和任何的相相合,也不能说它不相合。根本这个“明、暗”是有生灭的,而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的,就和这个有生灭的不会相合的。阿难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就大慈方便,说出种种的比喻,来开示阿难。

P2破非和合(分二)

Q1承示转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阿难听见佛这样一讲,他又生了疑惑了,又思惟起来!所以对佛又说了,世尊!像我这么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这个妙觉元——就是这个见性,和有因缘的这种尘劳,和这个心的念虑,这种种的情形,不是互相和合吗?这“耶”字,就是不决定词。

以前他所说的话都很决定的,说这是自然哪、因缘哪,又是种种道理,这讲得都很决定的。因为都被释迦牟尼佛给破了,把他这个理论批得不成立了。所以现在他也学得有点滑头,说话不说决定的口气了。“耶”是个询问辞,说这个“不是和合吗?”问问佛究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或者不是这样子?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非和 R2破非合

今R1

【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性是个不生灭的,阿难就硬想用这个不生灭的,来比这个生灭的“明、暗、通、塞”,来比“因缘”这种缘尘、心念,他总想要往这个上相合。现在他又自己想:或者不是和合的吗?所以佛言:佛就告诉他了。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以前你说这个“见觉”是和合,你现在又说这个见觉这种见精,不和合了。我现在再问问你!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这种微妙而没有生灭的这种见精,你说它不是和合;是它不与“明”和啊?还是不与“暗”和呢?它不和这个“通”和?还是不和这个“塞”相和呢?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假设你说它不和这个“明相”搀和的话,则你这个“见精”,和这个“明的相”,一定有个边际。“边畔”,就是界限。什么是你“见”的边际?什么是那个“明相”的边际呢?你若说这个“见”不和“明”和,你找一找它们中间的界限,有什么目标来分开这个界限?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你现在好好观察观察:哪个地方是“明”的边际?哪个地方是“见”的边际?在这个“见”和“明”,以什么地方分开它们两个的边际?你讲啊!这个见和明,在什么地方分开呢?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不相及”,就是两个不会碰到一起。要是在这个“明相”的里边,没有“见精”的话,那么“明”是“明”,“见”是“见”,这两个根本就不会碰到一起的。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既然两个不能碰到一起,它自然就不知道这个“明的相”在什么地方;连它的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个边畔又怎么能成就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那么那个“暗”,和“通”、“塞”的道理也是一个样的!那么现在你来分际,你说它们不和,在什么地方是它们两个不和的边界?你讲啊!

R2破非合

【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前边讲是那个“和”,现在又讲这个“合”。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这种微妙的“见精”,你说它是不和合的话,是它不和这个“明”合在一起啊?还是不和这个“暗”合在一起?又或者它不和这个“通”合在一起呢?或者不和这个“塞”合到一起?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乖”,就是乖舛、错了;“角”,就互相对立着。假设它不和这个“明相”相合的话,那么这个“见”和“明相”就对立而不相容了;就好像耳朵的“闻性”和这个“明”,是完全不相接触的。所以你若把眼睛捂上,用耳朵去听,你就不知道是明、是暗了!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这个“见”,尚且不知道这个“明相”所在;因为它不相合的,它就不会知道这个“明相”在什么地方。那它怎么能分别出来和这个“明”,是合、或者不相合这个道理呢?既然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合、不合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暗”和“通”、“塞”这个道理,也是和“明”合、不合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册终

刻薄、悭贪的人的果报,暂得忆念药师佛名,还生人中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尔时世尊”:在前边释迦牟尼佛说这一段经文之后,“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又不怕麻烦的、悲心切切,而再告诉文殊师利童子,就说了,“曼殊室利”,“有诸众生”:说假设若有一切的众生,“不识善恶”: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善恶他混合分不清楚,“惟怀贪吝”:他所知道的就是一个贪心和一个吝啬,舍不得。

“不知布施”:他不知道布施给其他人,不知道对其他人好。

布施,就是以自己的所有,布施给这个所无的,那么这里边就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

财施,就把所有一切的财产,包括一切的技能都在内,来布施给其他人,帮助其他人。

法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佛法,看众生的机缘,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因病予药,那么这样子来利益众生,这叫法施。

