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唯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

《 劝发菩提心文 》
  
大安法师讲解 :
  
好,
请看这一段。

上面把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
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
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谈发心,
发心的内涵非常广,
世间上也讲发心,

发求名的心,
求利的心,
求当官的心,
求做善事的心。

它也由这个心,
立种种的目标,
种种的愿。

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
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

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
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

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
常常会把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

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
迷惑颠倒。

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
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别相很多,

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
陈述出来,
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
“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就是现在在这里,
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

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 :

邪和正是一对,
真伪是一对,
大小是一对,
偏圆是一对。

在这四对中,
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

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而言,

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就来设问,
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

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
不正确的我们就得放弃。

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
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

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
种性和好乐的把握,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

这两种把握都对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

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
我们来看第一种,

什么叫邪?

发邪心,
立邪愿的相状 :

“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这是第一种。

我们读这些文句,
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来照照自己,
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

属于哪一类?

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
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
也想走修行的道路,
所以他也发心修行。

但是他发心修行,

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

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要究明自心,
我们自心真如自性,
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
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

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 :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人,
都是为己,

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
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都是为了明明德,
做这样的学问。

孟子也讲做学问是
“ 求其放心 ”,

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
这是在做学问。

“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那么佛法更是心法,
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
千经万论,

都是在
“ 悉明唯心 ”,
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

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
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

自心是什么状况,
每天心猿意马,
没有办法去控制。

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
一概不知道,
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
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

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
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 ——
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
借托万德洪名,
来显我们的自性,
单刀直入,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开佛知见,
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
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

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
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
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只知道驰骋在外面,
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
“ 但知外务。”

外务有几种呢?

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
“ 或求利养 ”,
财利的供养。

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
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
财色名食睡。

他虽修行,
但他还贪这些利养。

我们也看到,
很多修行人,
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

大多在开庙店,
一进去,
商业气氛很浓,

烧支高香要多少钱?

抽个签要多少钱?

开个光要多少钱?

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

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尤其是出家比丘,

如果他真心办道,
一定不会饿死的,
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

一切有信心的信众,
四众弟子,
居士会给他供养的。

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
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

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
他就不能究明心地,
不能安心在道业上,

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
老板,

是这样的状态。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
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
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

这是
“ 或求利养 ”。
  
第二种是
“ 或好名闻 ”,

好是好乐,
他还离不开虚荣。

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
要知名度。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
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
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

做点小事,
都要登报。

这都是
“ 或好名闻 ”。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
但是好名。

利放下了,
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
“ 或贪现世欲乐 ”,
贪现世五欲的快乐。

要知道五欲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啊!

色声香味触,
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这些,
放不下这些,

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
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

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
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

如果不坐宝马车,
都丢不起这个脸。

这是贪世间的快乐,
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贪这些,
不能淡泊明志,
不能少欲知足,
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

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
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
“ 或望未来果报 ”,

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
或者下辈子做人,
能做大官发大财;

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
真的有点感慨啊。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
可不就没有摆脱

“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的范围。

很多到寺院去的,
到佛教团体去的,

你去问问,
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
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报,
求保佑自己。

甚至还有一种观念,
认为学佛了,

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
钱要比别人挣得多,
官要比别人当得大,
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

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 :

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
我考上博士了,
当上部长了,

证明我学佛有贡献,
有利益了,
别人就会来学佛了。

他要做表范。

甚至得了病,
我一学佛就必须好,
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

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
这可是指错了方向,

发错了心,
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

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
来世的福报,

怎么去看待它?

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

遇到种种的逆境、
障碍,

怎么去看待它?

这要用智慧,
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 净土十要 》里面
有一篇文稿
《 念佛直指 》,
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

《 念佛直指 》中的
第十七章就讲的是
“ 十大碍行 ”。

妙叶大师非常慈悲,
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

一学佛法,
他的魔障就会起来。

魔障起来时,
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

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
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
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
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

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
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

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

如果障碍得到通过,
这就是以八苦为师,

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
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

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
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
也会退堕。

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
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

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
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
看他是怎么阐释的。

比如对生病的问题,
他说
“ 念身不求无病 ”。

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
有病是好事啊。

为什么呢?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你身体没有病,
非常强壮,
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

大家想一想,
自己生病的时候,
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
你什么都来了,
要干这个事业,
要得那个享乐,
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
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 :
比丘常带三分病。

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
道心又上不来,
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
“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

这个贪欲心上来了,
他降伏不了,
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
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

就会被抛弃,
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
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
病的性是空的,
知病性空,
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
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
“ 以病苦为良药 ”。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

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 :
“ 处世不求无难 ”。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
没有厄难。

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
你骄傲的心,
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
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
象骄傲的公主一样,
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

你就会欺负人,
居高临下,
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
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

叫作
“ 体难本妄 ”。
  
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
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
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

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
也不会伤害到你。

“ 难亦奚伤 ”。

所以以患难为解脱,
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
正好是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你在患难当中修行,
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 :
“ 谋事不求易成 ”。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
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
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
你必定会想
“ 我多有能耐,
多有能力 ”,
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
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
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
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
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

所以事情成功,
不是因你的能耐。

(续)

好,我们再来继续讲,就是:“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故。”这是第四个原因。如果菩萨赐给他钱,他就不做善事了,就去做恶了,我们说没钱的时候,人还能懂得反思,知道积极进取,明白要多行善积德,而有钱以后呢?就去做起杀盗淫妄的事情来了,因为金钱的诱惑非常大,人们为了满足五欲,就会做出各种恶业来。

还有呢:“见彼有情,若施财物,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 这就是说,有些人有钱了以后,便会做种各种损恼众生的事情来,那么菩萨也不会赐给他财富。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常见,民间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所以,如果你自身修为不足,金钱便会让人堕落,甚至因为有钱,就会做出伤害众生的事情来,比如做养殖杀生、开酒店、开歌舞厅等增上杀盗淫乐的恶业来,那么即使你虔诚祈求,菩萨也不会赐给你财富。

当然,如果你真的非常有自律的能力,在世间又很有威望,很有福德的话,或者出身高贵,有大势力,对佛法还有极大的信心,还能弘扬佛法、守护佛法的话,这种人甚至都可以暂时不要出家,最好以在家的身份法护持三宝,那么菩萨都会经常帮助你。

但这个是对善根深厚,正见具足的人来说,这种人也是极少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也不是为了让他继续贪着五欲,而是希望他能巧用世福而广种出世善根。当然少欲知足,也不是让他过得跟穷人一样,而是应该随缘受用跟自己身份符合的衣食住行,只是不耽着,不生骄慢心就好了。《大庄严论》里讲过:“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大庄严论里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少欲知足并不是非要穿得破破烂烂的,过的很清贫,这个就叫少欲了。而是说你能像维摩诘长者,给孤独长者一样,具足无量的财富,五欲充足,却不被其所染,自己还能节欲知足,不去奢侈浪费,从而广做护持佛教,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才是在家居士的榜样。否则,在家人学佛后,日子反而越过越苦,那身边的人看到后,谁还敢信佛啊。所以,在家人学佛,除非没有能力,或者年纪已老,或者喜好安贫乐道,一般人都是要勤奋努力的工作,扩大心量,福慧双修,这样才能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世人做榜样。

以前有的人不懂道理啊,就去拿着东西多少,穿的衣服好坏来评断出家人:哎呀,这个师父真修行,你看他屋里啥也没有,穿的也很破旧;这个师父呢,一点也不修行,你看他屋里堆得,又是电暖器啊、又是手机啊、又是电脑啊,又是上网卡,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他认为出家人就必须得跟乞丐一样的,什么都没有,才叫修行。这其实是颠倒的衡量标准,世人无智,容易被表相所迷,所以往往就容易被一些欺世盗名的人所骗。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具足智慧,考察一个人修为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他是否真的是少欲知足,严持禁戒,具足慈悲,而不是通过表象的受用来观察。

就像以前的国师,他们受国王礼遇,敕修富丽广大的寺院,又赐予旃檀妙座,锦缎袈裟、紫金钵盂等,但是大师们对这些身外之外,是毫无贪婪,甚至视如敝屣。就像龙树菩萨,有人供养他一个七宝钵,一个小偷盯上以后,就一直暗中跟着他。一直等到龙树菩萨回到寮房里,龙树菩萨一下子就把钵从窗户扔出去了,还跟那个外面的人说:你进来吧,不要害怕,那钵是送给你的。这些世间的宝贝,人们非常贵重,但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能有什么用呢?菩萨接受这些宝贝无非只是为了让众生种福田而已。还有经文上经常讲,天人、鬼神、人王、商人等,供养佛陀的宝贝真是无量无边,幢幡宝盖,栴檀妙香,佛陀都是默然接受的。但这个只是为世人种福田而已,佛陀在家时都不贪着这些,更何况成佛以后。

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获得这些珍宝财物,都必须要跟法华经上说讲的那样, “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才可以。尤其是在家人,你追求更多的财富没事,只要不被其所迷,然后顺应正法,利益众生就好了。