无畏施,就是看见人在那困苦艰难、危险的时候,非常地恐怖,所谓“六神无主”;在这个时候,你能安慰他,能以软言玉语,用很柔和的语言来安慰这个人,令这个人没有恐怖心,这叫无畏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是三种的布施。你没有财,你可以布施法;没有法,可以布施这个无畏,这都是布施。

那么你能布施,“及施果报”:那你能再讲说这个布施的果报,好像《地藏经》上说“舍一得万报”,这是布施的果报。

“愚痴无智”:没有人给他讲这个因果报应,他也没有这种知识,这叫无知──愚痴无智,没有智慧。

“阙于信根”:为什么我们人遇到正法,会狐疑不信,会生出很多怀疑?这就是信根不具足,也没有择法眼,你说的是,他想成非了;你说的非,他又想是。没有真正的智慧来判断是道和非道这种的界限,判断不出来,这就叫愚痴无智。阙于信根,没有这个信根。

“多聚财宝”:他把这个财宝聚得很多很多的,要做守财奴,所以“勤加守护”:早起想着我这个财宝到晚间,晚间想得睡不着觉,又想到天光。你看辛苦不辛苦?因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吃饭也没有味道了,睡觉也睡不着了,你看这是很苦的!所以勤加守护,想尽方法来守护自己的财产。

“见乞者来”:若见一个讨饭的,或者乞食的,到自己这儿来了,怎么样啊?

“其心不喜”:心里就很讨厌很讨厌的,说:“你跑到我这儿来要了,真是可恶!”

“设不获已”:或者受这个环境的使然,一定要布施才可以,不布施嘛,就有麻烦了,这叫受逼迫来布施,是不得已的布施。

“而行施时”:那么被压迫而做这个布施的时候,“如割身肉”:这真是所谓舍钱如割肉,像割身上肉一样的。“深生痛惜”:很舍不得的,心里都痛了!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又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悭贪的众生,舍不得、孤寒鬼、刻薄、悭吝。

“积集资财”:聚集这个资财。资就是物质,财就是财产;积聚这物质和财产。

“于其自身”:就是给他自己这个身,“尚不受用”:他自己也舍不得用。什么东西都收藏起来,自己舍不得用,也不给其他的人用。

“何况能与父母妻子”:他自己都舍不得用,他怎么能又会令父母、妻子来享用呢?他更也舍不得!

“奴婢作使”:那么或者给他奴婢,或者他这个佣人,“及来乞者”:或者来和他要饭的这些人。

“彼诸有情”:这一类刻薄、悭贪、孤寒的众生,“从此命终”:一旦他死了,“生饿鬼界”:死了怎么样啊?因为他这么悭贪,总是不舍得,所以就做了一个穷鬼,做了一个饿鬼,做了一个守财鬼;“或傍生趣”:或者做了畜生,也不一定的。

“由昔人间”:因为他以前在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他偶尔在一个场合里头,听见人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今在恶趣”:现在在这个三恶道里头,“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偶尔就想起来这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了。

“即于念时”:就在他这个念的时候,“从彼处没”:就从那个或者是饿鬼道,或者傍生,它就从那儿没有了,“还生人中”:又回来生在人世间来了。

“得宿命念”:他常常知道自己前生是做什么,是怎么样的,得宿命通。

“畏恶趣苦”:很怕这个三恶道的苦果,“不乐欲乐”:不再欢喜这个欲乐、吃喝玩乐了。

“好行惠施”:那么就欢喜做一些个布施,布施给一切众生。

“赞叹施者”:他也赞叹布施的这一类人。

“一切所有,悉无贪惜”:他一切所有的,也都不那么孤寒了,不那么悭贪了。

“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那么慢慢的,渐次就是慢慢的,一步一步来;尚能,他能勉强布施头、布施目、布施手足,或者布施血肉之身,“施来求者”:布施给向他来求的这一类众生;“况余财物”:况且其余的身外之物,那他更不会不舍得了,一定都能舍得了。