有人说:师父,我现在很穷、没钱,我不能布施。其实布施不是一下子要让你施舍出去多少钱,而是要你学会去除悭贪的心,古人讲:莫以善小而不为,没有钱可以布施体力,帮人劳作,钱少,可以布施少一点,哪怕为路人买一瓶水,长此以往,积少便可成多。我记得在荀子《修身篇》中,有一句话叫:“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只要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哪怕是一只瘸王八,它也能到千里之外啦;把土一点点累起来,也会慢慢成为一座丘山啦。而你只要肯去不断地行善布施,便终会得后福无量。

经中讲到想当年贫女供灯也只是供了一盏油灯,佛陀就授记她以后成佛!目犍连尊者用神通都煽不灭这盏灯。佛陀说这种境界,你们二乘声闻发心小,是扇不灭菩萨点的供佛灯的。因为贫女供灯时,发了菩提心,那么虽然是仅供养小小的一盏灯,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发心越大,功德也会越大。所以,大家以后布施行善的时候,可不能总想着自己啊,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同成佛道啊。就像一滴水啊,怎么能让它永不枯竭啊?那就是投到大海。而你小小的善业怎么让它用不尽呢?那就是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一切佛净土,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回向真如法界,回向法界众生同闻佛法、共证菩提啊。

(待续)

——摘自《佛教启蒙钞摘录导读》

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当我们看到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时,会比看到其他人更加容易产生厌恶。

因为我们在同类人身上,可以更加容易的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愿承认的缺点。我们眼中的别人,就是反应我们自己心灵的一面镜子。

我们心中的美好和黑暗,都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感知。当我们看别人处处不满意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在挑剔那个深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己。

当我们看到一个不顺眼的人时,总想着改变别人是不对的。真正智慧的做法就是沉淀下来提升我们自己,修好自己这颗心。

■ 成熟的人,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看待事物,也是人之常情。可当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时,可能另有一番发现。

有位朋友和自己的老母亲住在一起,他尽心尽力地赡养母亲,可是对方还是不断地提要求,就轮椅这一个物件,家里已经为她购置了三部。

朋友因此有点委屈,自己和妻子都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孝顺母亲,为何老人家会这样对待他们呢?

直到有一天晚上,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几天,朋友睡在了距离母亲的卧室很远的客房里。

半夜母亲敲开房门,支支吾吾地问他是否可以睡到离自己的房间更近的书房去。看着母亲寻求保护一般的表情,朋友瞬间明白了,母亲只是太过孤独,害怕自己被家人无视。

从那以后,朋友每天都会主动和母亲说几句话,这位老人家便不再乱提要求了。

立场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真正成熟的人总是懂得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难言的苦衷。

■ 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判他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曾有一段清苦的日子。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的粮食用尽了,所有人饿了七天。幸好孔子的学生颜回从外面找回来一些米,正好可以煮饭。

就在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自己抓起一把米饭,偷偷塞进嘴里。孔子悄悄的离开了,他没有当场责问颜回,也没有和别的学生提这件事。

片刻后颜回做好了饭,将食物献给了孔子。孔子对他说:“就在刚才,我梦到了祖先,这锅还没有人动过的米饭,还是先拿来祭祖吧。”

颜回立刻拒绝了老师,直接承认了自己吃过这锅饭,已经不能拿来祭祖了。
孔子问颜回:“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颜回解释:“就在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有块灰尘掉进了锅里,我觉得直接扔掉沾灰的米饭太浪费了,只好把它抓出来吃掉。”

孔子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教育其它弟子们:“平日里,我最信任的学生就是颜回。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偷吃,可见人的内心就是难以稳定的。

你们大家也要记住今天的事情,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永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些时候,亲眼所见的事物也会蒙蔽我们。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当从多一些思考和分析,少一些想当然的主观臆断。

■ 成熟的人,懂得接纳别人的不同

古人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当然也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当我们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唯有宽容才能利己利人。

在三国时期,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就任用了蒋琬主持朝政。蒋琬的属下杨戏,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就连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言语不多。

有些人看不下去,就在在蒋琬面挑唆:“杨戏这样怠慢您,也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性格。如果让杨戏当众赞美我,这不符合他的本性;

让他当着众人的面斥责我让我下不来台,他更是不好意思。因此,他在我面前总是默不作声。其实,这一点也正体现了他可贵的人品啊。”

听到这一番话的官员都很钦佩蒋琬的宽容,后人更是称赞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当我们看一个人不顺眼的时候,未必就是对方充满恶意,而是我们自己不理解而已。

所谓的幼稚,就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迫别人去接受。

周围的人只要稍有不同的意见,就算是出自善意,也会被幼稚的人当做荒谬和恶意的。

而成熟的人,总是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和个性,从不擅自评价他人。

当我们看不惯一个人的时候,先不要妄自评价他的为人,我们不妨像蒋琬一样换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对方的弦外之音。