恭录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当肌肤变得稳定之后,泛红、干燥等问题也会相应的减轻,此时在日常保湿和防晒的基础上,我会开始做一些美白提亮的工作,我准备了美白亮肤的精华水和精华(乳)后面
  • 对于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我们大可以选择悄悄离开。朋友,没有必要强求,意气相投就真心相处,看不惯的就拂袖而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 3-5天发货【荐见美食】第四季·早安大苞米,母婴级玉米,东北真空鲜穗玉米,软... 【推荐理由】东北玉米新米,东北黑土地种植新鲜玉米,匠心制作,富含膳食纤维,膳
  • 吃的心满意足的我,也不忘记来安利你们这个万能的火锅酱汁——里面的辛奇粉‼️,真的很神奇很强大! #爱用物分享##种草##好物推荐#宝子们,我宣布:这个冬天❄️,
  • 善良不是解决事情的唯一方法,作为粉丝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该告黑就告黑只希望你能永葆初心,身体健康,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真的很无语,我真的很疑惑
  • 靳 东 一边是卧底一边是总裁《无间》《纵有疾风起》 2021年,靳东也带来了数部佳作,除了目前正在播出的《突围》外,他在《理想照耀中国》中饰演陈 望道,在
  • 2.教宝宝一页一页的翻书,硬质书为佳,当然他做不到也正常。管它讷 最高也就是37.5口气都是热乎乎 然后熬过去了 刚刚测量36.7这个时间这个温度应该没有问题了
  • #秋冬加绒款 Loewe/罗意威 22Fw 口袋拼色花标刺绣加绒长裤 面料环烘水洗后质感绝佳,克重达到360克,全棉拉绒贴身舒适,吸汗透气后兜绣花由进口百灵达绣
  • 我回家啦虽然一天只吃了一顿但只要能回家什么都可以克服因为需要隔离七天所以选择了一个人回村路上接了无数个电话弟弟说:算了你花钱吧 你一个人我不放心外婆说:吃的都给
  • 车型叫PLUS,车内设计却选择了减法,就像是女孩脸上淡淡的妆容,简单又精致。红、白拼接的配色就像平淡生活中的调味剂,好像繁忙的工作再平淡乏味,只要坐进车里,就能
  • “为什么 为什么你还在这里”“我哪都去不了了”“你现在要走的话 我没意见 我什么都没有了 我不想让你吃苦”“我想跟随自己的心意”“从今往后 你不再是我的宠物 而
  • 我还有包子皮可以吃 简直人生圆满 然后拍了合照hhh姐姐美丽就好 不用顾我死活[good](但是我现在看了照片还是不理解~她到底图我什么呢?她还说我像小仓鼠……
  • 而化煞,则好像是以德服人,凶顽格心,即为善良,不但不会为祸,还可以造福,就像盗贼受朝廷招安,变作忠君爱国之臣一样,所以旧时有“制煞不如化煞高。而化煞,则好像是以
  • 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
  • 当雨雾在遥远的天空下降,电光像一阵突然发作的痛楚的痉挛似地闪射的时候,他可记得他的不幸的母亲,为国王所弃,正在扫除牛棚,眼里流着眼泪,当他骑马走过童话里的特潘《
  • 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
  • ——席慕蓉《山月》 4.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 ——席慕蓉 《透明的哀伤》 15.喜欢出发
  • P1是我看一次心疼一次的图,画中你的愁,迎面扑来,我是真的很想为你抚平皱起的眉头,很想抱抱你,让你放下一切。看书的时候真的很怕里面的海猴子禁婆粽子啥啥啥的,
  • 废物WENDY 削骨女王孙承欢 ssw 毛3 毯3 耄3 毛瘟 毛温 刷刷碗 孙胜完 孙承完 孙瘟蒂 220325 音乐银行 下班 / 220401【btob
  • ”29.“当你不努力的时候,天赋就会一点一点被收回。”23.“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会增强正常细胞活化,抵御癌细胞,所以你的笑价值百万.”24.“不如现实一点,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