王阳明认为,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和人的时候,想要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破除“我执”。

那些客观,片面的评价和你心中对于别人的不满,根本不是真理,只是一种拖累内心的执念而已。

成熟,就是不断的去掉“我执”,学会包容和理解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善意,更是对于我们自己的一种提升。

此心光明,此生才会光明。多给别人一分理解,自己也能多收获一分内心的成长。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几个集美在问功课,有没有做得好的?有几个集美在问功课,有没有做得好的?
  • 拍照这件事,我不算是拍的最好的,但是懂一些拍的小技巧,教小白拍成我这样的是容易的。前几天和朋友吃饭,她想找我写她们的公号和给整理师们培训摄影,我下意识就是拒绝,
  • You are the champion 現在では声を失くした君だけが映す月花,「当てにならないことばかり」って,嘆いたこの舌の根でさえも,乾く前に期待を仄
  • 你觉得我很可怜是吧,我不需要的你的同情,把你那虚伪的面容藏好,我是娇贵的蝴蝶,是滴血的玫瑰,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彩虹。我对的起谁我谁都对不起,我活着就是种错误,
  • 传递今天的快乐!今天好友圈又多了一个宝贝啦[爱你]一起加油[加油][加油][加油]P1:我弟给我一瓶,表弟立马说给我两瓶哈哈哈哈哈哈哈[举手]P2:火炬杯真有够
  • 喜欢走性感的路线,爱拍性感照片,但是过滤黑粉,不给关注我企图视奸我的键盘侠吊丝看,所以设置付费门槛,本来也就不强求,愿意进就进,不愿意进就不进,这不,键盘侠
  • 只要我活着,哪怕90岁我也同样会期待爱情,有人足够爱我,我依然会跟他一起享受恋爱的快乐。用你的一票增加单身企鹅的恋爱自信值!
  • 据介绍,唐山全市统筹力量全力保障核酸检测顺利进行,分别对路北、古冶、开平、高新、海港等地的封控区、管控区内人群进行全员检测,并同步进行了抗原检测。【德阳首批村(
  • 维摩居士说,“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得了定的人,身心都起变化,儒家说变化气质,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了,并不用什么其他特别的打扮。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
  • 2、女人接近男人,也不过就图3样东西:一个是精神支柱,一个是金钱补助,一个安全保护。2、女人接近男人,也不过就图3样东西:一个是精神支柱,一个是金钱补助,一个安
  • 晚上我一个人吃晚餐,我吃完晚饭后去洗个澡,放假了五天,一下子要到周末了,可是刚刚看了一眼福州的疫情分布图,下午看才两百多处,到了晚上居然飙到了四百多,唉,真的是
  • 我们之所以喜欢旅行,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与陌生的地方没有联系,无需付出感情,生活在城市的人早已疲倦于各种纠缠不清,他们更喜欢来去自如。女装7大众情柄没
  • #预防交通事故,安全文明出行# 【自认为“酒醒了” 小伙儿酒驾被查获】9月24日15时许,漯河交警郾城大队执勤民警在107国道与海河路口对一辆小型轿车驾驶员进行
  • 然而语言不通,又有哮喘病的利辉在雇主家没做多久,便因为老板娘的无礼愤而出走,利辉拖着虚弱的身体,在泰国工人的嘲笑戏弄中,做苦力谋生,异国女童的微小善意此时也成了
  • 对本地的旅游业完全起不到振兴作用,而且之前本地人是出不去只能憋在本地消费,现在大量本地人都外游,本地消费也减少了。香港这个0+3入境政策,也就是方便了港人回港,
  • 所谓“医美”是“医学美容”的简称,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包括药物、仪器及手术等手段,达到改变人体外部形态、皮肤色泽及部分改善其生理功能,增强人体外在美感为目的而进行
  •   刘鹏说,徕卡3D压雪车引导系统已经为全球成百上千的滑雪场用户提供了服务,而此次助力北京冬奥会,是该系统在国内的“首秀”。  不仅赛场需要低温,超低温冷疗也是
  • 漂亮有涵养的女孩名字【珮瑶】此名出自于杜牧《为人题赠二首》:“桂席尘瑶珮,琼炉烬水沉”能够增添名字的内涵,具有诗意感,十分好听,两个字都是表示着美玉的意思,因此
  • 3月27日新增确诊病例情况简介:确诊病例1:男,5岁,现住合肥市肥东县,3月27日,经复核和专家组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轻型)。确诊病例2:女,32岁,现住淮
  • #皖南川藏线# 【记得陪骑行者跑完川藏线的流浪狗吗,“70岁高龄”的它还在路上】2012年,那会儿网络直播还没有兴起,也没有那么多“徒步主播”所以无论是徒步还